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西桑托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球粒—树枝状组构特征与成因
1
作者 孙海涛 黄小洁 +5 位作者 杨柳 范国章 黄小娟 王红平 钟大康 周思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99-1210,共12页
巴西桑托斯盆地下白垩统Barra Velha组发育形状为球粒状、灌木状、树枝状的湖相碳酸盐结构组分,但对其成因的认识尚未统一。利用岩心、薄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详细分析了Barra Velha组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特征、... 巴西桑托斯盆地下白垩统Barra Velha组发育形状为球粒状、灌木状、树枝状的湖相碳酸盐结构组分,但对其成因的认识尚未统一。利用岩心、薄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详细分析了Barra Velha组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特征、分类及其成因环境特征。研究表明:Barra Velha组发育十字消光的球粒状组构及波状消光的扇状、灌木状和树枝状组构,垂向上呈泥晶—球粒状—树枝状组构沉积序列;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及团簇同位素测试结果支持Barra Velha组球粒状—树枝状组构沉积时,水体具高盐度、高温的特点。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提出深大断裂沟通热液导致湖水升温、表层海水频繁海侵补给盐类物质的桑托斯盆地球粒状—树枝状组构热水沉积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以较好地解释球粒状—树枝状组构快速生长的特征,也为该层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白垩系 湖相碳酸盐岩 球粒结构 热水沉积
下载PDF
地层中的硅岩: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思宇 钟大康 +3 位作者 孙海涛 张本健 苏琛 尹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42,共20页
硅岩是由自生石英形成的化学沉积岩,通常以层状或非层状(结核状、条带状)独自出现、与其他岩性互层出现及赋存于其他岩性地层中。硅岩不仅记录了大量盆地古地理、古海洋、古气候的地质信息,而且对于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前... 硅岩是由自生石英形成的化学沉积岩,通常以层状或非层状(结核状、条带状)独自出现、与其他岩性互层出现及赋存于其他岩性地层中。硅岩不仅记录了大量盆地古地理、古海洋、古气候的地质信息,而且对于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硅岩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关于硅岩的新观点为硅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通过调研近年来关于硅岩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不同产状硅岩的形成模式、成因类型以及判别方式,认为硅岩的沉积不是单一因素控制的结果,而是地质构造活动强度、生物类型及活动性、沉积古环境的综合结果。常规地球化学元素结合岩石组构与微区分析、包裹体分析、新同位素(Rb-Sr和Sm-Nd)分析,以及新的地球化学判定标准(Ge/Si)是硅岩研究的必备手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岩 沉积环境 成因类型 形成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3
作者 张振华 张小军 +2 位作者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9,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2.6%,含陆源碎屑、硬石膏和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9%,9.0%和12.8%;储层的主要岩性为灰云岩、白云岩和藻灰岩,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49.0%,12.0%和6.0%。②研究区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为1.0%~13.3%,平均为4.9%,92%的样品渗透率小于0.02 mD;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为主,发育微裂缝,但常被胶结物充填,连通性较差;按孔喉半径可分为中等喉道、细—中和细—微喉道3类,平均孔喉半径分别为0.350μm,0.110μm和0.030μm,占比分别为15%,40%和45%。③研究区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亚相,可细分为灰云坪、藻席、砂坪及泥坪4种微相,储层的发育在宏观上受控于沉积微相,其中灰云坪储层占比最多,占储层总厚度的67%,藻席发育优质储层,藻灰岩厚度越大,储层的物性越好,而泥坪几乎不发育储层。④研究区储层在微观上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增加了储层的储集空间,改善了其渗透性,沉积后期的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破坏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灰云坪 藻席 浅湖—半深湖亚相 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南翼山地区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孔隙类型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唐自成 钟大康 +6 位作者 王威 石文斌 杜红权 孙海涛 王爱 周志恒 贾晓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5-1125,共11页
