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黑炭的发现、地质意义及其对烃源岩评价的影响
1
作者 崔景伟 朱如凯 +4 位作者 李扬 张忠义 刘广林 齐亚林 惠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0-1290,共11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开展研究,首次在中三叠统长7段泥页岩发现黑炭,提出中三叠世东特提斯地区氧气含量超过15%且植物已经从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复苏的观点。研究表明:①长7段黑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盆地东南部泥页岩...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开展研究,首次在中三叠统长7段泥页岩发现黑炭,提出中三叠世东特提斯地区氧气含量超过15%且植物已经从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复苏的观点。研究表明:①长7段黑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盆地东南部泥页岩的黑炭含量最高、可超过6%,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最高为20%,而西北和东北部则低于10%。②传统上以TOC为关键参数的烃源岩评价技术和页岩油气选区方法面临考验:TOC值达标的泥页岩不一定是有效的烃源岩和非常规页岩油气有利目标,而低TOC也可能成为有效、甚至优质烃源岩。③将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进一步精细划分为黑炭(w_(b))、活性碳(w_(a))、残留碳(w_(r))和成熟页岩油中的碳(w_(o))等质量分数,对于烃源岩评价推荐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减去黑炭含量作为指标,对于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开采选区宜重点采用活性碳含量指标,对于中高成熟度页岩油的有利区选择则使用成熟页岩油中的碳。研究结果可以定量评价泥页岩有机质组成、烃源岩生烃潜力、烃源岩演化阶段以及页岩油生成、排出与滞留,并对烃源岩发育期的气候环境重建以及页岩油气甜点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炭 页岩油气 烃源岩 三叠系延长组 古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曹琰 金之钧 +2 位作者 朱如凯 刘扣其 梁新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52,共22页
探究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的划分方案、前沿表征方法、演化及发育影响因素,对页岩油储量评价及商业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调研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归纳孔隙的划分方案,对比不同现代测试手段在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过程中... 探究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的划分方案、前沿表征方法、演化及发育影响因素,对页岩油储量评价及商业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调研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归纳孔隙的划分方案,对比不同现代测试手段在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过程中的优劣性,探讨海、陆相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化模式和有机、无机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展望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泥页岩储层表征的手段主要可以划分为成像法、流体侵入法、吸附法、散射法四类。(2)红外连用的原子力显微镜(AFM-IR)能够揭示泥页岩中显微组分的化学和岩石力学非均质性,小角中子散射(SANS)、核磁共振(NMR)和纳米CT技术是揭示孔隙连通性的重要途径。(3)沉积环境控制着泥页岩岩相和有机质母质来源,成岩和生烃作用及其相互间影响是泥页岩孔隙演化的主控因素,海、陆相泥页岩孔隙演化随时间和深度总体上均有“减孔→增孔→减孔→增孔→减孔”的规律,但陆相泥页岩在未熟-成熟阶段孔隙变化得更频繁。(4)Ⅰ型干酪根的有机质孔发育潜力远高于Ⅲ型干酪根,强生烃能力的腐泥组显微组分可发育丰富的有机孔隙,液态烃运移之后经二次裂解形成的焦沥青能提供更有效的连续性渗透路径。(5)成岩过程中无机矿物间的相互转化,长石、碳酸盐岩等矿物差异性溶蚀,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等均会复杂化无机孔隙网络,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矿物自身的岩石力学性质也是无机孔隙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岩心在地表和地下所处环境差异巨大,未来的研究需要建立一个页岩孔隙在地面与地层条件下的反馈机制和矫正机制,进一步还原页岩油气在地下孔隙结构中真实的赋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泥页岩 孔隙结构 成熟度 孔隙演化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大庆古龙页岩为例
3
作者 孙龙德 朱如凯 +5 位作者 张天舒 蔡毅 冯子辉 白斌 江航 王浡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3-1198,共16页
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古龙页岩为解剖实例,通过古湖平面恢复重建、纹层类型与岩相垂向组合、沉积演化阶段及控制因素等方面的探讨,对青山口组沉积期湖盆水体深度旋回变化、古气候、陆源碎屑供应强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古龙页岩为解剖实例,通过古湖平面恢复重建、纹层类型与岩相垂向组合、沉积演化阶段及控制因素等方面的探讨,对青山口组沉积期湖盆水体深度旋回变化、古气候、陆源碎屑供应强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岩相组构对含油性的影响、储集性能与岩相组构的关系、不同岩相类型力学性质的差异、不同岩相类型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及可动性,为页岩油富集层和富集区的评价提供依据。未来陆相页岩沉积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在沉积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基础上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搬运、沉积、水生、成岩、演化等过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方式,以及这些过程中矿物、有机质、孔隙、流体、相态等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需重点关注以下8个研究方向:陆相页岩层系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和有机质分布预测、沉积过程正演模拟与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陆相页岩纹层的成因及纹层组合的测井响应识别、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与富集过程、基于刚性颗粒+塑性组分+孔缝三端元的陆相页岩新划分方案的建立、多场作用下页岩成岩过程中的有机-无机作用机制、页岩储层多尺度表征新方法与智能岩心技术、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与智能分析系统等理论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沉积学 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 有机-无机作用机制 智能岩心技术 白垩系青山口组 古龙页岩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纳米孔喉体系中页岩油组分及成熟度分异效应
