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percolation wate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our caves in Guizhou,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LUO Weijun WANG Shijie +2 位作者 XIE Xingneng zhou yunchao LI Tingy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Soil water and cave drip water from four cave systems in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were monitored and sampled monthly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to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 Soil water and cave drip water from four cave systems in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were monitored and sampled monthly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to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percolation w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5 drip water sites from the Liangfeng Cave (LFC),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hydro-geochemical parameters. In the Xiniu Cave (XNC), the drip rates were variable and responded quickly to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3# (No. 3) drip site with variable water head; both bulk and variation in drip rates were smaller in the 2# with constant water head. However, in the Qixing Cave (QXC) and Jiangjun Cave (JJC), drip rates,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ions and saturation index for calcite (SI C ) were smaller, and Mg/Ca ratios in Group I (1#, 2#, 6#, 7# and 8# in the QXC; 2# and 3# in the JJC)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Group II (3#, 4#, 5# and 9# in the QXC; 1# and 4# in the JJC). These differences might be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above the cav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based on hydro-geochemistry data. The formation of some proxies in speleothem, such as Mg/Ca, is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those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洞穴滴水 渗漏水 化学研究 贵州 和空间 时间 石窟
下载PDF
Stable Carbon Isotope Variations in Cave Percolation Wat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Four Caves of Guizhou,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UO Weijun WANG Shijie +2 位作者 XIE Xingneng zhou yunchao LI Ting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396-1411,共16页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of main plants, soil CO2, soil water, bedrock, spring water, drip wat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 were performed at four cave systems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May ...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of main plants, soil CO2, soil water, bedrock, spring water, drip wat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 were performed at four cave systems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variation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in cave percolation waters (δ13CDIC)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ions (Ca, Mg, Sr, SO4, CI etc.) were measured for all s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δ13CDIC values from inter-cave, even inter-drip of intra-cave in the four caves. The δ13CDIC values from the Liangfeng Cave (LFC) is lightest among the four caves, where vegetation type overlying the cave is primary forest dominated by tall trees with lighter average δ13C value (-29.9‰). And there a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δ13CDIC values of different drip waters in the Qixing Cave (QXC) and Jiangjun Cave (JJC), up to 6.9‰ and 7.8‰, respectively.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δ13CDIC values in cave drip waters are not only controlled by vegetation biomass overlying the cave, but also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erefore, accurate interpreting of δ13C recorded in speleothems cannot be guaranteed if these effect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are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 drip water stable carbon isotope biomass hydro-geochemistry SPELEOTHEM
