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增强细胞间紧密连接促进乳腺癌细胞耐药 被引量:3
1
作者 牛亚楠 高宇 +5 位作者 何倚帆 李克敏 李瑞涵 张文龙 张轩萍 师锐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9-815,共7页
乳腺癌是致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由ABCG2(ATP-binding cassette G2)介导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其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探讨ABCG2介导的耐药机制并探寻其关键分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 乳腺癌是致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由ABCG2(ATP-binding cassette G2)介导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其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探讨ABCG2介导的耐药机制并探寻其关键分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参与多种肿瘤耐药,且与乳腺癌MDR密切相关,但它在ABCG2介导的乳腺癌耐药中的作用尚未阐明。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EpCAM对于ABCG2介导的乳腺癌细胞的多药耐药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CCK8细胞毒性结果证实,相对于人乳腺癌药物敏感株MCF-7,耐药株MCF-7/MX对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X)的耐药性显著增强;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MCF-7相比,MCF-7/MX细胞中ABCG2高表达,EpCAM表达上调。siRNA法敲低MCF-7/MX细胞中EpCAM可下调其ABCG2表达,并恢复对MX的敏感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发现敲低EpCAM可减少MCF-7/MX细胞间连接。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到EpCAM与密封蛋白1(claudin 1)在MCF-7/MX细胞共定位;进一步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敲低EpCAM减少MCF-7/MX细胞中密封蛋白1表达。综上所述,EpCAM可能通过与密封蛋白1相互作用,增强细胞间紧密连接,促进ABCG2介导的乳腺癌多药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乳腺癌 细胞间紧密连接 密封蛋白1 耐药
下载PDF
虚拟现实针灸教学系统的应用与探索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选平 贾春生 +4 位作者 邢海娇 张晓琪 高飞 谢煜 李金鹏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第1期61-64,共4页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前社会讨论热点之一,将该技术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尤其应用于针灸教学中已是未来针灸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针灸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优势以及学生使用系统之后的客观评价。该技术使经络腧穴定...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前社会讨论热点之一,将该技术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尤其应用于针灸教学中已是未来针灸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针灸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优势以及学生使用系统之后的客观评价。该技术使经络腧穴定位立体、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保证学生记忆力持久且易掌握、操作体验接近真实感等明显优势,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针灸学理论知识的趣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针灸教学 三维空间 经络腧穴 断层解剖
下载PDF
深刺“天枢”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吕琪 孙瑜培 +4 位作者 张莘 张选平 许晓康 高飞 孙彦辉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3-649,共7页
目的:观察针刺“天枢”不同深度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传导功能及结肠P物质(SP)、Cajal间质细胞(IC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每组10只。采用1 mg... 目的:观察针刺“天枢”不同深度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传导功能及结肠P物质(SP)、Cajal间质细胞(IC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每组10只。采用1 mg/mL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 mg/kg)灌胃复制STC大鼠模型。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予“天枢”电针干预,分别直刺进针3、4.5、10 mm,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15 d。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检测大鼠首粒黑便排出的时间,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结肠肌电频率和振幅,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P和ICC特异性标志蛋白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c-kit)的阳性表达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肠肌电频率明显降低(P<0.01)、振幅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SP、c-kit阳性表达面积明显缩小(P<0.01);与模型组比较,常规针刺组、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0.01),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结肠肌电频率明显升高(P<0.01)、振幅明显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SP、c-kit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增加(P<0.05,P<0.01);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深刺一组和深刺二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1),结肠肌电频率明显升高(P<0.01)、振幅明显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SP、c-kit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增加(P<0.05,P<0.01);与深刺一组比较,深刺二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P<0.05),结肠肌电频率升高(P<0.05)、振幅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SP、c-kit阳性表达面积增加(P<0.05)。结论:不同深度针刺大鼠“天枢”均对STC有治疗作用,可调节肠道功能,改善便秘症状,尤以针刺深度10 mm效果最显著,其作用机制与调节结肠肌电节律、促进结肠SP及ICC细胞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深刺 天枢 P物质 CAJAL间质细胞
原文传递
关于《经络腧穴学》加入腧穴鉴别内容的初步设想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锐卿 贾春生 +2 位作者 张选平 李晓峰 张莘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88,共6页
