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渣和石灰改良膨胀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项国圣 葛磊 +2 位作者 谢胜华 周殷康 司海宝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30-34,共5页
在天然膨胀土中添加钢渣和石灰以改良工程性质。对改良后膨胀土进行界限含水率、压实性、膨胀性以及承载比试验,研究钢渣和石灰作为添加剂对膨胀土工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渣/石灰掺量的增加,液限、塑限等界限含水率降低,最优... 在天然膨胀土中添加钢渣和石灰以改良工程性质。对改良后膨胀土进行界限含水率、压实性、膨胀性以及承载比试验,研究钢渣和石灰作为添加剂对膨胀土工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渣/石灰掺量的增加,液限、塑限等界限含水率降低,最优含水率下降而最大干密度增加;掺钢渣和石灰后,改良土的膨胀性能显著降低,承载比明显增加。相同条件下,钢渣对膨胀土工程特性的改良作用优于石灰,而两者结合使用时效果更佳。这是由于钢渣除了与膨胀土发生离子交换,产生絮凝作用外,还可生产C-S-H等胶凝物质,加入石灰可以激发钢渣胶凝物质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膨胀土 钢渣 石灰 工程特性
下载PDF
温度影响膨润土砂混合物的膨胀性能研究
2
作者 项国圣 葛磊 +2 位作者 胡志杰 周殷康 谢胜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4-1141,1148,共9页
高放废物深层地质处置库运行中,核废料衰变会释放较大热量,研究温度影响压实膨润土砂混合物的膨胀特性对于评价处置库人工屏障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庙子钠基膨润土及其含砂混合物在25、60、90℃下进行了膨胀实验。结果表明... 高放废物深层地质处置库运行中,核废料衰变会释放较大热量,研究温度影响压实膨润土砂混合物的膨胀特性对于评价处置库人工屏障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庙子钠基膨润土及其含砂混合物在25、60、90℃下进行了膨胀实验。结果表明:渗透膨胀时,蒙脱石膨胀系数与温度之间(K-T_(c))呈线性关系,最大膨胀应变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相同温度下,高膨润土含量的混合物体积变形可以用e_(m)-σ_(v)分形关系表示,并且在去离子水内浸泡时,膨润土表面分维不受温度影响;低膨润土含量的混合物中存在砂骨架,上覆应力超过试样应力阈值时,e_(m)会偏离emσv曲线。结合分形模型,提出了一种预测不同砂土比的膨润土砂混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变形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砂混合物 膨胀 温度 e_(m)-σ_(v)关系 分形
下载PDF
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关联性分析——以海口市秀英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樊应凭 金晓斌 +2 位作者 陈传钊 马丽 周寅康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4,132,共10页
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当,土地利用方式与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景观格局特征愈发复杂,受格局影响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变化。为探究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文章以海口市秀英区为案例区,... 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当,土地利用方式与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景观格局特征愈发复杂,受格局影响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变化。为探究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文章以海口市秀英区为案例区,利用4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对1990—2015年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景观因素,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景观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和斑块个数(NP)不断减小,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平均规模增大,形状复杂程度减小;邻近度和蔓延度(CONTAG)波动变化,结合度(COHESION)渐高;景观类型多样性有所下降,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步降低。(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整体下降”的态势,北部沿海地带生态环境条件较优。1990、2002、2007和2015年RSEI优良区面积占比分别为91.60%、75.28%、69.64%和84.04%。生态质量提升区主要集中于秀英区中西部乡镇,生态质量下降区集中于南部地区。(3)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MNN)、结合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相关。其中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MNN)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负向影响,而结合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的影响效应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RSEI指数 时空变化 机制 海口
下载PDF
“格局—过程—效应”多维视域下中国都市圈国土综合整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顾雨舟 梁鑫源 +1 位作者 韩博 周寅康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3,共6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都市圈协同发展成为提高我国城市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作为国土空间合理配置与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措施,国土综合整治有助于优化城市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合理性并减轻城市化负面影响。文章以中国29个都市圈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都市圈协同发展成为提高我国城市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作为国土空间合理配置与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措施,国土综合整治有助于优化城市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合理性并减轻城市化负面影响。文章以中国29个都市圈为例,面向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发展过程、生态效应等特征与问题,提出时空动态结合的都市圈多维度国土综合整治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魔方空间关联法划定城市空间规划提升、低效用地利用提效、生态功能服务改良、规划—利用提质、规划—服务协同、利用—服务改善、综合整治优化、协调发展稳固8个都市圈整治分区,并按照问题优先等级针对规划、利用和服务方面提出相应的整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多维视域 综合整治 分区
下载PDF
基于双孔隙模型的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演化规律与响应机制
5
