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T1促进IDH1野生型胆管癌的恶性进展
1
作者 BAI X zhang h +3 位作者 ZhOU Y 颜学波 孙永康 唐才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49-2449,共1页
【据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0年8月报道】题:TET1促进IDH1野生型胆管癌的恶性进展(作者Bai X等)胆管癌(CCA)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约有20%的CCA患者存在IDH1突变,这些突变被认为是以依赖于2... 【据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0年8月报道】题:TET1促进IDH1野生型胆管癌的恶性进展(作者Bai X等)胆管癌(CCA)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约有20%的CCA患者存在IDH1突变,这些突变被认为是以依赖于2-氧戊二酸(OG)的双加氧酶为靶点促进CCA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致死性疾病 恶性进展 全基因组测序 双加氧酶 戊二酸 野生型 CCA
下载PDF
Study of T-lymphocyte subsets,nitric oxide,hexosamin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c diseases 被引量:10
2
作者 zhang h Jiang SL Yao XX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601-604,共4页
INTRODUCTIONChronic gastritis(CG)and peptic ulcer(PU)are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s.It is now well recognizedthat Helicobacter pylori(Hp)is a major factor that leadsto CG and PU.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amo... INTRODUCTIONChronic gastritis(CG)and peptic ulcer(PU)are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s.It is now well recognizedthat Helicobacter pylori(Hp)is a major factor that leadsto CG and PU.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among T lymphocyte subsets,NO,Hexosamine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MACH disease Tlymphocyte NITRIC oxide HELICOBACTER PYLORI HEXOSAMINE HELICOBACTER infections gastric MUCOSA
下载PDF
miR-182参与调节胶质母细胞瘤的凋亡、生长和分化(英文) 被引量:14
3
作者 Kouri FM hurley LA +16 位作者 Daniel WL Day ES hua Y hao L Peng CY Merkel TJ Queisser MA Ritner C zhang h James CD Sznajder JI Chin L Giljohann DA Kessler JA Peter ME Mirkin CA Stegh Ah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63-163,共1页
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is a lethal,therapy-resistant brain cancer consisting of numerous tumor cell subpopulations,including stem-like glioma-initiating cells(GICs),which contribute to tumor recurrence following ... 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is a lethal,therapy-resistant brain cancer consisting of numerous tumor cell subpopulations,including stem-like glioma-initiating cells(GICs),which contribute to tumor recurrence following initial response to therapy.Here,we identified miR-182 as a regulator of apoptosis,growth,and differentiation programs whose expression level is correlated with GBM patient survival.Repression of Bcl2-like12(Bcl2L12),c-Met,and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HIF2A)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to miR-182 anti-tumor activity,as it results in enhanced therapy susceptibility,decreased GIC sphere size,expansion,and stemness in vitro.To evaluate the tumor-suppressive function of miR-182 in vivo,we synthesized miR-182-based spherical nucleic acids(182-SNAs);i.e.,gold nanoparticles covalently functionalized with mature miR-182 duplexes.