4
作者 张婧雅 窦立荣 +2 位作者 朱如凯 刘一杉 曾花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陆相页岩油储层中石油的微运移效应会导致微观孔隙空间中赋存的页岩油性质发生分异,然而页岩储层孔隙半径较小,孔喉结构复杂,很难通过常规手段对其进行精细刻画,导致对页岩油的微观富集机理认识不清。通过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 陆相页岩油储层中石油的微运移效应会导致微观孔隙空间中赋存的页岩油性质发生分异,然而页岩储层孔隙半径较小,孔喉结构复杂,很难通过常规手段对其进行精细刻画,导致对页岩油的微观富集机理认识不清。通过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岩心样品进行分步-接力抽提、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并开展全烃气相色谱、族组分定量、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和金刚烷双质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出页岩储层纳米孔喉体系内的石油组分和成熟度分异效应。结果表明,古龙页岩孔隙以介孔为主,随着页岩样品粒径的逐级减小,更多初始连通性较差的孔隙会被释放出来,同时微观纳米孔喉中烃类的重质组分相对增加,极性更强,页岩油的成熟度也相对更高,这与不同连通性孔隙空间中页岩油的排烃和微运移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可为精细表征页岩油的微观赋存特征,阐明页岩油储层烃类微观差异富集机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页岩油的可动性评价和甜点优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 分步-接力抽提 纳米孔喉体系 烃类差异富集机理 组分分异效应 成熟度分异效应
下载PDF
中国陆相页岩油发展潜力与技术对策 被引量:167
5
作者 胡素云 赵文智 +5 位作者 侯连华 杨智 朱如凯 吴松涛 白斌 金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陆相页岩油是埋藏300 m以深、Ro值大于0.5%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赋存的液态烃和各类有机物的统称,是源岩油气的重要组成类型。以成熟度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生排油演化模式为依据,将陆相页岩油划分为中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两种类型,研... 陆相页岩油是埋藏300 m以深、Ro值大于0.5%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赋存的液态烃和各类有机物的统称,是源岩油气的重要组成类型。以成熟度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生排油演化模式为依据,将陆相页岩油划分为中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两种类型,研究发现中国陆相页岩层系:①发育淡水和咸水两类湖相优质烃源岩,存在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沉凝灰岩、泥页岩等多种类型储集层,形成多套近源或源内聚集的“甜点段”和大面积分布的“甜点区”,具规模资源基础。②富有机质页岩实验分析表明,波状和水平纹层状页岩具良好储集条件,页岩水平渗透率是垂向渗透率的数十倍—数百倍,利于源内页岩油横向规模运聚。③经评价,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地质资源总量超过100×10^8 t,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开发,是近期石油勘探现实领域;中低成熟度页岩油资源潜力大,初步评价技术可采资源量为(700~900)×10^8 t,是未来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性接替资源,需要原位转化等技术突破才能实现效益开发。陆相页岩油是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从“源外”走向“源内”的必然选择,突破“甜点区”评价优选、水平井体积压裂工程技术以及原位转化技术装备等核心理论技术,是实现陆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页岩油 资源潜力 甜点段 甜点区 关键技术 源内勘探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建立及实践 被引量:60
6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14 位作者 张国生 陶士振 朱如凯 袁选俊 侯连华 董大忠 郭秋麟 宋岩 冉启全 吴松涛 白斌 王岚 王志平 杨正明 才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3,共12页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的一次理论飞跃。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年不懈攻关,通过构建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的一次理论飞跃。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年不懈攻关,通过构建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发展战略等学科内容,基本形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体系框架。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页岩油和气、致密油和气等典型非常规油气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引领推动了石油地质学科发展、行业标准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我国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工业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科在未来油气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结构科学预判、复杂问题创新解决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致密油气 海相页岩气 陆相页岩油 细粒沉积 纳米级孔喉 连续型油气聚集 “人工油气藏” 大型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 “有序聚集”
下载PDF
中国陆相致密油效益勘探开发 被引量:98
7