为加深对腧穴主治的理解,明确腧穴的靶向性,为针方的组成提供依据,建议于《经络腧穴学》中加入腧穴鉴别内容,并进行了初步设想,可以以主治、部位、经脉为纲对相关腧穴进行鉴别。本文以治疗胃病腧穴、眼部腧穴、肺经五输穴为例,结合古代... 为加深对腧穴主治的理解,明确腧穴的靶向性,为针方的组成提供依据,建议于《经络腧穴学》中加入腧穴鉴别内容,并进行了初步设想,可以以主治、部位、经脉为纲对相关腧穴进行鉴别。本文以治疗胃病腧穴、眼部腧穴、肺经五输穴为例,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科研成果进行腧穴主治鉴别,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腧穴学 学科建设 腧穴鉴别 五输穴
原文传递
深刺廉泉与翳风穴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54
5
作者 覃亮 张选平 +3 位作者 杨信才 崔彩虹 石晶 贾春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d,连续治疗4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深刺廉泉穴与翳风穴结合常...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d,连续治疗4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深刺廉泉穴与翳风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6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法(SSA)、洼田饮水试验检测,并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综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SA评分均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S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46/52,88.46%)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2/52,61.54%,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62%(5/52),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54%(6/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廉泉穴与翳风穴基础上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舌咽功能,协调吞咽肌肉,重建吞咽功能,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廉泉穴 翳风穴 常规吞咽训练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的眼针疗法临床应用特点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天玉 邢海娇 +8 位作者 徐媛媛 石晶 王建岭 孙彦辉 李晓峰 徐晶 张选平 张莘 贾春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7-382,共6页
目的:挖掘眼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特点,探讨眼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方法:以"眼针"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年至2017年的眼针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及《中华眼针》... 目的:挖掘眼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特点,探讨眼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方法:以"眼针"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年至2017年的眼针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及《中华眼针》《眼针实践录》和《彭静山眼针疗法研究》的眼针医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数据提取、统计分析。总结眼针疗法的优势病种、针刺方法、行针手法、选穴原则、疗效。结果:眼针疗法临床应用广泛,所收集178篇期刊文献共涉及7个疾病科属42种疾病,以内科疾病应用频次最多(19种),其次是头面躯体痛证(7种)。眼科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有效率均在91%以上;在纳入的期刊文献中,循经取穴使用146次,看眼取穴使用14次,病位取穴使用153次;进针方法以眶外横刺法为主(81篇),留针时长以15~30min较多,多采用刮动针柄法行针(34篇),总治疗频次以11~20次居多。医案部分涉及疾病53种,内科病种最多(37种),以中风后遗症(34次)和面瘫(11次)最为多见;取穴原则以看眼取穴为主(129篇),进针方法多采用眶外横刺法(102篇),留针时长不一;痊愈率均在90%以上,其余为显效。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的疾病广泛且效果显著,特别是对内科中风后遗症和各种急慢性痛证的应用优势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数据挖掘 文献研究 临床疗效 应用特点
原文传递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腕踝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临床应用特点 被引量:35
7
作者 杨克 杜玉茱 +8 位作者 石晶 王建岭 孙彦辉 邢海娇 李晓峰 徐晶 张选平 张莘 贾春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3-678,共6页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搜集的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腕踝针疗法的适宜病种,为腕踝针疗法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从1975年1月1日至2017...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搜集的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腕踝针疗法的适宜病种,为腕踝针疗法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从197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关于腕踝针疗法的期刊文献和《实用腕踝针疗法》和《微针系统诊疗学》中的医案资料。以搜集到的期刊、医案中报道的腕踝针治疗疾病种类为依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计算频繁项集,运用自主研制的腕踝针数据库平台,提取并归类总结相关内容信息,进行腕踝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挖掘。结果:所纳入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中,其治疗疾病范围共涉及7个疾病科属。期刊文献中临床应用疾病种类达83种,其中又以外科伤筋及漏肩风的临床应用最为多见,其应用频次分别为34次和24次;整理分析期刊文献数据所得腕踝针疗法总有效率为内科92.74%、外科91.39%、妇科91.51%、皮肤科90.88%、儿科96.20%、五官科89.05%、精神科88.78%。腕踝针疗法医案文献中涉及疾病118种,其治疗疾病以疼痛、痹症较多,蛇串疮也为常见病种,精神科疾病应用腕踝针疗法较多,疾病以焦虑症、狂躁症多见。结论:腕踝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中,并且疗效上佳,其临床应用范围以外科、内科(神经内科较为多见)、皮肤科(以带状疱疹多见)疾病最为多见,此外,五官科、妇科、儿科、精神科等疾病的治疗也涉及腕踝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疗法 数据挖掘 优势病种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头针不同流派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子迪 王锐卿 +6 位作者 刘敬萱 孙彦辉 李晓峰 张莘 张选平 贾春生 邢海娇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09-814,共6页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头针各流派相关书籍,对近60年与头针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比较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云鹏头针、焦顺发头针、朱明清头针等10个头针流派的理论基础、选穴部位、临床优势病种等,以期为治疗不同疾病提...