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水林田湖草视角下贵州传统村落的地方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华飞 赵宇鸾 +2 位作者 周鸾宇 施超 杨小飘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6,共10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多样性面临丧失的威胁,合理利用保护传统村落地方性景观有利于促进其人居环境多样性的永续发展。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贵州省757个传统村落为例,综合运用图示表达以及核密度估计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多样性面临丧失的威胁,合理利用保护传统村落地方性景观有利于促进其人居环境多样性的永续发展。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贵州省757个传统村落为例,综合运用图示表达以及核密度估计法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结构及其与山、水、林、田等自然景观要素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贵州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不均衡分布,主要以团块状分布于东南部区域;在西南部、东北部区域分别呈斑块状、散点状分布;西北部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则相对较少。2)在村落与自然景观要素关联特征上,从其与山区类型关系看,以山地丘陵型村落分布数量最多,达491个,占64.8%;与水域类型关系看,以河谷型、水库型村落分布较多,分别占51.5%和44.2%;植被类型以栽培植物面域中传统村落分布数量最多,占50.9%;农田类型以稻作梯田为主,占58.8%。3)在地方性格局上,贵州传统村落依据自然条件选址可划分为村-山、村-水、村-林、村-田4个格局。最后,基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和地方性特征,提出贵州传统村落分区分类开发利用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传统村落 地方性特征 多样性 景观格局
下载PDF
高铁驱动下的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2
作者 杨小飘 赵宇鸾 +2 位作者 吴强 王华飞 刘艳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6,共11页
高速铁路开通对推动沿线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高铁对山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影响,为优化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土地利用格局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利用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卫星遥感... 高速铁路开通对推动沿线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高铁对山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影响,为优化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土地利用格局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利用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影像,基于空间重构定量测度、GIS空间分析和地形梯度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广高铁开通前后肇兴侗寨“三生”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结果如下:1)从“三生”空间数量变化来看,2010—2020年肇兴侗寨“三生”空间演变趋势与城镇化扩张趋势相似,生产空间面积减少3.62%,分别向生活和生态空间转移1.72%和1.9%。2)从演变特征上看,肇兴侗寨“三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显著,生活空间呈现从核心向外围扩张的边缘化特点,其蚕食生产空间现象突出,生态空间面积先减后增,共增加34.3794 hm^(2)。3)从地形分布指数上看,坡度、高程和地形位对肇兴侗寨“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和时空演变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三生”空间地形位指数、分布优势地形位和演变优势地形位均呈现规律性分布,生产和生态空间具有在低地形梯度上向生活空间转变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村落 三生空间 演变特征 高速铁路 肇兴侗寨
下载PDF
中南半岛喀斯特山区植被NEP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3
作者 杨顺富 赵宇鸾 +1 位作者 李秀彬 杨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336-10351,共16页
中南半岛的植被碳汇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关于该地区植被碳汇变化状况的研究相当有限,尤其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和土壤呼吸经验方程,结合多种遥感数据对中南半岛喀斯特山区的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中南半岛的植被碳汇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关于该地区植被碳汇变化状况的研究相当有限,尤其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和土壤呼吸经验方程,结合多种遥感数据对中南半岛喀斯特山区的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进行估算,并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其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植被NEP的时空变化来看,2000—2020年研究区的年均植被NEP呈波动下降,下降速度为2.66 gC m^(-2)a^(-1),岩溶区降速最快,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尤为明显,达到了4.11 gC m^(-2)a^(-1);碳汇区的植被固碳总量降速较快,为5.17 TgC/a。(2)从植被NEP的驱动因素分析看,一是气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植被NEP的主要气候驱动类型;二是绝大部分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植被固碳总量的减少,另外,在林地和耕地不变的区域发现更大的植被固碳量下降;三是植被覆盖变化和海拔分布是影响植被NEP空间分异的主要自然驱动因素,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分布和土地开垦程度是主要人为驱动因素,并且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会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区域的植被碳循环状况,并为其开展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汇 喀斯特山区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中南半岛
下载PDF
北盘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与模拟
4
作者 彭丽福 赵宇鸾 杨小飘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6-325,共10页
[目的]评估和模拟北盘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对筑牢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显式空间脆弱性模型,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北盘江流域脆弱性,并使用有序加权... [目的]评估和模拟北盘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对筑牢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显式空间脆弱性模型,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北盘江流域脆弱性,并使用有序加权平均算子模拟不同决策风险下的脆弱性情景。[结果](1)2000—2020年,北盘江流域脆弱性程度明显下降,高脆弱区面积占比由13.82%降到8.37%,低脆弱区面积占比由10.66%增加到17.62%。(2)20年间北盘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平均占比32%,空间变化呈现“西北、东南低,中部高”的分布格局。(3)从情景模拟分析上看,在可持续导向型中应重视风险环境的胁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适应能力建设,在经济优先型中应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系统脆弱性。[结论]北盘江流域脆弱性程度明显降低,情景模拟结果可满足不同政策指导下的流域发展需要,并为北盘江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显式空间脆弱性模型 北盘江流域