下载PDF
不同植被下碳酸盐岩石发育形成土壤属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罗美 周运超 唐凤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89,共13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碳酸盐岩石发育土壤属性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阳市花溪区范围内的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发育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植被类型下0~40 cm土壤,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基岩类型、土层...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碳酸盐岩石发育土壤属性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阳市花溪区范围内的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发育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植被类型下0~40 cm土壤,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基岩类型、土层层次对土壤性质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岩和植被类型是影响碳酸盐岩石发育成为土壤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土壤层次。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石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发育土壤的肥力和颗粒均差异显著,而0~20 cm与20~40 cm土层间,除石灰岩发育土壤石砾含量(SLC)和细颗粒比(<0.002 mm),白云岩发育土壤速效磷(AP)和有机质(SOM)含量外,同类基岩发育土壤性质无显著差异;在0~40 cm土层,基岩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H、AP、SLC、速效氮(AN)、全氮(TN)、SOM、0.2~0.25 mm和0.002~0.02 mm颗粒的分布;植被类型显著影响石灰岩发育土壤pH、AP、TN含量,白云岩形成土壤的pH、SLC、粗颗粒(0.25~2 mm)和细颗粒,灰质白云岩形成土壤的AN、SOM、粗颗粒和细颗粒;土壤层次显著影响石灰岩发育土壤的SLC、粗颗粒和细颗粒及白云岩发育土壤的AP的分布。研究区内荒草坡和草被下土壤,以及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可能正遭受侵蚀的破坏。因此,结合母岩岩性,改变植被种植结构,对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颗粒组成和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类型 碳酸盐岩石 土壤属性 花溪
下载PDF
利用皆伐法估算黔中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立斌 周运超 +3 位作者 程安云 王世杰 蔡先立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455-4461,共7页
精确估算森林生物量对理解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已有的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缺乏校准数据检验研究结果的精度。利用皆伐法,首次精确估算了我国西南贵州省中部喀斯特森林的地上生物量,并检验了已有生物量回... 精确估算森林生物量对理解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已有的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缺乏校准数据检验研究结果的精度。利用皆伐法,首次精确估算了我国西南贵州省中部喀斯特森林的地上生物量,并检验了已有生物量回归方程和平均标准木法对该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估算效果。该喀斯特森林的地上生物量为122.81 Mg/hm^2,胸径(D)≥1 cm的木本植物、D<1 cm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20.00、2.56、0.24 Mg/hm^2。D在10—30 cm范围内的植株(83.89 Mg/hm^2)是地上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4个优势树种(云南鼠刺Itea yunnanensis、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和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的地上生物量为103.03 Mg/hm^2,占森林总地上生物量的83.89%。干(61.04 Mg/hm^2)和枝(40.56 Mg/hm^2)的生物量远高于皮(11.61 Mg/hm^2)和叶(6.80 Mg/hm^2)。在物种水平上,已有生物量回归方程(误差-56.10%—84.61%)和平均标准木法(误差-36.43%—-5.14%)对该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估算效果均较差。最后,建立了5个新的生物量回归方程。本研究可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精确估算森林碳储量提供基础校验数据和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皆伐法 生物量回归方程 喀斯特森林 碳储量
下载PDF
石灰土盐基离子迁移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炜 周运超 张春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6-342,共7页
为揭示酸雨条件下石灰土盐基离子迁移特征及其缓冲性能,对石灰土进行了室内模拟酸雨淋溶试验,探讨酸雨酸度、土层厚度、土表覆被对石灰土酸化/石灰土抗酸性以及盐基离子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p H=3.5、4.5、5.5的酸雨淋溶下,石灰... 为揭示酸雨条件下石灰土盐基离子迁移特征及其缓冲性能,对石灰土进行了室内模拟酸雨淋溶试验,探讨酸雨酸度、土层厚度、土表覆被对石灰土酸化/石灰土抗酸性以及盐基离子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p H=3.5、4.5、5.5的酸雨淋溶下,石灰土盐基离子迁移量差异不显著,对酸雨具有极强的缓冲能力。期间,Ca^(2+)与Mg^(2+)释放呈显著线性相关。(2)土壤厚度对石灰土抗酸性有极显著影响,土壤越厚,对酸雨的抗性越大,反之越小。(3)土厚比1∶2.5∶5的石灰土盐基离子淋失状况为K+淋失量1∶1.43∶2.06,Ca^(2+)淋失量为1∶1.63∶3.13,Mg^(2+)淋失量为1∶1.64∶3.15,表明土厚的增加能大大降低酸雨对盐基的淋溶。(4)石灰土土表覆盖不同,其盐基离子迁移淋溶量差异明显,但并不对土壤酸化效应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盐基离子 土壤厚度 降水酸度
