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岩石类型及沉积相划分方案
1
作者 文华国 文龙 +11 位作者 丁一 周刚 钟怡江 严威 马奎 钟原 王文之 张亚 武鲁亚 何宇 邹浩文 许亚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41,共15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其储层白云岩岩石类型划分和沉积环境解析方面尚存较大争议,不利于沉积相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的精确刻画,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大量的露头和钻井开...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其储层白云岩岩石类型划分和沉积环境解析方面尚存较大争议,不利于沉积相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的精确刻画,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大量的露头和钻井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和沉积环境分析,在明确白云岩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岩性组合方式进一步识别了沉积相,并与前人提出的岩性和沉积相划分方案进行了对比与总结,建立了一套既适用于油气勘探又满足沉积学研究的白云岩岩石类型和沉积相划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按结构成因可将灯影组白云岩划分为2大类6种类型16种亚类,即保留原始沉积结构的白云岩大类,包括颗粒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微生物(藻)黏结白云岩,并进一步细分了9种亚类;原岩经过成岩改造形成的白云岩大类包括葡萄状白云岩、角砾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并可进一步细分7种亚类。②研究区白云岩可识别出台地边缘和局限台地2个相带,共包含8种亚相和17种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相可以划分为微生物(藻)丘、丘滩间洼地、浅滩3个亚相8种微相;局限台地相可划分为微生物(藻)丘、丘滩间海、浅滩、台内洼地、潟湖5种亚相9种微相。③台地边缘相比局限台地相具有丘滩占比大,单层厚度大和叠覆式产出的特征。④丘基—丘核—丘坪—丘盖生长序列反映了微生物丘完整生长—淹没过程,丘基—丘核—丘坪序列可以与潮下—潮间—潮上米级向上变浅旋回相匹配。结论认为,研究提出的丘滩微相划分方案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沉积环境解释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的油气勘探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 灯影组 白云岩 岩石类型 沉积相
下载PDF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5
2
作者 文华国 霍飞 +8 位作者 郭佩 甯濛 梁金同 钟怡江 苏中堂 徐文礼 刘四兵 温龙彬 蒋华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1-1343,共23页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在前寒武纪至第四纪地层中均有发现,然而该共生体系的发育机理及控制因素目前研究薄弱,亟待厘清。在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团队对国内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已有研究,系...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在前寒武纪至第四纪地层中均有发现,然而该共生体系的发育机理及控制因素目前研究薄弱,亟待厘清。在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团队对国内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已有研究,系统总结了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发育特征及组合类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研究意义,并提出目前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首先,通过梳理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各地质历史时期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特征,发现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广泛分布于全球51个地区,以北半球为主,且亚洲分布最多;其次为欧洲和北美洲,非洲分布相对较少;此外在南美洲及大洋洲也有零星分布;共生体系分布层位众多,从前寒武系到第四系均有分布,以二叠系居多。总结了蒸发岩与白云岩共生组合方式的5种类型:白云岩与蒸发岩互层、厚层白云岩上覆于厚层蒸发岩、厚层蒸发岩上覆于厚层白云岩、厚层白云岩夹薄层蒸发岩、厚层蒸发岩夹薄层白云岩,并探讨了共生差异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主要控制因素以及共生体系发育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规律。其次,在全球共生体系矿物类型、特征精细表征基础之上,由宏观现象分析向微观机理解释转变,并划分出共生体系中6种蒸发岩和5种白云岩类型,初步分析了共生体系特征及成因。最后,总结了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中成岩流体的性质、特征、来源及流体演化路径。对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研究不仅为解决“白云岩(白云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将推动对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认识,并为共生体系内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蒸发岩 共生关系 形成机制 主控因素 研究进展 展望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对中国小陆块海相盆地演化特点及其控藏效应的启示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安清 侯明才 +8 位作者 林良彪 邢凤存 徐胜林 钟怡江 杨帅 熊晨 张玺华 文龙 陈洪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8-47,共10页
