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4篇文章
< 1 2 2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该如何理解“数字共通”:基于媒介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7
1
作者 胡翼青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建基于“共享、共鸣与共通”的“数字沟通”是对当下数字平台交流秩序建构的一种努力,不过,这一基于社会学合理化理论探索的概念并没有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变革。一方面,这个概念说不清是先有共通的规则和逻辑还是先有遵循共通规则和... 建基于“共享、共鸣与共通”的“数字沟通”是对当下数字平台交流秩序建构的一种努力,不过,这一基于社会学合理化理论探索的概念并没有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变革。一方面,这个概念说不清是先有共通的规则和逻辑还是先有遵循共通规则和逻辑的主体;另一方面,这个概念对数字平台上因数字技术生成的无主体性的交往形式理解不够深刻。在这个动荡的生成性数字时代,人们看到的所谓共通秩序,不过是通过自身的逻辑抓取的“技术图像”,在杂乱无序中寻求的自我安慰。只要身处数字交往中,人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混乱和无意义就是当今人类交往的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共通 交往理性 数字平台
下载PDF
双重脆弱性与适度信任:从ChatGPT到Sora 被引量:1
2
作者 闫宏秀 宋胜男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91,F0002,共12页
Sora能够创造并处理复杂的动态视频内容,从理解静止的世界到理解运动的世界,标志着人工智能认识世界图景的重大转变。Sora对物理世界运动规律认识的不足和对细节的混淆是其技术脆弱性,由此加剧了信任脆弱性。因技术脆弱性风险,与此相伴... Sora能够创造并处理复杂的动态视频内容,从理解静止的世界到理解运动的世界,标志着人工智能认识世界图景的重大转变。Sora对物理世界运动规律认识的不足和对细节的混淆是其技术脆弱性,由此加剧了信任脆弱性。因技术脆弱性风险,与此相伴的前置的、动态的和代理的新的信任模式随之而至。由技术脆弱性和信任脆弱性构成的双重脆弱性、积极的对抗脆弱性、无关脆弱性以及消极的对抗脆弱性四个象限,分别指向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的四种样态。分析信任脆弱性与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关系的四个象限可知,构建适度信任是破解信任与技术双重脆弱性的有效方式,适度信任构建本身需要以物理世界的因果律为基础、以人类信任为最后尺度、以向人类价值观保持对齐启蒙为前提、以充分证据为信任重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ChatGPT 双重脆弱性 适度信任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下载PDF
AI,大数据与强度机器——信息权力的时代如何重思主体性
3
作者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178,共13页
大数据是推动生成式AI之诞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大数据的发展演变进行谱系学考察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AI的本质与前景。从强度性数据到大数据,从第四范式到数据洪水,这或许并非只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 大数据是推动生成式AI之诞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大数据的发展演变进行谱系学考察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AI的本质与前景。从强度性数据到大数据,从第四范式到数据洪水,这或许并非只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更是数据的本原性强度日渐衰退,人的主体性在数据面前日渐消亡的过程。由此,有必要回归强度这个哲学概念,结合德勒兹和加西亚等哲学家的代表性论述,进而揭示它何以从一种创生之力量逐渐蜕变为经典物理学中的被计量之力,进而又在控制社会之中被彻底驯化为电力。既然肯定性的生命强度举步维艰,那么或许理应转向否定性的死亡强度来探寻出路。加西亚的思辨实在论,德勒兹的无器官身体,以及福柯的致命机器,似乎敞开了三条相关又有别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性数据 大数据 数据化主体 信息权力 强度 否定性
下载PDF
枢轴命题的客观确实性
4
作者 黄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7,104,共12页
在离世之前的日子里,维特根斯坦专注于对摩尔命题的分析,由此给出了颇具特色的确实性概念。摩尔命题所具备的,就是这样的确实性。摩尔利用这些命题所具备的确实性,来作为一种可以回应怀疑论的知识。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摩尔命题不像摩... 在离世之前的日子里,维特根斯坦专注于对摩尔命题的分析,由此给出了颇具特色的确实性概念。摩尔命题所具备的,就是这样的确实性。摩尔利用这些命题所具备的确实性,来作为一种可以回应怀疑论的知识。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摩尔命题不像摩尔所认为的那样,是得到辩护的信念,它们不是知识,而是信念的支撑结构,是语言活动围绕它旋转的轴心,是“枢轴命题”。枢轴命题不是知识,但其所具备的那种确实性仍然可以抵抗怀疑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确实性 怀疑论 枢轴 摩尔 支撑结构 命题 信念
下载PDF
建构文化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
5
