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郝小雨 马星竹 +5 位作者 周宝库 孙磊 匡恩俊 郑雨 赵月 常本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肥减施、肥料增效、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生物炭施用、科学轮作、机械施肥等方面总结了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实施情况,概述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相关举措,并从强化政府部门统筹管理职能、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肥料减施增效研究展望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减施增效 高效施肥技术 黑龙江省 黑土
下载PDF
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结构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磊 郝小雨 +6 位作者 马星竹 周宝库 王爽 魏丹 周磊 刘荣乐 汪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2-78,共7页
由于人类农业措施的干扰,氮肥和畜禽粪污大量输入到黑土中,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根际有机碳在调控土壤碳循环和养分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明根际有机碳对不同养分的生态响应,可为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碳... 由于人类农业措施的干扰,氮肥和畜禽粪污大量输入到黑土中,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根际有机碳在调控土壤碳循环和养分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明根际有机碳对不同养分的生态响应,可为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集长期不施肥(CK)、常量氮(N)、二倍量氮(N2)、常量有机肥(M)、二倍量有机肥(M2)、常量有机肥+常量氮(MN)、二倍量有机肥+二倍量氮(M2N2)7个处理下大豆根际土壤,分析了根际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同时利用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其光谱特征。结果表明,N、M2、MN和M2N2处理的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水平,且以MN和M2N2处理的根际效应最显著,分别比非根际增加了18.3%和26.7%。分析核磁共振光谱显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具有较高的烷氧基碳比例和较低芳香碳比例,表明根际效应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结构比例。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大部分施肥处理提升了黑土根际有机碳含量,其中以氮肥马粪配施和二倍量马粪(M2N2)处理提升幅度最高。由核磁共振图谱可知,M2和M2N2处理均增加根际土壤难降解成分烷基碳比例、芳香基碳比例、烷基碳与烷氧基碳比值、芳香碳与总碳比值,而MN处理仅增加烷基碳比例、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与烷氧基碳比值。二倍量氮肥(N2)处理降低烷基碳比例、芳香碳比例和烷氧基碳比例,根际土壤难降解成分降低,不利于土壤固碳,同时证明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半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不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深刻认识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有机肥 核磁共振 大豆根际 黑土
下载PDF
氮肥配施增效剂实现寒地水稻增产、提质与增效 被引量:9
3
作者 郝小雨 马星竹 +4 位作者 陈苗苗 周宝库 孙磊 迟凤琴 李伟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5-179,307,共6页
研究氮肥增效剂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旨在为制定合理的稻田氮素管理措施及增产、提质和增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和2018年在黑龙江省方正县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品质、氮... 研究氮肥增效剂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旨在为制定合理的稻田氮素管理措施及增产、提质和增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和2018年在黑龙江省方正县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和转化及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CP和脲酶抑制剂NBPT(N+NI+UI)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017年较氮肥处理(N)水稻籽粒、秸秆和总生物量分别增产6.4%,4.9%和5.8%,2018年分别增产8.8%,7.2%和8.2%。施用氮肥增效剂可以提高寒地水稻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并促进水稻氮素吸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与N处理相比,N+NI+UI处理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5.6%,19.1%和7.6%。CP和NBPT配施对氮素转化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延迟和降低土壤NH4^+—N含量峰值,保持水稻生育期较高的NH4^+—N含量,延长了氮素供应时间。施用氮肥增效剂可使寒地水稻增收2499.08元/hm^2。可见,寒地水稻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CP与脲酶抑制剂NBPT能够延长氮素释放周期,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增加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硝化/脲酶抑制剂 产量 品质 氮素转化利用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我国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郝小雨 马星竹 +5 位作者 匡恩俊 周宝库 刘颖 张明怡 郑雨 赵月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31-135,共5页
农业具备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具有代表性、连续性、稳定性、数据丰富等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而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具备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具有代表性、连续性、稳定性、数据丰富等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而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分析,论述了我国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发展、重要作用以及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本质关系,发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存在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试验设置落后、数据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在建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网络、加强跨学科间的交叉、深入分析土壤固碳效应的内在机制、强化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碳达峰 碳中和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固碳减排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田氮肥减施效应及碳足迹估算 被引量:1
5
作者 郝小雨 孙磊 +4 位作者 马星竹 王爽 周宝库 匡恩俊 李伟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8,F0003,共10页