岩相古地理重建对认识盆地的沉积环境演化、沉积建造时空分布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上扬子地区寒武纪古地理背景这一先决条件对新发现的安岳巨型气田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启示,本文综合油气勘探的地震、钻井资... 岩相古地理重建对认识盆地的沉积环境演化、沉积建造时空分布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上扬子地区寒武纪古地理背景这一先决条件对新发现的安岳巨型气田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启示,本文综合油气勘探的地震、钻井资料及盆地周缘的露头剖面地质调查成果,重建了寒武纪两个构造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分析了寒武系生储盖组合发育的特征。结果表明:早寒武世早期,伸展背景形成了破碎型克拉通盆地,近南北向的深水槽切割了上扬子克拉通,充填了丰富的富有机质沉积物,成为深层巨型生烃灶;早寒武世晚期—晚寒武世,上扬子板块转变为准稳定的构造背景,盆地性质转换为陆表海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建造以发育潮坪楔及伴生的膏盐为特征,陆表海潮汐作用和古隆起控制了储层宏观分布;构造活跃期的裂陷沉积之上叠加以准稳定期的克拉通内坳陷沉积,形成了类似裂陷盆地的由裂谷层序和后裂谷层序组成的剖面形态像牛头的牛头型沉积建造结构;与大板块若即若离的亲缘过程中,构造活跃期和构造准稳定期交替叠合的盆地古地理特点是我国前晚三叠世小陆块离散演化阶段的一大特色,在沉积建造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空间配置,是克拉通油气勘探的两大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重建 碳酸盐岩 深层油气 寒武纪 上扬子板块
下载PDF
胞外聚合物在蓝细菌钙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钟怡江 文华国 +5 位作者 陈洪德 刘磊 陈安清 王兴龙 王志伟 白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105,共18页
化石记录长达35亿年的蓝细菌在地球历史的生态演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蓝细菌有关的"前寒武纪之谜"等系统性科学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学者。胞外聚合物在蓝细菌钙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 化石记录长达35亿年的蓝细菌在地球历史的生态演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蓝细菌有关的"前寒武纪之谜"等系统性科学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学者。胞外聚合物在蓝细菌钙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通过系统介绍蓝细菌及胞外聚合物的主要特征,回顾和总结前人在蓝细菌光合作用有关和降解过程中的钙化过程的研究成果,重点剖析蓝细菌胞外聚合物在其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主要的地质意义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探索与蓝细菌和微生物席钙化方面相关的系统科学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细菌 胞外聚合物 微生物席 钙化作用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古老海相沉积建造的典型结构样式及勘探指向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成弓 陈安清 +5 位作者 侯林君 戚明辉 陈洪德 钟怡江 夏雨晴 周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1505,共15页
中国西部大型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盆地)的古老海相地层受多期构造改造而变得复杂不一,造成难以准确识别和解析沉积建造并找准油气勘探目标。综合分析了三大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和充填序列,建立了典型沉积建造... 中国西部大型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盆地)的古老海相地层受多期构造改造而变得复杂不一,造成难以准确识别和解析沉积建造并找准油气勘探目标。综合分析了三大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和充填序列,建立了典型沉积建造的地质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沉积于前中生代中国陆块群的构造离散阶段,准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在古老碳酸盐岩建造沉积之前几乎没有碎屑岩垫底,次稳定的四川盆地和活动的塔里木盆地都具有碎屑岩垫底;基底和周缘发育古老的下伏裂谷是它们共有的特色,并形成了隐伏于盆地内部的牛头型建造;前印支期,都普遍发育若干不同规模的古隆起,围绕古隆起披覆沉积的似背斜建造是这些盆地又一显著特点;在构造相对稳定的间隙期,三大克拉通内部往往为广阔的浅水陆表海沉积,席状的台地潮坪白云岩建造是以往关注度最小的一类建造。上述古老克拉通盆地的牛头型建造、似背斜建造、席状白云岩建造埋藏深、隐伏性强,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指向。如何在被多旋回构造改造的叠合盆地中准确解析地层和岩相,并识别出这些建造的精细结构,是未来古老深层海相油气勘探极具挑战性和非常必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建造 沉积充填序列 海相油气勘探 中国西部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演化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志伟 钟怡江 +3 位作者 刘磊 陈洪德 王兴龙 陈安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0-1123,共14页
克拉通内裂陷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露头证据揭示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存在。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相关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成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 克拉通内裂陷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露头证据揭示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存在。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相关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成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早寒武世鄂西渝东克拉通内裂陷发育的综合识别标志,并刻画了裂陷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以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结果表明:1)裂陷呈南宽北窄、东缓西陡的不对称箕状形态;2)受裂陷西缘同沉积断裂控制,裂陷内地层沉积厚度与深—浅水沉积、斜坡相沉积均具明显分异性,分异程度与断裂活动性呈正相关关系;3)在早寒武世裂陷以补偿沉积充填为主,其内部由初期陆棚沉积向末期碳酸盐岩台地过渡,根据充填特性可将裂陷演化划分为裂陷(水井沱组沉积期)、坳陷(沧浪铺组沉积期)、填平补齐(石龙洞组沉积期)3个阶段;4)裂陷的“开启—闭合”是“罗迪尼亚大陆裂解—冈瓦纳大陆聚合”在中、上扬子之间的响应,该构造背景下的古地貌分异、同沉积断裂活动及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其古地理格局。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提出不仅为四川盆地克拉通内裂陷作用构造—沉积格局提供了新的认识,也对中上扬子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渝东地区 中上扬子地区 早寒武世 克拉通内裂陷 裂陷演化