下载PDF
马尾松林近自然不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土壤肥力 被引量:4
6
作者 姜仕昆 周运超 +2 位作者 谭伟 陈竹 黄剑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6-882,共7页
【目的】研究近自然不同经营管理措施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在贵阳市近自然经营开阳项目区分别选取马尾松林近自然择伐、近自然间伐、近自然抚育及对照组,综合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马尾松林下土壤肥力的... 【目的】研究近自然不同经营管理措施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在贵阳市近自然经营开阳项目区分别选取马尾松林近自然择伐、近自然间伐、近自然抚育及对照组,综合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马尾松林下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近自然择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全磷、速效磷、脲酶、碱性磷酸酶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呈增加趋势,其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全磷、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近自然间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蔗糖酶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呈增加趋势,其中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但脲酶质量分数呈减少趋势;近自然抚育的土壤碱解氮、全钾、速效磷、脲酶质量分数呈减少趋势。其中碱解氮和全钾差异显著(P<0.05),蔗糖酶质量分数有增加趋势。近自然间伐和择伐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得分与相应对照差异显著(P<0.05),抚育差异不显著(P>0.05);近自然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近自然间伐与择伐对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维护和提高有重要意义;近自然抚育对林分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近自然经营 近自然择伐 近自然间伐 近自然抚育 马尾松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不同年龄杉木林MB-P的调控因子 被引量:2
7
作者 邓飘云 周运超 +4 位作者 闫文德 谌小勇 刘明礼 曹娟 刘启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0-265,共6页
选取会同县不同林龄(3年生、8年生、18年生、2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全磷(TP)、有效磷(Bray1-P)、微生物量磷(MB-P)、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各土壤磷素因子和理化因子对MB-P影响较大的优... 选取会同县不同林龄(3年生、8年生、18年生、2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全磷(TP)、有效磷(Bray1-P)、微生物量磷(MB-P)、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各土壤磷素因子和理化因子对MB-P影响较大的优势因子。结果显示:(1)4种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MB-P含量的平均值为6.90mg/kg。TP和Bray 1-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0.71mg/kg,1.77mg/kg,均属低水平。(2)不同龄林各因子对MB-P的影响:3年林,Bray 1-P,Al-P对MB-P的影响较大;8年林,N/P,LO-P、土壤含水率(W)、MRO-P对MB-P影响突出;18年林,Fe-P,N/P,AlP,Bray 1-P对MB-P的作用明显;26年林,Fe-P,TP对MB-P的影响较大,Ca-P,pH,P%,MLO-P直接或间接地对MB-P产生较大影响。综上,不同林龄各因子对MB-P的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径分析 微生物量磷 速效磷 无机磷 有机磷
下载PDF
含苯并噁唑环氧树脂的合成、固化动力学及热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黄慧琳 周云超 刘小云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5-352,共8页
通过两步法制备了两种含苯并噁唑结构的环氧树脂双苯并二噁唑型环氧(DAROH-O)树脂与双酚A型苯并噁唑环氧(HOH-O)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对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以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固化剂时,对于DARO... 通过两步法制备了两种含苯并噁唑结构的环氧树脂双苯并二噁唑型环氧(DAROH-O)树脂与双酚A型苯并噁唑环氧(HOH-O)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对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以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固化剂时,对于DAROH-O/DDM体系,采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计算得到的表观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76.92kJ/mol和175.36kJ/mol;对于HOH-O/DDM体系,采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计算得到的表观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98.45kJ/mol和196.15kJ/mol。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环氧树脂固化物的耐热性能均远高于普通双酚A环氧树脂/DDM固化物的耐热性能。固化物的失重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分解出现在350~370℃,第二阶段的分解发生在600℃左右,属于苯并噁唑环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噁唑 环氧树脂 耐高温 固化动力学 热性能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演变 被引量:28
9
