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异丁烯中硫化物色谱测定时样品溶剂效应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明清 李涛 +1 位作者 朱忠鹏 伏朝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2,共11页
气相色谱与硫化学发光检测器的组合(GC-SCD)可用于检测烃液中的硫化物。然而在配置PONA色谱柱的GC-FID-SCD仪器上测定二异丁烯工业品中的硫化物时,发现二异丁烯对部分硫化物的色谱测定存在严重的溶剂效应,使色谱峰无法识别。详细研究了... 气相色谱与硫化学发光检测器的组合(GC-SCD)可用于检测烃液中的硫化物。然而在配置PONA色谱柱的GC-FID-SCD仪器上测定二异丁烯工业品中的硫化物时,发现二异丁烯对部分硫化物的色谱测定存在严重的溶剂效应,使色谱峰无法识别。详细研究了二异丁烯进样量对石化产品中可能存在的硫醚、二硫化物及噻吩等的色谱峰性质的影响;以样品稀释-外推法预测无二异丁烯影响时硫化物保留时间,再以标样加入法获得确认。研究结果显示:在二异丁烯主要组分附近出峰的硫化物受影响较大;二乙基硫醚提前0.041 min出峰且峰宽增加2倍,甲基叔丁基硫醚的保留时间延后0.443 min且峰宽增加9倍以上,二甲基二硫的出峰时间延后0.377 min且峰宽增加1倍,甲基仲丁基硫醚延后0.179 min出峰;对远离溶剂出峰的硫化物影响较小。采用稀释-外推为主的方法识别出二异丁烯工业样品中的硫化物,主要是甲基叔丁基硫醚、乙基叔丁基硫醚、二叔丁基硫醚、二叔丁基二硫等含有异丁基的硫醚或二硫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 二异丁烯 有机硫化物 溶剂效应 色谱峰变形 保留时间漂移
下载PDF
烃类溶剂对微量有机硫化物色谱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明清 李涛 +1 位作者 朱忠鹏 伏朝林 《中外能源》 CAS 2020年第10期73-86,共14页
以配置PONA色谱柱及FID/SCD双检测器的GC为研究手段,探讨饱和烃、烯烃和芳烃对石油烃中常见的噻吩、硫醚和二硫醚类硫化物气相色谱测定的影响。烃类溶剂可显著影响硫化物的色谱保留时间、峰宽及峰形。烃分子中π电子结构越丰富或沸点越... 以配置PONA色谱柱及FID/SCD双检测器的GC为研究手段,探讨饱和烃、烯烃和芳烃对石油烃中常见的噻吩、硫醚和二硫醚类硫化物气相色谱测定的影响。烃类溶剂可显著影响硫化物的色谱保留时间、峰宽及峰形。烃分子中π电子结构越丰富或沸点越高的溶剂,对硫化物色谱测定的溶剂效应越强;与烃溶剂组分共流出或接近流出的硫化物受溶剂影响较大,烃溶剂之前流出或共流出的色谱峰增宽或扭曲,后流出的色谱峰略收窄,距离溶剂峰越远,受影响越小;进样分流比越大,溶剂效应越小。实验条件下二甲苯可使2,5-二甲基噻吩的保留时间延迟超过1.2min,甲苯可使二甲基二硫的峰宽增加1300%;苯、甲苯可分别对噻吩及3-甲基噻吩产生"挤出效应",使其后延至紧邻溶剂峰得到收窄锐峰;90~120℃石油醚中四氢噻吩出峰时间比60~90℃石油醚中延后0.246min,噻吩色谱峰增宽>70%;进样分流比由1∶50增至1∶200时,二异丁烯中甲基叔丁基硫醚的保留时间缩短约0.35min,峰宽收窄近70%。降低进样量、提高分流比、合理选择溶剂及提高色谱柱温度是缓解溶剂效应的有效途径。石油化工原料或产品中常含大量沸点分布较宽的烯烃-芳烃,采用GC-SSD方法测定硫化物时,需注意溶剂效应可能造成的硫化物形态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 有机硫化物 烃类溶剂 溶剂效应 保留时间漂移 色谱峰变形
下载PDF
喷气燃料中酚类抗氧剂含量的检测方法
3
作者 陈莹莹 朱忠朋 +1 位作者 吴明清 李涛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2年第4期78-82,共5页
介绍了国内外喷气燃料中抗氧剂含量检测的几种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微分伏安脉冲法、光谱法等。目前的方法能适用于大多数场合喷气燃料中抗氧剂的含量检测,但针对长期储存燃料和严重氧化燃料中抗氧剂含量的... 介绍了国内外喷气燃料中抗氧剂含量检测的几种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微分伏安脉冲法、光谱法等。目前的方法能适用于大多数场合喷气燃料中抗氧剂的含量检测,但针对长期储存燃料和严重氧化燃料中抗氧剂含量的分析方法相关研究较少,提出有必要研究开发适用于此类喷气燃料中抗氧剂含量分析的高效便捷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燃料 抗氧剂 检测
下载PDF
催化氧化法在液化气深度脱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忠朋 梅学赓 +1 位作者 吴明清 李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23,共6页
针对精制液化气(LPG)的硫含量经常不能满足下游用户要求的情况,开展了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以H_(2)O_(2)作为氧化剂的LPG高选择性超深度脱硫研究。以精制LPG中最常见的残余硫化物配制模型油,考察反应条件的影响,然后在最佳条件下对炼油厂... 针对精制液化气(LPG)的硫含量经常不能满足下游用户要求的情况,开展了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以H_(2)O_(2)作为氧化剂的LPG高选择性超深度脱硫研究。以精制LPG中最常见的残余硫化物配制模型油,考察反应条件的影响,然后在最佳条件下对炼油厂精制C_(4)进行脱硫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油脱硫的最佳条件为采用C催化剂、反应温度35℃、n(H_(2)O_(2))n(S)=4∶1、H_(2)O_(2)纯度(质量分数)30%,此条件下其脱硫率可达98%以上;而在此条件下,精制C_(4)的脱硫率只有50%;通过优化混合方式,精制C_(4)的脱硫率可接近100%;该方法对精制C_(4)的烃组成影响很小,表明精制C_(4)氧化脱硫的选择性较高,未来有望用于LPG的超深度脱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气 H_(2)O_(2) 催化氧化 脱硫
