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靶向新辅助药物联合不同化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疗效比较
1
作者 陈方红 高东 +2 位作者 张平宇 周杰 黄亮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8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双靶向新辅助药物联合不同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的方案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11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 目的探讨双靶向新辅助药物联合不同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的方案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11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TcbHP组和AC-THP组,各55例。TcbHP组患者予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多西他赛或紫杉醇)和卡铂治疗,以21 d为1个周期,共治疗6个周期;AC-THP组患者予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治疗,以21 d为1个周期,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及其他药物分别治疗4个周期,共8个周期。结果TcbHP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为61.80%,稍高于AC-THP组的50.90%(P>0.05)。治疗后,TcbHP组恶心,呕吐,腹泻,心脏毒性及手足综合征程度均显著低于AC-THP组(P<0.05);各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CA125,CA153),癌胚抗原(CEA)]水平均显著低于AC-THP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均显著优于AC-THP组(P<0.05)。结论TcbHP方案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疗效与AC-THP方案相当,但前者降低肿瘤标志物生成的作用更明显,且心脏毒性风险相对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药物治疗 双靶向药物 新辅助治疗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肿瘤标志物 心脏毒性
下载PDF
医学《基础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学案例设计
2
作者 王芳 张韵贤 +2 位作者 郑泽耿 张平玉 陈彦涛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82-185,188,共5页
本文以医学《基础化学》课程为平台,以健康与生命相关的医学实例为基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以五大模块为例:沉淀溶解平衡的医学应用、酸碱平衡和缓冲溶液的应用、溶胶分散系及其应用、催化反应和酶催化剂,以及元素与人体健康等,进... 本文以医学《基础化学》课程为平台,以健康与生命相关的医学实例为基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以五大模块为例:沉淀溶解平衡的医学应用、酸碱平衡和缓冲溶液的应用、溶胶分散系及其应用、催化反应和酶催化剂,以及元素与人体健康等,进行教学思政案例的挖掘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将思政内容按照哲学思辨、科学人文、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四大部分进行分类,并融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的课堂展示,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成为学生参与小组自评和组内互评的重要依据。经历了两轮的教学实施后,本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也期待能为高校教师开展化学课程思政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化学教学 课程思政 教学案例
下载PDF
石墨烯对聚脲脂高温流变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林燃 刘豪 +4 位作者 余来贵 张玉娟 张平余 宋宁宁 张晟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0,共10页
目的保证轴承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轴承润滑脂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摩擦学性能和流变学性能。方法用机械剥离法制备的石墨烯作为聚脲脂的润滑添加剂,通过四球摩擦试验机、旋转流变仪,研究石墨烯在不同工作温度下对聚脲润滑脂流变行... 目的保证轴承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轴承润滑脂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摩擦学性能和流变学性能。方法用机械剥离法制备的石墨烯作为聚脲脂的润滑添加剂,通过四球摩擦试验机、旋转流变仪,研究石墨烯在不同工作温度下对聚脲润滑脂流变行为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三维轮廓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磨斑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添加石墨烯润滑添加剂使聚脲润滑脂的高温硬化现象明显改善,同时提高了聚脲润滑脂的结构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工作温度为75、150℃时,与空白聚脲润滑脂相比,含1.0%(质量分数)石墨烯的聚脲润滑脂润滑下的轴承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分别降低49%、20%和10%、20%。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含石墨烯的聚脲润滑脂样品在钢滑动表面形成的沉积膜的结构有序化碳的含量稍有下降,但与空白聚脲润滑脂相比,石墨烯-聚脲润滑脂沉积膜的结构有序化碳含量高得多。结论结构有序化碳的形成对提高基础脂的减摩抗磨性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石墨烯润滑添加剂还可以有效改善聚脲润滑脂的高温硬化性能、胶体稳定性以及稠化剂的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润滑脂 石墨烯 减摩 抗磨 流变学性能 高温
下载PDF
中俄边境地区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雨欣 张平宇 +1 位作者 初楠臣 杨奇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21-1933,共13页
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俄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中国东北9个中俄边境城市与俄罗斯远东11个首府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中俄城市经济联系有向加权网络,分析2006—2019年经济联系演变格局及... 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俄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中国东北9个中俄边境城市与俄罗斯远东11个首府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中俄城市经济联系有向加权网络,分析2006—2019年经济联系演变格局及网络结构,并进一步抽象出网络结构图谱判定其演变质量。结果表明:①中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趋于紧密,其中中方边境城市的对外引力显著提高,而俄远东城市的辐射作用逐渐减弱,经济联系网络呈现近邻效应与等级效应交织共生的空间态势。②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的结网能力在13 a间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以佳木斯、延吉和牡丹江为核心节点的辐射状结构;远东中心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虹吸效应使得网络传输流向与流量越来越依赖高首位度节点的作用。③2006—2013年,中俄城市联系网络的层级结构增强而匹配结构减弱,网络结构整体表现为依赖性和锁定性。2013—2019年,网络结构由封闭立体化趋向开放扁平化,网络结构的灵活性与复杂性显著提高。与此同时,13 a间核心社团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下促进了与其他功能社团的联动发展。④中俄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图谱呈现典型的异配性轴辐式结构。2006—2013年,网络系统的“核心–边缘”结构愈发明显,核心节点城市的控制力和传输力最强;2013—2019年,城市网络结构跃迁到新的演变状态,进入核心突出、边缘扁平的协同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系网络 中俄边境经济合作 网络结构 中国东北边境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