作者 赵辉 周运超 任启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7-238,共12页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工林演变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评价人工林土壤质量动态变化和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工林演变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评价人工林土壤质量动态变化和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技术研究不同林龄(13 a,25 a,38 a和58 a)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类群均以细菌为主,其次为真菌和放线菌,最后为原生动物;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真菌数量和真菌/细菌均表现为13 a最高,38 a最低;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和放线菌数量均25 a最高。层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林龄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13 a和25 a林龄分别与38 a和58 a林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全氮和pH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林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和McIntosh指数)总体表现为25 a>13 a>58 a>38 a;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各林龄利用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羧酸类和酚类,其中25 a在各碳源中利用率最高。PLFA和BIOLOG综合分析可知,马尾松人工林种植25 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功能代谢活性明显降低,加剧了土壤微生态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磷脂脂肪酸 BIOLOG 土壤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马尾松针阔混交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 被引量:13
10
作者 白云星 周运超 +1 位作者 张薰元 杜姣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36,共13页
【目的】探讨不同阔叶树种引入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为针阔混交林的营造和改造及其水文作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选择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基本一致的5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马尾松... 【目的】探讨不同阔叶树种引入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为针阔混交林的营造和改造及其水文作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选择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基本一致的5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马尾松×伯乐、马尾松×桂南木莲、马尾松×连香树、马尾松×油茶、马尾松×深山含笑),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并结合凋落物储量、土壤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等参数,比较混交改造15年后不同人工林的凋落物、土壤特征及其持水能力变化。【结果】林下凋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马尾松×深山含笑(23.11 t·hm^(-2))>马尾松×连香树(18.77 t·hm^(-2))>马尾松×伯乐(18.28 t·hm^(-2))>马尾松×桂南木莲(16.01 t·hm^(-2))>马尾松纯林(13.39 t·hm^(-2))>马尾松×油茶(8.85 t·hm^(-2));在0~20 cm土层,伯乐、桂南木莲、油茶和深山含笑的引入分别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饱和蓄水量提高6.94%、9.00%、15.10%和23.90%,而连香引入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饱和蓄水量降低6.62%;在0~100 cm土层,油茶和深山含笑引入分别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饱和蓄水量提高8.08%和19.47%;土壤毛管蓄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饱和蓄水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密度和分形维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坐标综合评定法结果表明,深山含笑更适合作为改造马尾松人工纯林的混交树种,油茶引入会降低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结论】不同阔叶树种与马尾松人工纯林混交改造15年后,林分凋落物组成、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会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表现为马尾松×深山含笑>马尾松×伯乐>马尾松×连香树>马尾松×桂南木莲>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油茶。未来人工林生态水文研究应关注不同树种及其混交林的凋落物和土壤水文功能差异,对人工针叶纯林进行阔叶树种混交改造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和混交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森林混交模式 凋落物 土壤 马尾松人工林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后的有机碳分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韩贞贵 周运超 +1 位作者 任娇娇 白云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388-9398,共11页