下载PDF
辽西凹陷南洼东营组第二段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7
作者 彭思雨 陈洪德 +3 位作者 邹灏 钟怡江 王峻 刘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通过岩性、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探讨辽东湾地区走滑-伸展断陷时期辽西凹陷南洼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模式。辽西凹陷南洼古近系东营组第二段分为上下2个亚段,其中东二下亚段沉积时期,裂陷作用减弱,西部物... 通过岩性、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探讨辽东湾地区走滑-伸展断陷时期辽西凹陷南洼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模式。辽西凹陷南洼古近系东营组第二段分为上下2个亚段,其中东二下亚段沉积时期,裂陷作用减弱,西部物源进入湖盆,近源斜坡带发育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体系,洼陷带和凸起带以湖泊沉积为主;东二上亚段沉积时期,西部沉积物继续充填直至满盆后越过辽西低凸起向东溢出,整个研究区发育大面积辫状河三角洲,其沉积特征及差异主要受构造-古地貌及沉积物供给共同控制。依据沉积相平面展布及连井剖面对比,建立了辽东湾地区盆满溢砂的沉积充填模式。该模式证实远源砂体并不都是来源于长轴方向的曲流河三角洲,也有可能来源于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各时期物源体系和构造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合理控制了砂体的聚集方式和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拗陷 古近系 东营组 砂体充填
下载PDF
圆拱形缺陷对砂岩力学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8
作者 朱栋 宗义江 +1 位作者 张修峰 陶祥令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35,共6页
为研究含圆拱形预制缺陷砂岩的力学特征,在板状黄砂岩试样内预制了不同α值的圆拱形缺陷。采用YNS-2000型电液伺服控制试验系统和数字照相采集系统研究了不同圆拱形缺陷倾角α对黄砂岩力学特征和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样... 为研究含圆拱形预制缺陷砂岩的力学特征,在板状黄砂岩试样内预制了不同α值的圆拱形缺陷。采用YNS-2000型电液伺服控制试验系统和数字照相采集系统研究了不同圆拱形缺陷倾角α对黄砂岩力学特征和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样峰值强度、平均模量和割线模量随着α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α=30°试样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均最小,α= 75°试样峰值强度和应变均达到最大;预制圆拱形缺陷α对试样起裂应力、起裂位置和破坏模式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α值的增大,试样起裂应力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当α=30°时,试样的平均起裂应力最小,其值为10.90 MPa;当α=75°时,试样的平均起裂应力最大,其值为18.9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拱形缺陷 峰值强度 起裂应力 破坏模式
下载PDF
Saddle-Dolomite-Bearing Fracture Fillings and Records of Hot Brine Activity in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Libixia Section,Hechuan Area of Chongqing City 被引量:1
9
作者 HUANG Keke zhong yijiang +2 位作者 HUANG Sijing LI Xiaoning FENG Mingsh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95-208,共14页
Most vein minerals deposited in fractures of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from Libixia section, Hechan area include a large amount of saddle dolomite and accompanying celestite, calcite and fluorite. This study analyzed... Most vein minerals deposited in fractures of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from Libixia section, Hechan area include a large amount of saddle dolomite and accompanying celestite, calcite and fluorit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nature, source, evolution of the fluids by plane-light petrography, fluid-inclusion methods,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s, and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wo-phase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in dolomite range between 100 and 270℃. Combined with the jlSO dat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luid responsible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fracture fillings have δ18O values between 10%o and 18‰ (relative to SMOW). The saddle dolomite and the accompanying minerals were the result of activity