下载PDF
不同分子结构聚酰亚胺固-液复合摩擦学行为与润滑机理研究
5
作者 李哲 段春俭 +4 位作者 高传平 张晟卯 张平余 王廷梅 王齐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7-409,共13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热固性聚酰亚胺(TPI)材料,利用DMA242C型动态热机械分析仪、万能试验机以及接触角测量仪等对其机械性能、热学性能以及表面基础油PAO10的润湿性能进行表征,并与商业化的热塑性聚酰亚胺YS-20作对比,考察了两种不同分...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热固性聚酰亚胺(TPI)材料,利用DMA242C型动态热机械分析仪、万能试验机以及接触角测量仪等对其机械性能、热学性能以及表面基础油PAO10的润湿性能进行表征,并与商业化的热塑性聚酰亚胺YS-20作对比,考察了两种不同分子结构的聚酰亚胺(PI)在PAO10润滑下的摩擦学行为.球-盘摩擦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模拟的多次“启-停”往复运动,还是模拟一次“启-停”的旋转接触运动,TPI与PAO10的固-液复合体系均具有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主要归因于TPI与PAO10之间较好的润湿性与物理吸附作用.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空间化学交联TPI的空间化学交联结构增强了其表面与PAO10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有助于提高边界膜的构筑速度与承载能力,进而改善了两者复合体系的摩擦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分子结构 基础油 固-液复合润滑 摩擦学行为
下载PDF
Trade-off and Synergy of Rural Functions Under County Depopulation in the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6
作者 LI Dongmei WEN Qing +1 位作者 QI Yue zhang ping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616-633,共18页
As th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shrink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0,it is critical to master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on rural functions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 As th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shrink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0,it is critical to master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on rural functions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is study,we focused on the impacts of depopulation on the evoluti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rural subfunctions.Based on the rural function indexes system,the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method,spatial analysis method,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summari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function development,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in the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population varied in the extent and duration between the forested region and plain areas,which both impacted the trajectories of rural subfunctions evolution.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slight depopulation was beneficial,while the effect of rapid depopulation was adverse,which was exactly opposite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All forms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we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With the deepening population shrinkage,depopulation mainly promoted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subfunctions in this study,excep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But effects of depopulation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rural subfunctions varied between the forested region and plain areas in some cases.The results provided evidence for the cognition that population shrinkage had complicated effects on rural sub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function depopulation trade-off and synergy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 被引量:48
7
作者 刘世薇 张平宇 +2 位作者 宋凤斌 潘晓卉 温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51-1060,共10页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在对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基础之上,从农业生产现代化、物质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活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0年以...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在对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基础之上,从农业生产现代化、物质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活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0年以来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垦区在作物单产、农机装备水平、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有机作物种植占比等方面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经营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差距较大。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稳步提高,以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生活现代化的快速演进为主,其次是物质装备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演变特点。因此提出黑龙江垦区尚处于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攻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垦区 农业现代化 熵值法