钙屑砂岩在成因上属于陆源碎屑岩中的一类砂岩,其成分的特殊性决定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以及油气产能上的特殊性。结合岩心、普通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数据、压汞数据和物性数据等资料,对川东北元... 钙屑砂岩在成因上属于陆源碎屑岩中的一类砂岩,其成分的特殊性决定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以及油气产能上的特殊性。结合岩心、普通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数据、压汞数据和物性数据等资料,对川东北元坝西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的孔隙类型、孔隙定量演化和孔隙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钙屑砂岩原生孔隙很少,次生孔隙类型主要包括3类:晶间微孔隙、溶蚀型孔隙与裂缝型孔隙。各类孔隙的成因存在差异,晶间微孔主要与钙屑、钙质胶结物的重结晶作用有关,还有一些钙屑晶间微孔来源于母岩的白云岩化。裂缝的成因有两个,贴粒缝是由于钙屑与胶结物重结晶不同步,构造裂缝是由于须三段沉积时期强烈构造运动形成的;研究区钙屑砂岩溶孔发育有限,不能整体改善储层质量,仅形成局部“甜点”;晶间微孔普遍发育,是钙屑砂岩孔隙的主要贡献者,且大部分微孔都是有效孔隙,加上微裂缝的沟通,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高钙屑高钙质胶结物含量的地区(如高能的分流河道),由于强烈重结晶提供大量晶间微孔,加上裂缝的沟通,成为须三段的优质储层区,可作为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类型 孔隙定量演化 孔隙有效性 晶间微孔隙 钙屑砂岩 须家河组三段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超深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孔隙成因及控制因素——以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海涛 钟大康 +2 位作者 李勇 毛亚昆 杨宪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3-704,共12页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经过了漫长的埋藏过程和复杂的成岩演化,形成了一套超深低孔特低渗储层。本文详细描述了该储层的孔隙成因类型,并分析了其控制因素。通过鉴定大量铸体薄片和荧光薄片,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与激...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经过了漫长的埋藏过程和复杂的成岩演化,形成了一套超深低孔特低渗储层。本文详细描述了该储层的孔隙成因类型,并分析了其控制因素。通过鉴定大量铸体薄片和荧光薄片,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形态、规模和成因3个依据识别出8类孔隙和2类裂缝,认为该低孔特低渗储层为孔隙型储层,次生成因控制的孔隙占主导地位;并提出早期长时间浅埋藏及所处的碱性环境导致了弱压实及强胶结,后期的构造挤压进一步减孔,而晚期溶蚀虽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其并未大规模有效改善储层的低孔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白垩系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海涛 钟大康 +5 位作者 王威 王爱 杨烁 杜红权 唐自成 周志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7-1067,共11页
马路背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该地区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却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规模气藏。论文充分利用各种岩矿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马路背地区须二段(T_(3)x^(2))致密砂岩储层... 马路背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该地区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却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规模气藏。论文充分利用各种岩矿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马路背地区须二段(T_(3)x^(2))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因。结果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以大巴山变质岩为母岩沉积了一套三角洲前缘中粒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无论是石英砂岩还是岩屑砂岩,无论埋深大小,铸体薄片下孔隙均不发育,扫描电镜偶见微孔,物性很差;强烈的埋藏压实作用造成各种孔隙的缩小与消失;早燕山期(199~100 Ma)、中晚燕山期(100~65 Ma)、喜山期(65 Ma以来)等多期构造强挤压进一步造成孔隙减小和消失,构造压实减孔量大约4%;埋藏压实与构造强压实减孔的同时,产生了不同规模断层和裂缝(颗粒裂纹—粒间微裂缝—层间断层),沟通微孔,形成断层—裂缝—微孔隙组成的断缝储集体。这类储集体主要受构造应力大小控制,构造挤压最强的部位,裂缝最发育;其次受岩性和砂岩厚度控制,中—薄层石英砂岩中最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四川盆地 构造作用 致密砂岩储层 须家河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沉积物物源探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贾浪波 钟大康 +7 位作者 孙海涛 严锐涛 张春林 莫午零 邱存 董媛 李兵 廖广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7-1103,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在经历了古生代抬升剥蚀之后,在晚古生代晚期开始沉降并沉积了海陆过渡相本溪组碎屑岩.为阐明该套碎屑岩的物源体系特征,基于露头、岩芯、分析化验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本溪组砾岩分布、轻矿物碎屑组分、石英阴极发光... 鄂尔多斯盆地在经历了古生代抬升剥蚀之后,在晚古生代晚期开始沉降并沉积了海陆过渡相本溪组碎屑岩.为阐明该套碎屑岩的物源体系特征,基于露头、岩芯、分析化验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本溪组砾岩分布、轻矿物碎屑组分、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特征及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识别了本溪组平面上不同物源体系,继而确定了不同物源体系的母岩类型及本溪组沉积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本溪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南北双向供源,其中北部物源供给相对较强,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子物源体系,西北物源母岩主要为变质岩和少量火山岩,东北部地区母岩主要为酸性侵入岩,西南部地区物源主要为高级变质岩、部分岩浆岩和少量沉积岩,东南部地区主要为高级变质岩.同时在本溪组沉积时期,南部物源影响范围可达盆地中部地区,北秦岭陆块该时期已与华北板块南缘发生碰撞是南部物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沉积学分析 碎屑锆石 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以川东北元坝西地区须二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爱 钟大康 +4 位作者 刘忠群 王威 杜红权 周志恒 唐自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0-421,共12页