下载PDF
金刚烷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焦兆才 伏朝林 +3 位作者 朱忠朋 王文科 赵杰 陶志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09-215,共7页
金刚烷是一种分子结构高度对称、密度大、燃烧热值高、热稳定性及脂溶性良好的笼状烃类,其在药物中间体合成、新型材料、润滑油及高密度液体燃料等方向应用广泛。本文对金刚烷的分子结构、物化性质及主要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概述,重点... 金刚烷是一种分子结构高度对称、密度大、燃烧热值高、热稳定性及脂溶性良好的笼状烃类,其在药物中间体合成、新型材料、润滑油及高密度液体燃料等方向应用广泛。本文对金刚烷的分子结构、物化性质及主要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概述,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关于金刚烷的合成研究进展及分离提纯方法。通过对当前制备金刚烷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论证了分子筛法可以取代三氯化铝法而成为理想的工业化生产金刚烷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分子筛法进行展望,指出可以通过相关方法调节分子筛酸性和抑制反应过程中结焦等副反应的发生,在金刚烷收率提高的同时保障催化剂可长时间使用,进而推断分子筛法是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金刚烷最有潜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 异构化 催化剂 分子筛
下载PDF
液化石油气标准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凯 赵杰 +7 位作者 朱忠朋 靳昕 罗望群 曹斌 曲有 赵国旗 罗勤高 吴明清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4-1474,共11页
液化石油气(LPG)是一种低碳清洁燃料和多用途的化工原料,具有体积热值高、可常温低压液化、储存运输方便、易于用做分布式能源、全生命周期的逃逸泄漏少、全球暖化潜势(GWP)低等优点,也具有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下限低、泄漏时易发生爆燃... 液化石油气(LPG)是一种低碳清洁燃料和多用途的化工原料,具有体积热值高、可常温低压液化、储存运输方便、易于用做分布式能源、全生命周期的逃逸泄漏少、全球暖化潜势(GWP)低等优点,也具有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下限低、泄漏时易发生爆燃事故的缺点,常需通过加臭的方式确保用气安全。介绍了国内外主要LPG标准现状,结合中国LPG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探讨修订LPG标准的适用范围、项目指标及试验方法;尤其是在工业和民用LPG燃料、车用LPG燃料和化工原料用LPG领域,对气味、二甲醚、硫含量、烃组成、蒸发残留物、硫化氢含量和游离水等项目指标进行分析;并对中国LPG标准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产品标准 试验方法 清洁燃料 二甲醚 硫含量
下载PDF
溶剂分子烃基结构对噻吩催化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宁浩宇 朱忠朋 +2 位作者 郑伟平 吴明清 李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1-46,共6页
油品催化氧化法脱硫的难点是噻吩硫的脱除,而目前针对油品的组成对噻吩氧化反应深度影响的研究较少。以不同烃类和醇类化合物作为微量噻吩的溶剂,以H_(2)O_(2)作为氧化剂,以钛硅分子筛(TS-1和改性TS-1)为催化剂,开展了溶剂分子中烃基结... 油品催化氧化法脱硫的难点是噻吩硫的脱除,而目前针对油品的组成对噻吩氧化反应深度影响的研究较少。以不同烃类和醇类化合物作为微量噻吩的溶剂,以H_(2)O_(2)作为氧化剂,以钛硅分子筛(TS-1和改性TS-1)为催化剂,开展了溶剂分子中烃基结构对微量噻吩氧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溶剂分子中的烃基结构是影响噻吩氧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溶剂分子中烃基的异构化程度越高,噻吩的氧化程度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基异构化 钛硅分子筛 噻吩 催化氧化
下载PDF
高密度笼状烃五环[5.3.0.0^(2,5).0^(3,9).0^(4,8)]十烷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8
作者 郑伟平 朱忠朋 +3 位作者 陶志平 赵杰 伏朝林 闫瑞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75,共5页
