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体排沉排水流结构与排体动力特性数值模拟
1
作者 杨涵苑 陆永军 +1 位作者 左利钦 陆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3-1023,共11页
针对软体排沉排施工时容易出现撕排和断排的问题,本文基于k-ωSST湍流模型,采用分区耦合算法对顺水沉排过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流条件下绕流流场、涡流结构与排体动力特性,并结合室内水槽试验验证模型计算精度。结果表... 针对软体排沉排施工时容易出现撕排和断排的问题,本文基于k-ωSST湍流模型,采用分区耦合算法对顺水沉排过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流条件下绕流流场、涡流结构与排体动力特性,并结合室内水槽试验验证模型计算精度。结果表明:水流流经排体后发生流动分离,导致沿排宽中轴线形成对称的回流区。排体迎水面流速随水深增加呈指数型递增,排体后方高速尾流带的最大流速相较平均流速可增大40%~50%。当雷诺数增加,主体涡流结构由靠近床面侧逐步向水面处发展。此外,排体所受应力沿横向呈条带状分布,峰值集中于排体与翻板交界处及排头梁附近。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排体结构设计、改进沉排施工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整治 软体排 护岸工程 流固耦合 沉排 动力响应 流场特性 涡流结构
下载PDF
荆江河段泥沙冲淤对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的响应 被引量:4
2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2 位作者 王洪杨 郑力 李鑫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研究大多关注库区的减淤效应,对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对优化水库调度和河道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下游荆江河段为对象,建立了荆江长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基于三峡水库2...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研究大多关注库区的减淤效应,对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对优化水库调度和河道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下游荆江河段为对象,建立了荆江长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基于三峡水库2018年7月排沙调度,通过设置不同的排沙比(7%~100%),计算分析了荆江河段冲淤对三峡水库排沙比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荆江河段全年总体冲刷,但排沙比较大时汛期仍可能淤积,上荆江河段受排沙调度影响相对较大;总体而言,2018年汛期水沙条件下,30%左右的排沙比是荆江河段洪季冲淤的临界点;排沙比提高后,汛期淤积部位大部分为边滩等缓流区,以及弯曲河段凹岸等,主槽仍冲刷,对维护滩槽高差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沙调度 场次洪水 水沙调节 泥沙冲淤 排沙比 荆江河段 三峡水库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粉沙临底输沙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昊 左利钦 +3 位作者 陆永军 李寿千 王茂枚 刘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5-646,共12页
风暴潮及大风天等极端天气下易出现临底高强度输沙,对动力地貌过程、港口航道设施、生态保护等产生深刻影响,开展临底泥沙运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波浪作用下的粉沙为研究对象,开展波浪水槽输沙试验,构... 风暴潮及大风天等极端天气下易出现临底高强度输沙,对动力地貌过程、港口航道设施、生态保护等产生深刻影响,开展临底泥沙运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波浪作用下的粉沙为研究对象,开展波浪水槽输沙试验,构建底部高浓度测沙系统,实现从不动床面到悬沙层的精细测量,观测不同动力环境下的输沙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相对较弱动力条件下的床面存在沙纹,随着动力条件增强,沙纹被冲蚀并出现层移输沙现象;通过不同床面高度含沙量过程的分析,随着波浪的周期性运动,粉沙底部层移运动特征表现为泥面呈现横向摆动的周期性运动,深度越大的泥层摆动幅度越小,并开始出现相位滞后现象;引入移动数和密实度系数,建立了粉沙-沙宽级配范围的层移临界条件下波浪可移动数的计算公式。本研究初步提出了细颗粒泥沙底部运动机制,对进一步研究骤冲骤淤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沙 层移质运动 水槽试验 高含沙层 波浪作用
下载PDF
护滩软体排对潮滩碱蓬湿地修复的影响研究——以江苏条子泥为例
4
作者 张刚 周曾 +5 位作者 陈杰峰 徐晓 曹浩冰 左利钦 潘毅 张长宽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4,共11页
河口海岸潮滩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近年来国家海岸带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重点关注区域。江苏条子泥潮滩湿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潮滩湿地保护修复和海堤工程维护的统筹协调等问题。护岸工程... 河口海岸潮滩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近年来国家海岸带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重点关注区域。江苏条子泥潮滩湿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潮滩湿地保护修复和海堤工程维护的统筹协调等问题。护岸工程软体排是河口海岸工程常用的维护措施,但其对潮滩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野外调查、碱蓬移栽和播种试验,分析了护滩软体排工程临近区域的高程、水动力、沉积物等环境参数对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湿地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软体排对潮滩地貌影响明显,软体排内滩面稳定,软体排外亦有掩护效果,两月内促进盐沼植被区高程增量达29 cm,软体排外光滩高程变化剧烈;软体排建造后,海堤附近滩面地形有助于碱蓬植被定植,形成的高滩上移栽碱蓬存活率达55%,而在低处潮滩无法存活。2)碱蓬植被密度和株高受到盐度、高程、中值粒径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P<0.05,P为显著性水平),高程与碱蓬植被密度、株高正相关;盐度和中值粒径与碱蓬植被密度负相关;流速与碱蓬植被密度负相关;有效波高与碱蓬株高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潮滩软体排护滩工程的实施、碱蓬盐沼植被定植机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滩工程 潮滩 碱蓬湿地 软体排 生态修复 海岸工程 江苏条子泥
