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慧 朱文泉 +5 位作者 史培军 赵涔良 刘若杨 唐海萍 王静爱 何邦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55-2970,共16页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空间化指标,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这些指标开展了定量分析,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其中,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裸地覆盖度、海拔、土壤温度、年最低温度、年总蒸散发7个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揭示的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各草地类型之间、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的可区分性,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植被精细分类中广泛存在的灌丛和草地区分、草地类型细分、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个难点问题。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植被精细分类,另一方面也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划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地表物质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频数分布统计
下载PDF
协同效应视角下药学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
作者 赵学梅 王明 +5 位作者 宋娟 张奇 王静 朱文全 李文静 崔红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21期171-175,共5页
课程思政作为“金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热点。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避免课程的单打独斗,教学团队开展了药学专业四门核心课程协同思政建设探索工作。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相互配合,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 课程思政作为“金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热点。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避免课程的单打独斗,教学团队开展了药学专业四门核心课程协同思政建设探索工作。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相互配合,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保持节奏一致,共同发声,相互促进,可形成协同效应。确立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群育人目标,建立各课程思政案例库。依据核心课的课程特色,讲好思政故事,设计课外教学活动,将思政内容自然和谐地融入到药学人培养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素质目标的达成。以期打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培养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法,责任担当,爱国情怀”的药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学 协同 思政 药理学 核心课程 育人
下载PDF
信息化背景下理解性学习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文泉 杨欣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7-502,共6页
阐释了理解性学习的概念及内含,梳理了理解性学习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并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将理解性学习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转课堂实施.新时代背景下,信... 阐释了理解性学习的概念及内含,梳理了理解性学习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并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将理解性学习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转课堂实施.新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是衡量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素质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理解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但在具体实施时需注意3个要点:1)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要突出课程资源的可理解性;2)在教学实施时要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3)在教学反馈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本文可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信息素养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理解性学习
下载PDF
北极气候和陆地环境变化对工业影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红翔 朱文泉 +2 位作者 赵涔良 陈力原 谢志英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0-478,共19页
气候变暖在北极呈现了“放大效应”,这使得北极气候和陆地环境变化更为显著,这些变化对北极乃至全球的工业经济产生了影响。本文针对北极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生产和供应业4个工业部门,分别总结了它们在北极地区的经济体量,并按各... 气候变暖在北极呈现了“放大效应”,这使得北极气候和陆地环境变化更为显著,这些变化对北极乃至全球的工业经济产生了影响。本文针对北极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生产和供应业4个工业部门,分别总结了它们在北极地区的经济体量,并按各自生产要素,综述了它们受北极气候和陆地环境变化影响的方式及现有研究进展。最后,从北极气候和陆地环境变化对工业影响方式、现有研究对各工业部门及工业整体的认识、适应性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多样化数据和方法的探索、对中国参与北极工业建设活动的启发和意义5个方面,对现有关于北极气候和陆地环境变化对工业经济影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可为探索和认识北极,以及中国参与北极环境保护、工业投资和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气候变化 陆地环境变化 工业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物产氧量测算及产氧量分布
5
作者 刘若杨 朱文泉 《地理教学》 2023年第20期4-6,共3页
