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定位格架夹持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任全耀 陈杰 +7 位作者 赵瑞瑞 雷涛 郑美银 彭园 秦勉 李建伟 蒲曾坪 陈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11-2417,共7页
定位格架夹持结构是保证燃料棒横向与轴向定位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燃料组件中子经济性、简化定位格架生产流程,本文设计了一种可直接从格架条带上冲制而成的拱形且带小刚性凸起的弹簧结构,与刚凸组成新型定位格架夹持系统。针对设计的... 定位格架夹持结构是保证燃料棒横向与轴向定位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燃料组件中子经济性、简化定位格架生产流程,本文设计了一种可直接从格架条带上冲制而成的拱形且带小刚性凸起的弹簧结构,与刚凸组成新型定位格架夹持系统。针对设计的夹持结构,进行了单条带弹簧、单条带刚凸及格架栅元夹持结构的力学性能试验,获得了弹簧、刚凸、栅元内夹持结构的进程形变量-载荷曲线和回程形变量-载荷曲线,并分析了各结构在100%与120%名义形变量下的载荷、永久形变量等力学性能数据。结果表明:新型全锆夹持结构在名义形变量附近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格架栅元夹持结构与单条带弹簧试验所得力学性能相近,表明单条带试验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格架 夹持结构 力学特性 弹簧 刚凸
下载PDF
钠冷行波堆和驻波堆堆芯特性对比分析
2
作者 郑美银 陈平 +3 位作者 李权 张大林 田文喜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7-404,共8页
采用自开发的MCNP-ORIGEN耦合程序MCORE对所设计的钠冷行波堆和驻波堆开展中子学和燃耗分析;基于MCORE获得的功率分布,采用自开发的钠冷快堆堆芯稳态热工水力分析程序SAST对钠冷行波堆和驻波堆堆芯开展热工水力分析。对比钠冷行波堆和... 采用自开发的MCNP-ORIGEN耦合程序MCORE对所设计的钠冷行波堆和驻波堆开展中子学和燃耗分析;基于MCORE获得的功率分布,采用自开发的钠冷快堆堆芯稳态热工水力分析程序SAST对钠冷行波堆和驻波堆堆芯开展热工水力分析。对比钠冷行波堆和驻波堆的堆芯物理特性和热工水力特性,结果表明:驻波堆在燃耗、最高包壳和燃料芯块温度方面具有优势,而行波堆在反应性波动和堆芯冷却剂出口温度均匀性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波堆 驻波堆 中子学 热工水力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锆合金包壳在微动磨蚀环境下的界面损伤行为
3
作者 焦拥军 李正阳 +4 位作者 蒲曾坪 任全耀 郑美银 巫英伟 秋穗正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9,共9页
锆合金燃料棒包壳在反应堆内会由于流致振动与定位格架发生微动磨蚀,现有研究并未考虑高温水环境下燃料棒包壳与格架之间的腐蚀加速磨损现象。通过微动磨损试验设备结合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不同外加电位(-0.8 V、-0.4 V、0 V、0.4 V和0.8V... 锆合金燃料棒包壳在反应堆内会由于流致振动与定位格架发生微动磨蚀,现有研究并未考虑高温水环境下燃料棒包壳与格架之间的腐蚀加速磨损现象。通过微动磨损试验设备结合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不同外加电位(-0.8 V、-0.4 V、0 V、0.4 V和0.8V)下锆合金包壳的微动磨蚀行为。采用SEM、EDX、XPS、EPMA和三维光学显微镜对磨痕表面的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外加电位下锆合金的摩擦氧化行为及微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电位的增加,微动过程中的腐蚀电流增加,加速磨损过程中锆合金的氧化腐蚀,锆合金的微动损伤加剧。不同外加电位下磨痕表面均存在明显的犁沟及氧化物颗粒堆积,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随着外加电位的增加,锆合金的磨损深度和磨损率增加,这是因为电位的增加使得腐蚀加剧,从而磨损与腐蚀交互作用增强导致磨损率的增加。揭示了电位对锆合金包壳磨痕形貌、磨损量和摩擦腐蚀交互作用的影响规律,阐明了不同电位条件下锆合金的磨损机制,为锆合金包壳在长周期服役过程中磨损行为的分析和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合金 电位 微动磨蚀 磨损机制
下载PDF
高功率1060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4
作者 郑妹茵 渠红伟 +8 位作者 周旭彦 董风鑫 张建心 隋佳桐 孟凡胜 谢中华 王海玲 王宇飞 齐爱谊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为了提高1060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性能,本文对大功率1060 nm VCSEL进行了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计算得到红移速度为0.40 nm/K,据此确定增益和腔模失配量为-20 nm。对比分析了6种不同InGaAs组分和厚度的量子阱,以及3种不同势... 为了提高1060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性能,本文对大功率1060 nm VCSEL进行了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计算得到红移速度为0.40 nm/K,据此确定增益和腔模失配量为-20 nm。对比分析了6种不同InGaAs组分和厚度的量子阱,以及3种不同势垒材料的增益特性和输出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应变补偿的InGaAs/GaAsP量子阱有源区在温度稳定性、阈值电流以及功率方面更有优势。对P型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进行优化设计,优化DBR渐变层厚度和对数,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输出特性。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生长了InGaAs/GaAsP应变补偿量子阱结构的VCSEL外延片,并制备了单管和阵列VCSEL,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实验测得,288单元VCSEL阵列在4.5 A电流下,连续输出功率为2.62 W,最高电光转换效率为36.8%,5 mm×5 mm VCSEL阵列准连续条件下(脉宽为100μs,占空比为1%),且在100 A电流下,获得峰值功率为53.4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高功率 应变补偿 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 效率
