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煅烧温度对高镍无钴LiNi_(0.90)Mn_(0.10)O_(2)正极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尚辰 邹康宇 +3 位作者 谭磊 周友元 朱健 李灵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113,119,共6页
采用固相法在不同的煅烧温度下(725~825℃)合成了高镍无钴LiNi_(0.90)Mn_(0.10)O_(2)正极材料,并通过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考察了煅烧温度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会改变材料的晶胞参数,在最佳煅烧温度77... 采用固相法在不同的煅烧温度下(725~825℃)合成了高镍无钴LiNi_(0.90)Mn_(0.10)O_(2)正极材料,并通过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考察了煅烧温度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会改变材料的晶胞参数,在最佳煅烧温度775℃时所制得的正极材料Li^(+)/Ni^(2+)混排程度最低;该煅烧温度制备的样品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同时倍率性能也表现最佳,并且在循环200圈后仍然保持着最高的放电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镍无钴正极材料 煅烧温度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氧化钇包覆LiNi_(0.5)Co_(0.2)Mn_(0.3)O_2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许军娜 陈晓青 +4 位作者 高雄 周友元 肖可颂 黄承焕 习小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8-535,共8页
以氧化钇溶胶为包覆前驱物,利用氧化钇和正极材料表面带电状态不同制备氧化钇包覆LiNi_(0.5)Co_(0.2)Mn_(0.3)O_2。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LiNi_(0.5)Co_(0.2)Mn_(0.3)O_2包覆前后的... 以氧化钇溶胶为包覆前驱物,利用氧化钇和正极材料表面带电状态不同制备氧化钇包覆LiNi_(0.5)Co_(0.2)Mn_(0.3)O_2。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LiNi_(0.5)Co_(0.2)Mn_(0.3)O_2包覆前后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钇包覆并未影响LiNi_(0.5)Co_(0.2)Mn_(0.3)O_2的晶体结构,氧化钇以颗粒状分布在正极材料表面,氧化钇包覆层厚度在15~25nm,氧化钇在正极材料表面分布比较均匀。与未包覆LiNi_(0.5)Co_(0.2)Mn_(0.3)O_2相比,氧化钇包覆后,材料在高电压下的循环稳定性有所提高,最佳包覆量为0.4%。氧化钇包覆有效降低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和电荷转移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钇 表面包覆 LiNi0.5Co0.2Mn0.3O2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铌掺杂对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胡康 周友元 +3 位作者 陈威 曾文赛 周新东 周春仙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112,118,共4页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铌掺杂Li(Ni0.8Co0.1Mn0.1)1-xNbxO2(x=0,0.01,0.02,0.03)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化学测试手段分析铌掺杂的影响。结果显示,铌掺杂没有改变材料的α-NaFeO2层状结构;充放电循环结果显示Li(Ni0....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铌掺杂Li(Ni0.8Co0.1Mn0.1)1-xNbxO2(x=0,0.01,0.02,0.03)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化学测试手段分析铌掺杂的影响。结果显示,铌掺杂没有改变材料的α-NaFeO2层状结构;充放电循环结果显示Li(Ni0.8Co0.1Mn0.1)0.98Nb 0.02O2在1C充放电倍率、电压为3.0~4.3 V条件下,经过50周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5.9%,而没有经过掺杂处理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85.3%;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证明了铌掺杂可以降低材料的电化学阻抗,从而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三元正极材料 铌掺杂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Y_2O_3/Al_2O_3复合包覆对LiNi_(0.5)Co_(0.2)Mn_(0.3)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许军娜 朱健 +2 位作者 周友元 习小明 陈晓青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66-1269,共4页
以Y_2O_3和Al_2O_3溶胶为包覆前驱物,对LiNi_(0.5)Co_(0.2)Mn_(0.3)O_2进行了表面包覆改性。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测试表明,Y_2O_3/Al_2O_3包覆并未影响LiNi_(0.5)Co_(0.2)Mn_(0.3)O_2的晶体结构,仍为良好的a-NaFeO_2层状结构。扫描电... 以Y_2O_3和Al_2O_3溶胶为包覆前驱物,对LiNi_(0.5)Co_(0.2)Mn_(0.3)O_2进行了表面包覆改性。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测试表明,Y_2O_3/Al_2O_3包覆并未影响LiNi_(0.5)Co_(0.2)Mn_(0.3)O_2的晶体结构,仍为良好的a-NaFeO_2层状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测试表明,氧化物在正极材料表面均匀分布。与未包覆LiNi_(0.5)Co_(0.2)Mn_(0.3)O_2相比,3.0~4.4 V测试电压下,Y_2O_3/Al_2O_3包覆后的容量保持率提高了约15%。CV和EIS测试表明,Y_2O_3/Al_2O_3包覆后LiNi_(0.5)Co_(0.2)Mn_(0.3)O_2的极化和电荷转移电阻明显减小,有效降低了电解液与正极材料的副反应,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0.5Co0.2Mn0.3O2 表面包覆 Y2O3/Al2O3