下载PDF
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林峰 张平宇 +1 位作者 李鹤 刘世薇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2,共8页
脆弱性理论与方法已成为研究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如下。1)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总... 脆弱性理论与方法已成为研究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如下。1)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脆弱性得分由2005年的1.343下降到2015年的1.197;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地区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原因。2)脆弱性水平呈"西南高、东北低"、"北部稳定、中南部下降"的时空分异特征。3)低应对能力是地区脆弱性的主要特征,而各脆弱类型呈差异化分布态势。在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背景下,针对不同地区的脆弱性特征,实施差异化的应对策略是保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社会生态系统 农牧交错带 时空演变 东北西部
下载PDF
吉林省村域尺度下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重组模式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静 张平宇 郭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2-850,共9页
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与重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吉林省为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景观形状指数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估算了吉林省不同区域的农村宅... 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与重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吉林省为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景观形状指数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估算了吉林省不同区域的农村宅基地闲置情况,将农村居民点长期存在的"破碎化"和日益突出的"空心化"相结合,提出了在行政村尺度下农村居民点优化重组的"整小填大"新模式。结果表明:(1)吉林省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零散分布,尤其中部呈破碎化分布,形态不规则,具有较大的整治潜力;(2)吉林省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为18.32%,西部地区最高(24.48%),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约6%和12%;(3)"整小填大"模式可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44.6%,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046.66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景观形状指数 居民点优化重组模式 村域尺度 吉林省
下载PDF
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12-1022,共11页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研究特色突出。东北地理所建所60 a来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仍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重点研究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跨境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发扬人文地理研究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区域发展 学科建设 东北地区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下载PDF
高密度金属包装液体的双能CT检测方法
11
作者 李保磊 李斌 +2 位作者 张萍宇 莫阳 张耀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4-749,共6页
基于投影分解的双能CT液体探测方法能有效抑制射束硬化效应的影响,但对于由高密度金属容器包装的液体检测,原子序数的计算误差较大。本文在双能分解预处理CT重建框架下,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一种针对高密度金属圆柱形容器包装液体的电子... 基于投影分解的双能CT液体探测方法能有效抑制射束硬化效应的影响,但对于由高密度金属容器包装的液体检测,原子序数的计算误差较大。本文在双能分解预处理CT重建框架下,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一种针对高密度金属圆柱形容器包装液体的电子密度和有效原子序数计算结果的线性校正方法。该方法可大幅提高原子序数求解精度,且适用于多瓶液体同时检测。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探测 高密度金属 容器 双能CT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奇峰 张平宇 +2 位作者 李静 刘文新 何秀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88-1599,共12页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从投入、产出、社会发展3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40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从投入、产出、社会发展3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40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与阶段划分。结果表明:①从空间格局看,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沿东北−西南轴线地区较高,轴线东西两侧地区较低”的空间格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及环渤海地区为高值集聚区;②从发展速度看,东北地区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有所提高,北部地区发展速度整体大于南部;③从所处阶段看,2018年处在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的地市占比达86%,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处在由“初步实现”向“基本实现”的转变阶段;④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个分维度指标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⑤不同地区应针对发展优势及资源禀赋,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发展水平测度 农业投入 农业产出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初楠臣 张平宇 +1 位作者 李鹤 李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9-1078,共10页
