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黄柏酮酸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冰心 尚海 +3 位作者 李凌宇 李靖荣 邹忠梅 宛蕾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9-1475,共7页
目的探讨异黄柏酮酸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异黄柏酮酸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Griess法及荧光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 目的探讨异黄柏酮酸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异黄柏酮酸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Griess法及荧光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 2(PGE 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 p65核转位,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NF-κB、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异黄柏酮酸能降低LPS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的NO水平(P<0.05),其IC_(50)为(39.6±3.05)μmol/L;同时,异黄柏酮酸降低了炎性介质PGE 2、TNF-α、IL-6、IL-1β和MCP-1水平(P<0.05),且在0~200μmol/L浓度条件下对RAW264.7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进一步研究表明,异黄柏酮酸可降低iNOS、COX-2蛋白表达,抑制IκBα蛋白降解和p65蛋白核转位,下调p38和ERK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结论异黄柏酮酸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机制与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柏酮酸 炎症 脂多糖 RAW264.7 NF-κB MAPK
下载PDF
芦荟大黄素衍生物AE-YJ通过PI3K-Akt/NF-κB和MAPK/NF-κB途径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 被引量:24
2
作者 郭静 尚海 +4 位作者 马丽炎 高源 李陵宇 邹忠梅 宛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00-1708,共9页
目的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探究芦荟大黄素衍生物AE-YJ的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测定RAW264.7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RAW264.7细胞的NO释放量;ELISA法检测RAW264.7细胞培养... 目的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探究芦荟大黄素衍生物AE-YJ的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测定RAW264.7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RAW264.7细胞的NO释放量;ELISA法检测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TNF-α、IL-6和IL-1β含量;RT-PCR检查IL-6、IL-1β和COX-2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RAW264.7细胞中iNOS、COX-2、IκBα、p65、Akt、ERK、JNK和p38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查p65蛋白的核易位情况。结果相同等剂量下,AE-YJ显示出比AE更强的抗炎活性;AE-YJ减少炎症介质(NO、PGE2、TNF-α、IL-6 IL-1β)的产生,降低iNOS和COX-2的蛋白表达,发挥抗炎活性。AE-YJ减少Akt的磷酸化,降低IκBα降解和p65核易位,阻碍NF-κB的活化;此外,AE-YJ还降低MAPK途径中ERK、JNK、p38的磷酸化。结论AE-YJ的抗炎活性优于AE,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NF-κB和MAPK/NF-κB途径减少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介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大黄素衍生物 RAW264.7 炎症 PI3K-AKT NF-ΚB MAPK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New Compounds from Lysimachia Davurica 被引量:2
3
作者 TIAN Jing-kui zou zhong-mei +1 位作者 XU Li-zhen YANG Shi-li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49-551,共3页
Two new saponins named davuricoside H and davuricoside K were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Lysimachia davurica. The structures of davuricoside H and davuricoside K were determined by 1-D and 2-D NMR, MS techniques... Two new saponins named davuricoside H and davuricoside K were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Lysimachia davurica. The structures of davuricoside H and davuricoside K were determined by 1-D and 2-D NMR, MS techniques, and chemical methods to be 3β,16α ,28-trihydroxy-olean-12-en-30-oic acid-3-O-β-D-glucopyranosyl-( 1→2 )- [β-D-glucopyranosyl-( 1 → 4 ) ] -α-L-arabinopyranoside and 3β,16or ,28-trihydroxy-olean-12-en-30-oic acid-3-O-{β-D- glucopyranosyl- ( 1 →2 ) - [β-D-glucopyranosyl- ( 1 →4 ) ] -α-L-arabinopyranosyl } -30-O-β-D-glucopyranosyl-e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simachia davurica Triterpenoid saponin Davuficoside H Davuricoside K
下载PDF