作者 董盛时 周殷康 黄俊 《工程勘察》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深入了解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是核废料处置库安全设计的重要议题,已有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唯象学描述上,缺乏细观层面上的深入分析,无法从本质上反映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变化的内在机理。基于双孔隙模型,本文... 深入了解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是核废料处置库安全设计的重要议题,已有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唯象学描述上,缺乏细观层面上的深入分析,无法从本质上反映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变化的内在机理。基于双孔隙模型,本文对压实作用下膨润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内在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中重点考虑了压实过程中双孔隙结构的差异化响应特征对膨润土整体导热系数以及细观热流传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实膨润土的导热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大趋势。通过对压实前后细观热流传输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双孔隙结构的差异化响应导致压实膨润土内细观热流传输的局部性特征更加显著。一方面,团聚体内孔隙对压实作用不敏感,因而团聚体内的热流传输特征基本不变;另一方面,团聚体间大孔隙的强烈压缩导致团聚体间桥接区域明显增宽,流经该区的热通量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压实过程中膨润土导热性能提高的机制是团聚体间接触程度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膨润土 导热系数 双孔隙模型 数值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乡村发展要素视域下乡村发展类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探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金晓斌 张晓琳 +1 位作者 范业婷 周寅康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0,共9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乡村要素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3个乡村发展阶段。通过综合解析乡村发展要素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乡村要素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3个乡村发展阶段。通过综合解析乡村发展要素水平和耦合状态,依据村庄内部主导因素一致性和地域相似性原则,划分多种发展型、主导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不宜发展型等4种乡村发展类型,其中依据主导要素目标维度不同,主导发展型又可细分为特色提升型、产业引导型、农旅融合型、城乡协同型。按照乡村发展类型和发展需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概括分3种:①主导提升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村庄优势资源整合,识别并提升主导发展要素,促进乡村主导发展要素激活。②短板补齐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制定全域整治规划,解决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辅助要素发展水平。③优先发展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完善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乡村发展要素全面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要素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要素耦合 乡村振兴 乡村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1820-1964年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估计与空间网格化重建 被引量:2
7
作者 滕芸 成一农 +3 位作者 金晓斌 杨绪红 薛樵风 周寅康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78-89,共12页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灾异战乱影响等特征,对历史时期农时居民点用地进行数量估计和空间格局重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现江苏省和安徽省(苏皖地区)为研究区,在解析传统居住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量控制和空间配置准则,选取1820-1864年间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5个典型时间断面(1820年、1911年、1936年、1946年和1964年),重建形成了100m×100m空间网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在数量重建方面,以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砒,分析苏皖地区的居住特色、区域差异和人居生产生活用地特征,通过家庭户数和户均用地面积确定用地数量;在空间格局重建方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综合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时间断面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估计为2617.14km^2、3301.46km^2、4108.61km^2、4430.91km^2和4882.31km^2;空间格局上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以长江、淮河、太湖、洪溼湖等水网力中心,多集中在沿湖泊水系平坦地带;在空间扩展上呈现岀从平原地区向丘陵(氏山地区不断扩散。通过空间数量与格局验证方式,将重建结果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820和1911年数据结果,以及1930年代和1950年代测绘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重建 空间格局 网格化 苏皖地区
下载PDF
近六百年来城市建成区扩展过程与特征分析——以苏沪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蒋宇超 金晓斌 +5 位作者 覃丽君 薛樵风 成一农 龙瀛 杨绪红 周寅康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5-68,共14页
利用历史文献、古地图、民国测绘图和遥感影像图,复原了苏沪地区有连续建城记录的56座城市自明朝以来9个时间断面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选取扩展速率、扩展强度、幂律分布指数、分形维数、紧凑度和重心迁移距离等指标,分析了各城市在城市... 利用历史文献、古地图、民国测绘图和遥感影像图,复原了苏沪地区有连续建城记录的56座城市自明朝以来9个时间断面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选取扩展速率、扩展强度、幂律分布指数、分形维数、紧凑度和重心迁移距离等指标,分析了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和空间形态上的变化过程;同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潜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面积变化上看,近六百年来苏沪地区各城市建成区规模显著增大,研究区城市建成区总规模扩大了59.9倍,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无锡市主城区,扩大了346.7倍;(2)从变化过程看,可分为孕育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加速阶段和提升阶段等5个阶段;(3)近六百年来,研究区内城市建成区规模之间的差异趋于减小,大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多;(4)从空间形态变化看,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形态愈加复杂,分形维数不断增大,城市形态紧凑度逐渐减小;(5)从城市重心变迁看,平原城市大多围绕原城池向外近似均匀扩展,大部分城市重心迁移距离小于3.5km;(6)城市规模受城市社会经济、区域人口的影响较大,与城市行政等级的关联较小,而城市形态会因人口增加而趋于复杂,与城市经济水平和城市等级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建成区 变化过程 苏沪地区 六百年
下载PDF
基于细观模拟的软土导热系数数值预测模型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殷康 阎长虹 +3 位作者 谢胜华 郑军 方圆 刘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0-1077,共8页
