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变 被引量:36
1
作者 魏伟 石培基 +2 位作者 魏晓旭 周俊菊 颉斌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36-2648,共13页
以中国2853个县(区)的GDP数据和全国1km格网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ESV、YEEH和EEHC模型,依据ESV和GDP单位面积变化计算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并借助Arc GIS 10.1平台对YEEH和EEHC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此揭示中国陆地... 以中国2853个县(区)的GDP数据和全国1km格网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ESV、YEEH和EEHC模型,依据ESV和GDP单位面积变化计算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并借助Arc GIS 10.1平台对YEEH和EEHC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此揭示中国陆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逐渐好转,呈现出东北地区好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好于中、东部地区的空间格局,反映出当面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之间总体上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状态从1980年的低于均值聚集模式发展变化到2010年的高—低两种聚集模式共同分布;(3)中国陆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度当前整体上趋于好转,但在区域分布上空间差异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需大力发展经济,而东中部地区则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持与修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 空间演变模式 中国陆地
下载PDF
以科研案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魏伟 魏晓旭 +1 位作者 周俊菊 潘竟虎 《地理信息世界》 2021年第5期15-18,共4页
作为地理学类研究生课程的核心课之一,《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定量分析和评价思维,利用相关地学模型解决地理学中的问题,并学会系统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本文以《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作为地理学类研究生课程的核心课之一,《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定量分析和评价思维,利用相关地学模型解决地理学中的问题,并学会系统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本文以《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课程为例,对其案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依此探讨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效果的模式与方法,对于其他地理学类研究生课程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地理学 教学模式创新 实践教学 案例导向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的近58 a甘肃省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周俊菊 冯炜 +1 位作者 向鹃 黄美华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7,共9页
利用甘肃省19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月平均降水量、气温等数据,应用标准化降水蒸散量指数(Standardized Prea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Penman-Monteith模型、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近58 a不同时间尺度干旱事... 利用甘肃省19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月平均降水量、气温等数据,应用标准化降水蒸散量指数(Standardized Prea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Penman-Monteith模型、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近58 a不同时间尺度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月尺度干旱频率3月最高,2月最低;季尺度上秋季干旱最严重,春季次之;冬季干旱化趋势最慢,春季最快。近58 a甘肃省SPEI指数呈下降趋势,年尺度SPEI指数存在8 a、12 a、26 a的周期。干旱发生频率在年尺度和月尺度上的分布较为一致,河西走廊东段与甘南州地区频率较低,酒泉北部地区与甘肃省东、中部地区频率较高;季尺度上,春季兰州与武威南部地区频率较高,庆阳地区频率最低;夏季为白银与武威北部地区频率最高,张掖中部地区、白银北部地区以及临夏、庆阳、平凉地区最低;秋季频率最高的地区为兰州东部、定西东北部以及嘉峪关地区,最低的地区在酒泉、张掖、武威北部及平凉中部地区;冬季高值区在平凉,低值区在武威与甘南。干旱发生强度最高的地区为张掖,其次为酒泉、庆阳及白银等地区,最低的区域位于甘肃西南地区。酒泉、嘉峪关等地区干旱化程度逐年加剧;甘肃东南地区干旱速率较西北地区慢;中西部地区干旱化速率最慢,且甘南北部与武威西南部地区有湿润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指数 干旱 甘肃省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基于SPCA和遥感指数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动因分析——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60
4
作者 郭泽呈 魏伟 +3 位作者 庞素菲 李振亚 周俊菊 颉斌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558-2572,共15页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特征和遥感数据快速、客观、大面积观测的特点,采用遥感模型计算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指标,并构建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石羊河流...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特征和遥感数据快速、客观、大面积观测的特点,采用遥感模型计算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指标,并构建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石羊河流域2000和2016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遥感指数空间分布来看,湿度和绿度指标均值在17年间呈增长趋势,证明该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变好,植被覆盖率变大;干度指标均值有所下降,表明该流域地表裸露程度有所降低;而与植被和水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表温度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该流域水热平衡差异进一步增加,对未来生态脆弱性影响显著;(2)从全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来看,该流域主要以强度和中度脆弱为主,17年间生态脆弱性整体上呈缓慢降低趋势;(3)从不同的海拔生态脆弱性分布来看,中山区(1000—2000m)最高,高中山区(2000—3000m)次之,高山区(>3000m)最低,17年间中山区生态脆弱性有所下降,而高中山区与高山区却呈上升的趋势;(4)从不同的行政区划生态脆弱性来看,金川区、凉州区、永昌县、民勤县和古浪县整体上处于中度和强度脆弱水平,而天祝县和肃南县处于轻度和微度脆弱水平;(5)从生态脆弱性的演变动因来看,4个指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影响均为显著。2000年生态脆弱性的主导影响因子依次为热度>湿度>绿度>干度,而2016年为热度>干度>绿度>湿度。总的来看,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程度近年来有所降低,但综合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本文的遥感方法和分析思路对该流域生态脆弱性保护及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遥感指数 空间主成分分析 时空演变 动因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雷莉 魏伟 +1 位作者 周俊菊 李振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0-208,共9页