作者 胡素云 朱如凯 +3 位作者 吴松涛 白斌 杨智 崔景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7-748,共12页
在北美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调研基础上,总结北美致密油规模效益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中国陆相致密油与北美海相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差异,提出中国陆相致密油产业发展的技术对策。北美致密油规模勘探、效益开发有6方面经验值得借... 在北美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调研基础上,总结北美致密油规模效益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中国陆相致密油与北美海相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差异,提出中国陆相致密油产业发展的技术对策。北美致密油规模勘探、效益开发有6方面经验值得借鉴:在成熟探区寻找新的效益勘探层系;加强"甜点区"经济评价,重点开发高收益"甜点区";通过重复压裂、立体压裂,最大限度提高致密油储量动用程度;优化钻完井技术,降低工程作业成本;采用商品套期保值措施确保公司长期持续盈利;加强不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中国陆相致密油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借鉴北美海相致密油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致密油储集层地质条件,提出4方面建议:评价致密油资源潜力,优选致密油勘探战略选区;选准"甜点区"、"甜点段",实现精准高效开发;采用先进致密油压裂改造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开发;通过管理体制创新,推进致密油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致密油 甜点区 甜点段 效益勘探开发 中国 北美
下载PDF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与泥岩的成藏差异及其在页岩油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81
8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2 位作者 胡素云 侯连华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9-1089,共11页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浅湖环境,沉积速率快且多具密度流特征。火山灰沉落与热液注入导致“肥沃效应”、放射性物质促使生物超量超速生长、深水厌氧环境与低沉积速率保护有机物堆积不被稀释等因素促使页岩段有机物富集。页理易剥离成为储集空间,生烃产生的酸性水溶蚀部分颗粒形成增孔效应;泥岩呈块状,黏土矿物含量高,基质孔隙不发育。页岩段总有机碳含量高,页理发育,储集性相对较好,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岩相类型。开展页岩与泥岩成藏差异研究,以页岩、泥岩为端元,落实资源分布,确定“甜点”评价参数类型和标准,优选页理发育的“甜点区/段”,使用有效开发技术,对客观评价页岩油资源总量、经济性与规模有效开发都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泥岩 总有机碳含量下限 岩石组构 成藏差异 陆相页岩油 甜点选区
下载PDF
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非均质地质条件与差异富集特征 被引量:53
9
作者 胡素云 白斌 +10 位作者 陶士振 卞从胜 张天舒 陈燕燕 梁晓伟 王岚 朱如凯 贾进华 潘哲君 李思洋 刘羽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4-237,共14页
基于页岩油基本地质条件和富集特征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源储条件的非均质性与差异化富集特征。研究认为:①相比北美页岩油大面积分布的较为均质的源储等有利条件,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总体上差... 基于页岩油基本地质条件和富集特征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源储条件的非均质性与差异化富集特征。研究认为:①相比北美页岩油大面积分布的较为均质的源储等有利条件,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总体上差异明显,陆相多旋回构造演化形成了多期多类型湖盆,不仅为陆相页岩油规模发育提供场所,也形成了规模优质源岩、多类型储集体以及复杂多样的源储组合,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质特征;②不同沉积水体环境的差异导致源岩岩性、岩相和有机母质类型的非均质性,物源供应和沉积相带的差异形成泥质岩、过渡岩性、致密粉砂岩等多样的储集体以及复杂的源储组合类型;③源岩的非均质性控制了生排烃的差异化、储集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储集性能的差异化和源储匹配的复杂性,最终决定了富集规律的不同,优质源岩生排烃差异能力影响页岩油富集程度,淡水烃源岩TOC值大于2.5%、咸化烃源岩TOC值为2%~10%时,滞留烃量高,相对有利;④高丰度有机质泥页岩是源内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液态烃除在页岩内滞留外,沿纹层、成岩缝、砂质薄层等多种运移路径运聚富集在源内泥质粉砂纹层、粉砂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等低有机质丰度页岩层系,呈现出富集规律的差异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中高成熟度 地质特征 非均质性 富集规律 准噶尔盆地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三塘湖盆地
下载PDF
中国陆相致密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113
10
作者 朱如凯 邹才能 +8 位作者 吴松涛 杨智 毛治国 杨海波 范春怡 惠潇 崔景伟 苏玲 王焕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8-1184,共17页
中国致密油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育与湖相生油岩共生或接触、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油或致密碳酸盐岩油。近年来,陆相致密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陆相致密油已建成产能315. 5×104t,2018年年... 中国致密油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育与湖相生油岩共生或接触、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油或致密碳酸盐岩油。近年来,陆相致密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陆相致密油已建成产能315. 5×104t,2018年年产量约105×104t。中国陆相致密油以湖相富有机质页岩为主要烃源岩,多发育于淡水、半咸水-咸水环境,厚度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有机碳含量为0. 4%~16. 0%,镜质体反射率为0. 5%~1. 