基于川东北元坝西地区10口钻井的须二下亚段砂岩物性测试数据,结合铸体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和压汞测试等手段,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的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元坝西须二下亚段砂岩为低孔中低渗储层,孔隙度为0.99%~10.53%,渗透... 基于川东北元坝西地区10口钻井的须二下亚段砂岩物性测试数据,结合铸体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和压汞测试等手段,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的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元坝西须二下亚段砂岩为低孔中低渗储层,孔隙度为0.99%~10.53%,渗透率为(0.0036~1.41)×10^(-3)μm^(2),孔渗关系表现为“分层”特征,根据孔渗关系可划分出低孔中渗储层,低孔低渗储层和特低孔低渗储层3种类型储层。不同类型储层的砂岩物性受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沉积条件决定了砂岩岩石学特征,进而对成岩作用产生重要影响;成岩作用的非均质性最终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差异。不同类型储层砂岩在垂向上表现出强烈的成岩非均质性,发育岩屑溶蚀段(绿泥石膜胶结段)—硅质胶结段—方解石胶结段的成岩组合序列。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发育强烈溶蚀作用河道砂体中部的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中。此项研究结果能更好地进行深层致密砂岩甜点预测,指导四川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气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度 渗透率 储层非均质性 须家河组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集层的二元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祝海华 张廷山 +3 位作者 钟大康 李耀羽 张婧璇 陈晓慧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0-1228,共9页
利用薄片、物性、含油饱和度、压汞数据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对物性、含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致密砂岩具有二元孔隙结构特征:当孔喉半径大于峰值半径时,孔隙结构近似于串珠模型,孔隙半径明显大于喉道... 利用薄片、物性、含油饱和度、压汞数据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对物性、含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致密砂岩具有二元孔隙结构特征:当孔喉半径大于峰值半径时,孔隙结构近似于串珠模型,孔隙半径明显大于喉道半径,不具备分形特征,孔喉体积由孔隙体积决定;当孔喉半径小于峰值半径时,孔隙结构为毛细管模型,孔隙半径与喉道半径相近,具有分形特征,孔喉体积由喉道半径决定。大于峰值半径的孔喉发育程度是造成致密砂岩孔渗变化的主要因素,油相也主要赋存于该部分孔喉中;小于峰值半径的孔喉(包括未进汞孔喉)贡献主要的储集空间,但相对稳定,对物性变化影响小,与含油饱和度也缺少相关性。大孔喉主要由次生孔隙和粒间孔组成,预测致密砂岩物性时,应着重分析致密储集层中粒间孔隙、溶蚀孔隙等大孔隙而非微小孔隙的特征、成因及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储集层 分形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碱性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天宇 钟大康 +3 位作者 牛胜利 孙海涛 曹轩 王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7-1337,共11页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X衍射等资料,对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长石...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X衍射等资料,对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与成分成熟度较低。砂岩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碱性成岩作用:石英的溶蚀与交代、碳酸盐矿物胶结、伊利石和绿泥石的沉淀以及钠长石化等。碱性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影响包括:石英溶蚀形成次生溶孔、碳酸盐胶结物沉淀损失粒间孔隙、黏土矿物沉淀形成晶间微孔。研究区珠海组主要发育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原生孔隙较少。储层现今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早期经历了强烈的压实作用,使其孔隙度由原始孔隙度32.1%降低至8.8%。早成岩阶段为碱性成岩环境,石英溶蚀增孔约0.5%;碳酸盐、硫酸盐、伊利石等胶结物沉淀减孔约2.3%。中成岩阶段A期为酸性成岩环境,硅质、高岭石等胶结物沉淀减孔约1.2%;长石、岩屑等溶蚀增孔约4.3%。最终,储层演化至现今孔隙度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珠海组 碱性成岩环境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下载PDF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文栋 钟大康 +6 位作者 孙海涛 曾鑫耀 梁雪祺 胡欣 李荣容 彭思桥 宋雨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5-1291,共17页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厚层白云岩储层,成为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但栖霞组有利相带分布和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不明朗,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探进展。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对...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厚层白云岩储层,成为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但栖霞组有利相带分布和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不明朗,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探进展。