作者 魏屹东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1-44,共14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表明,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达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正在接近。而通用人工智能要实现通用性、人性化和广泛应用,具有人类文化特征的属性是其必备的要件。将意识、情感、伦理等高级认知因素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也就是...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表明,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达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正在接近。而通用人工智能要实现通用性、人性化和广泛应用,具有人类文化特征的属性是其必备的要件。将意识、情感、伦理等高级认知因素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也就是建构具有人性的文化人工智能,无疑是一种可能出路。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文化人工智能这种具身人工智能是一个重大挑战。从哲学方法论审视,建构文化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包括,智能体的范畴论与语境论的整合,感性与理性的整合,通过机制进行功能建模,通过结构功能实现适应性表征,以及通过语境觉知应对意外情况,最终通过严格的“图灵测试”。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有望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嵌入人类特有的文化特征,使其成为具有人性的文化人工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通用人工智能 具身人工智能 文化人工智能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通向物性之旅——从现象学的视角看
6
作者 杨大春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3,239,共12页
从前现代哲学经由现代哲学向当代哲学的演进是一次通向物性的漫长旅程。物性意指天、地、神、人都回归其自身,都有其自主性、自足性。物在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本性和命运,涉及它与神、与人、与他物的复杂关系。在前现代哲学、... 从前现代哲学经由现代哲学向当代哲学的演进是一次通向物性的漫长旅程。物性意指天、地、神、人都回归其自身,都有其自主性、自足性。物在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本性和命运,涉及它与神、与人、与他物的复杂关系。在前现代哲学、早期现代哲学、后期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中,物的本性分别通过物性与神性之间、神性与心性之间、心性与物性之间、神性与物性之间实际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张力关系体现出来。这意味着从心性哲学通向物性哲学、甚至从心性现象学通向物性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哲学 当代哲学 现象学 神性 心性 物性
下载PDF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7
作者 张庆熊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2,197,共11页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相当复杂。罗蒂通过批判欧洲近代哲学的“表象论”的认识论路线和早期分析哲学的“图像论”语言观而得出某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结论。从这一角度看,罗蒂与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一样都致力于解构形而上...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相当复杂。罗蒂通过批判欧洲近代哲学的“表象论”的认识论路线和早期分析哲学的“图像论”语言观而得出某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结论。从这一角度看,罗蒂与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一样都致力于解构形而上学。然而,罗蒂的实用主义立场又导致他在文化观等方面与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分道扬镳。罗蒂从实用的效果出发肯定现代性和世俗社会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并且他还为技术理性、人本主义和怀抱希望的浪漫主义精神正名,批评后现代主义一味解构和不提出任何致力于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至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究竟新在何处和有无问题,可将其与传统的实用主义论点和后现代主义的论点相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新实用主义 后现代主义 技术理性 文化政治
下载PDF
德雷福斯技能习得模型的断裂及其弥合——兼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问题
8
作者 程瑞 伏其秦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1,196,共16页
德雷福斯在批判人类智能的认知主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技能习得模型,并在表征意向性之外增加了运动意向性的预设。他主张“表征意向性以运动意向性为基础”,并以此指导其人工智能哲学观。但在技能习得模型中,表征意向性与运动... 德雷福斯在批判人类智能的认知主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技能习得模型,并在表征意向性之外增加了运动意向性的预设。他主张“表征意向性以运动意向性为基础”,并以此指导其人工智能哲学观。但在技能习得模型中,表征意向性与运动意向性之间存在根本的断裂,导致德雷福斯的技能习得模型面临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源于德雷福斯坚持一种海德格尔式的类人人工智能理解。通过反思与悬搁这一人工智能理解,可以重新澄清表征意向性与运动意向性的关系,弥合技能习得模型中的断裂,并有助于揭示一种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新理解。德雷福斯与技能习得模型的技术哲学意义与这种新的关系理解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意向性 运动意向性 认知主义模型 技能习得模型 人工智能
下载PDF
记忆的真实性研究:一种混合理论解决方案
9
作者 尤洋 张贞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4,196,共13页
