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补光技术对香菇氨基酸含量影响研究初探
1
作者 程岩兴 冯伟林 +7 位作者 杨利英 胡昊 周洪奎 尤亚伟 郑淑敏 潘清青 娄卫东 李冬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426-2429,共4页
氨基酸含量是影响香菇品质的重要指标。文章分别通过大棚生产比对试验和实验室暗室试验栽培香菇,并在不同生长阶段测量其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激光补光技术的大棚种植的香菇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实验室暗室采用补光技术后,香菇氨... 氨基酸含量是影响香菇品质的重要指标。文章分别通过大棚生产比对试验和实验室暗室试验栽培香菇,并在不同生长阶段测量其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激光补光技术的大棚种植的香菇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实验室暗室采用补光技术后,香菇氨基酸总量增加了20.8%,其中蛋氨酸含量增加了70.2%。采用激光补光技术提高了氨基酸总量,该研究为提高香菇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氨基酸含量 激光 补光技术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drought trends in Xinjiang, China
2
作者 YANG Jianhua LI Yaqian +3 位作者 zhou Lei ZHANG Zhenqing zhou hongkui WU Jianju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1098-1117,共2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Xinjiang),China have changed due to changes i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however,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Xinjiang),China have changed due to changes i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however,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drought—have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in this region.In this study,we first calculated the 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in Xinjiang from 1980 to 2020 based on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Then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and drought in Xinjiang from 1980 to 2020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Theil-Sen median trend analysis method and Mann-Kendall test.A series of SPEI-based scenario-setting experiments by combining the observed and detrended climatic factors were utiliz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climatic factor(i.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had experienced increasing trends at most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Xinjiang from 1980 to 2020,especially the spring temperature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trends of intensifying drought have been observed at spring,summer,autumn,and annual scales.In addition,the drought trends in southern Xinjiang were more notable than those in northern Xinjiang.From 1980 to 2020,temperature trends exacerbated drought trends,but precipitation trends alleviated drought trends in Xinjiang.Most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Xinjiang exhibited temperature-dominated drought trend except in winter;in winter,most stations exhibited precipitation-dominated wetting trend.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drought in Xinjiang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drou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 climate change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trend analysis arid area temperature trend contribution analysis
下载PDF
伊犁河谷暴雪过程水汽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庄晓翠 赵江伟 +2 位作者 李博渊 周鸿奎 李建刚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2期15-25,共11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2000—2020年10月—次年4月发生的23次暴雪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运用HYSPLIT模式(拉格朗日)方法模拟追踪水汽后向轨迹,定量确定了不同源地水汽输送路径及其贡献。结果表明,伊犁河谷暴雪区位于高空西南...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2000—2020年10月—次年4月发生的23次暴雪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运用HYSPLIT模式(拉格朗日)方法模拟追踪水汽后向轨迹,定量确定了不同源地水汽输送路径及其贡献。结果表明,伊犁河谷暴雪区位于高空西南急流轴右侧、槽前西南强锋区、低空西南急流出口区前部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及地面冷锋附近的重叠区域。HYSPLIT模式分析表明,暴雪过程水汽主要来自地中海和黑海附近、西南亚、中亚、大西洋及其沿岸;水汽自源地出发经关键区,分别从西南(偏西)、西北(偏北)路径输入暴雪区;各路径、各源地对暴雪的贡献不同层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中亚、西南亚的水汽主要输送至700 hPa以下,地中海和黑海附近、大西洋及其沿岸、加拿大等地的水汽主要输送至700 hPa及以上;源自加拿大的水汽是湿地蒸发的结果,且与北美洲北部冬半年为极涡频发区有关。基于上述特征,建立了伊犁河谷暴雪过程水汽输送的三维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暴雪过程 水汽特征 HYSPLIT模式
下载PDF
