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常物化意识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哲学内涵再辨识
1
作者 刘怀玉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现实统治(而不是经由“外部灌输”先进的科学理论)从而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来寻找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途径,这是卢卡奇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道路,但对这种物化意识统... 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现实统治(而不是经由“外部灌输”先进的科学理论)从而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来寻找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途径,这是卢卡奇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道路,但对这种物化意识统治的哲学批判在后来不断地被泛化。列斐伏尔就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与觉醒,主要不是一个总体批判泰勒制工具理性主义的问题,而是微观批判个人主义、法西斯主义、消费主义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对现代日常生活神秘化控制的认识论问题。而萨特则从“反认识论”的“存在论”立场否定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意识哲学的可能性,他并不认为主体性表现为无产阶级的自我阶级意识或自我表达,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直接的物化行动性中。主体性恰恰在于它对自身的“非知”这种物化意识状态。由此,詹姆逊认为,萨特对于今天无产阶级意识衰落问题的敏锐观照以及对卢卡奇的批判,实际上重新激活了阶级意识哲学在全球化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的现实意义。而这无疑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固有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超出自我意识的主体性认识论的、走向直接改变现实的、革命的实践哲学。人的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是具体生活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主体性 马克思 卢卡奇 萨特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确证”的批判性超越
2
作者 高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自我确证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确证等同于自我异化的扬弃的抽象逻辑,指出自我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力量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而确证... 自我确证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确证等同于自我异化的扬弃的抽象逻辑,指出自我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力量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而确证自身的存在。进而马克思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第三者”相结合,提出了“第三存在物”是主体与对象相互确证的中介,超越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绝对对立,从而突破了黑格尔自我确证的封闭圆圈,为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确证 辩证法 对象性 第三存在物
下载PDF
理性主体的黄昏——笛卡尔的理性主体和尼采的挑战
3
作者 方瑞韬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35,共6页
由于首次不设任何前提而讨论自我,笛卡尔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对自我的真正讨论。在笛卡尔哲学中,自我即“我思”,而我思的本质是理性主义的主体概念,即理性主体。也是从笛卡尔开始,“自我作为理性主体能够认识真理”的观点深入人心,对后... 由于首次不设任何前提而讨论自我,笛卡尔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对自我的真正讨论。在笛卡尔哲学中,自我即“我思”,而我思的本质是理性主义的主体概念,即理性主体。也是从笛卡尔开始,“自我作为理性主体能够认识真理”的观点深入人心,对后世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尝试说明,理性主体概念与笛卡尔的我思概念同一,并且在其身心二元立场下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1)主体是精神实体,(2)主体意味着行为和选择的自主性,(3)主体意味着一种先天统一性;而尼采所提出的一套非理性主义哲学通过对身心二元的弥合,有力地挑战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体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尼采 理性主体
下载PDF
论自我观演进历程的三重维度
4
作者 邓远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8-22,共5页
自我观的演进历程可以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重维度去把握。从哲学层面上来看,东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遵循着不同的路线。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大致经历了精神自我、物质自我以及孤独自我三个阶段。中国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大体... 自我观的演进历程可以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重维度去把握。从哲学层面上来看,东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遵循着不同的路线。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大致经历了精神自我、物质自我以及孤独自我三个阶段。中国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大体遵循着非我、社会自我、主体自我的发展思路。与哲学上对自我观的理解不同的是,心理学上的自我观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弗洛伊德主义自我观、新弗洛伊德主义自我观及人本主义自我观三个阶段。与哲学、心理学上对自我观探索的起点有所不同,教育学上的自我观则是人类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之后对教育转型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是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的主体地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自我观 演进历程 哲学 心理学 教育学
下载PDF
元宇宙中的“身份爆炸”与同一性谜题
5
作者 陈常燊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1-65,共5页
多重实在、全息投影、心灵上传等数字孪生技术引发了元宇宙中的“身份爆炸”,在哲学上提出了系列同一性谜题:进入元宇宙后,我还是我吗?究竟有几个我?我与我的“化身”究竟是何关系?如果我的心灵上传到计算机,上传系统会是我吗?有理由表... 多重实在、全息投影、心灵上传等数字孪生技术引发了元宇宙中的“身份爆炸”,在哲学上提出了系列同一性谜题:进入元宇宙后,我还是我吗?究竟有几个我?我与我的“化身”究竟是何关系?如果我的心灵上传到计算机,上传系统会是我吗?有理由表明,数字人仍然具有身份/同一性,但数字孪生技术对身份/同一性的哲学原则提出了紧迫挑战:我与我的“化身”是同一个人,但又是可分辨的,这一点违背了“莱布尼茨律”;我与我的“化身”属于同一类别,但又可能是共时空占位的,这一点违背了“洛克原则”。如果说,解决“身份爆炸”背后的同一性谜题的技术出路是NFT(非同质化代币),那么其哲学方案是“忒休斯之船”模型。最终,对“自我主权”的倡导有助于避免数字人的同一性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同一性 数字孪生 身份爆炸 自我主权
下载PDF
走向他者的政治——论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
6
作者 胡良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7-53,共7页
在韩炳哲看来,“精神政治”是数字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但其实质上却是数据和资本营造的一场“自我肯定”的骗局,这也将带来自由的危机和剥削的加深。究其根源,是“我”在数据和资本的引导下拒绝了“他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韩炳哲认为... 在韩炳哲看来,“精神政治”是数字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但其实质上却是数据和资本营造的一场“自我肯定”的骗局,这也将带来自由的危机和剥削的加深。究其根源,是“我”在数据和资本的引导下拒绝了“他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韩炳哲认为,必须在数字世界中以“他者”的异质性恢复政治的对抗性,进而才能形成美的政治。虽然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思想不仅丰富了关于技术政治的批判理论,且在现实中,也敲响了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警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炳哲 数字信息技术 精神政治 自我 他者