3%,适宜的火山作用、低沉积速率、缺氧还原环境、海水入侵与水体分层是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陆相致密油储层类型包括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混积岩和致密沉凝灰岩等,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覆压基质渗透率多小于或等于0. 1×10-3μm2,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孔喉半径小,主体直径40~900 nm,孔隙结构复杂;压力系数0. 7~1. 8,既有超压,也有负压;地层能量、原油品质变化大,原油密度0. 75~0. 92 g/cm3。中国陆相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178. 20×108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7. 65×108t,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提出'甜点区(段)'概念,'甜点区'多发育在宽缓背景下的局部微构造区,是指在平面上成熟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高产富集区;'甜点段'是指在剖面上源-储共生的黑色页岩层系内,人工改造可形成工业价值的致密油高产层段。源岩品质和源-储组合类型控制'甜点区'平面分布范围。资源评价方法、'六特性'测井识别、高精度三维地震、水平井平台式生产及人工油藏开发等'甜点区(段)'评价方法,可支撑致密油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甜点区” 致密储层 陆相致密油 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富有机质页岩纹层组合与页岩油富集模式 被引量:54
11
作者 葸克来 李克 +7 位作者 操应长 林敉若 牛小兵 朱如凯 魏心卓 尤源 梁晓伟 冯胜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4-1255,共12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高分辨率激光拉曼光谱、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纹层类型与组合、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油富集...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高分辨率激光拉曼光谱、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纹层类型与组合、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纹层的矿物组成、厚度等,富有机质页岩中主要发育富凝灰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粉砂级长英质纹层和黏土纹层4种纹层类型。长73亚段可划分出“富有机质+粉砂级长英质”纹层组合页岩和“富有机质+富凝灰质”纹层组合页岩两类主要的页岩油发育层系。“富有机质+粉砂级长英质”组合页岩层系的原油成熟度较高,主要富集于富有机质页岩内粉砂级长英质纹层的钾长石溶孔中,形成了页岩内部纹层之间的“生-运-聚”过程。“富有机质+富凝灰质”纹层组合页岩层系中,富有机质页岩本身储集性能差,原油成熟度较低,充注时间早,主要富集于砂岩薄夹层内保留的原生粒间孔隙中,形成了富有机质页岩到砂岩薄夹层的“生-运-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纹层组合 富集模式 页岩油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我国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条件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43
12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2 位作者 刘伟 卞从胜 王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Ⅱ_(1)型为主,R_(o)>0.9%或更高(咸化环境0.8%);(2)有一定容积规模的微纳米孔隙且具脆性的多类储层是重要条件,页岩储层有效孔隙度宜>3%~6%;成岩阶段偏低时,纯页岩段不是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段,致密砂岩和混积岩黏土含量宜<20%;成岩阶段高时,页岩黏土含量可高至40%左右;(3)滞留烃数量大且品质好是重要保证,以S_(1)>2 mg/g为门限,最佳>4~6 mg/g;气油比>80 m^(3)/m^(3),最佳150~300 m^(3)/m^(3);(4)顶底板具封闭性保持超压且滞留足够多轻-中组分烃类。陆相页岩油分布特征是:(1)有外物质注入的深-半深湖相是页岩油主要富集区;(2)具备“四高一保”条件的页岩层系控制页岩油垂向富集分布;(3)页岩组构与岩性组合对富集区/段分布也有重要控制作用。初步评价我国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地质资源量(131~163)×10^(8) t,其中经济偏好的地质资源量(67~84)×10^(8) t,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1+2)、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一、二段、渤海湾盆地沧东、岐口凹陷和济阳坳陷孔店组、沙河街组与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等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甜点区/段” 富集条件 分布特征 评价标准 中国陆上
下载PDF
中国石油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勘探选区思考 被引量:39
13
作者 胡素云 李建忠 +8 位作者 王铜山 汪泽成 杨涛 李欣 侯连华 袁选俊 朱如凯 白斌 卓勤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3-823,共11页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探难度日益加大、勘探对象和资源赋存条件更加复杂,更加亟需明确油气勘探现状与挑战,评价国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明确剩余油气资源分布特点,评价落实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区带,夯实油气资源家底...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探难度日益加大、勘探对象和资源赋存条件更加复杂,更加亟需明确油气勘探现状与挑战,评价国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明确剩余油气资源分布特点,评价落实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区带,夯实油气资源家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五大举措强力推进油气勘探,取得了10项战略发现和10项重大突破,中西部地区集中勘探落实了15个规模储量区,油气探明储量持续保持高位增长。梳理了中国石油近十年来油气油气勘探形势、挑战及重要举措,分析了中国石油剩余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状况,论述了中国石油探区未来油气勘探重点领域、方向和区带,明确提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下组合以及页岩油等四大领域是未来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规模增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勘探形势 剩余资源潜力 勘探选区 中国石油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盆地典型陆相页岩纹层结构与储层品质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吴松涛 朱如凯 +4 位作者 罗忠 杨智 姜晓华 林敏捷 苏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2,共11页