基于同化数据的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洪奎 武建军 +3 位作者 李小涵 刘雷震 杨建华 韩忻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91-2202,共12页
农业干旱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及时、准确地监测农业干旱状况有助于制定区域减灾策略,降低灾害损失。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是基于历史土壤湿度时间序列构建的一种农业干旱指数,目前分析该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十... 农业干旱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及时、准确地监测农业干旱状况有助于制定区域减灾策略,降低灾害损失。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是基于历史土壤湿度时间序列构建的一种农业干旱指数,目前分析该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利用数据同化的根区土壤湿度数据构建SSMI,并通过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农业干旱灾害记录数据的对比以及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分析,综合评价SSMI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结果表明,SSMI与SPE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1);利用SSMI识别的农业干旱与农气站点干旱灾害记录是基本一致的,SSMI能够有效反映干旱发生、发展直至减轻的演变过程;冬小麦生长季SSMI与减产率显著相关,利用SSMI识别的农业干旱发生区域与基于统计数据计算的减产区域基本相符,SSMI能够对农业干旱引起的冬小麦减产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综上所述,基于同化数据构建的SSMI能够反映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干旱状况,利用SSMI监测区域农业干旱状况是适宜的。研究可为基于土壤湿度的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化运行提供依据,为黄淮海平原的抗旱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 适宜性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冬小麦产量估算 被引量:16
5
作者 申洋洋 陈志超 +4 位作者 胡昊 盛莉 周洪奎 娄卫东 沈阿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98-1306,共9页
为高效准确地预测小麦产量,以浙江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四旋翼无人机精灵4多光谱相机获取冬小麦5个关键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冠层多光谱数据,选取多光谱相机的五个特征波段计算各生育时期的72个植被指... 为高效准确地预测小麦产量,以浙江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四旋翼无人机精灵4多光谱相机获取冬小麦5个关键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冠层多光谱数据,选取多光谱相机的五个特征波段计算各生育时期的72个植被指数,分别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构建不同生育时期的产量估算模型,最后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对估算模型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建立的模型估算效果最优,SMLR、PLSR和SVM三种方法建立的模型估算效果接近。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所建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模型的R^(2)、RMSE和RE分别为0.92、0.35、11%;0.93、0.33、10%;0.94、0.32、9%;0.92、0.36、9%;0.77、0.67、33%。模型验证时,抽穗期估算效果最好(R^(2)、RMSE和RE分别为0.91、0.35和15%),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估算效果接近且有很好的估算能力,成熟期估算精度最差(R^(2)、RMSE和RE分别为0.71、0.47和13%)。由此说明,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无人机多光谱提取的植被指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估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多光谱数据 小麦产量 统计分析 机器学习算法
下载PDF
新疆北部小时降雪特征及大暴雪天气影响系统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涛 杨莲梅 +2 位作者 周鸿奎 余行杰 李元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5-733,共9页
新疆北部是我国降雪高频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降雪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对新疆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观测资料限制对该区域小时降雪研究还未开展,影响降雪精细化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因此,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以下称“新疆北部”)2012... 新疆北部是我国降雪高频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降雪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对新疆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观测资料限制对该区域小时降雪研究还未开展,影响降雪精细化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因此,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以下称“新疆北部”)2012年11月-2021年2月50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季(11月-翌年2月)小时降雪特征,并按日降雪量从高到低挑选30个大暴雪过程分析其小时降雪特征、影响系统及典型环流配置。结果表明:(1)阿勒泰北部、塔城盆地、伊犁河谷为降雪小时数(SHN)高频区,可达200 h·a^(-1)以上;天山山区SHN高频区为海拔1800~2000 m的中山带,达127.3 h·a^(-1),2000 m以上降雪很少。(2)北疆和天山山区小时降雪量(R)≤1.0 mm·h^(-1)量级SHN占比分别为91.7%和91.9%,对降雪量贡献分别为70.7%和68.9%,R>1.0 mm·h^(-1)为小时极端降雪事件,对北疆和天山山区降雪量贡献分别为29.3%和31.1%。(3)极端暴雪过程平均SHN为25.5 h,平均降雪量为30.7 mm,雪强约为1.2 mm·h^(-1),大暴雪过程由长时间降雪导致,降雪持续时间是开展大暴雪研究和进行预报服务的关键点,造成大暴雪过程的影响系统主要有中亚长波槽、中亚低涡、乌拉尔山长波槽和西西伯利亚低涡(槽),占比分别为30.0%、6.7%、13.3%和50.0%,中纬度长波槽(涡)和北方西西伯利亚低涡(槽)系统各为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时降雪 时空分布 大暴雪 影响系统 新疆北部
下载PDF