毛大丁草内酯J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靖荣 李凌宇 +4 位作者 赵晨旭 尚海 张涛 邹忠梅 宛蕾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8-945,共8页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从传统药物中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先导化合物是开发乳腺癌治疗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毛大丁草内酯J是本课题组前期从民族药毛大丁草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型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显...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从传统药物中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先导化合物是开发乳腺癌治疗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毛大丁草内酯J是本课题组前期从民族药毛大丁草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型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但关于毛大丁草内酯J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PI染色法探讨毛大丁草内酯J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通过DAPI、Annexin V/TO-PRO-3、Rhod-2 AM、TMRM、DCFDA染色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考察毛大丁草内酯J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凋亡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毛大丁草内酯J通过调控P21/CDC25C/CDK-1/cyclin B1通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显著抑制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此外,毛大丁草内酯J能诱导MCF-7和MDA-MB-231细胞发生线粒体钙超载,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引发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综上,毛大丁草内酯J可通过调控P21/CDC25C/CDK-1/cyclin B1通路及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为乳腺癌新药研发提供新的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毛大丁草 毛大丁草内酯J 增殖 凋亡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探讨茯苓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罗心遥 张炼 +1 位作者 邹忠梅 叶晓川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89-1995,共7页
目的:探讨茯苓水提物(WCD)及水溶性多糖(WCWP)、三萜(WCT)、水不溶性多糖(WCI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抑郁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阳性药组(FXT,20 mg/kg),WCD、WCT、WCWP及WCIP低、高剂量组(... 目的:探讨茯苓水提物(WCD)及水溶性多糖(WCWP)、三萜(WCT)、水不溶性多糖(WCI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抑郁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阳性药组(FXT,20 mg/kg),WCD、WCT、WCWP及WCIP低、高剂量组(100、400 mg/kg)。连续给药14 d后,腹腔注射LPS建立急性抑郁小鼠模型。以自由活动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评价抗抑郁作用;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NLRP3通路中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8、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mRNA表达水平,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茯苓水提物及不同部位均能显著提高抑郁小鼠的活动总距离(除WCT-H组)(P<0.01),显著减少悬尾和游泳不动时间(P<0.01),除WCT组外均呈现量效关系;均能不同程度升高海马中5-HT、DA、NE、BDNF水平,降低血清中IL-1β(除WCT-H组)、IL-6、TNF-α水平。WCD低、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ASC、caspase-1、IL-18、NLRP3 mRNA的表达(P<0.01);WCT低、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ASC、caspase-1 mRNA的表达(P<0.01);WCWP低、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ASC、caspase-1、IL-18 mRNA的表达(P<0.01),WCWP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NLRP3 mRNA的表达(P<0.01);WCIP低、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ASC、caspase-1、NLRP3mRNA的表达(P<0.01,P<0.05),WCIP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IL-18 mRNA的表达(P<0.05)。结论:通过预防给药,茯苓能显著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神经递质及炎症水平有关,但茯苓不同部位的预防作用存在差异,以期为茯苓临床用药及相关药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抗抑郁 脂多糖 神经递质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特征图谱和一测多评法的蟾酥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鹏飞 房蕴歌 +4 位作者 李宗云 陈两绵 王智民 邹忠梅 高慧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863-2871,共9页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目前商品蟾酥质量问题突出,混伪、掺假现象普遍存在。亟需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以提升蟾酥药材、饮片及其中成药制剂的...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目前商品蟾酥质量问题突出,混伪、掺假现象普遍存在。亟需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以提升蟾酥药材、饮片及其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蟾酥药材的特征图谱,采用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5种主要蟾毒配基的含量。通过不同批次市售蟾酥样品的分析,建立了以五羟色胺、日蟾毒它灵、沙蟾毒精、嚏根草配基、远华蟾毒精、蟾毒它灵、华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为特征峰的对照特征图谱;建立了以华蟾酥毒基为内参物,同步测定蟾酥药材中5种蟾毒配基含量的一测多评法,并对相对校正因子(RCF)的耐用性和系统适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华蟾酥毒基对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和脂蟾毒配基的RCF分别为1.05,0.895,1.09,0.913。建立的特征图谱和QAMS法,可以有效控制蟾酥药材的质量,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蟾酥药材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酥 特征图谱 一测多评法 蟾毒配基