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182-SNAs penetrated the bloodbrain/blood-tumor barriers(BBB/BTB)in orthotopic GBM xenografts and selectively disseminated throughout extravascular glioma parenchyma,causing reduced tumor burden and increased animal survival.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harnessing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miR-182 via safe and robust delivery of 182-SNAs represents a novel strategy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G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82 神经外科疾病 临床 GICs
下载PDF
突变牙本质涎磷蛋白导致牙本质发生不良 被引量:6
4
作者 Liang T zhang h +1 位作者 Xu Q 赵泽亮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63-363,共1页
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是成牙本质细胞高度表达的细胞外基质蛋白。人DSPP突变可能导致牙本质发育不全(DGI),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牙本质病。我们最近构建了一种小鼠模型(命名为"DsppP19L/+小鼠"),其表达突变体DSPP,其中第19位... 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是成牙本质细胞高度表达的细胞外基质蛋白。人DSPP突变可能导致牙本质发育不全(DGI),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牙本质病。我们最近构建了一种小鼠模型(命名为"DsppP19L/+小鼠"),其表达突变体DSPP,其中第19位脯氨酸残基被亮氨酸残基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涎磷蛋白 突变体 细胞外基质蛋白 牙本质发育不全 成牙本质细胞 常染色体显性 小鼠模型 亮氨酸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轴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普萘洛尔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Dornhoffer JR Wei T +1 位作者 zhang h 张凌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30-230,共1页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IH)的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作者假设这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下调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轴系统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促进IH消退。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 普萘洛尔 醛固酮轴 血管瘤组织 治疗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婴幼儿血管瘤 血管新生
下载PDF
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相互作用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向肝细胞癌转化
6
作者 王涵 田德安 +2 位作者 WANG h zhang h WANG Y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5-195,共1页
【据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1年12月报道】题: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相互作用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向肝细胞癌的转化(作者Wang H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困扰着很大一部分西方人口,并在发展中国家迅速蔓延。非... 【据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1年12月报道】题: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相互作用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向肝细胞癌的转化(作者Wang H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困扰着很大一部分西方人口,并在发展中国家迅速蔓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NAFLD的一种侵袭性形式。在美国,10%~20%的NASH患者会发展成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并在5~10年内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癌(HCC)。迄今为止,尚无能够阻止或者逆转NASH及其并发症的有效干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淋巴细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终末期肝病 NAFLD 侵袭性 NASH 干预手段
下载PDF
乡村医生的潜伏性结核感染及新发感染:一项队列研究
7
作者 张浩然(编译) 曹雪芳(编译) +3 位作者 高磊(审校) zhang h Cao X Wang D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65-65,共1页
