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来西亚东部沙捞越盆地构造演化及相关沉积史:未来油气勘探指南 被引量:2
1
作者 MAT- zin +4 位作者 I·SWAR BRICK R·E· 万玲(译) 韩冰(校对) 《海洋地质》 2011年第2期16-23,共8页
综合利用钻井的生物地层和测井资料,重新处理了沙捞越海区区域地震测线,并进行了地震一地层研究,其目的是重新认识沙捞越盆地的现今构造及古沉积环境。在第三系沉积中识别了几个不整合面,以此作为地震对比的标志。在不整合面过渡到... 综合利用钻井的生物地层和测井资料,重新处理了沙捞越海区区域地震测线,并进行了地震一地层研究,其目的是重新认识沙捞越盆地的现今构造及古沉积环境。在第三系沉积中识别了几个不整合面,以此作为地震对比的标志。在不整合面过渡到整合的地方,利用钻井资料进行整合面的对比。古环境图用来说明整个盆地历史构造和沉积的相互作用。沙捞越盆地的发育始于晚渐新世,沿海岸线呈NW-SE向沉积,几乎垂直于现今海岸线,海岸线在晚中新世已变成现今NE-SW向的形态。沙捞越盆地石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烃类来自陆生植物为主的源岩,这类源岩主要分布在海岸河流、海岸和下海岸平原环境,其数量和质量随着距海岸线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古环境图表明了沙捞越盆地源岩可能的分布,这将有助于对沙捞越盆地制定未来勘探计划。本研究也揭示了沙捞越盆地是在晚渐新世一中新世期间NW-SE向断裂右行走滑运动造成。右行走滑运动形成了NW-SE向的海岸线,将海上沙捞越区分成两个次级盆地。海岸平原和浅海相沉积物的沉积和保存延伸到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仍保持了隆起状态,直到晚中新世。右行走滑运动控制了沙捞越盆地演化,在盆地其它地区是大量近似平行的线性构造。运动的时间表明向东不断变得年轻,可断定沉积物的晚期结构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与这些构造运动相关联。沙捞越盆地位于婆罗州北部陆缘,向海上延伸大约300km(图1),其北部边界为第三纪洋壳的南海,南部是变形的早第三纪较老沉积和婆罗州基底。在盆地南部边缘附近和较老的变形基底中还发现晚第三纪火山岩侵入体。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沙捞越盆地的构造背景和现在生产油气田的构造圈闭成因。我们的目的也是理解盆地的沉积作用史,这需要重新确定其地层格架。已有的深部二维和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资料为检验早期的沙捞越盆地构造沉积史模型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演化 沙捞越 沉积史 油气勘探 马来西亚 古沉积环境 海相沉积物 不整合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