新疆夏季暴雨精细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霞 周鸿奎 +2 位作者 赵逸舟 唐震 赵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01-1511,共11页
使用2013—2019年901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暴雨的精细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新疆的暴雨日数总体呈北疆多,南疆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除天山山区中段外,南疆东南部昆仑山北坡的部分区域也是新疆暴雨高发区。7月(8... 使用2013—2019年901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暴雨的精细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新疆的暴雨日数总体呈北疆多,南疆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除天山山区中段外,南疆东南部昆仑山北坡的部分区域也是新疆暴雨高发区。7月(8月)新疆暴雨日数最多(少),短时强降水事件在暴雨中出现的比例也最高(低),以局地对流性暴雨(区域系统性暴雨)为主。新疆75.3%的站点在暴雨日中都出现过短时强降水事件,短时强降水事件在年平均暴雨日数不足1天的区域高发,在暴雨日数较多的区域出现的比例反而较低。短时强降水事件在暴雨日中出现的比例还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加,海拔低于500 m的站点在暴雨日中出现短时强降水事件的比例超过85%。北疆博尔塔拉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北部、阿勒泰地区西部暴雨的“日雨”特征显著,暴雨日的平均降水时数短,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发生比例高,区域平均的累计降水量、降水频次和平均降水强度的峰值时段均出现在下午至傍晚前后,以对流性暴雨为主;伊犁河谷至北疆沿天山一带和天山山区暴雨日的平均降水时数长,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发生比例低,累计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峰值时段出现在夜间至上午;平均降水强度的峰值出现在傍晚至前半夜,以系统性暴雨为主;南疆暴雨的日变化特征比北疆复杂,暴雨的降水性质也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精细化特征 短时强降水 日变化 新疆
下载PDF
2012-2017年伊犁河谷冬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霞 安大维 +1 位作者 周鸿奎 赵逸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9-619,共11页
利用2012-2017年冬季伊犁河谷10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不同区域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伊犁河谷西部和中部地区降水量日变化呈单峰型,北京时间09:00-12:00是主要的峰值时段;其他地区降水量日变化单峰特征不... 利用2012-2017年冬季伊犁河谷10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不同区域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伊犁河谷西部和中部地区降水量日变化呈单峰型,北京时间09:00-12:00是主要的峰值时段;其他地区降水量日变化单峰特征不显著。伊犁河谷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与降水频次的关系比降水量与降水强度的关系更为密切。伊犁河谷冬季降水事件以6h以内的短历时降水为主,但其对冬季总降水量的贡献率不足30%;持续12h以上的长持续性降水事件发生次数虽少,但它是伊犁河谷冬季总降水量的主要贡献者。短历时和持续性降水事件是伊犁河谷西部地区降水量日变化主峰的重要贡献者;持续性和长持续性降水事件是伊犁河谷中部及北部地区降水量日变化峰值的重要贡献者;伊犁河谷西南部地区冬季降水日循环与降水持续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小时降水 日变化 伊犁河谷
下载PDF
1991-2018年新疆夏季小时极端强降水特征 被引量:34
9
作者 杨霞 周鸿奎 +2 位作者 赵克明 唐震 赵逸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2-773,共12页
利用1991-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 利用1991-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疆;但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对其夏季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大于北疆。小时极端降水强度在北疆和南疆沿天山南麓地区为西部大于东部,在南疆沿昆仑山北麓地区则为东部大于西部。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在北疆7月最多;南疆6月最多。北疆西北部和北部的小时极端降水强度7月最强,北疆沿天山中部6月最强;南疆西部和东南部8月最强。北疆伊犁河谷平原地区、天山北坡西部、东部和南疆西部、东部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南疆东部增加趋势显著。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类似。降水强度在北疆伊犁河谷南部山区和南疆南部呈显著减弱趋势,其余地区呈不显著的增强趋势。南北疆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高值时段均在下午至前半夜,低值时段北疆在05:00(北京时,下同)-14:00,南疆在13:00-17:00,南北疆06:00-08:00小时极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19:00和20:00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全疆平均的逐时极端降水量在12:00-20:00以减少趋势为主;降水频次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类似;降水强度在多数时次呈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南疆夏季不同类型暴雨精细化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霞 周鸿奎 +1 位作者 许婷婷 华烨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7-756,共10页
南疆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其预报预警的难度较大。南疆一些暴雨过程的历时短,降水强度大,并伴有短时强降水事件(即"短时强降水暴雨");而另一些暴雨过程的降水时间相对较长,未伴有短时强降水事件(即"非短时强降水暴雨"... 南疆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其预报预警的难度较大。南疆一些暴雨过程的历时短,降水强度大,并伴有短时强降水事件(即"短时强降水暴雨");而另一些暴雨过程的降水时间相对较长,未伴有短时强降水事件(即"非短时强降水暴雨")。为探究南疆上述两类暴雨的差异,利用2013-2019年426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南疆夏季短时强降水暴雨和非短时强降水暴雨的差异,结果表明:(1)南疆夏季以短时强降水暴雨为主,超过70%的站点在暴雨日中出现过短时强降水事件;短时强降水暴雨主要发生在7月,该月约95%的暴雨日中都出现过短时强降水事件。(2)南疆海拔在2000~2500 m的站点出现暴雨的比例最高,海拔低于1000 m的站点最低。南疆短时强降水暴雨主要发生在海拔低于2000 m的区域,非短时强降水暴雨则主要发生在海拔高于2000 m的区域,上述两类暴雨均具有明显的夜雨特征。(3)南疆总暴雨与短时强降水暴雨的累计降水量、降水频次和平均降水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相似,二者与非短时强降水暴雨的差异较大。非短时强降水暴雨的累计降水量、降水频次和平均降水强度的峰值时段均出现在上午;短时强降水暴雨的累计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的峰值时段出现在傍晚前后和前半夜,累计降水频次的峰值时段则主要出现在后半夜至清晨,短时强降水暴雨的降水强度与累计降水量的关系比降水频次更密切。南疆短时强降水暴雨和非短时强降水暴雨的观测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二者的降水形成机制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短时强降水 海拔 精细化特征 南疆