目的乡村医生是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潜在职业暴露人群,针对这一重点人群开展队列研究有助于了解其感染负担及流行特征,将为加强乡村医生职业暴露防护能力的提升,以及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以... 目的乡村医生是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潜在职业暴露人群,针对这一重点人群开展队列研究有助于了解其感染负担及流行特征,将为加强乡村医生职业暴露防护能力的提升,以及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以河南省中牟县(结核病发病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登记在册的全体乡村医生为调查对象,建立研究队列,分别于基线(2017年4月)、基线后3个月、6个月采用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和QuantiFERON-TB Plus(QFT-Plus)对纳人研究对象进行MTB感染检测,并对基线检测阴性的研究对象进行年度随访,追踪其MTB新发感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医生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新发感染 结核病发病率 职业暴露人群 队列研究 河南省中牟县 调查对象
下载PDF
纵向数据的现代分析方法及其功能、说明和注意事项(英文)
8
作者 GE L TU JX +3 位作者 zhang h WANG h hE h GUNZLER D 《上海精神医学》 CSCD 2016年第5期293-300,共8页
纵向研究可用于精神卫生及其服务领域的科研中。纵向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和加权广义估计方程(WGEE)。虽然这两个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也有大量文献发表,但是人们并没有清晰地描述这些方法间的差别以及方法本身... 纵向研究可用于精神卫生及其服务领域的科研中。纵向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和加权广义估计方程(WGEE)。虽然这两个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也有大量文献发表,但是人们并没有清晰地描述这些方法间的差别以及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缺少相关的文献记录。遗憾的是,有些差别和局限性会明显影响对研究结果的报告、比较和解释。本文回顾了纵向数据分析的两种主要方法,强调两者的相似之处和主要差别。我们使用真实数据和模拟数据着重比较这两类模型的假设、对参数的解释、适用性和局限性,并讨论了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用于真实数据研究时的注意事项,提出了相关的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类变量 相关结果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加权广义估计方程 潜变量模型 R SAS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二叠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以及古地理和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沈树忠 张以春 +6 位作者 袁东勋 徐海鹏 琚琦 张华 郑全锋 罗茂 侯章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5-1170,共46页
二叠纪是青藏高原各块体演化的关键时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当时横跨南北半球统一的泛大陆演化到了鼎盛阶段,阻断了全球东西向的赤道暖流的同时,在泛大陆的东侧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特提斯洋暖池,是古-... 二叠纪是青藏高原各块体演化的关键时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当时横跨南北半球统一的泛大陆演化到了鼎盛阶段,阻断了全球东西向的赤道暖流的同时,在泛大陆的东侧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特提斯洋暖池,是古-中生代之交生物与环境演变的引擎.青藏高原二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化石丰富,从南到北由于跨越不同的纬度带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喜马拉雅特提斯带当时位于冈瓦纳大陆印度板块北缘,整个二叠纪沉积含有典型的冈瓦纳冷水型生物群;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灰岩外来体时代集中在瓜德鲁普世(Guadalupian,中二叠世)中、晚期至早三叠世,古生物地理与喜马拉雅特提斯带有显著差异,最有可能为新特提斯洋中的海山型沉积.基墨里(Cimmerian)微地块群在乌拉尔世(Cisuralian,早二叠世)早期阿瑟尔期-萨克马尔期(Asselian-Sakmarian)全部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均发育冰海相沉积及冈瓦纳型冷水生物群.乌拉尔世中期(约290~280Ma)基墨里微地块群由于印度板块北缘Panjal Traps等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与冈瓦纳大陆裂解,并以不同的速度向北漂移.可以分为两个条带,由南羌塘、保山和Sibuma地块组成的北基墨里微地块群漂移速度较快,在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就已经出现大量碳酸盐岩沉积和暖水生物群,因此,它们最先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并进入低纬度暖水区域;而由拉萨、腾冲和Irrawaddy地块组成的南基墨里微地块群,漂移速度相对较慢,在空谷(Kungurian)晚期才开始出现大规模碳酸盐岩沉积,并延续至乐平世(Lopingian,晚二叠世),瓜德鲁普世和乐平世地层中含暖水生物为主的动物群,因此,这些地块至少在空谷晚期已经从冈瓦纳大陆北缘分离,裂解时间稍晚于北基墨里微地块群;这种沉积和古生物地理的时空演变差异性表明乌拉尔世的裂解事件造成了中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的开启和形成.