原文传递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藏族药翼首草提取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唐策 干志强 +4 位作者 罗世英 杨娟 于猛 邹忠梅 张艺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1008,共8页
该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探讨藏族药翼首草对完全弗氏佐剂诱发的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的影响。AA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30 d,取大鼠血清,处理后采集UPLC-Q-TOF-MS谱,并用主成分分... 该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探讨藏族药翼首草对完全弗氏佐剂诱发的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的影响。AA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30 d,取大鼠血清,处理后采集UPLC-Q-TOF-MS谱,并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12个生物标志物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其他9个生物标志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翼首草提取物给药组可使上述21个中的19个生物标志物回调到一定范围;通路富集显示,这些标志物主要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胆汁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8条代谢途经。结果表明翼首草提取物可以调节代谢紊乱,促进新陈代谢表型向正常水平回归,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具有治疗作用,为翼首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代谢组学 藏族药 翼首草 类风湿性关节炎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藏族药翼首草“苦味”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轩豪 苏锦松 +5 位作者 刘秀华 龙伟 邹忠梅 孟宪丽 张艺 唐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157-3161,共5页
为研究藏族药翼首草中主要化学成分与药性'苦味'受体的相互作用,揭示翼首草中'苦味'药性成分,通过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苦味'受体TAS2R16,TAS2R14,TAS2R13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Maestro软件将翼首草化学成分与'... 为研究藏族药翼首草中主要化学成分与药性'苦味'受体的相互作用,揭示翼首草中'苦味'药性成分,通过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苦味'受体TAS2R16,TAS2R14,TAS2R13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Maestro软件将翼首草化学成分与'苦味'受体进行对接。结果发现,翼首草25个化学成分可调控'苦味'受体相关的3个亚型,且主要为环烯醚萜苷和酚酸类成分。该研究着重于同源模建和分子对接技术的综合应用,探讨'苦味'化学成分与'苦味'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从分子层面揭示'苦味'藏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帮助,也为藏族药药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药 翼首草 “苦味”受体 分子对接 同源建模
原文传递
外翻肠囊法研究藏族药翼首草肠吸收成分及其吸收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文祥 苏锦松 +5 位作者 于猛 刘秀华 杨洪军 邹忠梅 张艺 唐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170-3177,共8页
通过大鼠肠外翻模型评价翼首草中环烯醚萜苷和酚酸类10个化学成分的体外肠吸收特征。收集高、中、低浓度翼首草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肠囊液,采用UPLC-PDA检测肠吸收液样品中10个化学成分的含量,计算各成分在各肠段的累计吸收量和吸收... 通过大鼠肠外翻模型评价翼首草中环烯醚萜苷和酚酸类10个化学成分的体外肠吸收特征。收集高、中、低浓度翼首草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肠囊液,采用UPLC-PDA检测肠吸收液样品中10个化学成分的含量,计算各成分在各肠段的累计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常数,比较翼首草提取物与肠吸收液中指标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不同给药浓度下,10个化学成分的肠吸收均为线性吸收(R2>0. 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吸收速率常数与给药浓度、肠道部位有关,提示各成分的体外肠吸收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转运;不同浓度翼首草肠吸收液的成分间比例与原提取物中各成分间比例存在差异。因此,肠道对翼首草中10个化学成分均有吸收,外翻肠囊法可有效地评价各成分的吸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药 翼首草 外翻肠囊法 肠吸收 UPLC-PDA
原文传递
Megastigmane glucosides isolated from Dichrocephala benthamii
10
作者 SONG Bo SI Jin-Guang +3 位作者 YU Meng TIAN Xiao-Hui DING Gang zou zhong-mei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88-291,共4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whole herb of Dichrocephala benthamii. A new megastigmane glucoside(compound 1), together with its four known analogues(compounds 2-5), wa...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whole herb of Dichrocephala benthamii. A new megastigmane glucoside(compound 1), together with its four known analogues(compounds 2-5), was obtaine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alyses(UV, IR, MS, and 1D and 2D NMR).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compound 1was assigned on the basis of CD method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addition, their cytotoxicity against human hepatoma cells(Hep G-2) was evaluated by the MTT method. Compound 5 showed weak activity against Hep G-2, while the other compounds did not show remarkable inhibitory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aceae Dichrocephala benthamii Megastigmane glucoside CYTOTOXI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