下载PDF
人际自我边界: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人的自我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爱保 夏瑞雪 李世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28,共4页
自我构念是西方心理学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前西方主要的自我构念理论分别是从文化价值、个体以及人际关系三个角度建构的。通过对现存西方自我构念理论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揭示了儒学文化传统以及差序的社会... 自我构念是西方心理学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前西方主要的自我构念理论分别是从文化价值、个体以及人际关系三个角度建构的。通过对现存西方自我构念理论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揭示了儒学文化传统以及差序的社会结构背景下,中国人人际自我的情境性以及人际自我边界的动态性特征。未来对中国人人际自我的探讨,应该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自我的影响,行为研究和脑神经研究相结合是当前文化与自我研究的主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自我边界 自我构念 文化 中国人
下载PDF
论他者与他者的哲学——兼评女性主义对主体与主体性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37
8
作者 王宏维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50,共7页
当代女性主义对他者与他者哲学的探讨,不仅是对现实男权中心主义统治的冲击,也在哲学理论层面上,对支撑这一统治的主/客二元对立观念进行了批判,动摇了自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及其基础理性中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 当代女性主义对他者与他者哲学的探讨,不仅是对现实男权中心主义统治的冲击,也在哲学理论层面上,对支撑这一统治的主/客二元对立观念进行了批判,动摇了自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及其基础理性中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呼应、援引、互诘,直接推进了哲学及社会人文领域的后现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女性主义 后现代 主体性
下载PDF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26
9
作者 胡飒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0,共4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自由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 自由发展 实践
下载PDF
自信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新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5,共8页
哲学范畴的自信作为心理积淀的机制就是以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整体的积极肯定的基本观念。自信与自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尊与自信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人类历史看,成功或成功大于失败的实践活动为自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哲学范畴的自信作为心理积淀的机制就是以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整体的积极肯定的基本观念。自信与自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尊与自信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人类历史看,成功或成功大于失败的实践活动为自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对个体的自信机制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评价是自信机制形成的直接因素。一般而言,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是与对于自己人生的自信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而言,不同的主体以不同的自我期望作为现实的评价标准,通过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体现于其中的主体能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赋予肯定性的评价。自卑和自负是自信心理机制扭曲和变形的两个极端,然而两极相通。自信与事业的成功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从而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活动 自信 自卑 自负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徐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0-13,共4页
建设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困境,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现代人应当发展同自然的协调关系,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并理智地利用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 建设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困境,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现代人应当发展同自然的协调关系,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并理智地利用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的丰富、人化。同时,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也恰恰是促进人本身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论自我实现的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倬 李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0-38,共9页
自我实现是人的自身潜能和价值、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人类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超越。自我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一种方式。但主体性的实现不是绝对的或抽象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 自我实现是人的自身潜能和价值、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人类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超越。自我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一种方式。但主体性的实现不是绝对的或抽象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相统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实现 主体能动性 客观制约性
下载PDF
自主性:一个概念的哲学考察 被引量:28
13
作者 马衍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84-88,共5页
亚里斯多德、康德、马克思等人的自主性思想为我们树立科学的自主性观念奠定了基础。自主性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承认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依赖、客体对主体的制约的前提下,人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特性之一。自主性的获得并不是在抽... 亚里斯多德、康德、马克思等人的自主性思想为我们树立科学的自主性观念奠定了基础。自主性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承认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依赖、客体对主体的制约的前提下,人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特性之一。自主性的获得并不是在抽象意义上的观念性的显现,而是有着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 制约 社会历史基础
下载PDF
从“自我”到“他者”——他者伦理的中心转移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先伍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3,共6页