更北的北羌塘地块由于整个二叠纪地层中均含有典型的暖水生物群,与华南地区、思茅地块和印支地块等可以比较,属于古特提斯洋北部的块体.因此,二叠纪中、晚期特提斯域形成了古、中、新特提斯多岛洋共存的局面,是当时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此外,青藏高原多个块体在二叠纪位于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完整记录了晚古生代大冰期、亚丁斯克期全球变暖和二叠纪末快速变暖等重大古气候事件,对于阐明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演变对生物群时空分布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特提斯洋 青藏高原 生物群 古地理
原文传递
深部碳过程动力学模拟:最新进展与工作流程设计
10
作者 赵亮 郭正堂 +11 位作者 袁怀玉 王欣欣 沈昊 杨建锋 孙宝璐 谭宁 张卉 刘永岗 李杨 王佳敏 纪伟强 朱日祥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4-460,共17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板块构造运动能够在地质时间尺度(≥10^(6)年)上调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随着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学术界对新生代及更深时以来的地球CO_(2)演化历史获得了逐步一致的描述,这使得定量确定板块构造动力过程与大气C...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板块构造运动能够在地质时间尺度(≥10^(6)年)上调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随着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学术界对新生代及更深时以来的地球CO_(2)演化历史获得了逐步一致的描述,这使得定量确定板块构造动力过程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机制成为可能.未来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在于发展计算构造碳循环动力过程的方法,为准确重建构造活动的碳通量历史提供平台.文章回顾了全球构造碳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开展板块构造碳循环数值模拟研究的工作流程,包括四个步骤:(1)计算含碳矿物的运移过程,目的在于模拟物质之间碳吸收/释放;(2)模拟构造单元的碳循环,目的在于理解构造活动时圈层之间的碳循环;(3)模拟大陆汇聚-裂解场景引起的碳循环,目的在于探讨固体圈层在超级大陆汇聚-裂解周期的碳循环过程;(4)对比典型构造时期全球深部碳循环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目的在于获得固体-表层圈层耦合的定量认识.前两个步骤已有团队正在逐步攻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两个步骤尽管尚未见到报道,但最新板块构造重建和碳循环研究的进展为最终实现提供了数据和方法基础.从数值计算方法的角度而言,跨越固体-表层圈层的碳循环动力过程在流变参数、时间-空间分辨率上跨越十几个数量级,是实现数值模拟方法和实验需要攻克的首要技术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一种边界参数条件关联的方法来实现固体-表生圈层演化数值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碳循环 构造CO_(2)模拟 边界参数条件关联方法
原文传递
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记录的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破坏过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东雅 张宏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92,共18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不仅造成岩石圈地幔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且也使下地壳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下地壳破坏过程对全面理解华北克拉通显生宙岩石圈破坏过程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了华北不同时代火成岩携... 华北克拉通破坏不仅造成岩石圈地幔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且也使下地壳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下地壳破坏过程对全面理解华北克拉通显生宙岩石圈破坏过程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了华北不同时代火成岩携带的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及其Hf-O同位素组成的最新成果,通过与文献中麻粒岩地体以及埃达克质岩石对比研究探讨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破坏过程,旨在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新的思考.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的不同将麻粒岩捕虏体分为两类,辉石岩捕虏体分为三类.第一类麻粒岩捕虏体具有酸性-基性的成分,斜方辉石主要为变质成因的斜铁辉石,矿物及全岩的Mg#值相对较低,轻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较富集.