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PES混合同化方法在青藏高原区域的初步试验 被引量:9
1
作者 夏宇 陈静 +3 位作者 刘艳 朱克云 陈良吕 袁月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7,共9页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站点稀少和模式同化分析质量较低的问题,将GRAPES区域集合变分(En-3DVAR)混合同化系统应用于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单点理想试验和真实观测资料同化分析预报试验,分析评估青藏高原混合同化分析增量及预报误差的...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站点稀少和模式同化分析质量较低的问题,将GRAPES区域集合变分(En-3DVAR)混合同化系统应用于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单点理想试验和真实观测资料同化分析预报试验,分析评估青藏高原混合同化分析增量及预报误差的水平垂直结构特征及其合理性,并与中国东部平原地区进行比对。单点理想试验表明,En-3DVAR混合同化系统中背景误差协方差具备流依赖属性。真实资料混合同化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集合预报估计的分析增量具有流依赖的特征,特别是在高原地区和槽脊系统附近;青藏高原地区分析场的绝对误差总体低于3DVAR系统,其平均绝对误差在中层和高层低于平原地区,说明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改进效果略优于平原地区。需要关注的是,青藏高原地区En-3DVAR混合同化分析增量总体大于3DVAR,特别是近地面层u风分量分析增量明显偏大,这可能与青藏高原复杂地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 青藏高原 混合同化方法 初步试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水热交换特征及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广洲 吕世华 +3 位作者 华维 朱克云 张永莉 赖欣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4期64-71,共8页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进展,详细总结了近年来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交换的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降水和东亚季风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地气水热交换可通过边界层过程导致高原热力作用改变,同时还能通...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进展,详细总结了近年来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交换的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降水和东亚季风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地气水热交换可通过边界层过程导致高原热力作用改变,同时还能通过影响高原低涡,引起降水非绝热加热释放导致高原热力作用乃至海陆热力差异异常从而影响东亚夏季风气候。研究发现冷空气事件、土壤湿度和地表潜热对边界层厚度有重要影响;高原土壤温、湿度对低值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高原涡频数与地温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土壤湿度与高原涡间无显著相关关系;高原热状况与高原涡频数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高原低值系统降水分析发现高原涡降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波动剧烈呈多峰多谷变化;季风边缘区夏季降水与高原西部加热呈显著正关系,而与高原东部加热作用相关性并不显著;夏季风北部边缘区面积变化与高原中部和北部加热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青藏高原气候学效应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水热交换 高原低涡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2010-2016年江西省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付超 谌芸 +2 位作者 朱克云 单九生 曾智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38-1247,共10页
利用江西省2010-2016年5-9月1597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江西省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OF将降水场划分为5个区域:赣北南部(Ⅰ区),抚州市及赣州中部(Ⅱ区),赣北北部(Ⅲ区),赣南南部、北部(Ⅳ区)以及赣中西部(V区)。短时强降水... 利用江西省2010-2016年5-9月1597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江西省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OF将降水场划分为5个区域:赣北南部(Ⅰ区),抚州市及赣州中部(Ⅱ区),赣北北部(Ⅲ区),赣南南部、北部(Ⅳ区)以及赣中西部(V区)。短时强降水高频区主要分布在山地及河谷附近,分别为湘赣交界罗霄山脉东侧、武夷山西侧、信江河谷、乐安河谷和昌江河谷。河谷附近短时强降水频次以昌江河谷最高(16.9次/a),山地附近最高在罗霄山脉东侧(12.6次/a),极端短时强降水分别位于上饶市东北部山区(3.7次/a)及九岭山南侧的锦江河谷(3.3次/a)。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5月第3候,6、7月第3~4候以及8月第2~3候。Ⅳ、Ⅴ区具有单峰型的日变化特征;Ⅰ、Ⅱ、Ⅲ区具有双峰型的日变化特征。主峰基本集中在下午17时;次峰在上午08-10时。短时强降水对暴雨贡献率基本在40%以上,Ⅰ、Ⅱ区的暴雨天气过程将近一半是由短时强降水贡献的。信江河谷是暴雨雨量中心,但并不是短时强降水雨量中心;昌江河谷与武夷山西麓既是暴雨中心也是短时强降水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统计分析 暖季 降水性质