of dense brin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Moreov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luid was derived from a mixture of marine-derived brine and deeper circulating flow. This fluid was enriched in Sr during diagenesis and formed celestite in fracture and for regional mineralization. Dissolution of saddle dolomite was attributed to the cooling of Mg/Ca-decreased fluids, which may relate to a leaching of gypsum to celestite in surrounding carbon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bixia section Jialingjiang Formation saddle dolomite hot brine Hechuan area CHONGQING
下载PDF
克拉通内裂陷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及其资源效应——以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系为例
10
作者 郭露 钟怡江 +4 位作者 张述鹏 刘磊 董翼昕 王志伟 王春连 《沉积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2119-2134,共16页
【目的】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纪构造—沉积分异特征类似于川中绵阳—长宁地区,厘清该区域的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过程,可为油气及沉积型矿产的勘探提供指导。【方法】以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分析,对... 【目的】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纪构造—沉积分异特征类似于川中绵阳—长宁地区,厘清该区域的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过程,可为油气及沉积型矿产的勘探提供指导。【方法】以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分析,对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剖析跨越裂陷的对比剖面在纵向上的演化和横向上的对比变化,揭示裂陷+盆地的发育特点、沉积体系特征和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结果】受裂陷活动控制的张扭性作用影响,半地堑式的断陷盆地,并在裂陷内部发育了深水陆棚和裂陷边缘斜坡的碳酸盐质重力流沉积,显示出明显的分异作用。在陡山沱期和灯影期,分别发育了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重叠的补偿型沉积,以及浅水碳酸盐沉积增厚和深水欠补偿沉积的构造—沉积充填特征。陡山沱时期的深水沉积中心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灯影组时期,上扬子东侧的加积型台地边缘和中扬子西侧缓坡带进积型台地边缘的高能丘滩是油气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并且与裂陷盆地内的烃源岩形成了近源的有利烃储配置。控制裂陷盆地的同沉积断裂为含磷热液上涌提供了通道,而西断东倾的盆地结构则为深海富磷上升洋流沿斜坡带进入鄂西浅水沉积区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地貌条件。【结论】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纪的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受沉积时间、断陷构造活动和碳酸盐工厂的共同控制。断裂控制的台地边缘高能丘滩和盆地内的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烃储配置条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领域。同时,盆地的形成及充填过程为沉积型磷矿的富集提供了物质来源、物质运聚和富集成矿的有利构造—沉积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震旦纪 裂陷盆地 充填过程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溶蚀改造与水岩模拟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金同 文华国 +4 位作者 李笑天 乔占峰 佘敏 钟怡江 张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4-834,共21页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焦点,也是未来我国有望实现油气商业发现的热点领域.对于深埋藏环境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而言,目前研究普遍强调了早期表生溶蚀作用和晚期埋藏溶蚀改造作用的重要性.作为表征储层溶蚀作用机...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焦点,也是未来我国有望实现油气商业发现的热点领域.对于深埋藏环境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而言,目前研究普遍强调了早期表生溶蚀作用和晚期埋藏溶蚀改造作用的重要性.作为表征储层溶蚀作用机理的有效手段,水岩溶蚀模拟实验能够再现实际地质条件下碳酸盐岩和地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为碳酸盐岩储层溶蚀改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此,系统回顾了近年来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的研究进展,并尝试从实验模拟的角度讨论溶蚀作用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成储过程的控制作用.首先回顾了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改造作用,同时总结了碳酸盐岩水岩溶蚀模拟实验的技术与方法,其次梳理了基于溶蚀模拟实验取得的碳酸盐岩储层溶蚀改造规律与认识,最后展望了现有研究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以及碳封存与再利用中的应用前景.不难看出,开展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有望为寻找埋藏成岩过程中的次生孔隙发育带、阐释规模性溶蚀作用发生的有利条件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未来碳酸盐岩成储机制和实验模拟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 储层改造 埋藏成岩作用 溶蚀模拟实验 溶蚀增孔效应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and comparison of Lower Triassic marine carbonate rocks from Southern Longmenxia section in Guang'an, Sichuan Basin 被引量:4