它们的锆石年龄分布广泛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和显生宙,且显生宙锆石Hf同位素组成从亏损到富集变化范围较大.第一类麻粒岩捕虏体与麻粒岩地体具有相似的矿物及全岩的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且具有一致的太古代-元古代的演化历史,但第一类麻粒岩捕虏体具有大量亏损Hf同位素组成的显生宙锆石,代表了受底侵岩浆改造后的古老下地壳.第二类麻粒岩和第三类辉石岩捕虏体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均具有基性的成分.与麻粒岩地体相比,它们的斜方辉石介于变质成因和岩浆成因之间,矿物和全岩均具有更高的MgO等相容元素含量和较低的不相容元素含量,但是相似地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锆石年龄主要以显生宙为主且Hf同位素组成较亏损,包含少量太古代-元古代的锆石,但是锆石Hf-O同位素组成与麻粒岩地体和第一类麻粒岩捕虏体的相似.与此同时,它们与华北中生代广泛分布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具有互补的关系, Sr-Nd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具有同源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第二类麻粒岩和第三类辉石岩捕虏体可能代表古老基性下地壳被强烈改造并发生重熔产生埃达克质岩浆后的残余体.第一类和第二类辉石岩捕虏体分别具有堆晶成因和反应成因,与麻粒岩地体和第三类辉石岩相比,它们的斜方辉石均为顽火辉石且具有岩浆成因,矿物和全岩均具有较高的Mg#和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中-新生代强烈的岩浆底侵作用不仅形成了大量堆晶成因的第一类辉石岩,而且为下地壳的改造提供了新的物质和热量.所以,华北克拉通的下地壳破坏过程可能是古老下地壳在强烈的岩浆底侵作用的影响下,不断被改造和重熔导致的.发生重熔的古老基性下地壳产生了大量埃达克质岩浆岩并被改造为密度更高(>2.91g cm^(-3))的第二类麻粒岩及第三类辉石岩残余体,部分残余体成为了壳-幔过渡带的组成部分.而未发生重熔的古老下地壳受底侵岩浆的改造作用成分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下地壳的破坏,亦出现了类似岩石圈地幔的上老下新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下地壳破坏 麻粒岩 辉石岩 捕虏体
原文传递
基于中国大气反演系统的卫星CO_(2)数据同化对全球碳收支的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哲 汪涛 +3 位作者 张洪芹 汪宜龙 丁金枝 田向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7-597,共11页
卫星CO_(2)浓度观测可以对地表碳通量反演提供重要约束,尤其在地面观测覆盖不佳的区域.文章使用自主研发的中国大气反演系统,利用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卫星CO_(2)柱浓度观测估算了2015~2019年全球CO_(2)源汇分布,并与... 卫星CO_(2)浓度观测可以对地表碳通量反演提供重要约束,尤其在地面观测覆盖不佳的区域.文章使用自主研发的中国大气反演系统,利用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卫星CO_(2)柱浓度观测估算了2015~2019年全球CO_(2)源汇分布,并与其他五个先进反演系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同化卫星CO_(2)观测,反演得到的全球净陆地碳汇(净生物群系生产力, net biome productivity, NBP)为(1.03±0.39)PgC a^(-1),低于地面观测反演得到的结果(1.46~2.52PgC a^(-1)).文章估算的北半球陆地碳汇为1.30PgC a^(-1),热带陆地为碳源,碳释放量为0.26PgC a^(-1),结果与其他独立证据相符.相较之下,其他系统反演出的北半球陆地碳汇较强(1.44~2.78PgC a^(-1)),而对热带碳通量的估算存在较大分歧,估算范围为0.77~-1.26PgC a^(-1).在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热带陆地是导致全球CO_(2)浓度增长率升高的主要地区.与此同时,北半球热带外地区的碳吸收高于正常年份,这与同期北半球的大幅绿化吻合,该区域较大的碳吸收部分抵消了同期热带地区的碳释放.而大部分基于地面观测的反演并未发现厄尔尼诺发生期间北半球热带外地区碳吸收较强,因而得到的全球净碳释放量高于本研究.基于卫星观测的反演有助于加深对北半球和热带陆地碳通量分配的理解,文章还指出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在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是一个异常强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大气反演 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BP) 厄尔尼诺
原文传递
雷暴地球伽马射线闪探测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探讨
13
作者 吕凡超 张义军 +5 位作者 陆高鹏 祝宝友 张鸿波 徐未 熊少林 吕伟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1-443,共23页