明确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田氮肥减施效应和碳足迹特征,对于本地区合理施肥、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基于玉米肥料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减施比例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利用生命周期法估... 明确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田氮肥减施效应和碳足迹特征,对于本地区合理施肥、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基于玉米肥料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减施比例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利用生命周期法估算农资投入和田间操作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分析碳足迹变化。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在黑龙江省黑土区减施氮肥10%~20%(赵光农场施氮量127.2 kg/hm^(2)、青冈县施氮量130.9 kg/hm^(2)、双城区施氮量186.5 kg/hm^(2))不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可提高氮肥回收率和农学效率(增幅分别在9.5%~25.7%和9.9%~28.2%之间),增加经济收益,减少土壤N_(2)O排放、氨挥发和氮素淋溶损失,过量减施氮肥会导致玉米减产降效减收。合理减施氮肥显著降低玉米田单位产量碳足迹,降幅在4.2%~12.4%之间。综上,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田合理减施氮肥可稳产、增效、降损和增收,并可大幅度降低玉米田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黑土 氮肥减施 氮素损失 碳足迹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估算 被引量:13
6
作者 郝小雨 王晓军 +6 位作者 高洪生 毛明艳 孙磊 马星竹 周宝库 迟凤琴 李伟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8-325,共8页
明确松嫩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特征,对于制订本地区固碳减排策略、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研究基于松嫩平原黑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在大豆-玉米-玉米典型轮作模式下,2013—2015年监... 明确松嫩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特征,对于制订本地区固碳减排策略、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研究基于松嫩平原黑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在大豆-玉米-玉米典型轮作模式下,2013—2015年监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不还田旋耕CK、秸秆深施还田DSR、秸秆覆盖免耕SC)农田N_(2)O和CH_(4)排放变化,利用生命周期法估算农资投入和田间操作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分析碳足迹特征。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大豆-玉米-玉米轮作模式下,秸秆深施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不影响土壤N_(2)O和CH_(4)排放。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氮肥生产、磷肥生产和田间耕作是影响农田碳足迹的主要贡献因子,占农田碳足迹总量的90%左右。2013—2015年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农田碳足迹最低,较秸秆不还田旋耕和秸秆深施还田处理分别降低4.5%和5.1%,原因是秸秆覆盖免耕措施减少机械燃油产生的碳排放。秸秆深施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可以提高大豆和玉米产量,平均分别增产5.1%和5.5%。综合而言,在松嫩平原大豆-玉米-玉米轮作体系下,秸秆覆盖免耕可以降低农田碳足迹并可提高大豆、玉米产量,是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温室气体排放 碳足迹 黑土 松嫩平原
下载PD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Regimes in Three Locations Across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1
7
作者 HU Xiaojing LIU Junjie +7 位作者 WEI Dan ZHU Ping CUI Xi'an zhou baoku CHEN Xueli JIN Jian LIU Xiaobing WANG Guanghu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751-763,共13页
Although soil bacteria play critical roles in agro-ecosystems, the knowledge of their response to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cross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limited. In this study, we sequenced 16 S rR... Although soil bacteria play critical roles in agro-ecosystems, the knowledge of their response to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cross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limited. In this study, we sequenced 16 S rRNA gene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fou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regimes—non-fertilization(NoF), chemical fertilizer(CF), manure(M),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plus manure(CFM)—on soil properties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ree locations, the northern,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s, across the black soil reg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fertilization regimes on soil propertie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three locations. Manure fertiliz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copiotrophic bacteri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showed that the total bacterial communities were separat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sampling location despite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nd that soil p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shifting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addition, similar fertilization regimes resulted in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soil properties varied among the three locations. Our results highlighted that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was a mor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bacterial communities than fertilization, and that long-term similar fertilization regimes did not induce consistent changes in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fertilizer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 MOLLISOLS organic fertilizer soil properties 16SrRNA ge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