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专利复方治疗荨麻疹的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娟娟 刘鹏 +4 位作者 张堂堂 王金华 钟欣欣 李东海 查旭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2958-2964,共7页
【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药专利复方治疗荨麻疹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荨麻疹提供用药参考。【方法】从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中筛选治疗荨麻疹的中药专利复方,录入Excel表格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药专利复方药物的... 【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药专利复方治疗荨麻疹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荨麻疹提供用药参考。【方法】从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中筛选治疗荨麻疹的中药专利复方,录入Excel表格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药专利复方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功效、关联规则及其核心药物组成等。【结果】筛选得到320首治疗荨麻疹的中药专利复方,涉及中药607味。用药频次>90次的中药为防风、蝉蜕、荆芥、当归、地肤子、甘草、白鲜皮;药物功效主要为祛风止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透疹;药物性味以辛、苦、甘、寒为主,归经主要归肝、肺经;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1个,核心药物42味中药,为消风散、银翘散、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苓桂术甘汤、桂枝茯苓丸、当归饮子、八珍汤等方剂的组成药物。【结论】治疗荨麻疹的中药专利复方用药以疏风止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分期辨证论治,辅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透疹消疮、益气固表、养血活血、滋阴润燥、调和营卫等不同治法。用药寒温并用,肝、脾、肺、心等诸脏并调,可选组方消风散、银翘散、玉屏风散、当归饮子、八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苓桂术甘汤、桂枝茯苓丸等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中药专利复方 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 疏风止痒 寒温并用
下载PDF
温度对暴马丁香中齐墩果酸提取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贲佳楠 张馨心 +1 位作者 宫福帅 秦佳梅 《人参研究》 2020年第1期43-44,共2页
为了保护和有效利用暴马丁香资源,本实验探究温度对超声波提取暴马丁香中齐墩果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取条件为液料比20:1、70%的乙醇,超声功率为300W、超声30min时,超声温度为50℃时提取效果最佳,含量达2.9993%。可供暴马丁香中齐墩... 为了保护和有效利用暴马丁香资源,本实验探究温度对超声波提取暴马丁香中齐墩果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取条件为液料比20:1、70%的乙醇,超声功率为300W、超声30min时,超声温度为50℃时提取效果最佳,含量达2.9993%。可供暴马丁香中齐墩果酸的提取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马丁香 齐墩果酸 温度
下载PDF
电荷掺杂聚苯胺气体传感器的理论研究
3
作者 黄永祥 刘悦灵 +3 位作者 王妤婕 周健 钟欣欣 张干兵 《胶体与聚合物》 2021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了对质子酸掺杂聚苯胺的传感机理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本文设计了电荷掺杂模型来模拟质子酸掺杂聚苯胺气体传感器,运用Uωb97xd和TD-Uωb97xd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6-31G(d,p)基组下从几何结构、电子性质、自然键轨道、HOMO-LUMO能隙和第... 为了对质子酸掺杂聚苯胺的传感机理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本文设计了电荷掺杂模型来模拟质子酸掺杂聚苯胺气体传感器,运用Uωb97xd和TD-Uωb97xd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6-31G(d,p)基组下从几何结构、电子性质、自然键轨道、HOMO-LUMO能隙和第一激发能等方面对其吸附二氧化碳、甲醇和氨的传感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电荷掺杂导致共轭链失去电子被氧化,表现出一定的导电性,小分子与电荷掺杂聚苯胺之间的电子转移导致了共轭链得到电子被还原,进而表现出导电性的差异。此外,电荷掺杂聚苯胺及其吸附二氧化碳、甲醇和氨的复合物外推到无限长链时HOMO-LUMO能隙分别为2.0233 eV、2.2458 eV、2.2552 eV和2.2191 eV,而第一激发能分别为1.1584 eV、1.3312 eV、1.5503 eV和1.6506 eV,进一步确证了质子酸掺杂聚苯胺的氨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掺杂聚苯胺 电子转移 HOMO-LUMO能隙 第一激发能
下载PDF
Feasibility Study on Recovering Human-Occupied Vehicle with An Offshore Crane
4
作者 HAN Ming-yue XIE Peng +4 位作者 XIAN Hao-yi zhong xin-xin CHEN Sheng-lin SUN Tie-rui SUN Feng-lei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24年第4期648-662,共15页
Launching and recovering human-occupied vehicles(HOVs)has always been a challenging problem.The current recovery process requires staff to manually complete the tethering task,which is inefficient and endangers the li... Launching and recovering human-occupied vehicles(HOVs)has always been a challenging problem.The current recovery process requires staff to manually complete the tethering task,which is inefficient and endangers the lives of staff.This paper suggests moving the recovery position from the surface to underwater at approximately half the wavelength of the water depth(30−50 m underwater),where the HOV experiences less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An ROV equipped with a ultra-short baseline beacon(USBL)and a manipulator was used to complete the tethering operation.Additionally,a shackle customized to the shape of the manipulator’s gripper is fitted to the end of the cable to simplify the tethering process.