下载PDF
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霞 周鸿奎 +1 位作者 赵克明 许婷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6-1225,共10页
利用1981—2020年常规探空资料对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平均每年出现74.2 d,整体呈减少趋势;平均风速为16.3 m·s^(-1),呈减小趋势;平均高度为1555.1 m,呈升高趋势;平均高层垂直风切变为9.9... 利用1981—2020年常规探空资料对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平均每年出现74.2 d,整体呈减少趋势;平均风速为16.3 m·s^(-1),呈减小趋势;平均高度为1555.1 m,呈升高趋势;平均高层垂直风切变为9.94×10^(-3) s^(-1),低层为7.33×10^(-3) s^(-1),均呈减弱趋势。(2)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其日数、风速和垂直风切变都是春季最多(强),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弱);高度则为冬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3)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的逐月差异较大,其日数和高层垂直风切变均在5月最多(强),12月最少(弱);平均风速在5月最大,12月最小;平均高度在1月最高,4月最低;低层垂直风切变在4月最强,12月最弱。(4)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3 d,夏季最长,冬季最短,出现次数随持续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其中,持续1 d的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48%;持续时间在3 d以内的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76.0%。位于内陆干旱区的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从上下层垂直风切变的分布特征来看,总体属于大尺度低空急流,与我国季风区的中尺度低空急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东风 塔里木盆地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Global vulnerability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2
12
作者 WU JianJun GENG GuangPo +3 位作者 zhou hongkui LIU JingHui WANG QianFeng YANG Jian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910-920,共11页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risk, agricultural drought vulnerability helps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alleviate drought impacts by quantifying the vulnerability as well as identifying its spatial distrib...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risk, agricultural drought vulnerability helps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alleviate drought impacts by quantifying the vulnerability as well as identifying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study, global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regions were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 six main crops(wheat, maize, rice, barley, soybean,sorghum) were selected as the hazard-affected body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Then, global vulnerability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was assessed at a 0.5° resolution and finally,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reveal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rea percentages of different grades of global vulnerability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from low to very high were 38.96%, 28.41%,25.37%, and 7.26%, respectively. This means that the total area percentage of high and very high vulnerability zones exceeded30% of the study area. Although high and very high vulnerability zon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approximately 40% of those above were distributed in humid and semi-humid regions. In addition, only about 15% of the population in this study was located in the high vulnerability regions. Among the vulnerability factors, water deficit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nd the irrigation area ratio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vulnerability. Therefore, the vulnerability could be reduced by adjusting crop planting dates and structures as well as by improving irrigation level and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Vulnerability Agricul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Glob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