下载PDF
软体排塌陷弯曲变形的应变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魏祥龙 尹书冉 +3 位作者 夏志康 杨涵苑 左利钦 林青炜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5,138,共7页
软体排是长江中下游航道主要的洲滩防护结构,其变形的应变响应特征对评估分析软体排服役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此研究较少。针对目前软体排塌陷变形应变响应特征研究存在的难点,开展模型试验,研究软体排塌陷弯曲变形下的应变响应特征... 软体排是长江中下游航道主要的洲滩防护结构,其变形的应变响应特征对评估分析软体排服役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此研究较少。针对目前软体排塌陷变形应变响应特征研究存在的难点,开展模型试验,研究软体排塌陷弯曲变形下的应变响应特征,并提出排体塌陷变形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排体塌陷变形时断面应变呈“双峰”型的分布特征;该分布特征是由于内部排体弯曲变形并向内卷缩,通过定点处的固定作用带动光纤受压,导致该部分感测光纤呈现负应变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排 塌陷变形 光纤传感 应变响应
下载PDF
波流边界层水沙运动数值模拟——Ⅱ.泥沙运动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朱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8-748,共11页
为解析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建立了基于水动力-泥沙-床面互馈过程的波流边界层1DV泥沙数学模型,可用于模拟不同床面形态下粉沙-沙的含沙量过程。床面形态模块提供床面形态类型和相应参数;给出了平底和沙波床面粗糙高度和泥沙扩散系数... 为解析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建立了基于水动力-泥沙-床面互馈过程的波流边界层1DV泥沙数学模型,可用于模拟不同床面形态下粉沙-沙的含沙量过程。床面形态模块提供床面形态类型和相应参数;给出了平底和沙波床面粗糙高度和泥沙扩散系数的确定方法;采用了适宜粉沙及沙的制约沉速、底部参考浓度和起动剪切应力等公式;引入含沙量层化效应和制约沉降反映水动力与泥沙之间的相互影响。水槽试验资料验证表明,建立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床面不同波流组合条件下的含沙量剖面。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床面含沙量剖面模拟方法的差异,指出床面形态是决定含沙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仅通过改变床面粗糙高度不足以反映漩涡沙波床面的含沙量剖面特征。该模型可为研究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和物质输运提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流边界层 泥沙模拟 床面形态 1DV
下载PDF
波流边界层水沙运动数值模拟——I:水动力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朱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6-567,共12页
波流边界层水动力模拟对研究波流相互作用和泥沙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开发了波流边界层1DV垂向一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可用于模拟漩涡沙波床面和平底床面水动力特征。模型的构建基于边界层控制方程,平底床面采用k-ε模型,沙... 波流边界层水动力模拟对研究波流相互作用和泥沙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开发了波流边界层1DV垂向一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可用于模拟漩涡沙波床面和平底床面水动力特征。模型的构建基于边界层控制方程,平底床面采用k-ε模型,沙波床面采用双层模型,提出了漩涡层和紊动扩散层交界面紊动动能和紊动耗散率表达式。试验资料验证表明,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波浪-水流-床面共同作用下的边界层水动力特征,包括波周期内不同相位流速分布、紊动动能、剪切应力等以及波致时均流速分布和波流相互作用下的时均流速分布等。根据所建模型,讨论了不同床面和波流组合条件下的水动力特征。该模型可为研究波流边界层内水动力特征提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波流共同作用 床面形态 数学模型 1DV
下载PDF
波流边界层水沙运动数值模拟——Ⅲ.底部高含沙层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朱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0-822,共13页
为了解析底部高含沙层特征,研究了物理影响机制和时均含沙量剖面。采用波流边界层1DV泥沙数学模型,结合试验资料,通过设置不同的计算工况进行了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波浪相关的时均泥沙扩散系数分布,考虑主要影响机制,推... 为了解析底部高含沙层特征,研究了物理影响机制和时均含沙量剖面。采用波流边界层1DV泥沙数学模型,结合试验资料,通过设置不同的计算工况进行了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波浪相关的时均泥沙扩散系数分布,考虑主要影响机制,推导了基于边界层物理过程的波浪作用下时均含沙量剖面表达式。结果表明,底部高含沙层与波浪边界层密切相关,是受水动力和床面形态综合影响的结果。仅建立高含沙层与水动力或床面形态的单一关系是有局限性的。含沙量层化效应和制约沉速对底部高含沙层具有重要影响。提出的平底床面含沙量剖面表达式为幂函数-Rouse-指数分布,漩涡沙波床面为指数-幂函数-Rouse分布。预期可应用于二维和三维泥沙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层 床面形态 泥沙扩散系数 含沙量剖面 细颗粒泥沙
下载PDF
长江扬中河段太平洲汊道滩槽演变趋势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明成 左利钦 季荣耀 《江苏水利》 2018年第7期58-61,65,共5页
以长江扬中河段太平洲汊道为研究对象,在归纳总结河道滩槽系统调整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本河段未来的演变趋势。滩槽演变分析和数模计算结果表明:河段总体河势呈现微冲状态并将保持相对稳定,崩岸现象将逐步减少,而落成洲段和口岸直段等部... 以长江扬中河段太平洲汊道为研究对象,在归纳总结河道滩槽系统调整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本河段未来的演变趋势。滩槽演变分析和数模计算结果表明:河段总体河势呈现微冲状态并将保持相对稳定,崩岸现象将逐步减少,而落成洲段和口岸直段等部分区段河床仍会出现较大冲淤变化,各类涉水工程建设对河床演变的影响日趋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径潮流河段滩槽演变预测以及坍江灾害预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中河段 江堤坍塌 河势变化 数模计算 演变趋势
下载PDF