选取25a、45a和65a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对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分别湿筛。探究了马尾松人工林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后的团聚体有机碳分配,以探讨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后分配到同一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对团聚体水稳性的贡献差异... 选取25a、45a和65a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对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分别湿筛。探究了马尾松人工林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后的团聚体有机碳分配,以探讨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后分配到同一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对团聚体水稳性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年限增加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水稳性(P<0.05);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后分配的有机碳随粒级减小含量呈先降后增趋势,以保持原粒级团聚体有机碳(12.96—32.01 g/kg)含量最高,其次是<0.25 mm粒级(8.08—23.53 g/kg)。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分配到同一粒级的有机碳以保持原粒级的含量最高(P<0.05);土壤团聚体水稳性与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后保持原粒径的有机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分配到越小的粒级正相关性越不显著。此外,团聚体水稳性与各粒径团聚体湿筛分配到同一粒级的有机碳呈正相关,以保持原粒级相关性最高(P<0.01或0.05);回归方程及相关性系数表明,有机碳与保持原粒径团聚体呈显著呈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消散到其他粒级的团聚体呈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本研究得出有机碳含量增加促进更大粒径团聚体形成。反之,促使大粒径团聚体向较小粒径团聚体转化。同一粒级团聚体间,保持原粒级团聚体比易转化形成更大粒级团聚体有更高的有机碳含量和更强的水稳性,这对团聚体的固碳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团聚体水稳性 湿筛 有机碳分配 团聚体形成
下载PDF
石灰岩发育土壤团聚体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任娇娇 周运超 +1 位作者 刘兵 张春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2-728,共7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为了解岩溶地区石灰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选择贵阳市花溪区花溪水库石灰岩所发育的土壤为材料,采用干、湿筛法,分析团聚体颗粒的分级情况,并比较拆分有机质与钙镁铁铝离子间连接后四种离子含...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为了解岩溶地区石灰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选择贵阳市花溪区花溪水库石灰岩所发育的土壤为材料,采用干、湿筛法,分析团聚体颗粒的分级情况,并比较拆分有机质与钙镁铁铝离子间连接后四种离子含量的变化以及团聚体各粒级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团聚体是由细小颗粒在胶结物质有机质与钙镁铁铝离子结合下形成微团聚体,进一步形成更大粒级的团聚体,最后在分子力的作用下粘结土粒或者其他团聚体形成完整的团聚体结构;有机质与钙离子的结合是团聚体形成的主要胶结物质,其次为有机质与镁铁离子的结合,有机制与铝离子的结合作用不大,这与石灰岩矿物主要是碳酸钙有关;研究区发育土壤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对较高,土壤抗蚀性好,抵抗侵蚀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胶结物质 粒级 形成机制 石灰岩发育土壤
下载PDF
杉木成熟林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士凯 周运超 +1 位作者 黄磊 王港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8,共9页
为探明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及其采样间距,以杉木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00 m×100 m区域,利用网格法(10 m×10 m)设置样地共计100个,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土壤深度(0~20、20~40 cm)土壤容重的空间异质... 为探明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及其采样间距,以杉木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00 m×100 m区域,利用网格法(10 m×10 m)设置样地共计100个,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土壤深度(0~20、20~40 cm)土壤容重的空间异质性,并进行再采样探寻该尺度下最佳采样间距及采样数,旨在减少土壤容重采样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及其变异系数随土层增加而增加,中等变异,0~20、20~40 cm最佳模型分别为指数模型、球状模型,空间分布呈斑块状,属中等空间自相关;采样间距增大会导致采样数呈"减小-稳定-极限"的变化趋势,变异系数变化虽不大,却能获得更为真实的土壤容重变异系数,20 m×20 m采样间距以下空间自相关性变化程度、拟合效果、块金值等参数较好,小尺度(100 m×100 m)空间变异分析时,采样间距20 m×20 m、采样点布设25个,既能满足Kriging插值精度,又能节省人力和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土壤容重 空间变异 半方差分析 地统计学
下载PDF
喀斯特土壤与喀斯特区域土壤关系的探讨——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白云星 周运超 +1 位作者 周鑫伟 张春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420,共7页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即喀斯特土壤。通过对喀斯特土壤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后寨河小流域内2755个土壤剖面信息,探讨了喀斯特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其差异,对喀斯特土壤进行了定义并辨析了在纯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土...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即喀斯特土壤。通过对喀斯特土壤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后寨河小流域内2755个土壤剖面信息,探讨了喀斯特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其差异,对喀斯特土壤进行了定义并辨析了在纯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土壤与喀斯特区域土壤的区别。