通过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选用2001、2006、2009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提取植被覆盖度指数(VFC)、沙漠化指数(DI)、土壤盐渍化指数(MSI)、土壤湿度(WI)、绿度指数(GVI)和地表温度指数(LST... 通过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选用2001、2006、2009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提取植被覆盖度指数(VFC)、沙漠化指数(DI)、土壤盐渍化指数(MSI)、土壤湿度(WI)、绿度指数(GVI)和地表温度指数(LST)等指标,构建遥感生态综合指数(RSECI),对生态输水项目实施以来石羊河下游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来看,RSECI值从2001年的0.42上升到2015年的0.48,这表明2015年的生态环境比2001年显著改善。从不同时段分区面积变化情况来看,2001-2006,2006-2009,2009-2015年3个时段内,生态环境改善的区域面积分别为357.08、397.77、1637.98 km^2,而恶化的区域面积分别为100.24、1386.14、398.83 km^2。这表明在实施生态输水初期,石羊河下游的生态环境没有显著改善,且绿洲部分地区还有恶化趋势,但在生态输水持续进行后,石羊河下游绿洲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从空间变化来看,绿洲边缘沙漠区的环境显著改善,绿洲内部生态环境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2001-2015年间,石羊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综上所述,随着相关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虽然石羊河下游的总体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绿洲内部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却不容忽视,当地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输水 生态环境 空间异质性 RS GIS 石羊河下游
下载PDF
高铁发展对中国交通系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宸然 周俊菊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0年第10期34-40,共7页
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整理的2003年—2018年各类交通数据与国民经济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函数拟合法与灰色系统数学方法对它们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中国高铁发展对居民交通工具选择结构、高速公路车辆通行压力以及汽车... 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整理的2003年—2018年各类交通数据与国民经济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函数拟合法与灰色系统数学方法对它们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中国高铁发展对居民交通工具选择结构、高速公路车辆通行压力以及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对旅客具有较高的吸引力;高铁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人口流动具有较显著的贡献,高铁对高速公路车辆通行减压具有较高的贡献并会使汽车市场需求量在原有增长趋势上相对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交通工具选择 高速公路车辆通行压力 汽车市场需求
下载PDF
多尺度视角下重要生态功能区碳源/汇时空演变特征——以黄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敏彤 魏伟 +4 位作者 颉斌斌 郝瑞军 周俊菊 杨世龙 陈帝伯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7-488,共12页
研究使用土地利用、夜间灯光和能源统计数据,采用能源碳排放模拟法计算碳排放量和碳吸收系数法计算碳吸收量,构建了黄河流域多尺度、长时间序列碳源/汇估算模型.利用构建的估算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从省、市、县以及栅格尺度对黄... 研究使用土地利用、夜间灯光和能源统计数据,采用能源碳排放模拟法计算碳排放量和碳吸收系数法计算碳吸收量,构建了黄河流域多尺度、长时间序列碳源/汇估算模型.利用构建的估算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从省、市、县以及栅格尺度对黄河流域碳源/汇以及碳平衡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分组模拟能源消费与夜间灯光数据,发现长时间序列碳排放估算模型拟合相关性均达到0.9以上,模型估算精度良好.(2)从空间分布看,东部地区碳排放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碳吸收量较多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部.从省份看,碳排放量最高省为山东;碳吸收量最高省为内蒙古.从市级看,高碳排放城市呈现总体向东部、北部移动趋势,高碳吸收逐渐向西南地区扩张.从县级看,高碳排放与吸收县域向东北地区扩张.(3)黄河流域20年来碳排放与碳吸收累积变化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吸收量增加幅度大于碳排放量,说明黄河流域减排增汇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绿色发展工作持续推进.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减排增汇,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碳平衡 时空变化 多尺度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中国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综述
8
作者 王嘉瑞 周俊菊 朱国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93-2501,共9页
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不仅能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更能体现出土壤中元素的平衡和制约关系,对理解生态特异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尝... 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不仅能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更能体现出土壤中元素的平衡和制约关系,对理解生态特异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尝试厘清中国不同时空尺度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在水热因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在时空格局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阐明了中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循环的规律,为深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碳源/碳汇强度及碳盈亏的空间演变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帝伯 魏伟 +3 位作者 周俊菊 杜海波 郝瑞军 李缘缘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文章将碳源/碳汇与GDP数据相结合,探究了2005-2020年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与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15年间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了主导不同时期影响碳盈亏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碳源正处于... 文章将碳源/碳汇与GDP数据相结合,探究了2005-2020年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与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15年间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了主导不同时期影响碳盈亏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碳源正处于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的阶段,同时碳排放强度也正在放缓,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高碳强度区集中于北方省份。②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碳汇强度呈现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高,中部、东部地区低的分布格局。③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处于碳亏且碳亏量逐年增多的态势,从时空演变看,西北地区与中部地区省份向碳亏演变趋势更为明显,而西南地区省份与京津地区向碳盈演变趋势较为明显。④从单因子探测来看,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碳盈亏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科技发展水平也影响了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其影响力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从双因子探测看,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组合因子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人口、科技水平、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所替代,城市高新技术的“低碳”发展模式和科技型产业成为影响碳盈亏的持续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碳汇强度 碳盈亏 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地理探测器 林草地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的双累积曲线法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俊菊 薛东香 +4 位作者 杨岚婷 刘春芳 魏伟 杨雪梅 赵亚茹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11期2237-2256,共20页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n runoff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ynamics of mountainous ru...