下载PDF
高中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
5
作者 薛启玉 赵宇鸾 吴舒悦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文化地理学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中地理教师在城乡景观、地域文化等文化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资源开发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解读高中文化地理核心概念“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基于地方文献梳理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发... 文化地理学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中地理教师在城乡景观、地域文化等文化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资源开发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解读高中文化地理核心概念“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基于地方文献梳理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发展历史,利用切合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四层一体”方法分析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影响。以贵州省苗族传统村落展留村为开发案例,构建深度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的模式,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 高中地理 教学资源开发 四层一体
下载PDF
基于典型村落的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时空分异特征
6
作者 何娴娴 杨智谋 +1 位作者 赵宇鸾 张蒙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5,共10页
基于山-坝系统的地域特点,选取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的三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1990−2018年研究区人口-耕地-宅基地的演化特征。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获取人口疏化、耕地与宅基地利用数据,从三个案例村梯度差异的视角分析人口、耕... 基于山-坝系统的地域特点,选取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的三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1990−2018年研究区人口-耕地-宅基地的演化特征。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获取人口疏化、耕地与宅基地利用数据,从三个案例村梯度差异的视角分析人口、耕地和宅基地时空演化规律,对耕地和宅基地进行功能划分。结果表明:(1)农村人口疏化程度不同,山区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过疏化现象显著;山坝交错区人口流失较严重,人口过疏化现象突出;坝区人口流失较少,有疏化现象;(2)耕地撂荒程度地域差异明显,山区耕地撂荒最严重,山坝交错区次之,坝区较轻;耕地撂荒或转型,造成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功能发生变化;(3)从宅基地利用变化看,数量上“未减反增”、空间上“外扩内空”,宅基地结构和功能转变明显;(4)农村人口疏化驱动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变化和区域人口乡城迁移,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多种因素及其发生过程彼此相互依赖和制约,形成一种具有动态关联的耦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坝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人口疏化 耕地 宅基地
下载PDF
贵州花江喀斯特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宇鸾 赵佳 +1 位作者 李渊 薛启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1-10,F0003,共11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江喀斯特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1993—2021年贵州省花江峡谷喀斯特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1)花江研究可划分为萌芽阶段(1993—2002年)、初步多元化阶段(2003—2009年)和快速多元化阶段(2010—2021年)3个...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江喀斯特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1993—2021年贵州省花江峡谷喀斯特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1)花江研究可划分为萌芽阶段(1993—2002年)、初步多元化阶段(2003—2009年)和快速多元化阶段(2010—2021年)3个阶段,各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呈现出稳定、持续发展的态势。2)1993—2021年间刊文量呈增加趋势,学界关注程度趋于增强;主要集中在农学、资源学、环境学和地理学4类学科;研究人员较集中,各团队合作频繁紧密。3)从时间序列上分析,自1993年来研究逐步深入,内容趋于多样,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的出现紧扣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国家政策;从研究脉络上分析,经济视角为主线,农业和农业技术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政策导向较明显,研究主题紧跟国家政策变化呈现阶段特征,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研究贯穿始终。未来花江喀斯特研究应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需求,聚焦喀斯特气地水土生循环过程监测与模拟、生态系统演化机理与恢复、社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与调控、碳源碳汇综合观测与“双碳”技术研发、生态大数据决策支持与优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江峡谷 喀斯特 文献计量 CiteSpace方法
下载PDF
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宇鸾 魏小芳 李秀彬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53,共6页