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共有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3大土类,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250 m以上的区域,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分布相应增多,水稻土和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350 m以下的区域;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峰丛洼地及中、西部山峦上,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洼地及中部河流西侧,黄壤分布无明显规律;不同土类剖面形态特征差异较大,石灰土平均土壤厚度(49.68 cm)低于水稻土(84.33 cm)和黄壤(85.54 cm),但石灰土平均石砾含量(7.94 g/kg)却远高于水稻土(4.28 g/kg)和黄壤(4.54 g/kg);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的土壤厚度与坡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平均坡度分别为18.92°、1.52°和3.23°。根据喀斯特的定义,喀斯特土壤应是喀斯特岩石发育形成的石灰土,而不应理解为分布在喀斯特区域的土壤,但大量文献中存在着对喀斯特土壤定义混淆的现象,辨别二者对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普定后寨河小流域土壤剖面信息也证明纯碳酸盐岩区域不仅仅有石灰土,还存在其他土壤类型,因此喀斯特区域土壤包含喀斯特土壤和非喀斯特土壤,而喀斯特土壤应特指由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石灰土。正确认知土壤的基本属性、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和土壤与母岩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辨别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喀斯特区域土壤 石灰土 石漠化
下载PDF
两种地质背景条件下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以桂林毛村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薰元 周运超 +2 位作者 黄梅 白云星 张春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0-951,共12页
为对比岩溶和非岩溶条件下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明晰不同地质背景造就的不同土壤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兼有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的桂林毛村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法对研究区进行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记录... 为对比岩溶和非岩溶条件下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明晰不同地质背景造就的不同土壤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兼有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的桂林毛村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法对研究区进行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记录了123种植物,其中岩溶区占35科46属87种,非岩溶区占48科61属95种,非岩溶区植物科属种数量明显大于岩溶区;(2)岩溶区物种多样性为:草本样方>灌木样方>乔木样方;在非岩溶区为:灌木样方>乔木样方>草本样方;(3)不同地质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土壤因子,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最为显著。综上,岩溶区物种组成明显低于非岩溶区,物种多样性也不及非岩溶区,土壤因子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相关性,土壤全氮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最为显著,土层深度减弱了土壤因子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对比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因子与物种之间的关系差异,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物种组成 多样性 冗余分析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嬿冰 周运超 汪建文 《贵州科学》 2018年第5期74-82,共9页
碳循环研究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科学热点,碳循环作为地球系统中伴随着各种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工程,它的动态变化必然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化石燃料被开采利用,人工合成化学氮肥的产量和用量... 碳循环研究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科学热点,碳循环作为地球系统中伴随着各种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工程,它的动态变化必然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化石燃料被开采利用,人工合成化学氮肥的产量和用量日益增加,森林及土地利用状况的急剧变化等,使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从而打破了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自然平衡状态。森林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森林演替的动态直接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碳储量动态。目前,人工林种植已成为我国增加森林绿地面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而马尾松由于其适应性强,栽植范围广,易存活等特点而成为我国主要的荒山造林树种之一,我国有大量的马尾松林地,然而如何应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达到增值增汇效应是我们目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研究马尾松林分土壤有机碳动态,掌握其碳循环机制及碳的有效固定过程可有效的增加林地增汇效应,以期对减排,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碳循环 碳固定
下载PDF
阔叶树种引入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杜姣姣 周运超 +1 位作者 白云星 张薰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12,共8页