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2005~2015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研究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西伯利亚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两联邦区人口城镇化... 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2005~2015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研究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西伯利亚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两联邦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下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发展缓慢,多数联邦主体的城镇化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空间上,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集中在西伯利亚联邦区西部(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联邦主体),低值区分布在远东联邦区东部(马加丹-楚科奇-勘察加联邦主体),西高东低格局特征显著;最后探讨了促进西伯利亚与远东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 社会城镇化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际高铁网络格局特征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8
14
作者 初楠臣 张平宇 +1 位作者 李鹤 姜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1-769,共9页
构建城际高铁联系强度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探讨东北地区高铁网络格局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高铁网络整体关联性相对紧密,小世界效应显著,但仍处于弱连接状态,涵盖长春-四平-沈阳-铁岭-抚顺、大连-辽阳-鞍山-营口-... 构建城际高铁联系强度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探讨东北地区高铁网络格局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高铁网络整体关联性相对紧密,小世界效应显著,但仍处于弱连接状态,涵盖长春-四平-沈阳-铁岭-抚顺、大连-辽阳-鞍山-营口-盘锦、松原-白城-乌兰浩特子群,吉林-延吉、齐齐哈尔-大庆、丹东-本溪、锦州-葫芦岛关系对,7片区组织格局成型;②以哈尔滨为分界线的东南部比西北部的高铁通达联系密切,高铁要素集散呈'一核心、三边缘'格局特征,长春为东北高铁中介运输轴点;③辽、吉省内高铁联系紧密,黑、蒙东松散,辽宁省呈沈阳-大连一轴、沈阳-锦州与沈阳-丹东两翼格局,吉林省呈长春-吉林-四平与长春-吉林-延吉三角交叉状格局,黑龙江省呈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轴线状格局,蒙东区呈乌兰浩特孤立化格局;④东北地区高铁的运营加快了哈大齐、哈长与长吉图一体化进程,有助于构建辽中南内部哈大、沈丹与丹大高铁三角骨架,同时应依托7片区与4大中俄朝韩主通道搭建东北内外、海陆统筹的铁路网络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际联系 运营频次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俄罗斯东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初楠臣 张平宇 +2 位作者 吴相利 李鹤 杨奇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717-9728,共12页
以俄罗斯东部地区为对象,结合PES和PSR模型分别构建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程度,划分其阶段类型。研究表明:2005... 以俄罗斯东部地区为对象,结合PES和PSR模型分别构建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程度,划分其阶段类型。研究表明:2005—2018年,(1)俄东部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经济城镇化的贡献份额最大;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小幅下降态势,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作用最大;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其内部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系统均衡发展。(2)西伯利亚联邦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联邦区,二联邦区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距较小,西伯利亚区协调发展程度略强于远东区;西伯利亚区内部由城镇化滞后→系统均衡发展,远东区内部始终为城镇化滞后。多数联邦主体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高级协调的数量最少。(3)空间上,城镇化、生态环境、二者协调发展度均呈"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核心高值区分布在新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的串联区,边缘低值区位于阿尔泰共和国和楚科奇自治区。最后探讨了促进俄东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俄罗斯东部
下载PDF
俄罗斯东部地区首府的城市流强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初楠臣 张平宇 +1 位作者 吴相利 李鹤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87,共6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采用区位熵、外向功、城市流等模型研究俄罗斯东部首府的城市流强度及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1)俄东部城市流强度呈西高东低、自西向东衰减的空间格局。西伯利亚区的...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采用区位熵、外向功、城市流等模型研究俄罗斯东部首府的城市流强度及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1)俄东部城市流强度呈西高东低、自西向东衰减的空间格局。西伯利亚区的城市流强度高于远东区,表现出西西伯利亚区>东西伯利亚区>南远东区>北远东区。(2)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3个一级大区域服务中心的对外服务主导地位显著,哈巴罗夫斯克、伊尔库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巴尔瑙尔、托木斯克、克麦罗沃6个二级区域服务中心是城市联系的中坚力量,乌兰乌德、赤塔、雅库茨克、布拉戈维申斯克、南萨哈林斯克5个三级地方中心的辐射作用较弱。(3)不同首府在产生城市流时具备各自的行业优势,在信息通信、金融保险、军事安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电力燃气、文体娱乐业等领域具备专业化优势,在施工建筑、批发零售、酒店餐饮、农林猎渔、房地产、其他服务业等领域对外服务功能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 区位熵 外向功 俄罗斯东部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创造——以辽源市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谭俊涛 张平宇 +2 位作者 李静 刘文新 仇方道 《资源与产业》 2018年第3期8-15,共8页