下载PDF
LiCoO_(2)/NCM混合正极的电极过程与衰减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承焕 吴涛 +5 位作者 马银 陆瑶 朱健 周新东 周友元 杨立山 《电池工业》 CAS 2020年第6期304-313,325,共11页
混合正极是指将两种及以上不同类或不同规格的正极材料混合制备的正极,其目的是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极比容量和优化电极压实密度等。由于本征充放电平台及电导率的差异,各组分在混合正极的电极过程及衰减机制出现了新现象,这使得在设... 混合正极是指将两种及以上不同类或不同规格的正极材料混合制备的正极,其目的是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极比容量和优化电极压实密度等。由于本征充放电平台及电导率的差异,各组分在混合正极的电极过程及衰减机制出现了新现象,这使得在设计和分析混合正极时产生新问题。本工作分别以单晶LiNi0.5Co0.2Mn0.3O2(523)或LiNi0.6Co0.2Mn0.2O2(622)与钴酸锂(LCO)材料进行50wt.%∶50wt.%的混料,研究了两款混料(LCO+523、LCO+622)的颗粒分散状态及在3.0V-4.35V和3.0V-4.45V的电极过程,对比了混料和单一组分的电化学行为差异,综合恒流充放电曲线、循环伏安、微分电容技术以及交流阻抗技术等分析了电极的可能衰减机制。本工作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混合正极的设计优化与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M LiCoO_(2) 混合正极 锂离子电池 电极过程 衰减机制
下载PDF
LiFePO_(4)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开发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承焕 唐红梨 +2 位作者 王长伟 周友元 周新东 《电池工业》 CAS 2020年第5期247-254,共8页
具有橄榄石型结构的磷酸亚铁锂(Li FePO4)正极材料凭借热稳定性好、循环性能优异、原料来源丰富且低廉及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备受关注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Li FePO4的晶体结构特点使得其电子电导率和离子扩散速率均较差,材料的低温性能... 具有橄榄石型结构的磷酸亚铁锂(Li FePO4)正极材料凭借热稳定性好、循环性能优异、原料来源丰富且低廉及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备受关注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Li FePO4的晶体结构特点使得其电子电导率和离子扩散速率均较差,材料的低温性能及倍率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此外,LiFePO4的真密度仅为3.6 g/cm3,材料的压实密度提升有限,使得材料体积能量密度的提高受到限制。本文首先介绍了LiFePO4的合成工艺,其次重点综述了目前针对上述缺陷进行的包覆、掺杂、形貌及晶面调控等改性手段。最后,我们结合LiFePO4正极材料的产业发展动向,从市场竞争角度出发指出了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LiFePO4开发方向及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亚铁锂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改性 能量密度
下载PDF
Radi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Slim Accretion Disk
7
作者 WANG Jian-min LU Fang-jun zhou you-yuan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7期544-546,共3页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disk should be specifi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theoretical model with the observed spectrum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AH the existing calculations of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ccretio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disk should be specifi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theoretical model with the observed spectrum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AH the existing calculations of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ccretion disk were based on the standard model.In this paper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slim disk is calculated,which may be suitable for wider ranges of parameters.The spectrum for higher accretion rate tends to the universal form Fv oc z/-1 and the universal cutoff energy,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elf^similar solution for the case with a super-Eddington accre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RETION parameters. GALACTI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