文章阐述了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必要性,梳理了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基于远程耦合模型的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探讨了岩溶区... 文章阐述了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必要性,梳理了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基于远程耦合模型的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探讨了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变过程、驱动机制、管控模式、影响评估四点研究内容;最后提出了实证研究思路与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坝系统 远程耦合 乡城迁移 土地优化配置 岩溶区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耦合特征分析 ——以七星关区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丹丽 孙建伟 +3 位作者 刘艳 罗静 赵宇鸾 张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7-344,共8页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空间分异特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及其两两之间的耦合...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空间分异特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及其两两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结果表明:(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呈“大散居、小聚居”特征,其生活空间圈层结构突出,生产空间南北差异显著,生态空间则较为零散;(2)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呈现4种耦合度类型,5种耦合协调度类型,耦合协调状态服从“核心—边缘”模式;(3)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两两之间耦合协调状态呈现较强中心城区指向,其中生产—生态空间耦合协调状态较好,生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较差。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水平有待提升,需科学规划乡村“三生”空间,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三生”空间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 耦合协调模型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的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以七星关区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丹丽 孙建伟 +4 位作者 张勇 罗静 赵宇鸾 张继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0-89,共10页
研究目的:依据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不同整治类型区,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振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从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3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借助核密度分析、M... 研究目的:依据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不同整治类型区,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振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从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3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借助核密度分析、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厘清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OFM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研究结果:(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大散居、小聚居”特征;(2)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空间分异分别呈现“圈层式”、“阶梯式”和“分散+连片不规则”特征;(3)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融合型、城郊引导型、功能强化型、功能转化型4个整治类型,并依据功能导向提出不同整治策略。研究结论: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农村居民点 整治类型 喀斯特 SOFM神经网络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地理学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1
作者 黄启芬 赵宇鸾 +1 位作者 黄启艳 陈泽 《科教导刊》 2022年第23期10-12,共3页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育长期被弱化或边缘化,学术型研究生尤其明显。课程体系优化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迫切需要。文章以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修订研究生课程方案,完善地理学学术...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育长期被弱化或边缘化,学术型研究生尤其明显。课程体系优化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迫切需要。文章以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修订研究生课程方案,完善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地理学 课程设置 优化策略
下载PDF
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兴艳 赵宇鸾 李秀彬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9,共12页
基于黔桂岩溶山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1990-2015年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2)贵州高... 基于黔桂岩溶山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1990-2015年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2)贵州高原区以草地大幅减少和林地增加为主要特征;黔桂峰丛洼地区以水域面积增加和草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广西丘陵区的主要特征是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3)贵州高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经济和人口因素为主要驱动力;广西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经济因素和农业结构水平为主要驱动力;农业因素对黔桂峰丛洼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作用明显。未来应提高贵州高原和黔桂峰丛洼地区岩溶山区草地生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森林植被恢复的同时加强草地资源保护;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黔桂岩溶山区应减少优质耕地占用,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山地特色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典范对应分析 驱动力 岩溶山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以攀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春艳 张继飞 +1 位作者 赵宇鸾 朱昌丽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3,共10页