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n runoff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ynamics of mountainous runoff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USRB)and its sub-catchments,and quantifie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runoff using the improved double mass curve(IDMC)method,which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on runoff,instead of only considering precipitation as befor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nnual runoff depth in the USRB showed a slightly increased trend from 1961 to 2018,and sub-catchments were increased in the west and decreased in the east.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unoff depth in the USRB and its eight sub-catchments all showed the largest in summer,followed by autumn and spring,and the smallest in winter with an increasing trend.Quantitative assessment results using the IDMC method showed that the runoff change in the USRB is mo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however,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are evident in sub-catchments.This study further developed and improved the method of runoff attribution analysis conducted at watershed scale,and these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USRB and similar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OFF climate change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improved double mass curve(IDMC) Qilia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a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 A case study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被引量:12
11
作者 WEi Wei SHI Peiji +3 位作者 zhou junju FENG Haichun WANG Xufeng WANG Xuep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331-343,共13页
The study employs slope, aspect,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land use, vegetation index, hydrology and climate, as evaluation indexes to set up the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Index (HEI) model to evaluate th... The study employs slope, aspect,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land use, vegetation index, hydrology and climate, as evaluation indexes to set up the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Index (HEI) model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By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such as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buffer analysis and density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of the human set- tlement spatial situ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are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 of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s between 17.13 and 84.32. In general,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decreases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 Seen from an area pattern, the suitable reg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nqin oasis, Wuwei oasis and Changning basin, which are about 1080.01 km2 and account for 2.59% of the total area. Rather and comparatively suitable reg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counties of Gulang, Yongchang and north of Tianzhu, which is about 1100.30 km2. The common suitable reg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outside the counties of Yongchang, Jinchuan and most parts of Minqin County, which are about 23328.04 km2, accounting for 56.08% of the total area. The unsuitable reg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upstream and to the north of the river, which is about 9937.60 km2, accounting for 23.89% of the total area. Meanwhile, the least suitable region i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Qilian Mountains, which are covered by snow and cold desert and lie in the intersecting area between the Tengger Desert and Badain Jaran Desert. The total area is about 6154.05 km2, accounting for 14.79% of the total area. Suitable regions for human habitatio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round rivers in the form of ribbons and batches, while others are scatter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iden- tical to the residential spatial pattern.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I and other factors have been analyzed. There is a clear logarithmic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that i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evaluation valueand population density reaches 0.851. There is also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which reaches an evaluation value of 0.845 betwee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GDP.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 is out of bearing with the existing population in Shiyang River Bas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pro- foundly affected by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the expanded deserts, the hilly terrain and the changing climate. Surface water shortage and slow economic growth are bot- tlenecks for suitable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Combining these prob- lems with planning for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local land, some residential areas should be relocated to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arid inland area Shiyang River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