陆相页岩油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之一。作为页岩独具特色的组构特征,纹层结构对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与工程品质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关注重点。文章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咸化湖盆与淡水—微咸水湖盆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 陆相页岩油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之一。作为页岩独具特色的组构特征,纹层结构对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与工程品质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关注重点。文章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咸化湖盆与淡水—微咸水湖盆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剖析纹层结构特征,探讨其对甜点优选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湖盆页岩纹层结构具有差异,湖盆咸化程度影响纹层结构,碳酸盐纹层主要发育在咸化湖盆,在淡水—微咸水湖盆中发育较少;(2)纹层结构具有亚毫米级非均质性特征,不同纹层的TOC与孔隙结构存在差异,同一类纹层在不同盆地的品质具有明显差异;(3)纹层结构决定了页岩油微观运聚特征与“原生源储”富集模式,影响滞留烃含量、流体可动性及压裂改造。开展陆相页岩纹层结构精细评价,寻找规模优质页岩岩相分布区,是油气勘探从源外进入源内后必须关注的问题,是源内经济有效资源发现的基础,对页岩油“甜点区”与“甜点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非均质性 微纳米孔喉系统 富有机质页岩 细粒沉积
下载PDF
地层油气藏主要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领域 被引量:21
15
作者 朱如凯 崔景伟 +4 位作者 毛治国 曹正林 王兴志 高长海 刘永福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4,共13页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评价地层油气藏资源潜力。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和石炭系、中国三大克拉通盆地(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震旦系顶—奥陶系以及松辽盆地基岩等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油气当量均在亿吨级或十亿吨级。②大型地层油气藏受盆缘或盆内隆起周缘长期继承性古斜坡、区域不整合和输导体系控制,发育准层状集群式巨型—大型地层油气聚集,存在风化壳和内幕2类地层油气藏,均可大规模成藏。③地层油气藏勘探重点领域为中国三大克拉通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间或层内不整合风化壳、准噶尔盆地6个斜坡区二叠系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地层、火山岩或变质岩为主的基岩。④未来勘探技术可加强盆地内部多级不整合的识别、成藏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集成,围绕纵向上发现新含油气层系、平面上扩展新含油气区,构建大型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并推动中国地层油气藏勘探。该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勘探技术发展、地层油气藏重点领域部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勘探进展 富集规律 未来领域 地层油气藏
下载PDF
陆相湖盆致密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11
16
作者 操应长 葸克来 +3 位作者 李克 刘可禹 朱如凯 杨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0,共10页
陆相湖盆致密油气是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最为现实的重要类型之一,储层研究是实现其高效勘探开发的核心与关键。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以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及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等典型致... 陆相湖盆致密油气是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最为现实的重要类型之一,储层研究是实现其高效勘探开发的核心与关键。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以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及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等典型致密油气藏为例,厘定沉积成岩综合相的概念,形成沉积成岩综合相的测井识别技术,实现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气储层储集物性极低,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发育微纳米级孔喉系统,孔喉连通性差;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相结合,实现孔喉半径及分布的全面表征,原油优先充注于半径较大、连通性较好的原生孔隙中;将储层埋藏演化、成岩演化过程、物性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过程相结合,建立成岩-油气成藏系统,划分“先成藏,后致密”和“先致密,后成藏”两种致密油气藏类型;“先成藏,后致密”型致密砂岩油气储层,成藏期储层物性好,现今为大孔细喉特征,孔隙度是储层评价的较优参数;“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油气储层,成藏期储层物性差,现今为小孔细喉的特征,储层品质指数可以作为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储层有效性控制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形成致密油气定量评价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 物性 致密砂岩 陆相湖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_7页岩层段岩石热导率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10
17