地球伽马射线闪(Terrestrial Gamma-ray Flashes,TGFs)是近来相关研究比较活跃的一类发生在雷暴中的高能辐射现象,可在地面和近地轨道卫星平台上观测到光子能量高达几十兆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爆发.观测表明TGF是伴随雷暴闪电发生的一种... 地球伽马射线闪(Terrestrial Gamma-ray Flashes,TGFs)是近来相关研究比较活跃的一类发生在雷暴中的高能辐射现象,可在地面和近地轨道卫星平台上观测到光子能量高达几十兆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爆发.观测表明TGF是伴随雷暴闪电发生的一种自然界比较常见的高能大气物理现象,但其产生过程、物理机理及效应等尚不清晰,TGF研究也已成为大气电学与高能物理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阐述了近十年来关于TGF探测、TGF与闪电放电过程及雷暴活动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一些尚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卫星观测发现上行TGF与云内初始先导过程关系紧密,一般发生在云内先导起始之后几毫秒时间内,并可能由于其发生过程伴随的瞬时大量电子转移产生特殊的低频电磁辐射.相比之下,目前报道的下行TGF的发生环境比较复杂,可能伴随着不同类型的闪电放电过程,如上行正先导/下行负先导、连续电流过程、回击过程等.由于地面观测资料较少,与上行TGF相比,下行TGF产生过程的研究更加缺乏.随着精细时空探测系统的发展,基于地面与卫星观测平台的精细协同观测将对TGF产生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带来更多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伽马射线闪 闪电 雷暴 高能辐射 电磁探测
原文传递
人工触发闪电高能辐射特征及其与放电参量的关系
14
作者 张雄 李小强 +6 位作者 张阳 曹保锋 郑毅 蒋如斌 李鹏 张鸿波 吕伟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3-627,共15页
2021年5~7月,使用自主研发的雷暴高能辐射观测系统,在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首次开展了人工触发闪电高能辐射观测试验,在22次先导/回击过程中成功捕获到17次X射线暴.文章研究分析了X射线暴的能量、时间和方向特征,讨论了高能... 2021年5~7月,使用自主研发的雷暴高能辐射观测系统,在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首次开展了人工触发闪电高能辐射观测试验,在22次先导/回击过程中成功捕获到17次X射线暴.文章研究分析了X射线暴的能量、时间和方向特征,讨论了高能辐射与相应的回击峰值电流、半峰值宽度、上升时间和回击间隔时间等放电参量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高能辐射普遍存在于人工触发闪电过程中,与回击前最后的下行先导过程密切相关,光子能量集中在数十至百keV,高能辐射平均持续时间~27μs,且具有与垂直向下光束不符的方向特征,可能与先导发展方向有关;高能辐射强度与回击峰值电流正相关,表明其与闪电过程的强弱直接相关,但也同时受到闪电通道条件的调制作用;高能辐射表现出分立脉冲、连续脉冲和分立-连续脉冲3种不同的时间分布模式并在放电参量上存在差异,分立脉冲事件持续时间最长,相应的回击电流半峰值宽度小、回击间隔时间长,且均出现在靠后的先导/回击过程中,连续脉冲事件持续时间短,相应的回击峰值电流小,分立-连续脉冲事件持续时间适中,相应的回击电流半峰值宽度和回击峰值电流普遍较大,3类不同的时间分布事件可能决定于先导发展过程的不同类型.上述观测结果支持先导强场逃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闪电 闪电高能辐射 X射线暴 通道底部电流 先导强场逃逸机制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类火星区域的地下浅层微生物生境
15
作者 陈妍 刘立 +4 位作者 张慧卿 郭雪 张文斯 张春霞 林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1-2540,共10页
寻找生命是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科学目标之一.火星表面之下可以屏蔽高辐射,是可能支持生命生存的潜在区域.然而,火表下潜在微生物生境的分布仍有待进一步评估.本文研究了中国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山坡、冲沟、河道、盐滩和冲积扇等典型类... 寻找生命是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科学目标之一.火星表面之下可以屏蔽高辐射,是可能支持生命生存的潜在区域.然而,火表下潜在微生物生境的分布仍有待进一步评估.本文研究了中国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山坡、冲沟、河道、盐滩和冲积扇等典型类火星地貌中地下(20~60cm深度)微生物生境的分布.利用微生物量和土壤^(14)C年龄来示踪地下微生物生境,综合土壤理化性质(深度、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电导率、pH值、盐类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等)进行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极端干旱区的微生物最适生境主要分布在地下5~25cm处,地表和地下更深处的微生物量则显著降低.这种分布特征可能与该地区地下浅层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紫外辐射屏蔽、液态水短期适度供给等相关.本研究为认识类火星极端环境的地下微生物分布和遴选火星生命信号探测及采样区域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火星环境 柴达木盆地 地下浅层 微生物生境 天体生物学
原文传递
滑坡湖啸的数值模拟——以溪洛渡水库为例
16
作者 黄婷 张怀 石耀霖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9-393,共15页