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头针各流派相关书籍,对近60年与头针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比较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云鹏头针、焦顺发头针、朱明清头针等10个头针流派的理论基础、选穴部位、临床优势病种等,以期为治疗不同疾病提供头针疗法的最佳刺激部位、全息象、针刺手法、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减少临床选穴(区)的盲目性。众多头针流派各有特点,应通过严密的科学研究找出临床中头针最佳治疗方案,促进流派间的融合,使头针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临床使用头针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头针疗法的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疗法 学术流派 针刺方法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腹针疗法应用特点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吕九亨 王建岭 +8 位作者 潘丽佳 徐晶 石晶 张莘 张选平 邢海娇 王恺笛 杜玉茱 贾春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针对现有腹针疗法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以期得到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病谱规律及优势病种,为临床疾病诊疗提供相应参考。方法:基于课题组建立的腹针疗法数据库平台,针对纳入研究的腹针疗法文献信息,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 目的:针对现有腹针疗法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以期得到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病谱规律及优势病种,为临床疾病诊疗提供相应参考。方法:基于课题组建立的腹针疗法数据库平台,针对纳入研究的腹针疗法文献信息,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与提取。结果:纳入研究文献788篇,涉及临床6个科属,具体包含病种96个,以内科病种频次最多,为45个,占46.87%,外科病种频次为18个,占18.75%。涉及病种中又以颈椎病、腰腿痛和中风后遗症出现频次较多,分别为84次、77次和67次。治疗组除腹针疗法外,采用配合疗法的研究共519项,占65.86%,涉及疗法频次552次。其中以针刺疗法应用最多,涉及频次135次,占24.46%;中药内服应用频次81次,占14.67%;艾灸应用频次80次,占14.49%。腹针疗法在各科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其中以外科疾病总有效率最高,为95.10%。结论: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病谱范围广泛,尤以颈椎病应用最多,且疗效较佳。腹针疗法有其独特疗法特点与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适当采用相应配合疗法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针疗法 数据挖掘 病谱 疗法特点
原文传递
不同频率电针“天枢”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电及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崔梦晓 孙瑜培 +5 位作者 李晓峰 张选平 许晓康 高飞 孙彦辉 张莘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0-714,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天枢”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结肠肌电、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结肠P物质(SP)的影响,探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STC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天枢”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结肠肌电、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结肠P物质(SP)的影响,探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STC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和变频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灌胃法复制STC大鼠模型。各电针组分别给予2 Hz低频、100 Hz高频和2 Hz/100 Hz变频电针刺激“天枢”,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14 d。观察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结肠肌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结肠SP、VIP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结肠肌电振幅、结肠VIP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肠肌电频率、结肠SP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P<0.01),结肠肌电振幅、结肠VIP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结肠肌电频率、结肠SP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与高频电针组比较,变频电针组和低频电针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结肠肌电振幅、结肠VIP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肠肌电频率、结肠SP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天枢”可通过改善大鼠结肠肌电,降低结肠VIP表达,增加结肠SP表达,从而治疗STC,且低频电针与变频电针效果优于高频电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传输型便秘 结肠 肌电 胃肠运动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原文传递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处方特点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义情 温静 +4 位作者 李亚楠 刘冉冉 张选平 张莘 贾春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11-1316,共6页
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腧穴处方以及刺灸法应用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选穴、治法依据。对近20年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运用Cytosc... 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腧穴处方以及刺灸法应用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选穴、治法依据。对近20年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运用Cytoscape3.9.0进行共现网络可视化、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Gephi0.9.2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共筛选出798篇文献,提取3258条针灸处方,涉及253个腧穴,主要从辨证分型选穴、分部选穴、主穴处方及疗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痛痹、行痹、着痹及风湿热痹;辨证选穴核心腧穴组合为痛痹:关元、肾俞;着痹: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丰隆;行痹:风池、膈俞、风门、血海、外关;风湿热痹:大椎、曲池、合谷。分部选穴以上肢部、下肢部、脊柱部腧穴多见。曲池在主穴处方中使用频次最高,足三里-肾俞的共现强度最高;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为足三里-曲池。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选穴多遵循“主穴-局部配穴-辨证配穴”的原则,温针灸及针药联合为最常用的施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针灸 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 Cytoscape
原文传递
Differences of promethazine and terfenadine on ion channels in guinea pig ventricular myocytes 被引量:6