随着青藏高原缺氧风险的增加,青藏高原植物的产氧功能愈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大范围估算植物产氧量的遥感方法,并测算了青藏高原的植物产氧量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全年植物总产氧量可达1.0353×10^(9)t,相当... 随着青藏高原缺氧风险的增加,青藏高原植物的产氧功能愈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大范围估算植物产氧量的遥感方法,并测算了青藏高原的植物产氧量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全年植物总产氧量可达1.0353×10^(9)t,相当于所有中国人两年的氧气消耗量;植物产氧量的时空分布与植被类型分布、水热条件分布以及植物在年内的生长活动强度紧密相关,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分布格局,在时间上呈现年内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物产氧量 植被生产力 遥感
下载PDF
“药物制剂创新设计”纳入实验教学的尝试 被引量:4
6
作者 韩翠艳 马晓星 +6 位作者 刘畅 朱文全 钱佳怡 隋小宇 袁橙 董岩 简白羽 《药学教育》 2018年第3期16-19,40,共5页
将"药物制剂创新设计"纳入实验教学计划,每一名学生需独立进行创新设计,以PPT答辩的形式完成设计任务。药剂教研室全员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设计前培训、纳入期末成绩、择优可行项目作为毕业课题、推荐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及... 将"药物制剂创新设计"纳入实验教学计划,每一名学生需独立进行创新设计,以PPT答辩的形式完成设计任务。药剂教研室全员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设计前培训、纳入期末成绩、择优可行项目作为毕业课题、推荐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等措施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制剂 创新设计 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
下载PDF
不同气候条件下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 被引量:11
7
作者 许斌 朱文泉 李培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105-6117,共13页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对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重建侏罗纪古生态环境、研究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依据现有189个桫椤分布样点和21个环境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预测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对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重建侏罗纪古生态环境、研究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依据现有189个桫椤分布样点和21个环境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预测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中全新世、现今以及未来(2070年)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适生区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桫椤潜在适生概率(P)高于0.5的环境条件为:昼夜温差月均值低于7.6℃、最冷月最低温为3-10℃、年温变化在21.5-27.5℃范围,年降水量1200-2100 mm、最干月降水量16-46 mm、降雨量变化方差在57-76区间,海拔160-800 m,坡度12-28°之间;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桫椤潜在适生区主要受最冷月最低温(高于-3℃)和最干月降水量(高于10 mm)影响,中全新世至2070年,还同时受降雨量变化方差(大于50)影响;2)桫椤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中国约32°20′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山地,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桫椤潜在适生区中心由广东中部向西北方向移动至广西北部且距离最远,末次冰盛期至2070年则由广西北部向东北方向的湖南西部移动;末次间冰期至2070年,Ⅱ(0.1<P<0.3)、Ⅲ(0.3<P<0.5)级潜在适生区平均海拔总体升高,在现今气候下达到最大、之后降低,Ⅳ(0.5<P<0.7)、V(P>0.7)级潜在适生区平均海拔先升高、随后呈波浪状升降趋势;3)末次间冰期至2070年,潜在适生区总面积、Ⅲ、Ⅳ、Ⅴ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均增多,在现今气候下达到最大,之后有所减少,Ⅱ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在末次间冰期至中全新世增多,中全新世至现今减少、随后增多;各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在海拔约300-400 m处达最大值;约77%-98%的Ⅱ-Ⅴ级潜在适生区分布于海拔1200 m以下,约81%-97%的Ⅳ、Ⅴ级潜在适生区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桫椤应对气候变暖、引种栽培和保护区选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桫椤
下载PDF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导向的药剂学教学模式 被引量:6
8
作者 朱文全 钱佳怡 +1 位作者 马晓星 韩翠艳 《药学教育》 2020年第1期23-27,共5页
精选基于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上市的创新型药物制剂作为案例,教学过程以案例引出问题,通过层层深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并通过期末考试引入案例分析及"药物制剂创新设计"... 精选基于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上市的创新型药物制剂作为案例,教学过程以案例引出问题,通过层层深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并通过期末考试引入案例分析及"药物制剂创新设计",评价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制剂 案例 创新思维 学习兴趣
下载PDF
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探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文全 韩翠艳 +3 位作者 林佳音 董岩 钱佳怡 隋小宇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0期37-40,共4页