原文传递
椭圆氧化孔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偏振特性
5
作者 谢中华 渠红伟 +8 位作者 周旭彦 张建心 隋佳桐 孟凡胜 宫凯 郑妹茵 王海玲 王宇飞 齐爱谊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6,共10页
为了改善用于铷原子钟的795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偏振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氧化孔径和椭圆度对VCSEL偏振性能的影响。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的波动光学频域模块模拟了不同氧化孔径对有源区谐振光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氧化孔径... 为了改善用于铷原子钟的795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偏振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氧化孔径和椭圆度对VCSEL偏振性能的影响。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的波动光学频域模块模拟了不同氧化孔径对有源区谐振光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氧化孔径为3.5~4.0μm时,有源区的谐振强度最高。采用可实时观察的湿法氧化系统,研究了氧化温度对氧化速率和氧化孔椭圆度的影响。随着注入电流的增加,三种不同椭圆氧化孔的VCSEL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特性、偏振特性和偏振角旋转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带有长轴径为3.7μm、椭圆度为1.7的椭圆氧化孔的VCSEL性能最佳。在85℃下,当注入电流为1.5 mA时,输出功率为0.86 mW,激光波长为795.4 nm,边模抑制比(SMSR)为43 dB,线宽为65 MHz,正交偏振抑制比(OPSR)为23.8 dB。在0.6~2.7 mA的范围内,VCSEL的主偏振方向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器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氧化孔径 湿法氧化 正交偏振抑制比 窄线宽
原文传递
流量脉动条件下矩形窄缝通道的共轭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超 李权 +3 位作者 郑美银 周毅 秦勉 郭晓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62-66,共5页
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一种矩形窄缝通道流固共轭传热数值分析模型,利用加热条件下的水力摩擦阻力系数半经验关系式,验证了数值模型的适用性;然后运用该数值分析模型,开展了入口流量脉动条件下的矩形窄缝通道流固共轭传热分析,总结出在... 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一种矩形窄缝通道流固共轭传热数值分析模型,利用加热条件下的水力摩擦阻力系数半经验关系式,验证了数值模型的适用性;然后运用该数值分析模型,开展了入口流量脉动条件下的矩形窄缝通道流固共轭传热分析,总结出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流量脉动频率的影响规律,即随着频率的增加,流体与固体温度波动幅值变小,进出口压差波动幅值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缝通道 数值模型验证 流量波动 共轭传热分析
原文传递
钠冷驻波堆堆芯概念设计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美银 陈平 +3 位作者 张大林 田文喜 苏光辉 秋穗正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79-83,共5页
采用自开发程序开展了钠冷驻波堆堆芯概念设计研究,为降低内堆芯功率峰,堆芯采用径向分区设计;为控制径向功率分布,采用由内向外的倒料策略。采用MCNP-ORIGEN耦合程序MCORE开展堆芯物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约30个倒料循环后堆芯及其各位... 采用自开发程序开展了钠冷驻波堆堆芯概念设计研究,为降低内堆芯功率峰,堆芯采用径向分区设计;为控制径向功率分布,采用由内向外的倒料策略。采用MCNP-ORIGEN耦合程序MCORE开展堆芯物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约30个倒料循环后堆芯及其各位置燃料组件达到稳态,反应性和增殖系数只随倒料波动;功率和中子注量率主要集中在内堆芯中间区域,呈"M"型分布,功率峰较低;239Pu核密度在内堆芯沿径向从内到外逐渐升高,裂变产物核密度分布与238U核密度分布相反;堆芯平衡循环卸料燃耗约27.6%,最大卸料燃耗达到2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波堆 概念设计 倒料策略 物理特性
原文传递
高温下锆合金包壳切向微动磨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任全耀 蒲曾坪 +7 位作者 焦拥军 郑美银 陈平 韩元吉 刘孟龙 庄文华 郭相龙 张乐福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82-87,共6页
核燃料组件在服役过程中,定位格架夹持结构与燃料棒之间的微动磨蚀是导致燃料棒包壳破损的第一大因素,约占燃料棒包壳失效的54.8%。本文针对不同夹持结构对锆合金包壳管的切向微动磨蚀行为,开展了高温高压水化学环境下的磨蚀试验研究,... 核燃料组件在服役过程中,定位格架夹持结构与燃料棒之间的微动磨蚀是导致燃料棒包壳破损的第一大因素,约占燃料棒包壳失效的54.8%。本文针对不同夹持结构对锆合金包壳管的切向微动磨蚀行为,开展了高温高压水化学环境下的磨蚀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曲面与平面夹持结构在不同夹持力条件下包壳管磨痕形貌、磨蚀体积、磨蚀深度等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曲面夹持结构对燃料棒包壳的磨蚀以磨粒磨损、片层状脱落、“犁沟”效应为主;平面结构以“犁沟”效应、片层状脱落为主,磨粒磨损较少;此外,相同条件下曲面夹持结构的最大磨蚀深度大于平面夹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微动磨蚀 夹持结构 锆合金包壳 磨痕
