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白鼠第四脑室底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卢金活 朱长庚 +3 位作者 刘庆莹 邓德忠 朱家祥 彭汉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2期157-160,264,共5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大白鼠第四脑室底满布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的分布在区域上有一定的差别。并证实了第四脑室底存在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和类组织细胞。神经纤维发自神经元样细胞或自脑室外穿入室腔而来。室腔内尚有树突... 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大白鼠第四脑室底满布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的分布在区域上有一定的差别。并证实了第四脑室底存在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和类组织细胞。神经纤维发自神经元样细胞或自脑室外穿入室腔而来。室腔内尚有树突末梢。本文并对上述各种结构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脑室底 室管膜上细胞 扫描电镜 大白鼠
下载PDF
脊髓背角5-羟色胺纤维的来源和超微结构分布——HRP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和免疫电镜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庆莹 朱长庚 +1 位作者 刘汉涛 卢金活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376-380,453-454,共7页
本文用HRP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和免疫电镜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脊髓背角内5-羟色胺(5-HT)能末梢的来源及其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脊髓背角内5-HT能轴突末梢主要来自延髓中缝大核及腹侧网状结构。脊髓背角内5-HT免疫反应阳性结构见于... 本文用HRP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和免疫电镜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脊髓背角内5-羟色胺(5-HT)能末梢的来源及其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脊髓背角内5-HT能轴突末梢主要来自延髓中缝大核及腹侧网状结构。脊髓背角内5-HT免疫反应阳性结构见于Ⅰ层及Ⅱ层外带,为细的无髓纤维和有髓纤维。标记末梢与未标记末梢之间主要形成轴-轴突触(标记末梢可为突触前成分,也可是突触后成分),偶尔可见轴-树突触,未见非突触释放的形态学图象。根据其超微结构特征,我们推测脊髓背角内5-HT能系统不是以弥散的非突触方式影响有关结构,而是以突触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背角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直接抑制一级传入冲动而发挥其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脊髓背角 突触免疫 细胞化学 免疫电镜
下载PDF
大鼠脑血管的肽能神经支配——光镜与免疫电镜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卢金活 朱长庚 +3 位作者 刘庆莹 朱家祥 刘汉涛 陈阿青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148-151,227,共5页
本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脑血管壁的血管活性肠多肽(VIP)能神经支配。实验结果表明:VIP样免疫反应神经纤维位于血管壁外膜或外、中膜交界处。在神经末梢之间和神经末梢与平滑肌细胞之间未见突触结构。VIP末梢直... 本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脑血管壁的血管活性肠多肽(VIP)能神经支配。实验结果表明:VIP样免疫反应神经纤维位于血管壁外膜或外、中膜交界处。在神经末梢之间和神经末梢与平滑肌细胞之间未见突触结构。VIP末梢直接紧贴平滑肌细胞,两者间最小距离为100nm。上述结果表明:脑血管除传统的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支配外,还接受肽能神经支配。VIP神经对脑血管的调节作用可能借非突触释放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而实现。此外,本文还证实了P物质(SP)在脑血管的分布及讨论了SP对脑血管的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多肽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电镜 脑血管
下载PDF
大白鼠神经垂体的超微结构及其联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朱长庚 刘庆莹 +3 位作者 卢金活 陈阿青 魏英 彭汉林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3期237-241,337-338,共7页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大白鼠神经垂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除证实神经分泌物质在神经末梢内贮存并释放人血液外,还显示在神经分泌末梢之间存在着轴-轴突触样结构;在神经分泌末梢与垂体细胞之间,存在着神经-胶质突触样连接;在...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大白鼠神经垂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除证实神经分泌物质在神经末梢内贮存并释放人血液外,还显示在神经分泌末梢之间存在着轴-轴突触样结构;在神经分泌末梢与垂体细胞之间,存在着神经-胶质突触样连接;在垂体细胞之间,存在着中间连接。轴-轴突触和神经-胶质突触样连接的特点是:1.突触前、后膜呈不显著的增厚;2.突触前成分内,有成群的微泡靠近并附着于突触前膜;3.突触间隙为20 nm左右,内含多少不等的电子致密物质。作者认为,以上两种突触样结构和垂体细胞,均与神经分泌物质释放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垂体 突触 垂体细胞 神经分泌
下载PDF
含P物质和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的分布——HRP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庆莹 朱长庚 +3 位作者 卢金活 朱家祥 刘汉涛 邓德忠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21-24,83,共5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结合法研究了大白鼠躯体感觉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及其投射。结果表明,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有P物质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至皮肤,但P物质和生长抑...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结合法研究了大白鼠躯体感觉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及其投射。结果表明,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有P物质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至皮肤,但P物质和生长抑素不存在于同一个神经元内。本实验说明:1.HRP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对于神经路的定性追踪,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方法;2.躯体感觉神经节内的P物质和生长抑素神经元,在躯体感觉信息的传导和整合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生长抑素 HRP 免疫细胞化学 躯体感觉神经节
