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数据,分析大型公立医院重点科室病组结构及变化趋势,探究科室病组干预及优化重点,进而推动科室资源合理统筹。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市某大型公立医院2个外科科室2017—2023年的DRG...目的利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数据,分析大型公立医院重点科室病组结构及变化趋势,探究科室病组干预及优化重点,进而推动科室资源合理统筹。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市某大型公立医院2个外科科室2017—2023年的DRG数据。在2个外科科室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出现下降时,均及时采用绩效考核、科室宣教、院内公示等方式进行干预,观察CMI值变化,并分析其病组权重、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低风险组死亡率等变化趋势。结果干预后,外科一权重较低的病组,如甲状腺大手术(KD1)收治比例明显降低,权重较高的病组,如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GB2)、胰腺恶性肿瘤手术(HB1)收治比例明显增加;外科二权重较低的病组,如化疗(RE1)收治比例明显降低,权重较高的病组,如肾、输尿管及膀胱恶性肿瘤的大手术(LA1)、肾上腺手术(KC1)、除恶性肿瘤大手术外的肾/输尿管/膀胱手术(LB1)、男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手术(MA1)收治比例明显增加,2个科室均实现了CMI值上升的目标。从效率、费用、质量指标看,2个科室的时间消耗指数与费用消耗指数均显著低于1,低风险组死亡率均为0。结论大型公立医院立足实际、结合发展目标,通过合理干预,可实现CMI值提升与病组结构优化,提高医疗效率和资源合理利用。展开更多
在医疗支付面临老龄化社会与医保可持续性挑战的当下,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不仅是支付管理工具,且涉及预算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全面的医疗管理工具组套。然而,如何进一步发掘DRG支付模式的潜...在医疗支付面临老龄化社会与医保可持续性挑战的当下,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不仅是支付管理工具,且涉及预算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全面的医疗管理工具组套。然而,如何进一步发掘DRG支付模式的潜力、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本文从诊疗规范化、指南本土化、医源性损害最小化、经济学评价普及化等维度展开,阐述在DRG支付模式下如何优化诊疗流程、规范诊疗行为,以及应对平衡成本控制与临床技术创新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更多
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支付改革正式迈入2.0时代。2.0版分组方案中,DRG增加了6组,核心DRG增加了3...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支付改革正式迈入2.0时代。2.0版分组方案中,DRG增加了6组,核心DRG增加了33组,具有分组更科学合理、更契合临床实际情况的特点。国家医保局同步明确了5个配套管理机制,即特例单议机制、基金预付机制、谈判协商机制、意见收集反馈机制和数据公开机制,旨在优化DRG支付改革管理,确保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和患者实现多方共赢。2.0版的发布,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精细化的管理工具和更合理的支付机制。医疗机构应积极拥抱该项改革,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最终达到患者、医保基金和医疗机构三方共赢。展开更多
随着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在我国医疗评价和医保支付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备受业界关注。在ICD快速推广和普及的同时,临床也产生了不同的工作模式,甚至一些理解上的分歧。部分...随着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在我国医疗评价和医保支付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备受业界关注。在ICD快速推广和普及的同时,临床也产生了不同的工作模式,甚至一些理解上的分歧。部分医疗机构严格限定医师必须在ICD疾病、手术名称范围内选择临床诊断并同步带入编码,弱化甚至替代专业编码人员进行编码环节操作,给临床实际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并导致数据质量下降。本文深入剖析临床医师使用疾病分类诊断可能带来的困惑以及疾病分类应用中的常见误区,指出病案首页中医师填写的诊断为疾病命名,而ICD属于分类诊断,二者的目的和作用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建议医师了解ICD编码对临床诊断书写的要求,回归到以医疗为核心的思维中,并采用疾病命名法对疾病诊断进行准确记录。对于疾病分类数据而言,其高质量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循ICD的分类规则,保持与国际标准接轨;由专业的病案编码人员在接受卫生信息专业的知识体系训练,学习和掌握国际分类规则的基础上履行责任,确保将临床诊断准确转化为分类编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数据,分析大型公立医院重点科室病组结构及变化趋势,探究科室病组干预及优化重点,进而推动科室资源合理统筹。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市某大型公立医院2个外科科室2017—2023年的DRG数据。在2个外科科室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出现下降时,均及时采用绩效考核、科室宣教、院内公示等方式进行干预,观察CMI值变化,并分析其病组权重、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低风险组死亡率等变化趋势。结果干预后,外科一权重较低的病组,如甲状腺大手术(KD1)收治比例明显降低,权重较高的病组,如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GB2)、胰腺恶性肿瘤手术(HB1)收治比例明显增加;外科二权重较低的病组,如化疗(RE1)收治比例明显降低,权重较高的病组,如肾、输尿管及膀胱恶性肿瘤的大手术(LA1)、肾上腺手术(KC1)、除恶性肿瘤大手术外的肾/输尿管/膀胱手术(LB1)、男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手术(MA1)收治比例明显增加,2个科室均实现了CMI值上升的目标。从效率、费用、质量指标看,2个科室的时间消耗指数与费用消耗指数均显著低于1,低风险组死亡率均为0。结论大型公立医院立足实际、结合发展目标,通过合理干预,可实现CMI值提升与病组结构优化,提高医疗效率和资源合理利用。
文摘在医疗支付面临老龄化社会与医保可持续性挑战的当下,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不仅是支付管理工具,且涉及预算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全面的医疗管理工具组套。然而,如何进一步发掘DRG支付模式的潜力、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本文从诊疗规范化、指南本土化、医源性损害最小化、经济学评价普及化等维度展开,阐述在DRG支付模式下如何优化诊疗流程、规范诊疗行为,以及应对平衡成本控制与临床技术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文摘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支付改革正式迈入2.0时代。2.0版分组方案中,DRG增加了6组,核心DRG增加了33组,具有分组更科学合理、更契合临床实际情况的特点。国家医保局同步明确了5个配套管理机制,即特例单议机制、基金预付机制、谈判协商机制、意见收集反馈机制和数据公开机制,旨在优化DRG支付改革管理,确保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和患者实现多方共赢。2.0版的发布,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精细化的管理工具和更合理的支付机制。医疗机构应积极拥抱该项改革,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最终达到患者、医保基金和医疗机构三方共赢。
文摘随着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在我国医疗评价和医保支付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备受业界关注。在ICD快速推广和普及的同时,临床也产生了不同的工作模式,甚至一些理解上的分歧。部分医疗机构严格限定医师必须在ICD疾病、手术名称范围内选择临床诊断并同步带入编码,弱化甚至替代专业编码人员进行编码环节操作,给临床实际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并导致数据质量下降。本文深入剖析临床医师使用疾病分类诊断可能带来的困惑以及疾病分类应用中的常见误区,指出病案首页中医师填写的诊断为疾病命名,而ICD属于分类诊断,二者的目的和作用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建议医师了解ICD编码对临床诊断书写的要求,回归到以医疗为核心的思维中,并采用疾病命名法对疾病诊断进行准确记录。对于疾病分类数据而言,其高质量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循ICD的分类规则,保持与国际标准接轨;由专业的病案编码人员在接受卫生信息专业的知识体系训练,学习和掌握国际分类规则的基础上履行责任,确保将临床诊断准确转化为分类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