12
作者 LI Xue-wen NIU Shuan-cheng +4 位作者 zhang xuan-ping Lü Ji-yuan BAI Feng zhang Ling WU Bo-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44-947,共4页
Promethazine, a first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has an antiarrhythmic effect on ischemia-reperfusion inducing arrhythmias^1 and experimental arrhythmias.^2 However, terfenadine as a second generation of antihistamine, ... Promethazine, a first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has an antiarrhythmic effect on ischemia-reperfusion inducing arrhythmias^1 and experimental arrhythmias.^2 However, terfenadine as a second generation of antihistamine, has been reported to elicit hypotension, bradycardia, prolongation of the QTc interval and torsades de pointes (TdP) like ventricular arrhythmia.^3 This may be due to the blockage on rectifier postassium current (Ik) of terfenadine, resulting in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 and dispersion of the repolarization duration, which might provoke a specific form of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dysrhythmia, i.e. TdP.^4 In clinical practice,however, the class Ⅲ antiarrhythmic agents, which target on the lk and prolong the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nd QTc interval, rarely lead to arrhythmias.Other actions must be considered to underlie the arrhythmogenic tendency of terfenadine besides its inhibition on Ik. Though both promethazine and terfenadine block the H1 receptor, there must be a different pharmacology profile between the two compounds on ion channels of cardiac myocytes.Whole-cell patch clamp techniqu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two antagonists of the H1 receptor on the main ion currents in cardiac electrical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METHAZINE TERFENADINE ion channels ventricular myocytes H1 receptor
原文传递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应用特点 被引量:7
13
作者 温静 韩鹏 +6 位作者 吴慧慧 张子迪 刘敬萱 张莘 张选平 贾春生 李晓峰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8-926,共9页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梅尼埃病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刺灸法应用特点,为针灸临床治疗梅尼埃病提供选穴、刺灸法选择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4月各中英文数据库中以针灸为主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研究文献...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梅尼埃病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刺灸法应用特点,为针灸临床治疗梅尼埃病提供选穴、刺灸法选择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4月各中英文数据库中以针灸为主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运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针灸治疗梅尼埃病临床文献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Gephi 0.9.2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2篇文献,涉及152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569次。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经脉以督脉、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为主;毫针针刺为针灸治疗梅尼埃病最常用的干预措施;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为“百会-风池”,其次是“百会-内关”,体现了局部选穴和远道配穴的原则;通过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法”和“社团分析”最终得到3个核心腧穴群。结论: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针灸治疗梅尼埃病具有一定特点,选穴原则以循经选穴和局部选穴为主,同时注重与耳穴、头针穴及经外奇穴的配合,临证中重视辨证选穴及刺灸法效应特异性,可为针灸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治疗与科研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 针灸 临床应用特点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的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 被引量:7
14
作者 贾叶娟 邢海娇 +8 位作者 吕九亨 石晶 孙彦辉 李晓峰 徐晶 张选平 张莘 贾春生 王建岭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疾病的应用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搜集期刊、医案、医籍中手针治疗疾病的文献作为原始数据,建立手针疗法治疗疾病数据库,对60多年来手针疗法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录入、审核...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疾病的应用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搜集期刊、医案、医籍中手针治疗疾病的文献作为原始数据,建立手针疗法治疗疾病数据库,对60多年来手针疗法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手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手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在外科和内科中应用频次较高。期刊、医案、医籍文献中外科应用频次分别是132次(66.33%)、73次(50.69%)、67次(11.65%),内科应用频次分别是37次(18.59%)、59次(40.97%)、338次(58.78%)。期刊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愈显率分别为:外科88.45%、内科78.06%、五官科89.96%、儿科90.65%、妇科60.61%、皮肤科67.73%;手针治疗各科疾病以双侧或者健侧手穴为主,手针配合运动疗法的使用频次为107次。医案文献中涉及34种疾病,以伤筋和腰腿痛较为多见。医籍文献中涉及了123种疾病,内科病种最多(56种)。结论:手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其中外科以伤筋、腰腿痛为主,内科以腹痛、哮喘为主,儿科以小儿遗尿、小儿腹泻为主,五官科以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乳蛾为主,妇科以经行腹痛为主,皮肤科也有应用;取单侧手部穴位治疗疾病愈显率较高;手针治疗外科疾病时多配合运动疗法;手针疗法在治疗各科疾病时均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针疗法 数据挖掘 文献研究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electromyography,NOS and ICC of colon in rat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被引量:4