目前中国已经在金沙江、大渡河、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规划和建设了多个世界级的级联高库大坝,库区地质条件复杂,大规模滑坡体众多,滑坡诱发湖啸导致漫坝和级联溃坝的潜在灾害风险日趋严峻.但描述并预测湖啸产生、传播、漫坝、增水以及与... 目前中国已经在金沙江、大渡河、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规划和建设了多个世界级的级联高库大坝,库区地质条件复杂,大规模滑坡体众多,滑坡诱发湖啸导致漫坝和级联溃坝的潜在灾害风险日趋严峻.但描述并预测湖啸产生、传播、漫坝、增水以及与湖岸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文章基于高阶Boussinesq型方程,实现了对耦合滑坡过程的湖啸动力学建模,并利用有限体积法,完成了模拟湖啸的动力学系统研发.为验证研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选取溪洛渡水库为对象,对假设库区的潜在滑坡湖啸进行了场景模拟.进而对滑坡湖啸的产生、传播、漫坝和下游河道增水等要素进行了量化评估与分析.建立的滑坡总体积为24×10^(6)m^(3),滑坡产生的近场波幅约28m,库区湖岸最大爬高高度约95m,漫坝水量高达2.13×10^(6)m^(3),且坝顶最大波高呈“M”型分布,引起大坝下游水面上涨将近40m.结果表明,中国水库因滑坡诱发湖啸灾害的风险绝对不能轻忽.文章发展的湖啸动力学系统具有模拟滑坡湖啸生成、传播、爬高和漫坝全过程的能力,并可对漫坝水量进行估算,为中国尽快开展级联高库大坝的湖啸灾害风险量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湖啸 滑坡涌浪 BOUSSINESQ型方程 数值模型 溪洛渡
原文传递
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被引量:59
17
作者 沈树忠 张华 +11 位作者 张以春 袁东勋 陈波 何卫红 牟林 林巍 王文倩 陈军 吴琼 曹长群 王玥 王向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0-193,共34页
二叠纪发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建立一个高精度的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是阐明这些重大事件因果关系的基础.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分为3统(乌拉尔统、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和9个阶,在中国分为3统(船山统、阳新统、乐平统)和... 二叠纪发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建立一个高精度的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是阐明这些重大事件因果关系的基础.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分为3统(乌拉尔统、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和9个阶,在中国分为3统(船山统、阳新统、乐平统)和8个阶,除乐平统以外,船山统和阳新统与国际标准划分时限有很大不同.二叠纪历经约4700万年,底界以牙形类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首现为标志,绝对年龄约为(298.9±0.15)Ma,顶界以牙形类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为界,绝对年龄约为(251.902±0.024)Ma.二叠系在中国可识别出35个牙形带、23个䗴带、17个放射虫带和20个菊石带,其中华南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牙形类化石带可作为国际对比的标准.二叠纪δ^(13)C_(carb)变化趋势表明在二叠纪最末期有一次3~5‰的快速负漂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但其他时段可能或多或少受到后期成岩作用影响或仅具有地方性效应.牙形类的δ^(18)O_(apatite)变化趋势表明从石炭纪晚期至空谷期处于一个较冷的时期,空谷晚期开始气候逐渐变暖.长兴期是一个气候较冷期,在二叠纪末有一次8~10℃的快速升高,这次温度升高全球同时发生.^(87)Sr/^(86)Sr比值由阿瑟尔初期的0.7080持续降低至卡匹敦晚期的最低值0.7068~0.7069;乐平世则持续上升,到二叠-三叠系界线处,^(87)Sr/^(86)Sr比值达到0.70708.磁性地层以沃德阶中部Illawarra反向为界,以下称为Kiaman超级反向极性带,以上称为二叠-三叠纪超级混合极性带.瓜德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卡匹敦晚期,持续时间长.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于约(251.941±0.037)Ma,是突发性的.瓜德鲁普世末期的大海退在华南地区主要发生在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至Clarkina dukouensis带之间;二叠纪最末期从大海退转入快速海侵发生在Hindeodus changxingensis-Clarkina zhejiangensis带内.二叠纪是一个古地理区系强烈分异的时期,中国各大区的海陆相二叠系对比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时间框架 对比 生物地层 化学地层
原文传递
2013~2017年气象条件变化对中国重点地区PM2.5质量浓度下降的影响 被引量:88
18
作者 张小曳 徐祥德 +4 位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张恒德 王亚强 仲峻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3-500,共18页
2013~2017年中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实施了系列污染减排措施,重点地区PM2.5质量浓度下降明显,这其中气象条件变化起到了多大作用,是政府和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文章主要基于各类气象要素观测、诊... 2013~2017年中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实施了系列污染减排措施,重点地区PM2.5质量浓度下降明显,这其中气象条件变化起到了多大作用,是政府和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文章主要基于各类气象要素观测、诊断、结合污染-气象条件指数等对PM2.5污染影响的深入分析,发现"大气十条"实施后的2014~2015年中国重点地区气象条件相较2013年变差, 2016和2017年气象条件相较转好.