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黄河道考察日记(1977年6月3日—1977年7月9日) 被引量:1
1
作者 邹逸麟 邹振环(整理)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39-156,161,共19页
1977年6—7月,邹逸麟先生随谭其骧先生在郑州、荥阳、安阳、浚县、滑县、濮阳、大名、邯郸、新乡、延津、开封、徐州作黄河古道考察。其间,邹逸麟先生撰考察日记,记述每日行程、见闻与思考。这份日记对于见证谭先生一行对黄河古道的考察... 1977年6—7月,邹逸麟先生随谭其骧先生在郑州、荥阳、安阳、浚县、滑县、濮阳、大名、邯郸、新乡、延津、开封、徐州作黄河古道考察。其间,邹逸麟先生撰考察日记,记述每日行程、见闻与思考。这份日记对于见证谭先生一行对黄河古道的考察,了解历史地理学者如何增加各自对黄河变迁的感性认识,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黄河道 考察 日记
下载PDF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模式及运行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丽英 邹益霖 冯信平 《热带农业工程》 2018年第6期29-31,共3页
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实验室平台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科研需求为平台建设目标,采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实现共享实验室平台的高效运行。
关键词 大型仪器设备 智能化 共享
下载PDF
深海氮气浮标运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丹峰 邹一麟 +3 位作者 曾铮 魏照宇 姚宝恒 连琏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氮气浮标是一种新型的剖面浮标,通过增加蓄能器作为被动浮力调节模块,可以利用海洋压差实现更有效率的剖面运动。由于蓄能器的加入,氮气浮标的运动特性相对于常规浮标有所变化。基于一款深海剖面浮标,利用理论分析和运动仿真的方法研究... 氮气浮标是一种新型的剖面浮标,通过增加蓄能器作为被动浮力调节模块,可以利用海洋压差实现更有效率的剖面运动。由于蓄能器的加入,氮气浮标的运动特性相对于常规浮标有所变化。基于一款深海剖面浮标,利用理论分析和运动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氮气浮标的运动特性,对氮气浮标主动体积改变量与剖面运动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氮气浮标的剖面运动形式以及氮气浮标的定深悬浮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氮气浮标只需要主动对浮标体积做较小的改变即可完成同等深度的剖面运动,节省了浮标完成一次剖面运动的能量消耗。但蓄能器的引入增加了浮标完成剖面运动需要的时间,且给浮标的运动带来了突变性和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浮标 剖面运动 定深悬浮 蓄能器 悬浮稳定性
下载PDF
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 被引量:9
4
作者 邹逸麟 《历史地理》 1988年第1期57-72,共16页
淮河下游地区在古代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春秋战国时代开凿了邘沟和鸿沟等运河后,南北水运航道与淮河交会于今江苏淮阴市附近,南北运口成为当时水运交通的枢纽。随着交通的发展,南北运口附近相应地出现了聚... 淮河下游地区在古代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春秋战国时代开凿了邘沟和鸿沟等运河后,南北水运航道与淮河交会于今江苏淮阴市附近,南北运口成为当时水运交通的枢纽。随着交通的发展,南北运口附近相应地出现了聚落和城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代 水运交通 淮河下游 文化交流 城镇兴衰 淮阴市 南北
下载PDF
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 被引量:7
5
作者 邹逸麟 《历史地理》 1981年第1期80-98,共19页
最近关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讨论中所提到的东线方案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的引水渠道。京杭大运河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早的邗沟河段开修于公元前五世纪,最后的山东河段,就是元代的济州河、会通河,明代... 最近关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讨论中所提到的东线方案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的引水渠道。京杭大运河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早的邗沟河段开修于公元前五世纪,最后的山东河段,就是元代的济州河、会通河,明代合称为会通河,清代又称为山东运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引水渠道 山东河段 京杭大运河 山东运河 会通河 东线 水利工程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邹逸麟 《历史地理》 1993年第1期1-17,共17页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即以农耕业为主要产业;商周以降,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但数千年来几度兴衰,经历了曲折迂回的过程。本文就公元三世纪以前,黄淮海平原农耕业发展的过程及其区域特点为内容...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即以农耕业为主要产业;商周以降,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但数千年来几度兴衰,经历了曲折迂回的过程。本文就公元三世纪以前,黄淮海平原农耕业发展的过程及其区域特点为内容,作一番概括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基地 粮食产区 黄淮海平原 区域特点 地域特征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我国早期经济区的形成--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期 被引量:1
7
作者 邹逸麟 《历史地理》 2002年第1期23-42,共20页
关于我国历史时期经济区划分的原则问题,笔者在《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一文(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中,提出了划分经济区的区域性、综合性、专业化和经济中心四条标准。本文即按此标准,对我国63早期经济区的形成进... 关于我国历史时期经济区划分的原则问题,笔者在《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一文(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中,提出了划分经济区的区域性、综合性、专业化和经济中心四条标准。本文即按此标准,对我国63早期经济区的形成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时期 划分原则 春秋战国 经济区划分 专业化 区域性 《中国史研究》 综合性