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既是理解和识别区域多功能特征的基本途径,又为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调控基础。以攀西为案例区,构建国土空间功能分类及其重要性评价体系,利用2种生态位计算模型对6类国土空间功能的重要性开展... 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既是理解和识别区域多功能特征的基本途径,又为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调控基础。以攀西为案例区,构建国土空间功能分类及其重要性评价体系,利用2种生态位计算模型对6类国土空间功能的重要性开展定量测度,集成2类单项评价结果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将3类结果与攀西主要空间规划进行一致性对比。研究表明:攀西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诸县,产业发展功能、矿产资源供给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位于西南部诸县,人居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出现在南部诸县、西昌市及雷波县等,旅游休闲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分布于西昌市、冕宁县及盐边县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则主要是木里、盐源、冕宁、盐边、会东及会理等诸县。综合评估结果与《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国土开发布局的一致性更高。本研究为区域尺度上的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及其多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功能 重要性评价 生态位模型 攀西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演变与石漠化分布格局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耀鹏 周忠发 +2 位作者 赵宇鸾 方敏 吴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1-318,共8页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载体,探究不同用地类型石漠化响应情况,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及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期土地...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载体,探究不同用地类型石漠化响应情况,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及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期土地利用和石漠化数据,辅以GIS空间分析技术和转移矩阵模型,对黔西南州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及石漠化景观的时空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黔西南州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草地转有林地和耕地,耕地转有林地和草地,灌木林地转草地和耕地,依次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79%,5.82%,4.91%,4.08%,4.75%,3.85%。2000—2010年草地、灌木林地、耕地和有林地石漠化等级明显改善,改善面积依次为2703.7 km^(2),1347.8 km^(2),2219.1 km^(2),2532.8 km^(2);2010—2020年草地、灌木林、耕地、有林地、裸地石漠化改善面积分别为557.14 km^(2),318.78 km^(2),819.35 km^(2),665.60 km^(2),244.48 km^(2)。过去20年间,黔西南州石漠化状况持续恢复改善,但局部区域仍存在不稳定的恶化风险,此部分地区应作为黔西南州后期石漠化土地治理工作中的重点。对黔西南州长时间序列的石漠化演变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的变化,可对研究区生态恢复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石漠化 土地利用 生态修复
下载PDF
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小飘 吴强 +3 位作者 赵宇鸾 任红玉 杨智谋 冯雁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62-68,94,共8页
梯田区传统村落及其梯田系统是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瑰宝,分析梯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对梯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梯田区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GI... 梯田区传统村落及其梯田系统是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瑰宝,分析梯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对梯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梯田区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核密度估算和地形梯度方法对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从空间数量关系上看,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聚集性,在地州市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性,并在地州市内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梯田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和安顺市呈现显著密集的分布密度;从垂直特征上看,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缓坡和缓陡坡,其优势地形梯度等级为第2和第3等级,低地形梯度等级和高地形梯度等级上的梯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少,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表现出“中间多两边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梯田区 空间分布 贵州省 核密度估算 地形梯度
下载PDF
山区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龙明顺 赵宇鸾 张东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31-239,共9页
研究山区耕地细碎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对保障山区粮食安全、促进山区耕地整治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贵州省剑河县白都村为例,基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在提取农户耕地地块空间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选取综合... 研究山区耕地细碎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对保障山区粮食安全、促进山区耕地整治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贵州省剑河县白都村为例,基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在提取农户耕地地块空间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选取综合指标测度法对农户耕地地块细碎程度进行刻画,从地块和农户两个层面分别运用Logistic和Tobit模型分析耕地地块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探析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其撂荒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农户平均地块面积为0.044 hm^(2),平均耕地撂荒占比为29.50%;2)从地块层面看,耕地地块细碎化会加剧耕地撂荒,其中地块耕作距离对农户耕地撂荒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地块面积对农户耕地撂荒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且地块面积对农户耕地撂荒的作用强度高于地块耕作距离;3)从农户层面看,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越高,耕地撂荒规模愈大,农户耕地细碎化指数每提升10%,其耕地撂荒比例增加4.22%。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山区细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山区 耕地细碎化 撂荒 LOGISTIC模型 TOBIT模型
下载PDF
