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vancements of Macrophages Involvement in Pathological Progression of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and Associated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1
作者 KE Jun-yu SONG Jin-bin +12 位作者 LI Long HE Zhen-fan HUANG Zhuo-jian LIU Zheng-lin CHEN Gui-rong WANG Hai-yan WEN Su-ru zhou heng-li MA Hui-lin DU Qun WU Yong-qiang LI Yan-wu CHEN Xin-lin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65-576,共12页
Intestinal macrophages play crucial roles in both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homeostasis. They can adopt two distinct phenotype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environmental cues. These phenotypes encompass the clas... Intestinal macrophages play crucial roles in both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homeostasis. They can adopt two distinct phenotype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environmental cues. These phenotypes encompass the classically activated pro-inflammatory M1 phenotype, as well as the alternatively activated anti-inflammatory M2 phenotype. In regular conditions, intestinal macrophages serve to shield the gut from inflammatory harm. However, when a combination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influences the polarization of these macrophages, it can result in an M1/M2 macrophage activation imbalance, subsequently leading to a loss of control over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This shift transforms norm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to pathological damage within the intestines.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UC-CRC), disorders related to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an imbalance in the polarization of intestinal M1/M2 macrophages. Therefore, reinstating the equilibrium in M1/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could potentially serve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C-CRC. This paper aims to scrutinize the clinical evidence regarding Chinese medicine (CM) in the treatment of UC-CRC, the pivotal role of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in UC-CRC pathogenesis, an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CM regulates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o address UC-CRC. Our objective is to offer fresh perspectiv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pharmaceutical advancement in UC-C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PHAGE ulcerative colitis colon cancer Chinese medicine
原文传递
健脾化瘀解毒方在体内外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早期迁移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思怡 杨鹏辉 +5 位作者 田雯 周恒立 李秋月 赵自明 王奇 潘华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23-2628,共6页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JPHYJD)在体内外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早期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内外分别构建胃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细胞模型,使用JPHYJD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存活情况、检测癌症标志物及细胞迁移相关蛋...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JPHYJD)在体内外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早期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内外分别构建胃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细胞模型,使用JPHYJD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存活情况、检测癌症标志物及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MNNG 150μg/mL),JPHYJD低剂量组(MNNG+JPHYJD 3.75g·kg^(-1)·d^(-1)),JPHYJD高剂量组(MNNG+JPHYJD 15g·kg^(-1)·d^(-1))和阳性药组(MNNG+VitB121mg·kg^(-1)·d^(-1)),每组10只。细胞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MNNG 5μmol/L)、JPHYJD低剂量组(MNNG 5μmol/L+JPHYJD 1.25μg/mL)、JPHYJD中剂量组(MNNG 5μmol/L+JPHYJD 2.5μg/mL)、JPHYJD高剂量组(MNNG 5μmol/L+JPHYJD 5μg/mL)、阳性药组(MNNG 5μmol/L+VitB121μg/mL)。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黏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异型增生明显,胃黏膜上皮组织癌症标志物Ki67、p53表达增加,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体内外模型均出现EMT及相关蛋白表达,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出现EMT现象;与模型组比较,JPHYJD干预组胃黏膜组织结构重塑、异型增生减少、炎性浸润减少、癌症标记物Ki67及p53表达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且相应蛋白表达减少,提示EMT环节被阻断。结论:JPHYJD可能在一定程度阻断EMT环节进而抑制细胞迁移,同时可能通过PARP/Snail抑制其级联反应,从而发挥抗胃癌前病变炎症效应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迁移 胃癌前病变 健脾化瘀解毒方 胃黏膜上皮细胞 体内外 异型增生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脾为谏议之官”理论探讨脾虚病机与胃癌前病变细胞焦亡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绮婷 杨良俊 +3 位作者 郑嘉怡 李嘉丽 周恒立 潘华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53-2456,共4页
细胞焦亡是一种特殊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作为胃癌“炎-癌链”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在免疫方面功能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脾为谏议之官”功能有一定相关性。文章基于“脾为谏议之官”理论,从“谏议之官”与脾藏意、主运化等功能的... 细胞焦亡是一种特殊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作为胃癌“炎-癌链”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在免疫方面功能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脾为谏议之官”功能有一定相关性。文章基于“脾为谏议之官”理论,从“谏议之官”与脾藏意、主运化等功能的联系角度着手,结合现代医学对细胞焦亡的研究,分析脾虚病机与细胞焦亡之间的关联,为健脾类中药治疗脾虚型胃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脾虚 细胞焦亡 谏议之官 病机 胃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基于靶点网络探讨针刺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梁绮婷 周恒立 +2 位作者 罗敏怡 马兴发 潘华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35-2940,共6页