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对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特征、沉积格局以及古地貌进行研究发现:川西北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依次发育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和开阔台地相,并发育台缘滩或台内滩等若干亚相类型。其中栖一期沉积水体较深,为弱镶边碳酸盐岩台地形成期,台缘滩厚度薄,展布范围有限;栖二期为栖霞组主要成滩期,滩体厚度大,展布范围广,具典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特征。栖霞组白云岩主要为台地边缘高能滩相沉积背景,栖霞组沉积期,研究区具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其不仅控制着台地边缘高能滩相的沉积分布,并进一步为该区白云岩储层发育奠定了基础,白云岩具有西北向东南、西南向东北逐渐减薄的特点。结合沉积演化和古地貌分析结果,认为古地貌为栖霞组白云岩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及西南方向等古地貌高地为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区带预测 川西北 古地貌 栖霞组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西地区须三段钙屑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爱 钟大康 +4 位作者 刘忠群 王威 杜红权 周志恒 唐自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93-1204,共12页
基于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物性测试等数据,分析了川东北元坝西地区须三段致密砂岩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和物性特征,建立其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过程,为须三段致密砂岩的勘探开发提供思路。研究表明元坝西须三段主要由龙门山二... 基于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物性测试等数据,分析了川东北元坝西地区须三段致密砂岩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和物性特征,建立其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过程,为须三段致密砂岩的勘探开发提供思路。研究表明元坝西须三段主要由龙门山二叠系和三叠系碳酸盐岩母岩提供物源,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细中粒钙屑致密砂岩,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方解石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其孔隙类型为晶间微孔隙、裂缝与溶蚀孔隙,孔隙度为0.41%~7.16%,渗透率为0.0012×10^-3~533.59×10^-3μm^2。钙屑砂岩高钙屑含量的成分特殊性造成了典型的“强胶结强重结晶弱压实弱溶蚀”成岩特征,埋藏成岩的特殊性导致了钙屑砂岩孔隙和物性的特殊性。早期强烈钙质胶结导致钙屑砂岩压实作用弱,原生孔隙几乎损失殆尽,进一步导致其溶蚀作用也很弱;后期钙屑中的泥晶藻屑砂屑发生强重结晶作用形成晶间微孔,平均孔隙度只有2.0%,物性较差;钙屑砂岩的主要碎屑颗粒和胶结物均为具有脆性特征的碳酸盐矿物,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形成裂缝沟通大量的重结晶微孔、粒间溶孔、残余粒间孔的孔隙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屑砂岩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重结晶作用 须三段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寒武纪第4期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与生物协同演化研究进展——以华南板块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影 钟大康 +5 位作者 邰俊伟 陈聪 刘伟 刘可 王柯 杨子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1-714,共14页
寒武纪生物与古海洋环境演化的成因联系是追溯生命起源、发展及地球环境变迁和两者协同演化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寒武纪第4期是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华南板块是寒武纪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窗口,而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分析论证古生物种属... 寒武纪生物与古海洋环境演化的成因联系是追溯生命起源、发展及地球环境变迁和两者协同演化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寒武纪第4期是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华南板块是寒武纪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窗口,而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分析论证古生物种属及数量巨变地质成因的关键切入点。据此,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华南板块寒武纪第4期的沉积古地理背景、古海洋环境条件、生物发育情况、突发性地质事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认为陆源水体注入、风暴作用等区域性地质作用以及突发性火山活动、海侵等全球性地质事件对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影响显著,而生物消亡与地质突变事件所引发的海洋缺氧密切相关;但氧化还原条件不同波动阶段的生物丰度差异和不同古生物丰度点位的氧化还原条件差异尚不明确,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与可诱发其产生波动的地质事件精确时限对应关系仍存在争议,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波动以何种速度、幅度突破古生态系统耐受阈值仍然未知,难以探索三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可作为后续研究工作重点以进一步揭示寒武纪突发性地质事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和生物演化间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消亡 突发性地质事件 协同演化 寒武纪早期 氧化还原条件波动
下载PDF