目的 研究在线教学模式对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适用性。方法 2019年9月,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16级临床药学专业26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药育智能智慧教育云平台,以小容量注射剂为课程内容,采用在线教学模式进行药物制剂虚拟仿真生产场景的... 目的 研究在线教学模式对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适用性。方法 2019年9月,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16级临床药学专业26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药育智能智慧教育云平台,以小容量注射剂为课程内容,采用在线教学模式进行药物制剂虚拟仿真生产场景的实训体验。课程完成后进行问卷调查,共24名完成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对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GMP)车间实训在线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中,非常满意达到95.83%。结论 虚拟仿真实训药剂学在线教学模式的初步适用性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也为虚拟仿真实训现代化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虚拟仿真 实训课 药剂学 教学方法 医药改革 注射剂
下载PDF
药剂学GMP车间实训线上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文全 韩翠艳 +4 位作者 林佳音 董岩 钱佳怡 隋小宇 刘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6期9-13,共5页
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已被应用于药剂学实训教学中。在新形势下,基于教育部倡议“停课不停学”的基本思想,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外或家中也能完成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学习任务是虚拟仿真教学改革噬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已被应用于药剂学实训教学中。在新形势下,基于教育部倡议“停课不停学”的基本思想,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外或家中也能完成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学习任务是虚拟仿真教学改革噬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线上教学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思路,线上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各大学开展课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是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一门课程,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可以网络共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与线上教学结合的可能性。本文以虚拟仿真技术平台与线上教学联合应用为目标建设了药剂学GMP车间实训线上课程。首先建设以线上平台(钉钉)与网络版GMP车间实训虚拟仿真技术平台联合模式为框架的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供课堂交流的平台。有效的解决了学生与教师远程交流的问题,实现了虚拟仿真平台互动教学的目标。然后在线课堂发布课程资源以及完成GMP车间实训在线教学和学习任务。在钉钉平台开通直播教学,通过在线演示或播放视频的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完成对实训教学内容的学习。文章设计的在线教学与虚拟仿真教学联合教学模式的尝试拓展了在线教学在高校虚拟仿真课程中的应用,也为虚拟仿真平台与在线平台的结合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高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在线课程应用于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在线教学模式可能成为未来虚拟仿真课程融入在线教学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线上教学 GMP车间实训 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 药剂学 教育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厚朴酚与小檗碱共载脂质体的处方工艺
11
作者 马晓星 隋小宇 +6 位作者 刘畅 李慧 朱文全 徐涛 张宏宇 李永吉 韩翠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6-801,858,共7页
目的: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厚朴酚与小檗碱共载脂质体(Lip-MB)的处方工艺。方法:HPLC法同时测定小檗碱、厚朴酚含量。薄膜分散结合pH梯度法制备Lip-MB。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小檗碱和厚朴酚包封率为指... 目的: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厚朴酚与小檗碱共载脂质体(Lip-MB)的处方工艺。方法:HPLC法同时测定小檗碱、厚朴酚含量。薄膜分散结合pH梯度法制备Lip-MB。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小檗碱和厚朴酚包封率为指标,优选Lip-MB最佳处方和工艺。同时对Lip-MB形态、粒径、Zeta电位、释放度进行评价。结果:最优处方工艺为HSPC与CHOL质量比3.6∶1、药脂比1∶23、外水相pH 8.4、孵育温度59℃。小檗碱和厚朴酚在Lip-MB中的包封率分别为(91.74±1.91)%和(83.17±1.05)%。平均粒径为(106.6±2.60)nm,Zeta电位为(–9.88±2.33)mV,小檗碱和厚朴酚84 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8.41%和81.83%。结论:Box-Behnken响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Lip-MB的处方工艺优化。优化的Lip-MB包封率较高,粒径小,分布均匀,具有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厚朴酚 Box-Behnken响应面法 脂质体
原文传递
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模拟方法对比评估
12
作者 赵涔良 朱文泉 谢志英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9-660,共12页
光能利用率模型是一种基于遥感数据估算植被生产力的参数模型,其核心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LUE_(max))在早期模型中被认为是一个适用于所有植被类型的固定值,而从MODIS-LUE模型开始则成为一个依植被类型而变化的参数,直至近年来被认为需... 光能利用率模型是一种基于遥感数据估算植被生产力的参数模型,其核心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LUE_(max))在早期模型中被认为是一个适用于所有植被类型的固定值,而从MODIS-LUE模型开始则成为一个依植被类型而变化的参数,直至近年来被认为需要进一步根据植被的物候及生理状态而进行实时调整。相较于基于静态LUE_(max)参数估算的植被生产力,尽管目前基于季节性动态LUE_(max)参数估算的植被生产力都显示出更高的精度,但这些研究结果大多局限于特定的植被类型或空间范围,而在更广泛的植被类型和区域的适用性以及不同的动态LUE_(max)参数在地域间的适用性差异等问题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已有的3种典型动态LUE_(max)参数模拟方法 (基于叶绿素遥感指数、基于LAI季节调节因子、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模拟),通过采用相同的生产力估算与评估数据集(FLUXNET 2015数据集)和模型结构(MODIS-LUE模型结构)对该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动态LUE_(max)参数在各植被类型上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有明显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单峰、“U”型和水平波动3种特征。