热环境控制是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科学预测地下围岩的导热性能是地下空间环控系统热负荷评估的基础。软土是地下空间开发中一类常见土体,现有模型主要适合于预测中低含水率范围内土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而对于高含水率软土,合... 热环境控制是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科学预测地下围岩的导热性能是地下空间环控系统热负荷评估的基础。软土是地下空间开发中一类常见土体,现有模型主要适合于预测中低含水率范围内土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而对于高含水率软土,合适的导热系数预测模型较少。基于细观模拟,本文提出了一种能有效预测软土导热系数的数值模型。该模型除了能够反映含水率、干密度等常规因素影响外,还可考虑矿物组成以及粒径分布等的影响。最后,通过与苏通GIL管廊工程中20个软土样的实测导热系数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首先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测试了矿物组成和粒度分布,代入模型进行数字建模并通过细观导热模拟得到导热系数预测值。导热系数模拟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结果显示:模拟预测值基本在实测值±20%范围内,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表明了该模型在预测高含水率软土导热系数方面的潜力。此外,该模型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土内各处局部热流的分布特征,这为深入认识土体导热行为的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可为软土以及土体导热系数的预测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控制 软土 导热系数 数值模型 细观模拟
下载PDF
电沉积-水热法构建超疏水表面及其自清洁和防结冰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菲菲 项腾飞 +4 位作者 刘剑 吕忠 周殷康 宗志芳 陈德鹏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02-510,共9页
以低碳钢为基体,先电沉积Zn–Ni合金,再在硝酸铝和碳酸钠组成的溶液中水热反应7 h,最后采用豆蔻酸-乙醇溶液修饰2 h得到“玫瑰状”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膜层。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对超疏水膜层性能的影响。当水热反应温度为100°C时,... 以低碳钢为基体,先电沉积Zn–Ni合金,再在硝酸铝和碳酸钠组成的溶液中水热反应7 h,最后采用豆蔻酸-乙醇溶液修饰2 h得到“玫瑰状”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膜层。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对超疏水膜层性能的影响。当水热反应温度为100°C时,所得超疏水膜层具有160°的水接触角,3°的滚动角,表现出优异的自清洁和防结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镍合金 电沉积 水热反应 超疏水表面 润湿性 自清洁 防结冰
下载PDF
苏州明清农村居民点信息挖掘与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畅 金晓斌 +2 位作者 薛樵风 杨绪红 周寅康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探索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长时期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可为复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参考。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并设计古今地名...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探索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长时期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可为复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参考。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并设计古今地名匹配算法,实现了对明清时期4个历史断面下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定位;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了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志记载的历史居民点虽难以与当前通过测绘形成的农村居民点图斑进行直接对应,但可反映当时农村居民点分布总体格局;(2)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基本保持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并呈现出常熟市—苏州古城与常熟市—昆山市两条发展轴线。与现代多核结构特征相比,核心—边缘结构较不明显;(3)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就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以苏州古城为中心,随时间推移逐渐聚集的趋势,这与当前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阶梯格局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时空演变 历史文献 信息挖掘 苏州市
下载PDF
苏南地区景观格局特征与坑塘水质关联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乔郭亮 周寅康 +1 位作者 顾铮鸣 何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4-234,共11页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农村坑塘水质的影响程度和机制对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实地水样采集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以苏南地区农村坑塘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数理统...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农村坑塘水质的影响程度和机制对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实地水样采集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以苏南地区农村坑塘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初步探讨经济发达区农村坑塘水质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之间的特征关系。结果表明:1)苏南地区农村坑塘水质状况不一,自北向南,电导率(COND)、NH3-N有增加趋势,磷酸盐(TDP)有减少趋势,溶解氧(DO)先降后增。平原区坑塘污染较严重,以DO污染为主,低山丘陵区污染程度较轻,主要为磷元素和DO污染。不同尺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强度较大,耕地、建设用地占主导地位,平均面积比例在57.34%~73.19%;2)不同景观类型对水质影响存在差异,建设用地与NH3-N、DO呈正相关,与TDP、COND呈负相关,耕地在200 m尺度上与COND、NH3-N呈显著正相关,在400~500 m尺度上与TDP呈显著正相关,林地和草地对水质净化具有一定正效应,且在200 m尺度上较明显;3)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特征关系较明显且存在尺度差异。相关分析中,100 m尺度下的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聚集度指数(AI)与COND、NH3-N呈显著负相关,100 m尺度下的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分离度指数(DIVISION)与COND、NH3-N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中,100 m缓冲区内,第一排序轴(约束轴)累积百分比为94.4%,相关系数为53.3%,较好表达水质指标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4)LPI、LSI、DIVISION、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及AI与地区水质特征关系最为明显。斑块密度越小,破碎度越低,聚集与连接度越低,分离度越高则越有利于地区坑塘水质的保护。通过多维度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苏南地区坑塘生态水文过程,有利于经济发达区农村坑塘管理和水质保护,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坑塘 景观格局 冗余分析 污染负荷比指数 苏南