多期次构造运动对不同物源成分砂岩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爱 钟大康 +2 位作者 王威 周志恒 唐自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40,共14页
通过普通岩石薄片和孔隙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分析及压汞实验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孔隙类型和孔隙演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多期次构造运动对不同物源成... 通过普通岩石薄片和孔隙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分析及压汞实验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孔隙类型和孔隙演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多期次构造运动对不同物源成分砂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印支晚期,研究区盆缘造山活动的强弱控制了须家河组物源供给和物源区母岩类型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砂岩,包括元坝西须二段岩屑砂岩、元坝西须三段钙屑砂岩、巴中须四段长石岩屑砂岩、马路背须家河组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持续影响下,从大巴山前陆挤压带向盆地内由近及远依次发育马路背强变形区、巴中中等变形区和元坝西弱变形区,不同构造部位不同类型砂岩经历了不同的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过程。构造部位控制了构造挤压强弱与裂缝及断层发育程度及规模,进而决定了原始孔隙与后期溶蚀孔隙保存程度以及孔隙的连通性,也控制了源储关系与油气充注程度,最终控制天然气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物源 产能 致密砂岩 须家河组
下载PDF
Variation and mechanisms of clastic reservoir quality in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of the Dongying Sag, Bohai Bay Basin, China 被引量:17
15
作者 Zhang Qin Zhu Xiaomin +1 位作者 Ronald J Steel zhong dak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Reservoir quality varies greatly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Sag.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and mechanisms of reservoir quality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based on cores, poro... Reservoir quality varies greatly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Sag.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and mechanisms of reservoir quality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based on cores, porosity measurements and fluid inclusion techniques and so on. The sandstones in the fluvial, (fan) delta-front have the best reservoir quality due to 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mechanically controlling the petrology configuration and the primary porosity, and chemically influencing the dia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pores. The activity of the boundary faults and the sedimentary facies dominate the variation of reservoir quality in different areas and intervals. The reservoir quality varies with the position of sandstone beds in different vertical models of sandstone and mudstone. This mainly arose from the strong cementation or strong dissolution in the sandstone caused by the diagenesis evolution of adjacent mudstone. With higher oil saturation reservoir quality is better because the hydrocarbon charge favors dissolution and restricts cementation. Diagenesis,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tectonic setting are the key controls of reservoir quality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of the Dongying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quality variation clastic reservoir quality hydrocarbon charge vertical models ofsandstone and mudstone controlling factor
下载PDF
Binary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被引量:1
16
作者 ZHU Haihua ZHANG Tingshan +3 位作者 zhong dakang LI Yaoyu ZHANG Jingxuan CHEN Xiao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6期1297-1306,共10页