原文传递
辐照变形条件下板型燃料组件内热工水力特性研究
9
作者 伍振兴 李垣明 +4 位作者 巫英伟 郑美银 袁攀 秋穗正 苏光辉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9-44,共6页
考虑流体与燃料组件辐照变形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双向流固耦合可以使辐照变形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和更为准确,本研究基于Fluent-MpCCI-Abaqus流固耦合技术,实现了对板型燃料组件和冷却剂三维精细流固耦合的模拟,并采用Fluent共轭传... 考虑流体与燃料组件辐照变形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双向流固耦合可以使辐照变形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和更为准确,本研究基于Fluent-MpCCI-Abaqus流固耦合技术,实现了对板型燃料组件和冷却剂三维精细流固耦合的模拟,并采用Fluent共轭传热方法对Fluent-MpCCI-Abaqus流固耦合技术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两者计算结果符合良好。另外,采用热膨胀方法研究了燃料板辐照肿胀变形程度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肿胀变形程度对冷却剂各通道的流量分配和出口温度影响较大,当燃料板肿胀变形量为0.39 mm时,总流量降低为无肿胀变形条件下的72%,各通道流量也随之降低,且变形程度大的通道变化更加显著;随着燃料板肿胀变形程度的升高,中心通道的冷却剂出口温度变化显著,从无变形到变形量为0.39 mm,出口温度从558 K升高到573 K,冷却剂温度上升15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型燃料组件 三维流固耦合技术 热工水力特性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tudies of stepwise radial fuel shuffling in a traveling wave reactor
10
作者 ZHANG DaLin zheng meiyin +4 位作者 AN HongZhen CHEN XueNong TIAN WenXi QIU Suizheng SU GuangHu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229-1237,共9页
The concept of travelling wave reactor(TWR)applies the mechanism of self-sustaining and propagating nuclear fission travelling waves in fertile media of 238U and 232Th to achieve very high fuel utilization.Based on th... The concept of travelling wave reactor(TWR)applies the mechanism of self-sustaining and propagating nuclear fission travelling waves in fertile media of 238U and 232Th to achieve very high fuel utilization.Based on this concept,a stepwise radial fuel shuffling strategy wa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a 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SFR)loading metallic 238U fuel.The multi-group deterministic neutronic code ERANOS with JEFF3.1 data library was used as a basic tool to perform the neutronics and burnup calculations.The inward fuel shuffling calculations were first performed in a 1-D cylindrical case for parametric understanding,and then extended to a 2-D R-Z case.The shuffling calculations for the 1-D and 2-D SFR model yielded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The asymptotic keff varied parabolical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fluence,while the burnup increased linearly.The highest burnup achieved in 2-D case was 38%.The power peak shifted from the fuel outlet side(core centre)to the fuel inlet side(core periphery)in both 1-D and 2-D ca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eaking factor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lo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fluence.The present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stepwise radial fuel shuffling in the sodium fast reactor achiev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veling wave re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pwise radial fuel shuffling traveling wave reactor asymptotic state numerical stud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