记忆之真是记忆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主张事实之真的档案观和强调意义之真的建构观均存在论证缺陷,无法全面深入地揭示记忆之真的本质。折中主义的解释方案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解释鸿沟,但仍然面临的诸多挑战。随着记忆实证科学... 记忆之真是记忆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主张事实之真的档案观和强调意义之真的建构观均存在论证缺陷,无法全面深入地揭示记忆之真的本质。折中主义的解释方案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解释鸿沟,但仍然面临的诸多挑战。随着记忆实证科学的迅速发展,记忆哲学与科学的融合逐渐成为可能,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混合理论解释方案。混合理论通过深入探析记忆之真的哲学基底,将“记”与“忆”两个过程进行融合,并运用记忆真值表法重建“记”与“忆”的真值条件对记忆之真的内涵给予更全面、合理的论证。混合理论的解释框架可以有力地推动对记忆真实性问题的澄清,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记忆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当代记忆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之真 档案观 建构观 混合理论
下载PDF
空间维度的构造现象学分析——论二维空间概念的构造
10
作者 钱立卿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2,197,共14页
空间对人类的生存而言是最为基本的概念之一,而空间的“维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观念,在不同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定义。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一切关于维度的定义都有其可理解性与合法性的根源,它们植根于具身的运动感知,因此,只有通过回溯到... 空间对人类的生存而言是最为基本的概念之一,而空间的“维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观念,在不同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定义。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一切关于维度的定义都有其可理解性与合法性的根源,它们植根于具身的运动感知,因此,只有通过回溯到原初身体性经验中的综合与观念化过程,才能揭示维度观念的真正起源,理解其形成方式。在现象学视角下,从知觉尤其是视觉出发的概念构造分析,可以揭示二维空间的原初意义结构层次与结构化步骤,以此表明更一般的维度观念何以能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方向 维度 构造现象学
下载PDF
超越大语言模型:物导向哲学路径下的意义生成
11
作者 郑保章 付晓婧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人类创造是人们通过构建关系之网以确证自身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塑造意义世界的基础,此种构建需要某种“超越”的外部之物作为支撑。目前,大语言模型已经在智能生成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潜力,甚至在部分原创性任务中可以取代人类创造,这... 人类创造是人们通过构建关系之网以确证自身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塑造意义世界的基础,此种构建需要某种“超越”的外部之物作为支撑。目前,大语言模型已经在智能生成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潜力,甚至在部分原创性任务中可以取代人类创造,这或将对人类的意义世界造成潜在性威胁。究其症结在于,大语言模型的底层生成逻辑是建立在相关主义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基础预设在激进化演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深层局限。一方面,大语言模型以“相关主义循环”的方式将自身封闭于字面主义的符号表征与现有的固定范式之内,使得“超越”之维不再可能;另一方面,大语言模型的智能生成功能对于现实架构的渗透性影响又转而超越了相关主义的可理解范畴。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深层矛盾必将冲击一直以来人类从单一主体视域出发建构而成的意义世界。人类何以突破相关主义的内在生成逻辑,维护自身意义世界,这是智能技术时代人类必须直面的问题。立足“物导向哲学”,实现对大语言模型生成逻辑的“超越”,其意义在于这种“超越”的双重性,既能更包容地将大语言模型类智能机器及其功能纳入“物”的可阐释范畴,又能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突破相关主义束缚,借助“联合实在”的美学活动,通向超越性的外部,为人类创造添注活力,为人类意义世界提供支撑,以此开辟出“超越”大语言模型的意义生成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物导向哲学 意义生成 相关主义 联合实在
下载PDF
从第一哲学转向“形而上学经验”——阿多诺重构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辨析
12
作者 王晓升 《长白学刊》 2024年第1期22-33,共12页
阿多诺否定了传统上的第一哲学,把形而上学和经验科学结合在一起,形而上学由此不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玄思,而变成关注人类生存境遇的哲学。阿多诺试图通过“形而上学经验”的概念建构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必须关注人的生存体验... 阿多诺否定了传统上的第一哲学,把形而上学和经验科学结合在一起,形而上学由此不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玄思,而变成关注人类生存境遇的哲学。阿多诺试图通过“形而上学经验”的概念建构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必须关注人的生存体验。但是关注生存体验不是要从绝对性出发把这种体验观念化,而是要关注生存斗争中肉体被压制的特点。而关注生存体验也不能丧失超越的维度,形而上学经验既包含了超越的维度,又包含了经验的维度,并把二者结合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形而上学经验也是在现实中所产生的对幸福的期待,这个被期待的幸福既是超越性的,又有客观基础。毋庸置疑,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关注人的吃喝住行的经验生活的物质基础开始的,也包含了对共产主义的期待,阿多诺关于形而上学经验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经验 阿多诺 幸福