12
作者 HUANG SiJing HUANG KeKe +6 位作者 zhong yijiang LI XiaoNing MAO XiaoDong HU ZuoWei LIU SiBing ZHANG Meng WU Wen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0-94,共15页
The Early Triassic was a peri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the earth's system after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Geochemical records linked to the variations in marine ecosystems during this period have attrac... The Early Triassic was a peri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the earth's system after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Geochemical records linked to the variations in marine ecosystems during this period have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geologists for many years. Based on petrographic analysis of samples and evaluations of their reliability as proxies for original seawat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350 carbonate rock samples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and adjacent strata) in the southern Longmenxia section of Guang'an, eastern Sichuan Basi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riassic carbonate rocks from the southern Longmenxia section favorably preserved the original seawater's δ13C signal. Furthermor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re found to be poorly correlated, with a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as low as 0.0205 and only 44 rock samples show results of Mn/Sr〉2 and/or 6180〈-6.5%0. The complete carbon isotopic curve for the Lower Triassic is established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remaining 306 samples with MrdSr〈2 and/or 6180〉-6.5%o. This curve presents favorable comparability on a global scale, specifically in the δ13C minima near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t the top of the Jial and within the the Jia3, as well as in the δ13C maxima at the tops of the Yel and Ye4, at the base of the Jia2 and at the top of the Ye3. The peaks and troughs corresponding to these maxima and minima all reflect global signals. By comparing these results to previous research on coeval carbon isotopic curves established within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e ages of these critical evolution points a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Yel roughly corresponds to the Griesbachian substage; the Ye2 through Ye4 correspond to the Dienerian substage; Jial corresponds to the Smithian substage; from the Jia2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Jia4 correspond to the Spathian substage; and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Jia4 belongs to the Aegean Substage of the Middle Triassic. Aroun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Jial and Jia2 (which represents the Smithian-Spathian boundary (SSB), the value of δl3C increases rapidly from -0.911‰ to 3.679‰ The span during which the seawater's carbon isotope experiences this drastic change may be less than 36 kyr. The oxygen isotope, which is more sensitive to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exhibits changes prior to the carbon isotope near the SSB,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salinity of the seawater before a sharp rise in the carbon isotope; this event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evaporites and dolom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Longmenxia section Early Triass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Global events Smithian-Spathian boundary ev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