相比于原静态LUE_(max)参数,基于各动态LUE_(max)参数估算的总初级生产力(GPP)精度均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依赖于特定的动态LUE_(max)参数模拟方法,其中的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对LUE_(max)参数有着较好的模拟效果,并且其GPP的估算精度在全植被类型的所有时段都不低于基于原静态LUE_(max)参数的结果 (相比静态参数的GPP结果,RMSE总体降低了10.9 g/(m^(2)·月),以碳计),尤其在郁闭灌丛、落叶针叶林以及常绿阔叶林上的提升效果十分明显。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植被生产力光能利用率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发展新的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 光能利用率模型 最大光能利用率 参数评估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地表大气氧含量空间格局及自然地带“三维分异”的新认识 被引量:5
13
作者 史培军 胡小康 +15 位作者 陈彦强 张慧 杨合仪 胡金鹏 杨雯倩 贾伟 马伟东 姜璐 张钢锋 蒲小燕 郝力壮 王静爱 朱文泉 马永贵 唐海萍 陈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2-547,共16页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的植被产氧有关;其次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气温与地势的大气压对氧含量的影响有关;第三是随海拔变化的垂直分异,这主要与依赖地势、气温的大气压,以及依赖温度与水分的植被产氧有关。地表氧含量可以定量展现地表自然地理特征的时空格局,据此,本文把青藏高原自然地带划分为3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即:东南部亚热带森林—森林草原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35%,7月平均值为20.45%,1月平均值为20.27%,含2个二级区;东部温带森林—草原—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10%,7月平均值为20.23%,1月平均值为20.00%,含5个二级区;西部寒带温带草原—荒漠—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00%,7月平均值为20.10%,1月平均值为19.91%,含10个二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氧含量 自然要素综合体 三维自然地带 第二次青藏科考
原文传递
陆表物候监测的遥感指数多维度评估
14
作者 孙莉昕 朱文泉 +2 位作者 谢志英 詹培 李雪莹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53-2669,共17页
针对陆表植被物候监测已发展了很多遥感指数,但不同遥感指数表征陆表植被季节性变化的能力存在差异。目前,有关陆表植被物候遥感指数的评估大多在不同标准下开展,导致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较差,致使无法根据不同区域选择出最佳的遥感指数... 针对陆表植被物候监测已发展了很多遥感指数,但不同遥感指数表征陆表植被季节性变化的能力存在差异。目前,有关陆表植被物候遥感指数的评估大多在不同标准下开展,导致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较差,致使无法根据不同区域选择出最佳的遥感指数,从而影响大尺度(如半球乃至全球)的陆表物候监测精度。本文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75个碳通量塔站点的406条记录和129个物候相机站点的482条记录为参考标准,对10种遥感指数应用于陆表物候监测的能力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并从两个精度评估视角(物候提取准确度、物候变化趋势一致性)、4个维度(植被类型、地理环境、物候类型、物候事件)对比分析了各种情况下的最佳遥感指数及其精度。虽然部分遥感指数在多数情况下均表现最佳,但不同植被类型、地理环境、物候类型(功能物候、结构物候)、物候事件(春季、秋季)组合情况下的最佳遥感指数并不聚焦于少数几种,而是散布于各类遥感指数之中;即使是采用了最佳遥感指数,但在某些情况下,其用于陆表物候监测的误差仍较大。从不同的精度评估视角来看,物候提取准确度高的遥感指数并不一定与物候变化趋势一致性高的遥感指数相对应,说明应根据关注视角来选择最佳遥感指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情况下的陆表植被物候监测提供最佳遥感指数选择依据,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尺度的陆表植被物候监测精度以及评估其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指数 陆表植被物候 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 结构物候 功能物候
原文传递
基于Sentinel-2数据的天山山地针叶林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嘉锐 朱文泉 +1 位作者 乔琨 江源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7-856,共10页
阴影是影响山地针叶林遥感识别精度的关键因素。选取天山一块面积约为10000 km2的区域为案例,基于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差异较大的两期Sentinel-2影像,从遥感数据阴影分布的时相特性、分类特征以及分类器选择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 阴影是影响山地针叶林遥感识别精度的关键因素。选取天山一块面积约为10000 km2的区域为案例,基于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差异较大的两期Sentinel-2影像,从遥感数据阴影分布的时相特性、分类特征以及分类器选择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天山山地针叶林的遥感综合分类方案。该综合分类方案首先开展阴影识别以及阴影再分类以排除阴影对针叶林识别的影响;然后筛选出了海拔、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红光到近红外波段斜率、蓝光波段、红光波段、短波红外波段和坡度作为区分天山山地针叶林的重要特征;最后比较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3种分类器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地形校正方法来消除山体阴影的效果不但不明显,反而还会造成过矫正现象,从而影响后续的针叶林识别,但利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差异较大的两期影像开展阴影识别以及阴影再分类来排除阴影对针叶林识别的影响,可使针叶林的总体精度提高1.3%~3.7%;SVM、RF和BPNN 3种分类器都能取得较好的山地针叶林识别精度,但SVM分类器的分类精度最高,其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是93.33%和0.87。该遥感综合分类方案经参数调整之后有望应用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其他山地针叶林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山地针叶林 阴影 特征选择 多光谱遥感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OF MAXIMUM LIGHT USE EFFICIENCY FOR SOM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IN CHINA 被引量:66