下载PDF
广东省大冰雹事件的层结特征与融化效应 被引量:22
4
作者 曾智琳 谌芸 +1 位作者 朱克云 李晟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8-617,共20页
本文主要利用L波段常规探空数据、华南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ERA-Interim 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GB/T 27957-2011)筛选了2004~2017年发生在广东的23个大冰雹事件(直径≥20 mm),重点... 本文主要利用L波段常规探空数据、华南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ERA-Interim 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GB/T 27957-2011)筛选了2004~2017年发生在广东的23个大冰雹事件(直径≥20 mm),重点分析其大气层结状态与结构特征,定量诊断了大冰雹的融化效应,并建立了判别大冰雹的物理参数模型。结果表明:(1)大冰雹事件"上干下湿"比非大冰雹(直径≥5 mm且<20 mm)事件更加清晰,产生大冰雹所需的对流(位势)不稳定建立更依赖于"上干下湿"而不是"上冷下暖"。(2)H-/H+(冷云和暖云厚度比值)对于区分大冰雹与非大冰雹具有较好的指示效果,H-/H+高于1.6/1对判别产生大冰雹有参考价值。(3)相比于非大冰雹事件,大冰雹事件最大热浮力高度高于-5℃层,有利于托举雹胚进入有效增长层(-10℃^-30℃),促使雹胚生长为大冰雹。最大热浮力强度≥4℃可作为判别大冰雹与非大冰雹的关键阀值。(4)热传递与对流交换(Qcc)对大冰雹融化起主要作用,其贡献率与DBZ(冻结层高度)、tave(环境平均温度)呈反比关系;冰雹表层水膜因蒸发或重新凝结消耗潜热(Qes)对大冰雹融化影响表现在DBZ高度上的冰雹直径越小、Qes融化贡献率越大,大冰雹融化程度越大。高空的干层向下延伸到较低高度有利于大冰雹不被或少被融化,也是大冰雹事件WBZ(湿球零度层高度)显著低于DBZ的重要原因。(5)基于全文统计内容与对比分析,构建了一个判别大冰雹的物理参数模型,大气层结满足ΔTd85(850 h Pa与500 hPa的露点差)≥46℃、500 hPa的T-Td≥15℃、1000~700 hPa最小的T-Td≤2℃、H-/H+≥1.6/1,最大热浮力强度≥4℃、最大热浮力高度高于-5℃层时,有利于产生大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冰雹事件 大气层结特征 融化效应 物理参数模型
下载PDF
高阶正定守恒的中心约束多矩有限体积平流模式 被引量:3
5
作者 舒谦 唐杰 +6 位作者 陈春刚 肖锋 沈学顺 周立隆 李泽椿 朱克云 李兴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5-678,共14页
采用新的均匀三点中心约束多矩有限体积方法(3-point Multi-moment Constrained finite-Volume scheme for Uniform Points with Center Constraints,MCV3_UPCC),发展了一个三阶正定守恒的平流模式。三点多矩有限体积方法在单网格内定... 采用新的均匀三点中心约束多矩有限体积方法(3-point Multi-moment Constrained finite-Volume scheme for Uniform Points with Center Constraints,MCV3_UPCC),发展了一个三阶正定守恒的平流模式。三点多矩有限体积方法在单网格内定义等距的3个自由度,采用多矩约束条件并通过控制方程获得时间演变方程。新的三点中心约束多矩方法能在单网格内采用等距的3个点值及中心一阶、二阶导数作为约束条件进行空间4次多项式数值重构,获得3个自由度的时间演变方程;所构建的新数值方案具有三阶精度,边界通量连续性保证了其数值严格守恒。为了抑制该方法的非物理数值振荡,引入了边界保型限制器技术,它能够把数值解控制在既定物理场最小值(最小值为0时则保持数值正定)与最大值之间。数值试验表明新发展的三阶平流模式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能够严格保持数值解的正定性和守恒性,同其他高精度平流模式相当,在实际大气模式水汽等平流输送应用中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方案 多矩有限体积法 正定守恒 高精度方案
下载PDF
CMA-MESO 3 km系统2 m温度预报诊断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怡 徐枝芳 +1 位作者 朱克云 李泽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0-414,共15页
诊断分析CMA-MESO(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esoscale Model,原GRAPES-MESO)3 km系统冬季2 m温度预报效果,为冬奥气象保障服务以及CMA-MESO模式系统开发优化改进提供参考,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2 m温度预报。诊断发现... 诊断分析CMA-MESO(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esoscale Model,原GRAPES-MESO)3 km系统冬季2 m温度预报效果,为冬奥气象保障服务以及CMA-MESO模式系统开发优化改进提供参考,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2 m温度预报。诊断发现,每日低温预报较好,高温预报较差,00—06时(世界时,下同)升温过程预报效果好于06—21时降温过程。滑动双权重平均法订正显示,2 m温度预报偏差以系统性偏差为主,订正前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差较大地区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依据温度订正前后标准差差异选择华北、华东、西南三个区域的个例和华北地区连续试验进行波谱分析发现,功率谱随着尺度增大逐渐增多,2 m温度预报偏差和2 m温度不同尺度功率谱信息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不同尺度上的功率谱存在缺失或异常大值时,2 m温度预报与实况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MESO 2m温度 偏差订正 波谱分析
下载PDF
术前白细胞计数预测肝切除治疗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 被引量:1
7