山溪性强潮河口分汊河道演变机制——以瓯江江心屿河段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菁 左利钦 +2 位作者 徐群 陆永军 侯庆志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4-285,共12页
山溪性强潮河口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种典型河口,水动力强劲、泥沙运动活跃,对人类活动响应迅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下山溪性强潮分汊河道演变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以径潮流作用下滩槽演变剧烈的瓯江江心屿分汊河段为例,采用实... 山溪性强潮河口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种典型河口,水动力强劲、泥沙运动活跃,对人类活动响应迅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下山溪性强潮分汊河道演变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以径潮流作用下滩槽演变剧烈的瓯江江心屿分汊河段为例,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自然演变、70年代至90年代末上村丁顺坝建设影响期、21世纪以来人工采砂等影响下的河道演变机制。结果表明,丁顺坝建设等人类活动改变了该河段自然条件下主支汊周期性交替的演变规律;21世纪以来人工采砂等造成河床大幅下切,近20 a来潮差增大0.5 m、涨潮流量增大约47%,分流与分沙不均匀性分别减弱0.08~0.30和0.28~0.54,涨落潮流速差异减小,有利于减缓支汊萎缩态势,河道演变机制受到自然-人类活动双重因素主导。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河流演变和保护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道 分流比 分流不均匀 人类活动 山溪性强潮河口 瓯江
下载PDF
长江下游航道承载力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驰 左利钦 +1 位作者 陆彦 陆永军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3,共9页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两岸对航道等级提出了更高需求,航道承载能力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针对长江下游航道特点,初步提出了航道承载力的内涵,并初步建立了长江下游航道承载力评价体...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两岸对航道等级提出了更高需求,航道承载能力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针对长江下游航道特点,初步提出了航道承载力的内涵,并初步建立了长江下游航道承载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长江下游湖口至南京河段航道约束因素分析,基于"驱动力-状态-影响"(DSI)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将承载力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进而构建了长江下游航道承载力评价体系。构造了各层次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探讨了航道承载力评价的量化方法,从而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对各类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最后提出了航道承载力初步评价方法,为长江下游的航道承载力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承载力 “驱动力状态影响”模型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长江下游
下载PDF
水流冲刷作用下软体排守护边滩失稳机理概化模型试验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祥龙 戴佳琦 +6 位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杨涵苑 陆彦 黄廷杰 芦安平 袁赛瑜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3-786,共14页
软体排是河道与航道整治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洲滩守护结构,排体所护边滩的稳定性对排体变形及服役状态具有重要影响.水流作用下的边滩局部动力环境复杂,其失稳模式与水下自由边坡模式不同,失稳模式及产生机理有待探究.基于概化物理模型试验... 软体排是河道与航道整治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洲滩守护结构,排体所护边滩的稳定性对排体变形及服役状态具有重要影响.水流作用下的边滩局部动力环境复杂,其失稳模式与水下自由边坡模式不同,失稳模式及产生机理有待探究.基于概化物理模型试验,对排体守护下的边滩失稳模式及形成机理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排体守护边滩会发生牵引型与滑覆型两种失稳形式,边滩牵引型失稳所引起的排体应变响应较小,发生在排体整个冲刷周期.排尾冲刷变形累计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偶发性的滑覆型失稳,引起边滩产生大范围滑动失稳及排体大范围沉降变形;排体守护下边滩滑覆型失稳的机理:水流冲刷引起边滩潜在滑动面下移,随边缘冲刷深度的增加,潜在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断增大,稳定性不断降低,最终导致潜在滑动面力学失稳(F_(s)<1),引起内部边滩产生大范围的滑覆型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排 航道整治 洲滩守护 崩岸 失稳机理 光纤传感 稳定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窑监滩群航道整治线宽度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廷杰 左利钦 陆永军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86-995,共10页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长江中游来水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黄金航道整治面临新的挑战,从天然冲积河流导出的整治线宽度公式已不适用于坝下游河道。本文以下荆江著名的窑监滩群为例,基于唐存本的"河床断面法",根据三峡...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长江中游来水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黄金航道整治面临新的挑战,从天然冲积河流导出的整治线宽度公式已不适用于坝下游河道。本文以下荆江著名的窑监滩群为例,基于唐存本的"河床断面法",根据三峡工程运行后枯水实测地形资料绘制该河段整治水位下的t-B关系曲线(最小航深-河宽关系曲线),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后航道整治线宽度变化。研究表明,受清水冲刷影响,窑监滩群航道整治线宽度呈逐渐放宽态势,但调整幅度逐年减小,2003~2014年整治线宽度可为800~1 100m。根据2014年枯水地形资料,绘制了满足航深分别为4.5m和6.0m时整治水位-整治线宽度的关系曲线,探讨了整治水位与整治线宽度的组合关系并建立了拟合公式。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滩群航道整治工程设计与维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治线宽度 河床断面法 航道整治 三峡工程 窑监滩群 长江中游