The pore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il saturation of the Triassic Chang 7 sandstones,Ordos Basin were discussed using thin sections,physical properties,oil saturation and mercury intrusion... The pore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il saturation of the Triassic Chang 7 sandstones,Ordos Basin were discussed using thin sections,physical properties,oil saturation and mercury intrusion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ght sandstone has a binary pore structure:when the pore throat radius is larger than the peak radius,the pore radius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roat size,the por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the bead-string model with no fractal feature,and the pore throat volume is determined by the pore volume.When the pore throat radius is smaller than the peak radius,the pore structure is close to the capillary model and shows fractal features,the pore size is close to the throat size,and the pore throat volume is determined by the throat radius.The development of pore throats larger than the peak radius provides most of the oil storage space and is the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variation of tight sandstone.The pore throat smaller than the peak radius(including throats with no mercury invaded)contributes major reservoir space,it shows limited variation and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physical properties which is lack of correlation with oil saturation.The pore throat larger than the peak radius is mainly composed of secondary and intergranular pores.Therefore genesi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arge pores such as intergranular and dissolved pores should be emphasized when predicting the tight sandstones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SANDSTONE PORE structure reservoir FRACTAL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African continent and their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SUN Haitao zhong dakang +1 位作者 ZHANG Simeng WANG Xingming 《Global Geology》 2010年第1期41-49,共9页
There are eighty sedimentary basins in five different types in African continent,i.e.craton sag basin,foreland basin,intermountain basin,passive margin basin and rift basin,which underwent the stress environment of st... There are eighty sedimentary basins in five different types in African continent,i.e.craton sag basin,foreland basin,intermountain basin,passive margin basin and rift basin,which underwent the stress environment of stable depression-compression-extension.The first three types of basins had been intensely influenced by Hercynian and Alpine tectonic movement,while the later two types of basins always exist in a stable extension environment.Different basin evolution caused the obviously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difference.In North Africa,marginal craton sag and rift basins show great expedition potential of hydrocarbon,marginal craton sag basins had good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Lower Silurian hot shale,tectonic-strata traps and migration pathway formed by Hercynian unconformity,and rift basins had excellent Upper Cretaceous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good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with little tectonic activity.Meanwhile,in the salt-containing passive margin basins and delta basins of West Africa,thick strata containing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and plastic strata were well developed.Source rocks of high maturity,good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growth faults and deformational structure traps were formed by abundant overlying sediments and sources supplied from Tertiary large wat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油气分布 非洲大陆 克拉通边缘 海相烃源岩 演变 裂谷盆地 盆地类型