使用非均相光催化剂和光敏剂协同催化双环戊二烯发生分子内[2+2]环加成反应,可以极大提高光催化效率。尤其是掺杂了其他金属的复合型纳米M_(x)O_(y)-TiO_(2)光催化剂,可在较短时间内催化原料完成转化,并以较高的转化率得到五环[5.3.0.0^... 使用非均相光催化剂和光敏剂协同催化双环戊二烯发生分子内[2+2]环加成反应,可以极大提高光催化效率。尤其是掺杂了其他金属的复合型纳米M_(x)O_(y)-TiO_(2)光催化剂,可在较短时间内催化原料完成转化,并以较高的转化率得到五环[5.3.0.0^(2,5).0^(3,9).0^(4,8)]十烷(BCU)。BCU笼状烃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体积热值,与JP-10液体燃料进行复配后,随着BCU掺配比例的增加,复配燃料的密度和体积热值也不断增加,同时具有较好的低温性能。当BCU掺配质量分数为50%时,复配燃料密度(20℃)达到了0.995 g/cm^(3),体积热值为41.2 MJ/L,冰点为-43.8℃,运动黏度(-20℃)为19.3 mm^(2)/s。复配燃料的密度和体积热值较JP-10均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保持了良好的低温性能,表明BCU可以作为高性能燃料组分使用,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光敏剂 双环戊二烯 [2+2]环加成 高性能燃料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apid Detec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of Detergent Additives for Gasoline
9
作者 Zhi Wanwan Li Na +2 位作者 zhu zhongpeng Li Yan Guo Xin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Although detergent additives for gasoline have been widely commercialized,their formulas are often kept confidential and there is still no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quickly detecting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eval... Although detergent additives for gasoline have been widely commercialized,their formulas are often kept confidential and there is still no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quickly detecting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evaluating their effectiveness,which makes their regulation difficult.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etergent additives for gasoline in China and other regions,as well as a review of the rapid detec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available for analyzing detergent additives are given herein.The review focuses on the convenience,cost,efficiency,and feasibility of on-site detec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various methods,and also looks into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such as detecting and evaluating detergent additives in ethanol gasoline and with advanced engine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OLINE detergent additives DEPOSITS rapid dete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下载PDF
Ni-Nb_(2)O_(5)γ-Al_(2)O_(3)催化1,5-双-(四氢呋喃基)-3-戊酮加氢脱氧制备长链烷烃的研究
10
作者 闫瑞 赵杰 +5 位作者 陶志平 杨鹤 贾丹丹 伏朝林 朱忠朋 郑伟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73,共7页
设计了以γ-Al 2O_(3)为酸性载体、非贵金属Ni和Nb_(2)O_(5)为活性中心的催化剂x%Ni-y%Nb_(2)O_(5)γ-Al_(2)O_(3)(x%为Ni质量分数,x=1,2,3,4,5;y%为Nb_(2)O_(5)质量分数,y=10,20),考察催化剂中Ni、Nb_(2)O_(5)含量和反应工艺条件对该... 设计了以γ-Al 2O_(3)为酸性载体、非贵金属Ni和Nb_(2)O_(5)为活性中心的催化剂x%Ni-y%Nb_(2)O_(5)γ-Al_(2)O_(3)(x%为Ni质量分数,x=1,2,3,4,5;y%为Nb_(2)O_(5)质量分数,y=10,20),考察催化剂中Ni、Nb_(2)O_(5)含量和反应工艺条件对该催化剂催化生物燃料含氧中间体1,5-双-(四氢呋喃基)-3-戊酮加氢脱氧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60℃、H_(2)压力为3 MPa、反应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4%Ni-20%Nb_(2)O_(5)γ-Al_(2)O_(3)催化1,5-双-(四氢呋喃基)-3-戊酮加氢脱氧制备长链烷烃的碳摩尔收率总和达89.6%,其中C_(11)烷烃、C_(12)烷烃和C_(13)烷烃的碳摩尔收率分别为3.8%,8.9%,76.9%;同时,4%Ni-20%Nb_(2)O_(5)γ-Al_(2)O_(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连续催化反应70 h后,C_(11)~C_(13)烷烃的碳摩尔收率总和仍能保持在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加氢脱氧 催化剂 长链烷烃