目的:利用文献研究及靶点网络方法挖掘经验用穴足三里穴、中脘穴防治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内实验验证。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CNKI、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足三里穴、中脘穴治疗疾病的文献... 目的:利用文献研究及靶点网络方法挖掘经验用穴足三里穴、中脘穴防治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内实验验证。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CNKI、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足三里穴、中脘穴治疗疾病的文献,获取穴位治疗疾病的靶点,构建穴位-靶点网络图;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应激性溃疡的疾病作用靶点,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应激性溃疡大鼠模型,观察足三里穴、中脘穴预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72篇,共涉及317个靶点;PPI蛋白互作获得53个关键蛋白;KEGG通路富集得到54条信号通路,涉及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大鼠体内实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抑制剂组均可显著改善大鼠胃黏膜溃疡情况,降低TLR4、Myd88、NF-κB、NLRP3、IL-1β的水平(P<0.01,P<0.05)。结论:足三里穴、中脘穴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可能与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LR4、Myd88、NF-κB、NLRP3、IL-1β等关键靶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穴 中脘穴 合募配穴 靶点网络 应激性溃疡 针刺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受体蛋白3 核因子κB
原文传递
健脾化瘀解毒方下调氧感知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超期生存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樊湘珍 赵自明 +5 位作者 杨良俊 李嘉丽 蔡甜甜 刘伟 周恒立 潘华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41-2545,共5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下调氧感知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GPL)Apt4a-/-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GECs)超期生存机制以及安全性。方法:以C57小鼠为空白组,常规饲养;取40只Apt4a-/-小鼠隔日禁食饲养至10周龄,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下调氧感知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GPL)Apt4a-/-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GECs)超期生存机制以及安全性。方法:以C57小鼠为空白组,常规饲养;取40只Apt4a-/-小鼠隔日禁食饲养至10周龄,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15g/kg)、中药低剂量组(7.5g/kg)、维酶素组(0.2g/kg),每组10只,各给药组等容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等容量蒸馏水,连续10周。分光光度法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上皮病理学异常;检测小鼠胃黏膜生存素(survivin)、mTOR、HIF-1α蛋白(Western blot法)及stratifin mRNA(RT-PCR法)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小鼠血清ALT、AST、Cr、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空白组小鼠胃黏膜无异常,其余各组小鼠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灶性变薄、皱襞变平/走向紊乱、基底膜不均匀增厚,胃腔侧呈锯齿样/U型管改变、胃黏膜腺体结构排列紊乱、腺腔扩张加深达基底膜,黏膜内可见巨型空泡样变细胞和基底膜侧不同程度弥漫分布的异型增生细胞。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survivin、mTOR和HIF-1α蛋白及stratifin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显著抑制GPL小鼠GECs超期存活,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氧感知通路有关,且无肝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瘀解毒方 胃癌前病变 胃黏膜上皮细胞 超期生存 氧感知通路 机制 Apt4a-/-小鼠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法探讨三仁汤主要成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嘉丽 杨良俊 +5 位作者 周恒立 林琨洋 梁绮婷 何维 赵自明 潘华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345-2353,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法探讨三仁汤主要成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及中医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获得三仁汤君药(苦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全部化学成分...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法探讨三仁汤主要成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及中医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获得三仁汤君药(苦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全部化学成分并筛选,结合相关文献筛得主要活性成分。借助Uni Port数据库查询活性成分对应靶标蛋白,Cytoscape3.7.2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网站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运用cytoHubba分析关键子网络。CTD数据库对三仁汤君药活性成分靶蛋白进行GO、KEGG富集分析。以三仁汤君药活性成分及洛匹那韦等相关化学药物为配体,通过CB-Dock网站分别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三仁汤君药共有39个活性成分,对应有效靶标168个。GO功能富集分析筛得生物学过程(BP)、细胞组成(CC)、分子功能(MF)分别为25条、14条及2条。KEGG富集筛得先天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cytokine signaling in immune system)及白介素信号通路(signaling by interleukins)等信号通路,共36条。分子对接提示三仁汤君药活性成分白桦脂酸、枣素及齐墩果酸与SARS-CoV-23CL水解酶结合性较好,三者的Vina得分与3CLpro抑制剂洛匹那韦及Rd Rp抑制剂瑞德西韦的得分相近。结论三仁汤君药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因子,参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参与COVID-19的多种生理过程,对治疗COVID-19发挥一定的干预作用,且其活性成分具有潜在抗SARS-CoV-2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三仁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3CL水解酶 白桦脂酸 枣素 齐墩果酸
原文传递
论调气导引针法 被引量:6
7
作者 樊湘珍 周恒立 +3 位作者 李建强 陈楚杰 杨良俊 潘华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46-5149,共4页
调气导引针法是医者针刺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以治病的方法。该法发源于《黄帝内经》时期,由九针和导引结合发展而来。目前学界虽对其命名有异,但临证应用时均需把握针刺和运动两大要素,注意准确定穴是基础、合理运动是关... 调气导引针法是医者针刺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以治病的方法。该法发源于《黄帝内经》时期,由九针和导引结合发展而来。目前学界虽对其命名有异,但临证应用时均需把握针刺和运动两大要素,注意准确定穴是基础、合理运动是关键、即时疗效断正误。基于中医学调气思想,文章首次提出调气导引针法中运动的作用在于调气,一是作为针刺手法,催气行气,实现"气至有效";二是平衡阴阳,注重整体性、双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调气导引针法 命名 应用 针刺 导引 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