下载PDF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被引量:10
13
作者 樊应凭 周寅康 韩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7-296,共10页
农用地既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也是乡村生态空间重要的生态要素,面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修复的要求,科学划分农用地生态修复区域对新时期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农业空间生态修复目标... 农用地既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也是乡村生态空间重要的生态要素,面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修复的要求,科学划分农用地生态修复区域对新时期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农业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与要求,构建涵盖“生态功能、投入、耗散”3个维度的农用地生态修复评估框架,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区,以500 m×500 m空间格网为评价单元,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数据空间化、地理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在2010年和2018年两个时间断面下进行农用地生态修复潜力测算,并提出生态修复分区方案,探讨相应的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时间断面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指数及生态功能、投入、耗散的空间分异显著。2)2010-2018年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指数明显提升,两者相差0.018,生态功能变化呈现出区域差异性,投入与耗散表现为降低态势。3)遵照潜力测算结果将苏南地区划分迫切修复区、优化提升区、重点管控区、协调发展区4个大区,每个大区包含综合因素型、功能约束型、耗散约束型、投入约束型4个小区,形成15个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并提出针对性修复对策。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用地生态修复评估创新思路,并希冀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与差异化管理提供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分区 生态功能 农用地 国土空间治理 苏南地区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Cropland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 Methods and Case Study 被引量:4
14
作者 YANG Xuhong GUO Beibei +2 位作者 JIN Xiaobin LONG Ying zhou yink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629-643,共15页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historical LUCC in long time series attracts much mor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Currently, based on the view of combining the overall control of cropland area and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historical LUCC in long time series attracts much mor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Currently, based on the view of combining the overall control of cropland area and ′top-down′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here are two global historical land-use datasets, generally referred as the Sustainabilit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datasets(SAGE datasets) and History Database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datasets(HYDE datasets). However,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ese global datasets have coarse resolutions and inevitable errors. Considering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cropland distribution, including cropland connectivity and the limit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historical cropland based on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on(CA) of ′bottom-up′. Then, an available labor force index is used as a proxy for the amount of cropland to inspect and calibrate these spatial patterns. Applied the reconstruction model to Shandong Province, we reconstructe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during 8 periods.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show that: 1) it is properly suitable for constrained CA to simulate and reconstru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in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 of China; 2) compared with ′SAGE datasets′ and ′HYDE datasets′, this study have formed higher-resolution Boolean spatial distribution datasets of historical cropland with a more definitive concept of spatial pattern in terms of fractional form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 historical cropland reconstruction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on (CA) Shandong Province
下载PDF
下蜀土导热系数与电阻率和剪切波速关系模型试验研究
15
作者 刘洋 张丹 +2 位作者 桑宏伟 周殷康 阎长虹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3-459,共7页
针对导热系数现场难以快速、准确测试的问题,以下蜀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依据电阻率和剪切波速估算导热系数的关系模型。分别采用HC-110热导测试仪、四极法和弯曲元测试系统对20℃、含水率为10%~21%、干密度为1.5~1.8 g/cm^3下蜀土的导... 针对导热系数现场难以快速、准确测试的问题,以下蜀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依据电阻率和剪切波速估算导热系数的关系模型。分别采用HC-110热导测试仪、四极法和弯曲元测试系统对20℃、含水率为10%~21%、干密度为1.5~1.8 g/cm^3下蜀土的导热系数、电阻率和剪切波速进行了测试,得到了三者与含水率和干密度之间函数关系,建立了导热系数与电阻率和剪切波速的关系模型,经检验,该关系模型拟合度高,为工程实践中利用电阻率和剪切波速快速确定土体导热系数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系数 电阻率 剪切波速 拟合 关系模型
下载PDF
Examining the pathway and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rural 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
16