下载PDF
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 被引量:1
8
作者 邹逸麟 《历史地理》 1995年第1期18-21,共4页
1992年8月28日零点四十五分,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谭师季龙教授心脏停止了跳动,离开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离开了他的亲属,离开了他多年至交的朋友,离开了他辛勤哺育的学生,永远离开了……谭师从1... 1992年8月28日零点四十五分,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谭师季龙教授心脏停止了跳动,离开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离开了他的亲属,离开了他多年至交的朋友,离开了他辛勤哺育的学生,永远离开了……谭师从1930年开始,直到他的逝世,整整62年,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我国的历史地理事业。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潜心学术,锲而不舍,由于他的才能、智慧和勤奋,很早就崭露头角。但他没有一点骄傲和自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潜心学术 地理学家 锲而不舍 历史学家 青年时代
下载PDF
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9
作者 邹逸麟 《历史地理》 1996年第1期1-8,共8页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数千年而不断,实根植于稳定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农业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它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数千年而不断,实根植于稳定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农业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它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粮食遗存和农业工具,反映当时黄河下游地区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河南新郑 黄河下游地区 中华文明 河北武安 考古资料 发展轨迹 经济基础
下载PDF
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
10
作者 王文楚 邹逸麟 《历史地理》 1981年第1期231-234,共4页
一、成书年代与编著目的作者李吉甫字弘宪,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生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卒于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终年五十七岁。德宗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元和二年(807年),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关键词 元和郡县志 中书门下平章事 乾元元年 地理总志 中书侍郎 李吉甫 成书年代 赞皇
下载PDF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
11
作者 邹逸麟 《历史地理》 1990年第3期10-16,共7页
季龙师是我国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自三十年代起即从事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如果从他1930年进燕京研究院攻读历史地理学算起,正好一个甲子。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三十年代 治学精神 精益求精 我国当代 一丝不苟 奠基人
下载PDF
历史上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值得关注
12
作者 邹逸麟 《运河学研究》 2018年第1期1-2,共2页
明清时期国家级水利工程主要有二:一为治黄,二为通运。又因徐州以下,黄河河道即运河河道,故明清时期'治河即治运',河运合一。这是明清两代朝廷最为关注的事。当时对工程最有影响的是'黄运地区',即今黄河以南,废黄河故... 明清时期国家级水利工程主要有二:一为治黄,二为通运。又因徐州以下,黄河河道即运河河道,故明清时期'治河即治运',河运合一。这是明清两代朝廷最为关注的事。当时对工程最有影响的是'黄运地区',即今黄河以南,废黄河故道以北,大运河以西地区的今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处,是明清两代河患最严重、社会经济最凋敝的地区。本书即研究该地区在明清两代的河工设施和其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黄运地区
原文传递
Deep-seated structure and metallogenic dynamics of the Ailaosha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rea, Yunn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7
13
作者 GE LiangSheng DENG Jun +2 位作者 GUO XiaoDong zou yilin LIU YinCh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0期1624-1640,共17页
The Ailaosha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ed area (MCA) consists of the well known Ailaoshan metallogenic belt and adjacent mineral districts and/or deposits. Located in an area of several complex and inter... The Ailaosha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ed area (MCA) consists of the well known Ailaoshan metallogenic belt and adjacent mineral districts and/or deposits. Located in an area of several complex and intersecting tectonic units, the Ailaoshan poly-metallic MCA is controlled by deep crustal and mantle tectonism.