原文传递
马当南水道滩槽演变对三峡工程水沙过程调节的响应
14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刘益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7-1349,共13页
三峡工程改变了坝下游来水来沙过程,引起水沙过程年内分配变化.河道演变不仅受年际水沙总量变化的影响,还与年内水沙过程密切相关.以长江下游马当南水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三峡工程调节前后水沙分配过程,采用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分... 三峡工程改变了坝下游来水来沙过程,引起水沙过程年内分配变化.河道演变不仅受年际水沙总量变化的影响,还与年内水沙过程密切相关.以长江下游马当南水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三峡工程调节前后水沙分配过程,采用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分汊河段滩槽演变对水沙过程调节的响应.结果表明:(1)棉外洲左槽"涨淤落冲"、右槽"涨冲落淤"的规律不发生变化.(2)经过2010年大水大沙年,棉外洲左槽冲淤性质发生变化,由调节前的淤积改变为冲刷;在2011年小水小沙年,冲刷速率增加.(3)揭示了该水道航道条件向不利趋势发展的机理,即三峡工程水沙调节加速了棉外洲左槽发展、右槽萎缩的演变态势.研究成果对认识河道演变机理、正确采取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供类似水道治理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调节 滩槽演变 水沙年内分配 航道条件 马当南水道 三峡工程 长江下游
原文传递
Bank and point bar morphodynamics in the Lower Jingjiang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response to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被引量:1
15
作者 WANG Hongyang LU Yongjun +2 位作者 YAO Shiming zuo liqin LIU Huaix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8期1530-1556,共27页
Geomorphic dynamics of alluvial rivers in response to upstream damming have substantial impacts on navigation, habitat protection, and channel st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flow and sedimen... Geomorphic dynamics of alluvial rivers in response to upstream damming have substantial impacts on navigation, habitat protection, and channel st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flow and sediment regimes, and meander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of bends in the Lower Jingjiang Reach(LJR) before and afte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measurements and hydrological and topographic datasets from 1991 to 2016, banks and point bars morphodynamics of 12continuous bends in the LJR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Point bars in the LJR mainly experienced a net deposition before the TGP operation, but substantially deteriorated with a net erosion rate of 4.6 million m^(3) yr^(-1) in the post-TGP periods(2003–2016), and erosion on heads and upstream margins of point bars was a general adjustment pattern in the 12 bends.The most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point bars and banks occurred in 2006–2011,indicating a delayed response of the channel evolution of the LJR to damming. Detailed observations suggested that the medium discharges(16,000–18,000 m^(3) s^(-1)) were the most contributive discharges in shaping the morphology of point bars and banks in the LJR after damming. In addition, we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sediment supply on meander deformation of the LJR, driven by sediment exchange over point bars, and more upstream planform deformation tended to occur in bends with high sinuosity(>2.0) in the LJR after damm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der deformation and sinuosity was manifested through the geometric adjustment range of point bars. The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s of point bars in the highly curved or compound bends of the LJR were more conducive to cause flow deflections,leading to form concave-bank bars after the TGP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nt bar and bank morphodynamics flow and sediment regimes meander characteristics Three Gorges Project Lower Jingjiang Reac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