作者 侯振宇 孔银龙 +8 位作者 张勇强 朱科云 杨雪娇 陈平 李慧锴 崔云龙 宋天强 李强 张倜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白细胞计数对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肝切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肝切除的237例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ROC曲线确定... 目的:探讨术前白细胞计数对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肝切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肝切除的237例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ROC曲线确定白细胞计数分界值,对病人分组。应用Kaplan-Meier法制作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白细胞计数6.0×109/L为分界值。白细胞较低组和白细胞较高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4个月和27.6个月(P=0.002)。白细胞较低组和白细胞较高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0.7个月和12.2个月(P=0.029)。匹配分析后两组间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白细胞计数可预测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肝切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超“米兰标准” 肝切除术 白细胞计数 预后
下载PDF
基于雷达资料的一次高原涡天气云降水宏微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筱杨 郑佳锋 +2 位作者 朱克云 张杰 王雨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15-1425,共11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并结合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的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和激光雨滴谱仪雨滴谱资料,对影响那曲地区的一次高原涡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天气背景和云-降水水平、垂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高原涡天...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并结合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的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和激光雨滴谱仪雨滴谱资料,对影响那曲地区的一次高原涡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天气背景和云-降水水平、垂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高原涡天气形成了涡旋状的云系,从垂直结构看本次过程由对流云演变为积层混合云。对流云阶段,回波多呈小面积的零星稀疏分布,持续时间较短,与此同时还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云中正速度区多呈条状或细带状,云顶较高,呈“蘑菇状”,此时对应降水强度小,雨滴粒子浓度较低。混合云阶段,回波多呈整齐的片状,回波持续时间较长,云中的正速度区常呈柱状或方块状,近地面1 km位置处亮带明显,是由于粒子相态变化造成的,亮带以下降水粒子碰撞破碎,反射率因子明显降低,对应雨滴粒子直径多处于1~3 mm,且浓度较大。高原涡过程中不同阶段云所对应的雷达回波结构和降水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本研究可为高原天气预报和物理过程等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那曲 高原涡 云降水 宏微观特征 云雷达
下载PDF
基于激光测风雷达的低空急流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黎倩 郑佳锋 +3 位作者 朱克云 张文玲 许皓琳 张杰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7-562,共6页
低空急流对航空安全保障以及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基于激光测风雷达收集的数据,对西宁机场2017-11-30~2017-12-01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风速随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强度和厚... 低空急流对航空安全保障以及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基于激光测风雷达收集的数据,对西宁机场2017-11-30~2017-12-01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风速随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强度和厚度随时间减弱,急流轴高度随时间升高,在急流中心出现了强的冷暖平流,并随急流减弱而减弱,急流顶风向随高度顺转,湍流较强,01:30时急流结构受到破坏,湍流强度达到最大;21:00以后低空急流中出现湍流团,风速波动较明显,湍流团尺度先增大后减小。这一结果说明高激光测风雷达对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以及低空急流内部强度和脉动有很好的探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低空急流 湍流耗散率 温度平流
下载PDF
