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载座舱显示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忠良 刘嘉琪 +1 位作者 陈仁军 王绪丰 《光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结合军用飞机对座舱显示的需求,介绍了座舱显示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座舱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阐述了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座舱显示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关键技术
下载PDF
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造血祖细胞激酶1表达影响
2
作者 丁蕾 钟亮 +3 位作者 王素萍 季亚清 于竹芹 郭云良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造血祖细胞激酶1(HPK1)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NRG-1β治疗组。采用改良Longa法制备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造血祖细胞激酶1(HPK1)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NRG-1β治疗组。采用改良Longa法制备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病理形态,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m blot检测HPK1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mNSS评分升高,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异常,凋亡细胞增多,HPK1蛋白表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NRG-1β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降低,神经行为功能改善,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异常减轻,凋亡细胞数降低,HPK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1~22.4,P<0.05)。结论 NRG-1β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HPK1的表达抗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蛋白1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造血祖细胞激酶1
下载PDF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Fontan手术患者近期转归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3
作者 尚小珂 zhongliang +2 位作者 丁珊珊 张刚成 卢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Fontan手术患者近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Fontan手术的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2.5~18.0(8.02±4.98)岁。按照病案号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内皮素受体拮... 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Fontan手术患者近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Fontan手术的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2.5~18.0(8.02±4.98)岁。按照病案号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组(波生坦组,n=16)和对照组(n=23)。波生坦组在术后3 d内按照推荐剂量开始灌胃(口服)波生坦,对照组不应用任何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用药时间≥7 d。术后第10 d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等指标。结果波生坦组无死亡,对照组于术后第5 d死亡1例,两组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 d波生坦组患者在心功能、胸腔积液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和血清B型脑钠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经皮血氧饱和度、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改善患者Fontan术后的近期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FONTAN手术 全肺阻力 波生坦
原文传递
255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及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商倩 张诗彤 +3 位作者 邱志兵 邱冬妮 钟良 丁伟群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40-744,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BLI-ME)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255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包括33例手术前行BLI-ME精查者。依据日本胃癌学会...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BLI-ME)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255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包括33例手术前行BLI-ME精查者。依据日本胃癌学会2010年指南将胃癌病理组织学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内镜下特征、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BLI-ME下的病变特点。结果255例早期胃癌中,男164例(63.31%),〉40岁者242例(94.90%),分化型182例(71.37%),病变位于胃窦93例(36.47%),内镜下0-ⅡC型92例(36.08%);发生淋巴结转移37例(14.51%),对比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率黏膜内癌明显低于黏膜下癌[5.04%(7/139)比25.86%(30/116),χ2=22.109,P=0.000],分化型癌明显低于未分化型癌[9.89%(18/182)比26.03%(19/73),χ2=10.938,P=0.002],病灶最大径≤2.0cm明显低于〉2.0cm[9.88%(16/162)比22.58%(21/93),χ2=7.687,P=0.009]。33例行BLI-ME精查者中,分化型早期胃癌以FNP(13.64%,3/22)、ILL-1(59.09%,13/22)、ILL-2(22.73%,5/22)为主,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可见ILL-2(45.45%,5/11)、CSP(54.55%,6/11)。结论早期胃癌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好发于胃窦部,内镜下形态以0.Ⅱc型居多。癌灶〉2.0cm或侵及黏膜下层,以及未分化型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行BLI-ME精查,对黏膜异常微血管形态及异常微腺管结构进行观察,有助于判断早期胃癌的病理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 早期胃癌 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检查 病理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