作者 崔景伟 侯连华 +2 位作者 朱如凯 李士祥 吴松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0-288,共9页
原位转化技术是中国陆相页岩油攻关的重点领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_7页岩层段岩石热物性,特别是高温热物性研究尚处空白,严重制约原位转化工程优化和可行性评价。选取长_7页岩发育区内多口取心井新鲜样品,利用热导仪、差示扫描... 原位转化技术是中国陆相页岩油攻关的重点领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_7页岩层段岩石热物性,特别是高温热物性研究尚处空白,严重制约原位转化工程优化和可行性评价。选取长_7页岩发育区内多口取心井新鲜样品,利用热导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膨胀仪,获得长_7页岩层段泥质粉砂岩、凝灰岩、泥岩和页岩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热膨胀系数以及热导率参数。长_7页岩层段不同岩性的岩石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存在差异,且随砂质含量降低而降低,即泥质粉砂岩>凝灰岩>泥岩>页岩。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具有各向异性,水平方向是垂直方向的1~3.5倍,且其差异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岩石热扩散系数呈降低趋势、比热容呈增大趋势、热导率呈先降低后增大趋势。页岩热物性的各向异性最强,各向异性是岩石非均质性的体现,与微观纹层相关;砂岩各向异性可能与岩石不同方向上渗透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物性 原位转化技术 页岩油 长7油层组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思路、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松涛 朱如凯 +3 位作者 崔景伟 毛治国 刘可禹 王晓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51-154,共4页
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全球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气相比,以泥页岩、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运聚机理特殊,导致其规模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因此,准确刻画孔隙结构,探索流体运... 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全球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气相比,以泥页岩、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运聚机理特殊,导致其规模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因此,准确刻画孔隙结构,探索流体运聚机理成为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纳米孔 原位表征 非均质性
下载PDF
页岩层系油气资源有序共生及其勘探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层系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崔景伟 朱如凯 +4 位作者 范春怡 李士祥 毛治国 李森 张忠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2-1061,共10页
页岩层系内的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这些资源的形成与富有机质页岩密切相关,形成演化有序、空间分布上共生。目前的研究通常按非常规油气类型单独进行,尚未从页岩层系整体角度考虑各类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在大量调... 页岩层系内的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这些资源的形成与富有机质页岩密切相关,形成演化有序、空间分布上共生。目前的研究通常按非常规油气类型单独进行,尚未从页岩层系整体角度考虑各类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在大量调研国内外页岩层系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页岩层系油气资源有序共生,并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系为例进行解剖,按照成熟度阶段、埋藏深度和有机质丰度,将长7页岩层系油气资源分成露头-浅埋藏油页岩区、中等成熟-中等埋深压裂页岩油区、中等成熟-中等埋深原位改质页岩油区、高成熟度-深埋页岩气区和紧邻-夹层致密砂岩油五大区域。基于页岩系统油气资源有序共生关系,提出页岩层系油气资源立体勘探开发的观点,以期对页岩层系非常规油气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层系 非常规油气 有序共生 立体勘探开发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俊飞 李琦 +1 位作者 朱如凯 毛治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9,共10页
粒度是沉积物的重要结构特征,通过粒度资料分析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水动力条件,能有效判断储层的沉积环境。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致密储层为例,在岩心观察、岩心样品粒度分析、测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砂岩粒度概... 粒度是沉积物的重要结构特征,通过粒度资料分析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水动力条件,能有效判断储层的沉积环境。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致密储层为例,在岩心观察、岩心样品粒度分析、测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并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和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主要发育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分选中等,磨圆中等—差,以牵引流为主;长8段沉积时期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次之;随着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减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致密油最有利的储集体。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环境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可指导研究区乃至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进一步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致密砂岩储层 沉积环境 长8段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