下载PDF
脊髓胶状质突触结构中的生长抑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长庚 刘庆莹 +2 位作者 卢金活 朱家祥 邓德忠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3期258-260,337,共4页
本研究用免疫电镜方法对大白鼠脊髓胶状质内生长抑素的分布进行了观察。超微结构图像表明:含生长抑素的神经纤维末梢参与构成轴体、轴树和轴轴突触的突触前成分。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线粒体外膜、小透亮囊泡周围及大颗粒囊泡内。在免疫... 本研究用免疫电镜方法对大白鼠脊髓胶状质内生长抑素的分布进行了观察。超微结构图像表明:含生长抑素的神经纤维末梢参与构成轴体、轴树和轴轴突触的突触前成分。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线粒体外膜、小透亮囊泡周围及大颗粒囊泡内。在免疫反应阳性的终扣内,突触囊泡大多数为圆或卵圆形,少数为扁形。根据超微结构特点结合有关的实验结果,作者认为生长抑素在脊髓胶状质内,很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而不是神经调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免疫电镜方法 神经递质 神经调制物 脊髓胶状质
下载PDF
渴行为对下丘脑生长抑素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7
作者 朱长庚 卢金活 +2 位作者 刘庆莹 朱家祥 童逸龄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25-28,83,共5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渴行为对下丘脑生长抑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神经细胞胞体位于弓状核,而阳性神经纤维和末梢见于正中隆起内带和外带。在渴行为时,正中隆起外带内神经纤维和末梢的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渴行为对下丘脑生长抑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神经细胞胞体位于弓状核,而阳性神经纤维和末梢见于正中隆起内带和外带。在渴行为时,正中隆起外带内神经纤维和末梢的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增强。作者认为,上述结果可能是由于正中隆起内的生长抑素释放减少,其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后者向垂体门脉毛细血管的释放量增加多,从而防止机体进一步失水的一种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渴行为 免疫细胞化学 正中隆起
下载PDF
孤束核中含生长抑素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免疫电镜研究
8
作者 朱长庚 马维娅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4期371-373,450,共4页
本文报道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大白鼠延髓孤束核联合亚核内含生长抑素(SRIF)的神经细胞及神经末梢。实验结果表明,孤束核内的SRIF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为中小型细胞,呈梭形或椭圆形。含SRIF样免疫反应的轴突主要构成轴轴突触,后者为通道突... 本文报道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大白鼠延髓孤束核联合亚核内含生长抑素(SRIF)的神经细胞及神经末梢。实验结果表明,孤束核内的SRIF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为中小型细胞,呈梭形或椭圆形。含SRIF样免疫反应的轴突主要构成轴轴突触,后者为通道突触或终末突触。含SRIF的孤束核神经细胞本身不接受含SRIF的神经纤维支配,但其树突可与未标记的轴突形成轴树突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束核 生长抑素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弓状核和正中隆起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机能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朱长庚 邓德忠 +1 位作者 卢金活 刘庆莹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37-141,226-227,共7页
本文用醛-锇酸固定法对大白鼠弓状核和正中隆起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在弓状核内有暗细胞和亮细胞两种神经元,它们可能兼具产生多巴胺和释放激素的功能。第三脑室室管膜的伸张细胞纵贯正中隆起的各层,抵达门脉毛细血... 本文用醛-锇酸固定法对大白鼠弓状核和正中隆起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在弓状核内有暗细胞和亮细胞两种神经元,它们可能兼具产生多巴胺和释放激素的功能。第三脑室室管膜的伸张细胞纵贯正中隆起的各层,抵达门脉毛细血管的周围间隙。含神经分泌物质的神经末梢可穿行于室管膜细胞之间,也可止于正中隆起毛细血管基膜周围,甚至直接紧贴在“开放型毛细血管”的内皮窗孔上。在弓状核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上有轴体突触和轴树突触。在正中隆起的纤维层内有无颗粒囊泡型及颗粒囊泡型两种轴轴突触。在正中隆起的栅状层内,伸张细胞的基突与含有大颗粒囊泡的神经末梢之间也存在着突触联系。上述超微结构特征提示:1.丘脑下部的释放(或抑制)激素可能经由两条途径释放:直接由神经末梢释放入门脉毛细血管或先释放入第三脑室的脑脊液,由伸张细胞摄取,再由伸张细胞的基突转运至门脉毛细血管;2.释放(或抑制)激素的合成、贮存、运输和释放等各个环节都受到神经的调节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核 正中隆起 伸张细胞 释放激素 轴-轴突触
下载PDF
THE DIVERGENT PROJECTIONS OF PERIPHERAL PROCESSES OF SUBSTANCE P-CONTAINING SPINAL GANGLIONIC NEURONS——Tri-labeled method of combining fluorescein tracing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被引量:1
10
作者 Liu Qingying zhu changgeng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3期336-336,共1页
The development of fluorescien double labeling method in recent years,has identified the peripheral processes of spinal ganglionic neurons project divergently to the somatic and visceral areas,but the chemical nature ... The development of fluorescien double labeling method in recent years,has identified the peripheral processes of spinal ganglionic neurons project divergently to the somatic and visceral areas,but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se neurons remains unknown.For this reason,we developed a tri-labeled method of combining fluorescein tracing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to clarify this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 METHOD labele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