15
作者 Liu Bo-xin Zhao Bo +9 位作者 Gao Fei Liu Yan-li Li Xiao-feng zhang Shen zhang Hui-zhen Liang Yu-lei zhang xuan-ping Sun Yan-hui Jia Chun-sheng Yang Yan-ping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20年第1期10-15,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EA)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transmission function,electromyography,nitric oxide synthase(NOS)content and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expression of colon in...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EA)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transmission function,electromyography,nitric oxide synthase(NOS)content and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expression of colon in rat model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Methods:Of the 50 healthy male Wistar rats,10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a normal group and fed with ordinary diet,and the remaining 40 rats were fed with the diet added with the compound diphenoxylate at a dose of 8 mg/(kg·bw)each day for continuous 120 d.The 40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STC rat mode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model group,a low-frequency EA group(2 Hz),a high-frequency EA group(100 Hz),and a variable-frequency EA group(2 Hz/100 Hz),with 10 rats in each group.Rats in the normal and the model groups were not given any treatment;the low-frequency EA and the high-frequency EA groups were given EA at Tianshu(ST 25),Zusanli(ST 36)and Zhigou(TE 6)with continuous wave at the designated frequency,and the variable-frequency EA group received sparse-dense wave(2 Hz/100 Hz)EA at the same acupoints,once a day for a total of 15 d.After treatment,the colonic transmission function,electromyography,NOS content and ICC expression(calculat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he area of the C-kit positive cells)of the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measured.Results:For the colonic transmission function,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first black stool excretion durations of rats in the other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all P<0.05);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first black stool excretion durations of rats in the three EA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all P<0.0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variable-frequency EA group than in the low-frequency EA and high-frequency EA groups(both P<0.05).For the colonic electromyography,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amplitud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frequency was accelerated in rats of the other groups(all P<0.05);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amplitud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frequency was slowed down in the three EA groups(both P<0.05);compared with the low-frequency EA and the high-frequency EA groups,the amplitude was reduced and the frequenc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rats of the variable-frequency EA group(both 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colonic NOS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ther groups(all P<0.05);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NOS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three EA groups(all P<0.05);compared with the low-frequency EA and the high-frequency EA groups,the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variable-frequency EA group(all P<0.05).For the area of rat colonic C-kit-positive cells,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area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rats of other groups(all P<0.05);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area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hree EA groups(all P<0.05);compared with the low-frequency EA group,the area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variable-frequency EA group(P<0.05).Conclusion:EA,especially EA at the 2 Hz/100 Hz variable-frequency,has a positiv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STC model rats.It may improve rats'colonic function by regulating the electromyography,NOS content and ICC expression of col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CONSTIPATION ELECTROMYOGRAPHY Nitric Oxide Synthase COLON RA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