山坝分区视角下的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协调演化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2 位作者 薛朝浪 蒋应刚 杨智谋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分析是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根据山坝分区,基于“三生功能”视角,从各功能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了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1995、2000、2010、2015年贵州省国土... 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分析是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根据山坝分区,基于“三生功能”视角,从各功能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了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1995、2000、2010、2015年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进而探讨其在山坝分区下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度总体呈“黔中丘原区(坝区)高—环黔山区带(山区)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时间维度上坝区功能协调发展水平较山区快,且耦合协调度向高度协调发展;(2)国土空间功能两两耦合协调之中“生产—生活”山坝分异显著,且坝区协调类型两级分化严重;山区与坝区的生产、生态功能矛盾突出,表现出山区、坝区生产、生态空间博弈过程中2015年生态功能处于弱势地位;“生活—生态”功能协调较其它两组耦合协调水平低,但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且山坝差距逐渐缩小。未来应基于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发展规律,设计差异化的山坝优化路径,引导国土空间功能均衡、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国土空间 耦合协调 山坝分区 协同发展 贵州省
下载PDF
基于栅格的喀斯特山区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以贵州普定县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陆清平 赵宇鸾 葛玉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1-229,共9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基于栅格尺度对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文章旨在分析普定土地系统脆弱性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以较高、中等和较低脆弱性为主,脆弱性低级和较低级主要分布在南...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基于栅格尺度对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文章旨在分析普定土地系统脆弱性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以较高、中等和较低脆弱性为主,脆弱性低级和较低级主要分布在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坡度较小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脆弱性高级和较高级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部坡度较大、土壤侵蚀较高的地区;(2)普定县脆弱性分五级43个区,其中脆弱性低区2个,面积9 542.72 hm^2;脆弱性较低区7个,面积33 121.56 hm^2;脆弱性中等区14个,面积37 493.02 hm^2;脆弱性较高区11个,面积24 111.72 hm^2;脆弱性高区9个,面积2 167.28 hm^2;(3)普定县各乡镇土地系统脆弱性由低到高依次为马官镇、龙场乡、白岩乡、坪上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化处镇、鸡场坡乡、猴场苗族仡佬族乡、补郎苗族乡、猫洞苗族仡佬族乡、马场镇、城关镇。虽然自然环境条件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系统脆弱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类生产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格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 土地系统脆弱性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基于CCA的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薛朝浪 赵宇鸾 +1 位作者 魏小芳 葛玉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93-103,共11页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以太行山区199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选取14个经济社会指标,对太行山区近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990...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以太行山区199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选取14个经济社会指标,对太行山区近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为5 440. 58 km^2,占太行山区土地总面积的3. 97%。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 002. 59 km^2,增幅居所有土地利用类型首位;耕地面积减少了1 763. 69 km^2,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净转移为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转移的主导类型。2) CCA分析结果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太行山区低山丘陵区和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137. 47 km^2,耕地面积减少811. 34 km^2,低山丘陵区和盆地区土地系统变化受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及城镇化主导因素驱动作用明显;山原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草地面积减少492. 27 km^2,林地面积增加187. 42 km^2,其土地系统变化受农业生产主导因素驱动作用强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是导致太行山区土地系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空间分异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典范对应分析(CCA)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耕地细碎化与地貌类型的空间关联性--以贵州修文县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红玉 赵宇鸾 葛玉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1-9,共9页
了解不同地貌耕地细碎化分异规律,为合理有效利用和整治耕地资源提供参考。以贵州省修文县为研究对象,选取耕作距离指数、地块面积指数和地块形状指数3个指标,测度贵州省修文县不同地貌区耕地细碎化程度,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地貌类型... 了解不同地貌耕地细碎化分异规律,为合理有效利用和整治耕地资源提供参考。以贵州省修文县为研究对象,选取耕作距离指数、地块面积指数和地块形状指数3个指标,测度贵州省修文县不同地貌区耕地细碎化程度,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地貌类型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表明:修文县坝子、丘陵和山地均有分布,地貌类型复杂;修文县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最高值为0.863,最低值0.110,各行政村耕地细碎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耕地细碎化格局受地形地貌影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山地村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普遍高于丘陵村和坝区村;修文县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耕作距离指数、地块面积指数、地块形状指数的Moran′s I指数均大于0,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针对区域不同地貌类型应采取差别化的细碎耕地整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地貌类型 空间自相关 山区 修文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