1979~2015年青藏高原低涡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全思航 朱克云 +2 位作者 任景轩 张明俊 张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低涡降水长期特征,利用1979~2015年高原低涡数据集、依照高原低涡降水范围,匹配高原各站逐日降水信息,对高原低涡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低涡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大值中心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呈向东南凸...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低涡降水长期特征,利用1979~2015年高原低涡数据集、依照高原低涡降水范围,匹配高原各站逐日降水信息,对高原低涡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低涡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大值中心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呈向东南凸出递减分布,并以夏季低涡降水为主,全年和夏季高原低涡降水量与总降水量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安多站高原低涡降水呈下降趋势,但对年降水的平均贡献率高达三成;那曲站与托托河站高原低涡降水在总体上却呈上升趋势,递增率分别为0.2 mm/a和0.7 mm/a,其中那曲低涡频数与低涡降水强度的正相关系数达0.66,而托托河低涡降水占总降水的百分比却呈下降趋势。高原低涡日降水量等级主要以小雨为主,但中雨却是低涡降水量的主要贡献者。趋势分析发现高原低涡降水递增中心位于青海北部,递增率达到0.9 mm/a,次中心在西藏西南部雅鲁藏布江沿线地区;同时,高原低涡引发小雨降水基本呈全区一致增加趋势,中心位于西藏东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地区;中雨降水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西藏西南部、青海地区以及四川西部,其中青海南部存在较为明显上升中心区,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和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涡降水 时空分布 降水量级
下载PDF
CMA-GFS全球模式海洋边界层高度的主要偏差特征
11
作者 龙海川 陈起英 +1 位作者 朱克云 龚玺 《气象科技》 2022年第6期793-801,共9页
海洋边界层高度是表征海洋上空大气的水汽、热量、物质等垂直分布的重要特征量,同时在气候、污染、模式预报上有关键作用。然而,利用海洋边界层高度观测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进行诊断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利用2019—2020年GPS掩星资料计... 海洋边界层高度是表征海洋上空大气的水汽、热量、物质等垂直分布的重要特征量,同时在气候、污染、模式预报上有关键作用。然而,利用海洋边界层高度观测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进行诊断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利用2019—2020年GPS掩星资料计算出的海洋边界层高度的分布特征,对CMA-GFS全球模式的预报性能进行分析,同时借助ERA5再分析资料对CMA-GFS模式的偏差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CMA-GFS全球模式在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绝大部分海域预报的边界层高度比较合理;(2)模式在热带辐合带海域和南太平洋辐合带存在高估预报,初步分析与模式对热带深对流的抬升凝结高度的预报偏高有关。(3)模式和ERA5在南半球层积云所在区域均存在边界层高度预报偏低,初步分析可能是模式对南半球层积云顶辐射冷却驱动的湍流扩散偏小造成。(4)模式在有云的大气下主要呈现为预报偏高,中心值在200 m左右,而在晴空区域模式预报较为合理,偏差值范围较小,ERA5也存在类似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边界层高度 CMA-GFS全球模式 GPS掩星资料 偏差
下载PDF
一次冻雨天气的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雷之雨 郑佳锋 +2 位作者 朱克云 张杰 程志刚 《气象科技》 2018年第6期1232-1239,共8页
利用2014年12月10—12日的地面和探空资料、ECWMF再分析资料、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资料,采用特征分析、物理诊断量方法及回波特征分析方法,得到了较天气雷达更精细的垂直微观特征,对贵州冻雨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新的观测事实。结果表明:(1... 利用2014年12月10—12日的地面和探空资料、ECWMF再分析资料、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资料,采用特征分析、物理诊断量方法及回波特征分析方法,得到了较天气雷达更精细的垂直微观特征,对贵州冻雨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新的观测事实。结果表明:(1)此次冻雨过程地面温度在0℃附近,且云系形成后的温度随高度下降始终维持在-10~0℃之间,为过冷暖雨过程。(2)冻雨在初生、成熟及消亡阶段的回波强度随高度下降逐渐增大,强度值为-30~12dBz。空气垂直速度集中在-0.4~1.6m/s之间,粒子下落速度集中在2.4m/s以内。(3)冻雨初生及消亡阶段上升运动弱,粒子尺寸小。成熟期间,上升气流加强,小粒子所占比例减小,大粒子增多。云体中下部谱宽大值区和强反射率因子对应,反映了液态过冷水下落过程中的碰并增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冻雨 毫米波云雷达 云垂直结构和特征
下载PDF
生信筛选肝癌患者TACE治疗效果相关基因
13
作者 朱克云 张熠 王振欣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5期134-139,共6页
目的筛选与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效果相关的基因及信号通路,预测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疗效的预后基因。方法选取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表达数据集“GSE104580”,使用R软件筛选差异基因;... 目的筛选与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效果相关的基因及信号通路,预测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疗效的预后基因。