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recovering the HOV using this suggested method,a comprehensive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in this research.The effects of wind,surface waves,ocean currents,and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stallation vessel and the HOV are quantitatively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recovery method can reduce the motion amplitude of the HOV and that the wave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HOV during the recovery process.This model provides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proposed HOV recovery method and confi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eave compensation system.The proposed approach aims to enhance safety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by reducing direct human involvement in the recovery process and mitigating potential dangers.This finding holds particular significance,especially i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s,where reducing the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ecosystem is cruc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occupied vehicle recovery dynamic response active heave compensation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银屑Ⅰ号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杭怡宁 钟欣欣 +5 位作者 黎锦添 吴清 黄树宏 谢玉彬 李秋怿 查旭山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3-1198,共6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预测银屑Ⅰ号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并与银屑病相关靶点进行映射,拓扑出银屑Ⅰ号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进行富集分析,探讨银屑Ⅰ号治疗银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和分析平台...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预测银屑Ⅰ号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并与银屑病相关靶点进行映射,拓扑出银屑Ⅰ号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进行富集分析,探讨银屑Ⅰ号治疗银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及文献检索挖掘出银屑Ⅰ号药物所对应的成分,通过中药成分靶点(HIT)数据库及Swiss靶点预测数据库检索出成分对应的靶点。在疾病靶点数据库(TTD),Drugbank(DBD)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中获取银屑病对应的靶点。使用Cytoscape构建银屑Ⅰ号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核心网络,应用ClueGo对靶点进行GO-BP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出银屑Ⅰ号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中共42个相关靶点及59个相应化合物,共得出12条主要信号通路,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及皮质类固醇反应信号通路在网络中具有串话作用。结论银屑Ⅰ号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靶点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改善银屑病炎性浸润、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及异常新生血管生成等病理因素,从而发挥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银屑Ⅰ号 靶点 作用机制 通路分析
原文传递
银屑Ⅰ号对咪喹莫特诱导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杭怡宁 黎锦添 +4 位作者 王金华 谢玉彬 李秋怿 钟欣欣 查旭山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3-458,共6页
目的观察银屑Ⅰ号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局部皮损及外周血的干预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银屑Ⅰ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日外涂62.5 mg 5%IMQ诱导银屑... 目的观察银屑Ⅰ号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局部皮损及外周血的干预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银屑Ⅰ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日外涂62.5 mg 5%IMQ诱导银屑病样动物模型,银屑Ⅰ号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造模期间同时灌胃相应剂量银屑Ⅰ号,共7日。分别观察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变化、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光镜下观察局部皮损组织病理变化,对局部皮损组织依次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皮肤显著增厚,并出现典型银屑病表现,PASI评分随时间推移显著上升;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各组小鼠背部皮损红斑及鳞屑相对较少、浸润程度较轻,造模区域皮肤厚度及PASI评分与剂量梯度成反比。光镜下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表皮全层增厚,呈典型银屑病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高剂量组病理改变最轻,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DR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及外周血中IL-6、TNF-α、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中、高剂量组VDR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VEGF mRNA、蛋白表达及外周血IL-6、TNF-α、IFN-γ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中IL-6含量有所降低(P<0.05),VDR mRNA及蛋白表达、TNF-α、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银屑Ⅰ号可通过抑制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及炎症环境改善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的银屑病表现,这可能与其调控VDR/VEGF信号网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Ⅰ号 维生素D受体 银屑病动物模型 新生血管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