作者 LUO Xiuli JIN Xiaobin +2 位作者 LIU Xiaojie HONG Buting zhou yink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9期1739-1760,共22页
Land consolidation(LC) stands as a globally recognized strategy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has evolved towards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CLC) to suppor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 However, th... Land consolidation(LC) stands as a globally recognized strategy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has evolved towards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CLC) to suppor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 However, there are ongoing challenges in understanding CLC's specific pathway and mechanism, particularly its role in stimulating rural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examine the pathway of CLC, and scrutinize its mechanism in rural development from a novel perspective of 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 Field research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Nanzhanglou village, renowned for its early adoption of CLC practices inspired by German experiences since 1988. Overall, key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advantages of CLC in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capital enhancement in rural areas. Additionally,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emerge as crucial exogenous forces, primarily by knowledge embedding, which catalyzes rural 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 via the “resource-engagement-identity-endogenous” mechanism. Collectively, by introducing a neo-endogenou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study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LC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and emphasiz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knowledge embedding as an exogenous force in promoting rural 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 to address existing research gaps. Recommendations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volve enhancing rural planning practicality,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local leadership, while prioritiz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s in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to ensure that villagers benefit fro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localization rural 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 MECHANISM
原文传递
基于“城——村—地”三维视角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 被引量:51
17
作者 刘晶 金晓斌 +4 位作者 范业婷 项晓敏 冉娜 周寅康 沈春竹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8-694,共17页
农村居民点作为当前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潜力空间,对其进行调控研究是促进可持续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村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空间潜力;土地作为农村居民点发展的支撑条件和... 农村居民点作为当前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潜力空间,对其进行调控研究是促进可持续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村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空间潜力;土地作为农村居民点发展的支撑条件和空间载体,村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适宜性及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背景下,将"城—村—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有利于统筹不同空间尺度要素对居民点整理的影响。本研究立足农村行为主体的空间关联性,综合"城—村—地"三级空间对象,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分析框架;基于对农村居民点地域系统要素构成和结构层次的分析,从城镇发展辐射性、村域布局适宜性、土地利用协调性等三方面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体系,进而探讨了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途径。最后选取江苏省新沂市进行实证分析,将其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挖潜区、优化调整区及特殊整理区等居民点用地整理类型,提出相应的整理模式及优化路径,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优化提供有益借鉴,助推可持续的城乡空间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地域系统 整理潜力 空间布局 优化
原文传递
农户尺度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50
18
作者 郭贝贝 方叶林 +1 位作者 周寅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6-709,共14页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度研究其概率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农户承包的耕地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撂荒现象,隐性撂荒比例较大,但未来撂荒的现象均将逐渐减少;②一致性方面,种子农药化肥投入、农业补贴政策等对撂荒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边际效应都将减小;土地征用会促使农户选择撂荒,存在负面的长程作用;③显性和隐性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丘陵地貌区显性撂荒显著,耕地规模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能减少农户隐性撂荒的概率;自然灾害发生将会导致显性和隐性撂荒,但自然灾害对显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用减少,对隐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应却增加;④在空间差异上,经济发达区域的耕地发生显性撂荒的概率仍较大,粮食主产区继续发生隐性撂荒的概率较大。未来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和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等解决耕地撂荒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撂荒 农户 边际效应 土地利用行为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Accuracy assessments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for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urbanization:A case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被引量:10