16
作者 zhu wenquan PAN Yaozhong +2 位作者 HE Hao YU Deyong HU Haib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4期457-463,共7页
Maximum light use efficiency (εmax) is a key parameter for the estim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There are still many divergences about its value for each vegetation type... Maximum light use efficiency (εmax) is a key parameter for the estim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There are still many divergences about its value for each vegetation type. The εmax for som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in China is simulated using a modi-fied least squares function based on NOAA/AVHRR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field-observed NPP data. The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introduced to the process.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εmax to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also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values of εmax are greater than the value used in CASA model, and less than the values simulated with BIOME-BGC model.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some other studies. The rela-tive error of εmax resulting from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5.5%―8.0%.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imulated values of εmax are reliable and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植被类型 最大日光利用效率 遥感 净初级生产力
原文传递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被引量:14
17
作者 PAN Yaozhong SHI Peijun +3 位作者 zhu wenquan GU Xiaohe FAN Yida LI J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6期786-796,共11页
The biosphere of the Earth is essential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services of ecosystems are critical to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arth’s life-support system.They contribute to human welfare both directly a... The biosphere of the Earth is essential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services of ecosystems are critical to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arth’s life-support system.They contribute to human welfar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Ecological capital refers to the sum of the direct biological resources value and the indirect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It is necessary to estimate the ecological capital in order to bring it to the society and market economic system,and draw the social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s.An estimation model for eco-logical capital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are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using NOAA/AVHRR and other ancillary data,including the land cover types,the vegetation coverage,and the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of ter-restrial ecosystem.Based on the economic parameters in previously published studies and a few original calculations,the annual ecological capital of the entire terrestrial ecosystem of China is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at 6.44 trillion(10^(12))yuan(RMB),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co-logical capital is also analyzed.Traditional ecological methods to ec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re based on homogeneous plot scales,and the regional scaling is a key problem in their appli-cations.As the proposed remote sensing approach,it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ec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completely based on observation data.It can not only overcome the re-gional scaling problem easily,but also allows the ecological capital to be estimated objectively and spatial-explici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ical capital remote sensing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