方法选取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表达数据集“GSE104580”,使用R软件筛选差异基因;Metascape在线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差异基因的PPI网络,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并筛选关键基因;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平台和GEPIA在线工具评估关键基因表达和生存分析,应用HCCDB数据库分析关键基因在肝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筛选出261个差异基因,其中有118个上调基因,143个下调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了氧化还原酶活性、单羧酸代谢过程、小分子分解代谢过程等GO基因功能,主要调控化学致癌作用、胆汁分泌、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构建出PPI网络模型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这10个关键基因在肝癌中均存在差异表达并且与患者总体生存密切相关,CDC20、UBE2C、CYP3A4可作为肝细胞癌预后基因。结论TACE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存在差异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分析的结果有助研究治疗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和分子机制,关键基因对判断肝癌TACE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TACE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昆明机场两类雷暴的温湿参量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皓琳 郑佳锋 +2 位作者 张杰 朱克云 黎倩 《暴雨灾害》 2021年第5期541-548,共8页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6年8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现的两次不同性质雷暴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温湿参量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前40 min,温湿廓线表现为低层温度降低、水汽密度升高,雷暴结束后趋...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6年8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现的两次不同性质雷暴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温湿参量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前40 min,温湿廓线表现为低层温度降低、水汽密度升高,雷暴结束后趋于稳定,该变化可反映对流活动的起止。而局地热力雷暴前8 h~40 min,低层温度持续升高,降水前半小时水汽密度迅速升高,反映出了大气层不稳定能量积蓄过程和对流爆发前的空中水汽变化。(2)积分水汽含量(IWV)和云内液态水路径(LWP)在降水前有明显的陡增。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降水期间,IWV和LWP随着温度的增减相互转化,低层的剧烈降温,加速了水汽凝结饱和到降落的转化,造成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大,对应IWV减小,转化为LWP和地面降水。热力雷暴降水期间,温度均匀变化,IWV、LWP均匀增长,水汽转化量极小,IWV增量远高于实际降水量。(3)大气可降水量(PW)在两类降水过程前半小时显著上升,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降水前总增幅达14.6 mm,局地热力雷暴降水过程前PW均匀增长7.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热力雷暴 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 气象要素 演变特征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过程的云-降水毫米波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雨歌 郑佳锋 +2 位作者 朱克云 张杰 莫环瑞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72-179,共8页
为了探究西南涡过程的云-降水垂直结构和回波特征,利用了垂直定向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资料结合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FY-2E卫星资料,对四川稻城2016年7月20-22日一次西南涡过程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南涡过程的云系变化呈现为:前期... 为了探究西南涡过程的云-降水垂直结构和回波特征,利用了垂直定向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资料结合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FY-2E卫星资料,对四川稻城2016年7月20-22日一次西南涡过程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南涡过程的云系变化呈现为:前期(20日)主要以积层混合云为主,云顶高达11 km,午后云系上层出现空洞,低层强回波区出现速度模糊,表明该处存在较大的雨滴。至中期(21日),稻城上空云系演变为对流云,回波顶升高,云系中下部回波强度增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吻合。对流发展旺盛并且在午后达到最强,同时在雨强图上有持续时间小于1 h的、强度为65 mm/h阵性降水相配合,这表明此次降水对应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对流单体。至后期(22日),稻城上空主要为层状云,云顶高度回降到9 km左右,回波较为平坦,云中气流以下沉气流为主,在距离地面2 km高度处有雷达回波亮带形成,它的形成是层状云降水的明显标志。毫米波云雷达在降雨的天气状况下相比其他雷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不仅能够穿透云层获得云系内部的微观结构特征,充分掌握云系的垂直结构,同时还可以清晰地获取云系内粒子回波强度的变化为研究云的宏观特性提供良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雷达气象学 毫米波云雷达 西南涡 垂直结构和微观特征