为探究阔叶树种引入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选择贵州省龙里林场马尾松纯林及引入阔叶树种(伯乐、桂南木莲、连香、深山含笑、油茶)后的马尾松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烘干法与室内浸泡法对林地土壤的水文物理性质进行... 为探究阔叶树种引入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选择贵州省龙里林场马尾松纯林及引入阔叶树种(伯乐、桂南木莲、连香、深山含笑、油茶)后的马尾松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烘干法与室内浸泡法对林地土壤的水文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容重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以马尾松+深山含笑(1.29 g/cm 3)林分类型下土壤容重最小,马尾松+连香(1.54 g/cm 3)林分类型下土壤容重最大。(2)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均随着土层的增大而减小,这与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一致。(3)与纯林相比,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均以深根性树种改善效果最好,其中马尾松+深山含笑最优,马尾松+油茶其次,马尾松+连香最差。从土壤水文物理角度考虑,在今后马尾松水土保持林的建设过程中引入凋落物易分解的深根性树种有助于土壤结构的改良,使林分更好地发挥其土壤水文调节的能力,同时应尽量避免引入浅根性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阔叶树 土壤水文物理 坐标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评价调控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以贵州马尾松林和5种阔叶树调控林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薰元 周运超 +1 位作者 白云星 杜姣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53,共10页
为明晰不同阔叶树种调控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的影响,在贵州龙里林场对不同阔叶树种(伯乐、桂南木莲、连香、深山含笑和油茶)调控15年后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进行研究,结合室外调查和室内浸水实验测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指标... 为明晰不同阔叶树种调控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的影响,在贵州龙里林场对不同阔叶树种(伯乐、桂南木莲、连香、深山含笑和油茶)调控15年后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进行研究,结合室外调查和室内浸水实验测得凋落物层水文特性指标,通过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以比较调控前后的凋落物层水文特性差异。结果表明:1)调控前后凋落物层现存量表现为:马尾松+桂南木莲(8.62 t/hm^(2))>马尾松+伯乐(8.03 t/hm^(2))>马尾松纯林(7.73 t/hm^(2))>马尾松+深山含笑(7.17 t/hm^(2))>马尾松+连香(6.94 t/hm^(2))>马尾松+油茶(6.34 t/hm^(2));2)各林型中凋落物叶占比均最大达到61%及以上,未分解层现存量、厚度明显大于半分解层;3)在不同树种调控后的人工林凋落物水文特性评价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大小排序为:凋落物器官密度(0.1740)>现存量(0.1572)>有效拦蓄率(0.1570)>最大持水率(0.1441)>最大吸水率(0.1419)>厚度(0.1334)>叶面积(0.0926);4)各调控林与未调控马尾松纯林之间凋落物水文特性综合评分排序为:马尾松+桂南木莲>马尾松+伯乐>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深山含笑>马尾松+连香>马尾松+油茶。综上:桂南木莲和伯乐调控后的马尾松林凋落物水文效益较为显著,油茶调控林的凋落物水文特性较差;因此,在对马尾松纯林进行物种调控时,为保证调控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应考虑到调控阔叶树种特性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物种调控 凋落物 水文特性 熵权法
下载PDF
马尾松苗木根系生长的养分-密度耦合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晓爱 周运超 叶立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7,共9页
旨在研究根系对种植密度、土壤养分及两者耦合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对比6种种植密度(1~6株/盆)和6种土壤养分条件下马尾松苗木根系生长特性。根系形态指标(根表面积、根长、根体积和根量)在种植密度或土壤养分单一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与... 旨在研究根系对种植密度、土壤养分及两者耦合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对比6种种植密度(1~6株/盆)和6种土壤养分条件下马尾松苗木根系生长特性。根系形态指标(根表面积、根长、根体积和根量)在种植密度或土壤养分单一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表现为土壤养分高、种植密度小更宜根系生长。而在二者耦合条件下,在种植3株/盆以上密度时,高养分对部分指标反而有抑制作用。根系竞争强度表现为:中养分>高养分>低养分。根总量与土壤养分间的回归方程中以幂函数的相关系数最大(R2=0. 945)。在土壤养分-种植密度耦合效应中,种植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力度更大,二者与根系指标间存在二元一次函数关系,土壤养分表现为正效应,种植密度为负效应。中等以上密度条件下,中等土壤养分更适宜马尾松根系生长。土壤养分增大能减弱根系间的竞争作用,种植密度增大能增强根系间的竞争作用,邻株根系间存在竞争以外的其它相互作用,将其假说为抑制效应—根系抑制邻株根系生长的结果。可用二元一次函数讨论适宜马尾松根系生长的种植密度和养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植密度 土壤养分 根系 根竞争 耦合效应
下载PDF
喀斯特系统土壤厚度下土壤DOC淋失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梅 周运超 白云星 《森林工程》 2019年第5期43-49,共7页
为研究喀斯特系统土壤DOC淋失在不同土壤厚度下对氮沉降的响应过程。以喀斯特石灰土为供试体,采用土柱淋溶法,试验设计3种不同土壤厚度(10、25、50cm)的淋溶管,淋溶管为PVC材质,直径20cm,选择3种不同氮沉降LN(191.08g/m^2)、MN(254.78g/... 为研究喀斯特系统土壤DOC淋失在不同土壤厚度下对氮沉降的响应过程。以喀斯特石灰土为供试体,采用土柱淋溶法,试验设计3种不同土壤厚度(10、25、50cm)的淋溶管,淋溶管为PVC材质,直径20cm,选择3种不同氮沉降LN(191.08g/m^2)、MN(254.78g/m^2)、HN(318.47g/m^2),土表施予多年生黑麦草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氮沉降对土壤DOC淋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厚度对土壤DOC淋失有显著影响,土壤厚度越浅,氮沉降越大,DOC淋失越大,反之则越小。该研究可为解决喀斯特系统土壤碳循环问题与土壤质量评价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厚度 喀斯特 土壤DOC 淋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