下载PDF
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探究
11
作者 郑伟平 朱忠朋 +3 位作者 陶志平 赵杰 伏朝林 贾丹丹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2025年第1期154-159,共6页
通过选用合适的进料方式,以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催化环氧单体和醇或酚发生聚合反应,可制备不饱和度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聚醚多元醇(简称聚醚)。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反应的收率和产品的品质,因此控制合适的催化剂... 通过选用合适的进料方式,以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催化环氧单体和醇或酚发生聚合反应,可制备不饱和度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聚醚多元醇(简称聚醚)。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反应的收率和产品的品质,因此控制合适的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是聚醚制备的关键。不同的酚和醇作为起始剂时,随着链长的增加,其反应活性逐渐降低,需较多的催化剂和较长的反应时间以实现高的反应收率。和环氧丙烷相比,环氧丁烷因位阻的增加,其反应活性有所降低,需较多的催化剂方可制备设定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醚产物。当环氧丙烷和环氧丁烷同时作为反应的环氧单体时,可通过调节二者的进料比例,共聚制备结构多变的聚醚产物。采用本方法制备的聚醚产物溴值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指数基本在1.10以下,且产物经后处理后,可使水质量分数保持在0.2%以下,钾离子质量分数在1μg/g以下,产品品质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多元醇 氢氧化钾 环氧丙烷 环氧丁烷
下载PDF
Superlyophilic Interfaces Assisted Thermal Management
12
作者 LUO Xianfeng zhu zhongpeng +2 位作者 YOU Jun TIAN Ye JIANG Lei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643-652,共10页
Thermal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owing to the increasing need for various devices 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and adsorption.Recently,the rapid growth of scientific reports is seen to improve thermal mana... Thermal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owing to the increasing need for various devices 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and adsorption.Recently,the rapid growth of scientific reports is seen to improve thermal management efficiency by developing materials with high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surface improvement to enhance heat transfer rate.Inspired by nature,constructing superlyophilic interfaces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rmal management and applied in industry and daily life.Herein,state-of-the-art developments of superlyophilic interfaces assisted thermal management are reported mainly from four perspectives around boiling,evaporation,radiation,and condensation.In particular,we discussed the unique role of superlyophilic interfaces during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such as increasing bubble detachment rate,superspreading assisted efficient evaporation,directional liquid transfer in textiles during radiative cooling,and so forth.Finally,challenges of thermal management assisted by superlyophilic interfaces toward future application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HYDROPHILIC Boiling heat transfer EVAPORATION Radiative cooling CONDENS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