下载PDF
西藏地区雷暴的卫星云图特征研究
16
作者 任景轩 陈琦 +1 位作者 朱克云 张琪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4期59-65,共7页
利用2006~2008年FY2-C卫星资料和西藏自治区雷暴记录资料,采用通道差异及云指数法对西藏地区雷暴在卫星云图上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开始时刻,拉萨、日喀则、当雄卫星通道差异和云指数特征明显,红外-分裂窗亮温差值为-5~... 利用2006~2008年FY2-C卫星资料和西藏自治区雷暴记录资料,采用通道差异及云指数法对西藏地区雷暴在卫星云图上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开始时刻,拉萨、日喀则、当雄卫星通道差异和云指数特征明显,红外-分裂窗亮温差值为-5~5℃、红外-水汽亮温差值为-10~10℃和FYCDI云指数为-0.11~0.28K,能较好指示西藏雷暴的开始。从初始时刻至成熟强盛阶段,雷暴的红外和水汽亮温均表现出强烈的降温,其中,雷暴开始时红外和水汽亮温下降约15℃左右,并于1~2小时后达-70℃左右的最低值,达雷暴强盛阶段;成熟阶段雷暴的红外-水汽亮温差值为0^-5℃,FYC_TS值为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雷暴 风云2卫生资料 通道差异 云指数
下载PDF
Indications of stratospheric anomalies in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 in South China,2008 被引量:6
17
作者 CHEN QuanLiang LI Zhan +3 位作者 FAN GuangZhou zhu keyun ZHANG Wen zhu HongQ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248-1256,共9页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water-vapor anomal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 of South China in 2008,and the influence of stratospheric ci...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water-vapor anomal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 of South China in 2008,and the influence of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n the troposphere.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water-vapor anomalies provided good leading indicators of this weather event.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1st 2007 to February 28th 2008 was divided into 18 pentads.During the 6th pentad,temperatu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10 hPa in the near-polar stratospheric region,and the decreasing trend strengthened and extended downward and southward to middle and lower latitudes.During the 14th-18th pentads,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reached its maximum and extended to 30°N.This coincided with the widespread freezing rain and snow event.By the end of January 2008,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ended in the near-polar stratospheric region,but continued in the mid-latitude area of the troposphere as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weather persisted.Similar to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positive anomalies of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stratospheric near-polar region also strengthened and extended downward and southward,coinciding with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event.Along with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 and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changed its shape in late December,intensifying and spreading downward from the top of the stratosphere and southward to the Asian continent,resulting in a deepening of the East Asian Trough and a strengthening of meridional circulation.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event,temperature and vapor increases in the stratosphere transferred downward to the troposphere,along with a stratospheric flow in the near-polar region southward to lower lat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s STRATOSPHERE air temperature moisture circulation anomal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