19
作者 ZHANG Jie zhou yinkang +4 位作者 LI RenQiang zhou ZhaoJun ZHANG LiQuan SHI QingDong PAN XiaoL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173-180,共8页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research as well as resources management;however,current models lack proper validation and fail to incorporate uncertainty into ...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research as well as resources management;however,current models lack proper validation and fail to incorporate uncertainty into the formulation of model predictions.Consequently,policy mak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may develop opinions based on potentially misleading research,which fails to allow for truly informed decisions.Here we use an uncertainty strategy of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combined with the series statistic of Kappa index for location and quantity to estimate the uncertainty of future predications and to determine model accuracy.We take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uncertainty in extrapolations of predictive land use change and urban sprawl with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at multiple resolutions.The sensitivity of scale effects is also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improvement in specification of location is more helpful in increasing accuracy as compared to an improvement in the specification of quantity at fine spatial resolutions.However,the spatial scale has great effects on modeling accuracy and correct due to chance tends to increase as resolution becomes coarser.The results allow us to understand the uncertainty when using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s for land-use change or urbanization estim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URBANIZATION ACCURACY assessment UNCERTAINTY analysis scale effect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原文传递
Farmland dataset reconstruction and farmland change analysis in China during 1661-1985 被引量:5
20
作者 JIN Xiaobin CAO Xue +3 位作者 DU Xindong YANG Xuhong BAI Qing zhou yink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9期1058-1074,共17页
This research reconstructs China's provincial farmland dataset in the last 300 years (1661-1985) by applying factor correction, citing replacement, linear interpolation, cohesion and contrast, man-land relationship... This research reconstructs China's provincial farmland dataset in the last 300 years (1661-1985) by applying factor correction, citing replacement, linear interpolation, cohesion and contrast, man-land relationship test, farming trend test,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area adjustment, etc. on available farmland data based on China's current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Based on this datase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has been applied to study the farm- land amount and its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t both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 Three con- clusions are derived: (1) Along with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national farmland amount has increased by about 320% in the last 300 years from 424,480 km2 in the early Qing Dy- nasty to 1,368,600 km2 in 1985. Comparing with global and national farmland datasets,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trend of national farmland growth, very low deviation exists but significant variances do appear for some provinces. (2)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China's farming activities mainly exis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Guanzhong Basin and the Yinchuan Plain. Thereafter, reclamation activities expanded to outer agricultural areas. Regarding of the growth rate, national farmland increas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hases. National policy, disasters, wa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farmland changes. (3) Significant regional variances exist in farmland changes. In the space shaped by the average farmland amount and the average annual change rate of farmland, the n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land change data restructurion regional variance last 300 years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