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we identified a large ring structure system that surrounds the MCA. This ring structure encloses regional deep-crustal faults, ductile shear zones, geothermal anomalies, magmatic rocks, and the major mineral deposits, all of which are the reflections of deep tectonic geodynamics that have been long active in this area. Geophys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crust is comprised of relatively stable two or three layers, with some irregular lower-velocity belts. The Moho in the ring sutures occurs as an area of local uplift.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boundaries. Asthenopheric mantle shows multi-layer upwelling, which indicates multiple events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al epoch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mantle events or puls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shear zones, magmatic rocks, and polymetallic orebodies. Furthermore, an integrated metallogenic dynamics model related to the asthenopheric upwelling pulses in the MCA is established, defining events as old as Late Pale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laosha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rea (MCA) low-velocity ring STRUCTURE system asthenophere UPWELLING pulsing
原文传递
某火力发电厂贮灰场调洪演算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义林 余俊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376-379,共4页
火力发电厂中灰场是用以贮存燃煤锅炉排放灰渣的堆放场地,通常布置周边山体的山谷地带,由于汇水面积大,降雨期洪水将直接威胁灰场坝体的安全性.文中从水量平衡方程出发,采用静库容调洪,根据库容曲线、洪水入流情况及泄流情况,对设计标... 火力发电厂中灰场是用以贮存燃煤锅炉排放灰渣的堆放场地,通常布置周边山体的山谷地带,由于汇水面积大,降雨期洪水将直接威胁灰场坝体的安全性.文中从水量平衡方程出发,采用静库容调洪,根据库容曲线、洪水入流情况及泄流情况,对设计标准期调洪库容和最高洪水位进行计算,从而评价灰场的防洪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 贮灰场 调洪演算
原文传递
高位收水冷却塔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邹义林 余俊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38-441,共4页
高位收水冷却塔由于大幅减小了常规塔雨区跌落高度和系统静扬程,具有明显的节能和降低噪音的优势.介绍了高位收水冷却塔的原理、型式、技术特点、配套系统的布置方案等,并与常规冷却塔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为高位收水冷却塔的应用提... 高位收水冷却塔由于大幅减小了常规塔雨区跌落高度和系统静扬程,具有明显的节能和降低噪音的优势.介绍了高位收水冷却塔的原理、型式、技术特点、配套系统的布置方案等,并与常规冷却塔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为高位收水冷却塔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 高位收水 冷却塔
原文传递
The Man-Nature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History: A Stud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16
作者 zou yil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4期193-201,共9页
What is cal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heaven) and man" or between the way of heaven and human affairs has been a focus of concern for over 2,000 years and also a fundamental issue in historical research... What is cal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heaven) and man" or between the way of heaven and human affairs has been a focus of concern for over 2,000 years and also a fundamental issue in historical research. Here, we need to give thought to three points. The first is spatial difference, or the great vari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cross China's vast territory; the second is difference across time, as evolutionary changes in human society give rise to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third i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unitary multi-ethnic Chinese empire and its effect on man-land relationships. The following issues should receive serious attention in future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history: firs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gional studies approach in researching these relationships; second, the major role of human factors in their evolution; third, the impact of regional politics on these relationships, in that capital cities tend to suffer most from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last but not least, the changes in these relationships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ature relationship REGION man-land relationshi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