文章选取东北地区城市转型效果较好的辽源市作为典型案例,从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进行分析,探究资源型城市路径创造的途径与过程。结果显示,辽源市路径创造是以东北振兴规划的提出为契机,尤其是在2005年被确认... 文章选取东北地区城市转型效果较好的辽源市作为典型案例,从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进行分析,探究资源型城市路径创造的途径与过程。结果显示,辽源市路径创造是以东北振兴规划的提出为契机,尤其是在2005年被确认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后,政府政策导向的路径创造有序展开,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形成了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和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三个特色优势产业,优势产业从采掘业和初级制造业向中间品制造业和深加工制造业转型。辽源市煤炭资源趋于枯竭,通过积极利用域外煤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主体,使煤炭产业有序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路径创造 资源型城市 辽源市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潘晓卉 张平宇 刘世薇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3期303-311,共9页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明确区域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过程,可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2005-2015年东北地区40个市/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以及作物组合状...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明确区域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过程,可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2005-2015年东北地区40个市/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以及作物组合状况,划分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类型,进而分析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扩大,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及其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呈现"上升-下降"趋势,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稳定上升,水稻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在2011年超过大豆;(2)种植结构类型共出现8种,以作物主导型为主。其中,玉米主导型和水稻主导型地区数量增加,大豆主导型地区数量减少;(3)玉米主导型地区分布最广,由辽宁省、吉林省向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扩散,大豆主导型萎缩至大、小兴安岭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单一化趋势明显,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吉林省东部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种植结构类型向玉米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粮食作物 时空变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分析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连刚 张平宇 +1 位作者 谭俊涛 关皓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对分析老工业基地演变过程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依据经济增速划分1990~201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周期,通过构建反事实函数测度不同阶段城市和分产业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揭示了区域经济弹性的演化特征,反映了辽宁老工业... 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对分析老工业基地演变过程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依据经济增速划分1990~201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周期,通过构建反事实函数测度不同阶段城市和分产业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揭示了区域经济弹性的演化特征,反映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结果发现:同一经济周期中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抵抗力低受冲击影响严重的城市在随后的经济振兴过程中经济恢复发展好,存在"创造性破坏"过程;区域经济弹性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区域对冲击的抵抗力水平受前一经济周期恢复力的影响,区域经济弹性在引起区域应对冲击能力的变化同时其自身也因此而发生改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经历了衰退-恢复-下滑的波动历程,呈现倒"N"型,其面对冲击扰动的抵抗力较低,第二产业更易受到冲击影响,第三产业抵抗力相对较高,老工业基地长期存在路径依赖、制度锁定现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严重,突破能力弱,过度依赖传统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针对老工业基地演变过程的规律特征,提出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弹性 抵抗力 恢复力 辽宁老工业基地 东北经济振兴
下载PDF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2
20
作者 李连刚 张平宇 +1 位作者 程钰 王成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7-567,共11页
黄河流域应对外部冲击的经济韧性能力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韧性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决定因素。结... 黄河流域应对外部冲击的经济韧性能力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韧性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决定因素。结果发现:(1)黄河流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显著下降的态势,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黄河流域中南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相对较高;(2)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经济韧性水平高(低)的城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且空间自相关指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3)相关多样性、专业化、政府管控和第三产业比重均显著的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而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4)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经济韧性水平城市的发展将促进周边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空间集聚 空间溢出 产业结构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