但在京津冀地区2017年相较2013年PM2.5质量浓度下降的39.6%中,仅有~5%(约占总PM2.5降幅的13%)是来自气象条件转好的贡献;在长三角地区下降的34.3%中,有~7%(约占总PM2.5降幅的20%)是来自气象条件转好的贡献,由于气象条件改善程度明显低于此区域观测到的PM2.5降幅,显示出"大气十条"实施五年减排仍然发挥了PM2.5污染改善的主导作用,天气和气候变化因素虽有影响但没有起到控制性作用(文章是用PLAM指数来量化气象条件变好或变差的).在珠三角地区,气象条件对2017年相较2013年的年均PM2.5浓度下降影响较弱,下降成效也主要来自减排的贡献. 2017年冬季气象条件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相较2013年分别转好约20%和30%,在两区域冬季PM2.5分别约40.2%和38.2%的降幅中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京津冀区域2016年冬季气象条件好于2017年冬季约14%,但2017年冬季PM2.5降幅仍大于2016年,显示出2017年更大力度的减排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冬季持续性重污染期间选择气象条件相同的过程对比,也发现因减排导致的PM2.5下降幅度逐年增加,特别是2016和2017年下降的PM2.5浓度幅度更为明显,表明"大气十条"实施5年后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各项控制措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2017年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有效削减.中国大气PM2.5持续性重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京津冀地区仅因气象条件不利就会导致PM2.5浓度较其他季节上升约40~100%,这与冬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降有关,与中国华北冬季受青藏高原大地形"背风坡"效应所导致的下沉气流和"弱风效应"有关,与气候变暖导致的区域边界层结构日趋稳定有关.重污染形成是因为区域出现停滞-静稳的形势,高空环流型主要可分为平直西风和高压脊型,污染形成后不断累积的PM2.5污染还会进一步导致边界层气象条件转差、转差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控制了PM2.5的"爆发性增长"现象,形成显著的不利气象条件与PM2.5累积之间的双向反馈.这些表明在中国现今大气气溶胶污染程度仍然居高的情况下,不利气象条件是持续性重污染形成、累积的必要外部条件.在重污染形成初期大幅降低区域污染排放,是消除和减少持续性重污染事件的关键手段.即使在有利气象条件下,也不宜无限制地允许排放,因为当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显著改变边界层气象条件、会"关闭"污染扩散的"气象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不利气象条件 PM2.5变化中气象贡献 大气十条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 被引量:29
19
作者 王体健 高太长 +17 位作者 张宏昇 葛茂发 雷恒池 张培昌 张鹏 陆春松 刘超 张华 张强 廖宏 阚海东 冯兆忠 张义军 郄秀书 蔡旭晖 李蒙蒙 刘磊 佟胜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33-1874,共4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不断发展,为大气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梳理改革开放40年大气物理与大气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不断发展,为大气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梳理改革开放40年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21世纪以来的突出研究成果,指出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未来的重点方向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 大气环境 大气探测 大气化学 大气遥感
原文传递
基于重处理数据的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强 赵明辉 +4 位作者 张浩宇 张佳政 贺恩远 袁野 丘学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53-1568,共16页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对于理解西北次海盆洋陆转换带属性及岩浆活动过程至关重要.OBS2006-2是一条平行于西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文章在原来数据基础上,增加了该测线上重新解编的2台OBS数据,展开了震...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对于理解西北次海盆洋陆转换带属性及岩浆活动过程至关重要.OBS2006-2是一条平行于西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文章在原来数据基础上,增加了该测线上重新解编的2台OBS数据,展开了震相重新追踪与走时成像,获得了该测线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重新处理后的深部结构模型更加可靠;(2)沿NEE测线方向沉积基底变化较大可能与扩张后期较强的岩浆活动有关,Moho面埋深变化剧烈(23.5~11.8km),地壳厚度(20.5~6.5km)表现了由陆壳(西沙地块)到洋壳(西北次海盆)的变化;(3)模型中洋陆转换带宽度为~20km,Moho面埋深由15.0km剧烈抬升变浅到11.0km,地壳底部发育有~2km厚的高速层(7.2~7.4km s-1),地壳厚度(6~10km)在COT区间减薄~4km,表现为陆壳与洋壳的迅速转变.双峰海山的样品定年数据认为其形成于~23Ma,属于海盆停止扩张后的岩浆活动,具有9km厚的洋壳,其形成机制推测为在浮力驱动减压熔融作用下岩浆沿着先存的构造薄弱带上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次海盆 海底地震仪 速度结构 双峰海山 洋陆转换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