列维纳斯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将他者所遭受的压迫与奴役归于西方的存在论,而存在论离不开自我的领会,所以,存在论的霸权也就是自我的霸权。为了摆脱存在论和唯我论,就必须面向他者,倾听他者的吁求,并积极地作出回应,主动地为他者负责。从... 列维纳斯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将他者所遭受的压迫与奴役归于西方的存在论,而存在论离不开自我的领会,所以,存在论的霸权也就是自我的霸权。为了摆脱存在论和唯我论,就必须面向他者,倾听他者的吁求,并积极地作出回应,主动地为他者负责。从自我走向他者,不仅是对传统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超越,而且也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自我 他者 他者伦理
下载PDF
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语境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洋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0,共4页
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构建了宏伟的"主体性哲学"大厦,然而因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其构建出的不过是一个思维"实体",从而引起现当代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也对这一主体哲学展开批判,但他认为主体性仍有... 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构建了宏伟的"主体性哲学"大厦,然而因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其构建出的不过是一个思维"实体",从而引起现当代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也对这一主体哲学展开批判,但他认为主体性仍有其存在的合法性,这便是"价值主体"的维度,并指出"价值主体"应涵盖人的"自由性"、"目的性"和"责任性"。在当代语境中把握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思想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入手,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在三重关系中的目的性与责任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价值主体 当代语境
下载PDF
从“个人主义者”到“整体主义者”——浅论社会个体的自我超越问题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保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395-399,共5页
"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两大基本原则,在一定意义上看,是对立的。但从矛盾辩证法上看,二者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二者的同一性上研究从"个人主义者"向"整... "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两大基本原则,在一定意义上看,是对立的。但从矛盾辩证法上看,二者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二者的同一性上研究从"个人主义者"向"整体主义者"转变,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 “个人主义者” “整体主义者” 依据 转化 途径
下载PDF
自我与他者--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一兵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一兵 张琳 +2 位作者 蓝江 周嘉昕 孙乐强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9,161,共7页
在马克思看来,人没有应该是自己的状态,所谓我、自我,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关系中被建构起来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对自我的占有"或"我应该是我",这本身是不成立的。同时这意味着,所谓的我根本... 在马克思看来,人没有应该是自己的状态,所谓我、自我,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关系中被建构起来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对自我的占有"或"我应该是我",这本身是不成立的。同时这意味着,所谓的我根本不是一个实体,有很多东西都会消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指的是社会关系,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场景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他者 镜像 体知 关系体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的素质思想探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单培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1,共3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人的素质思想,其内容包括:人的素质具有先天性、差异性、阶级性与后天实践性特征;消费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动力,人的消费实践活动是自身素质发展的外化表现,是人为满足自身的素质发展需要而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人的素质思想,其内容包括:人的素质具有先天性、差异性、阶级性与后天实践性特征;消费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动力,人的消费实践活动是自身素质发展的外化表现,是人为满足自身的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有效活动;人的先天素质的不同影响着后天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但其素质发展应是平等的,而从人的素质差异性到发展平等则取决于社会地位的完全平等。发展生产力是提升人的素质水平的途径,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水平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恩、恩格斯 人的素质特征 人的发展平等性 途径与方法 理论体系
下载PDF
女权主义哲学与人之本质探究批判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宏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83,160,共7页
女权主义哲学对人之本质探究的批判分为三方面:一是从理性入手,对欧洲哲学史上人之本质探究的批判;二是从自然历史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之本质探究的批判;三是与后现代衔接,批判并解构人之本质及妇女本质问题的探究。女权主义哲学同... 女权主义哲学对人之本质探究的批判分为三方面:一是从理性入手,对欧洲哲学史上人之本质探究的批判;二是从自然历史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之本质探究的批判;三是与后现代衔接,批判并解构人之本质及妇女本质问题的探究。女权主义哲学同时也将矛头指向自身,发现批判可能受制于传统哲学言说及二元论的、本质论的思维框架。抛弃同质化的理性主体范畴,告别宏大叙事,拒绝普遍主义,不仅使女权主义哲学更清楚自身的困境,而且促进女权主义哲学转型,并以哲学进步推进社会平等与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权主义哲学 人之本质 后学语境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人类自我意识的意义及其三次觉醒 被引量:7
20
作者 维之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1,共11页
觉悟自己内中之"我"乃是人生明根的最要之事;因而自我意识也不仅是获得关于自身的知识,更是对"自我"之存在与特性的领悟和对待。自我可分大我与小我诸多层次,人类自我意识也是循序自我的层次而发展,经历了群体自我... 觉悟自己内中之"我"乃是人生明根的最要之事;因而自我意识也不仅是获得关于自身的知识,更是对"自我"之存在与特性的领悟和对待。自我可分大我与小我诸多层次,人类自我意识也是循序自我的层次而发展,经历了群体自我意识与个体自我意识的两次觉醒。自我意识作为标志人类本性的高级精神活动,把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并超越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由而开始了人生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在此过程中,自我意识又作为环境和教育作用的中介因素和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持恒地促进着人之才能、品德和人格的不断发展,并构成社会经济文化兴盛繁荣的发展条件;同时,它还通过人类"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机制,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使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升到现代文明社会。由于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自我意识作为人生发展的核心因素,也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近现代社会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招致了生存环境危机,呼吁人类保护生态平衡;人们内中纯粹自我的存在和众我同一之理又昭示着天人一体的大道;人类今后将在"天人合一"境界的普遍领悟中实现自我意识的第三次觉醒。由此开创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新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社会发展 生态危机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