下载PDF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湖相沸石成因:来自矿物学、微量元素特征的证据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喆 钟大康 +2 位作者 张硕 郭强 路昭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33-3748,共16页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暗色沉积物中发育由白色颗粒构成的同沉积纹层、条带,其矿物组合中包含大量成因不明的钠沸石和方沸石.在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EMPA)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暗色沉积物中发育由白色颗粒构成的同沉积纹层、条带,其矿物组合中包含大量成因不明的钠沸石和方沸石.在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EMPA)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法对两种沸石矿物的形貌、微结构、共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成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钠沸石和方沸石自形程度较高,其中钠沸石为半自形-自形的棱柱状,长轴方向长度最大可达600μm,集合体为纤维状或块状;方沸石呈自形的四角三八面体,粒径变化较大,介于10~300μm.钠沸石和方沸石既能独立生长,也能互相交代,与重晶石、含铁白云石、菱镁矿和菱铁矿以及立方体黄铁矿等矿物紧密共生.与地壳及同区和同层位湖相泥岩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比较,含沸石岩石的全岩微量元素富集Pb、Sb、Tl、W、Mo、Bi,亏损V、Cr、Co、Ni,暗示了中高温含深源物质的碱性热液流体的加入.在综合分析沸石矿物形态结构、共生矿物组合及微量元素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在异常热流驱动下,中高温热液流体沿着断裂等运移通道喷出或溢流至湖底沉积物表面,与冷的湖水混合直接结晶沉淀形成方沸石、钠沸石和其他共生矿物,属于热水沉积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沸石 方沸石 共生矿物 微量元素 热水沉积 二连盆地 沉积学
原文传递
致密砂岩中岩屑溶蚀及其伴生胶结对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川东北元坝西部须二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志恒 钟大康 +5 位作者 凡睿 王爱 唐自成 孙海涛 王威 杜红权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2-603,615,共13页
本文旨在厘清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元坝西部须二下亚段为例,采用铸体薄片、氩离子抛光及扫描电镜观察、NESE Geo图像分析和物性测试等手段分析岩石成分,确定成岩特征,获取孔隙度和渗透率值,认为岩屑溶... 本文旨在厘清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元坝西部须二下亚段为例,采用铸体薄片、氩离子抛光及扫描电镜观察、NESE Geo图像分析和物性测试等手段分析岩石成分,确定成岩特征,获取孔隙度和渗透率值,认为岩屑溶蚀及其伴生胶结影响孔隙的垂向分布和发育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元坝西部须二下亚段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砂岩,在埋藏过程中,中成岩阶段发生岩屑溶蚀作用,孔隙度增加3.35%,产生的粒内溶孔成为储层主要孔隙类型.垂向上,岩屑溶蚀析出产物由溶蚀段向上覆及下伏储层迁移,由近及远沉淀绿泥石胶结物(其中发育绿泥石晶间微孔)、硅质胶结物(距溶蚀段2~3 m)及钙质胶结物(距溶蚀段3~4 m),导致储层孔隙度自溶蚀段起向上下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岩屑溶蚀 孔隙演化 须二下亚段 元坝西部 川东北
原文传递
川西北栖霞组超深层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文栋 钟大康 +6 位作者 尹宏 孙海涛 梁雪祺 李荣容 卓骏驰 曾鑫耀 彭思桥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2-362,共21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发育深度超过7000 m的孔隙度平均为2.94%的超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认为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厚层优质... 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发育深度超过7000 m的孔隙度平均为2.94%的超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认为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厚层优质白云储层具有明显的"相控"和"层控"特点,而热流体活动对白云岩储层既有溶蚀有又充填.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和裂缝,并以晶间孔和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具有滩相沉积背景,并且受多种因素综合控制,其中有利相带是基础,原生孔隙发育的滩主体微相为后期白云石化流体活动提供了载体,其决定了白云岩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海平面变化决定着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的分布位置,栖霞组中下部沉积期,海平面较低,并存在多期高频海平面升降旋回,为厚层白云岩储层发育创造了条件.栖霞组大规模基质白云岩交代流体主要来自于沉积期海水,其δ^(13)C为1.5%~4.3%、δ^(18)O为-10.2%~-3.5%,基本处于同期海水同位素数值范围内;海平面较低时,在地貌相对较高的滩主体部位形成微蒸发浓缩海水,随埋深增加,沉积期"封存"的原生微浓缩海水在温压逐渐升高的背景下,开始突破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热力学障碍,不断交代周围高能颗粒滩相沉积物,形成厚层白云岩.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并且具有多阶段性,从细晶白云岩(δ^(18)O为-7.6‰~-6.3‰)至中晶白云岩(δ^(18)O为-8.8‰~-8.7‰)再到中粗晶白云岩(δ^(18)O为-9.7‰~-8.9‰),发生白云石化时所处的地层埋深逐渐增加,交代流体温度逐渐升高,导致白云岩氧同位素值逐渐较低,并且三者依次遵循了等体积交代、等摩尔交代以及发生过度白云石化,白云石晶间孔隙发育程度具有从低到高再降低的特点.埋藏晚期,深部热流体沿断裂系统进入栖霞组基质白云岩储层,发生埋藏溶蚀以及石英、鞍状白云石、萤石和黄铁矿等热液矿物充填,期间形成的溶蚀孔洞可作为研究区栖霞组超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的补充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储层 超深层 白云石化 热流体活动 栖霞组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