下载PDF
马克思“人化自然”对费尔巴哈“自在自然”的批判性超越
13
作者 张敏 李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1-58,152,共9页
通过对观念论建制的颠覆和瓦解,费尔巴哈摧毁了德国形而上学的神秘基础,并将哲学从超感性的天国唤回到了感性的现实之中。他以直观中的自然和人作为“未来哲学”的出发点,并构建起了一种以自然主义为根基的人本学。然而,在马克思看来,... 通过对观念论建制的颠覆和瓦解,费尔巴哈摧毁了德国形而上学的神秘基础,并将哲学从超感性的天国唤回到了感性的现实之中。他以直观中的自然和人作为“未来哲学”的出发点,并构建起了一种以自然主义为根基的人本学。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哲学的这一构想尽管恢复了感性自然的本体论意义,但同时却使人沦为非现实的抽象物:一方面,直观中的自然只是以自在存在的状态与人相对立;另一方面,人在“自在自然”中仅仅具有对自然的纯粹依附性。一言以蔽之,自然与人在本质上相分离而失却了彼此间的内在同一。与之相异,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同一性出发,在批判直观哲学范式的基础上将自然把握为与现实的人密切相关的“人化自然”,并揭示了其在人的感性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三重内在构境。据此,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自在自然”的批判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在自然 人化自然 马克思 费尔巴哈 自然主义人本学
下载PDF
公域视界的捍卫:自由议题的新共和主义论证
14
作者 徐健 徐翔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4-21,共8页
消极自由本身所带有的逃避政治的倾向在不断深入的现代生活中走向了激进,从而使得自由这一价值成为了隔绝公共生活的防火墙。在此基础上,主张私域优先与宽容原则的结果是公共生活出现了“部落化”特征。为了捍卫日益衰退的公共生活,新... 消极自由本身所带有的逃避政治的倾向在不断深入的现代生活中走向了激进,从而使得自由这一价值成为了隔绝公共生活的防火墙。在此基础上,主张私域优先与宽容原则的结果是公共生活出现了“部落化”特征。为了捍卫日益衰退的公共生活,新共和主义者们从自由概念出发对这一价值进行重新论证,不论是强调自由的积极参与面向还是免于支配面向,其最终都将视界锁定在公共领域的维护之上。尽管新共和主义者们给出的自由方案遭到了各方的质疑与批判,但是却为弥合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间的裂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共和主义 公共领域 政治参与
下载PDF
论弗兰尼茨基的自治思想
15
作者 李晓晴 贺欢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弗兰尼茨基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重要成员,亲历并参与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实践。他将国家消亡理论和异化看作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更好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展开了深入思考,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 弗兰尼茨基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重要成员,亲历并参与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实践。他将国家消亡理论和异化看作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更好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展开了深入思考,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国家权力日渐缩小,自治机构的权力日趋扩大。他进而从南斯拉夫的现实境遇出发,就如何克服社会主义的政治异化、突破国家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总结出一条通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自治道路。但他的自治思想却陷入了乌托邦的幻想之中,关于自治的设想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真正指导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异化 实践派
下载PDF
人工智能快速演进中人的主体性作用
16
作者 顾理平 《视听界》 2024年第2期131-131,共1页
从一年多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标志的ChatGPT惊艳亮相,到今天Sora的火爆登场,生成式人工智能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快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在惊喜地拥抱现代技术带给社会和个人巨大红利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各种隐忧:面... 从一年多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标志的ChatGPT惊艳亮相,到今天Sora的火爆登场,生成式人工智能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快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在惊喜地拥抱现代技术带给社会和个人巨大红利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各种隐忧:面对海量知识储备和超强计算能力的人工智能,知识学习对现代人来说还有意义吗?从智能到体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如此强大,我们的工作会被大规模取代吗?人工智能几乎无所不能,它一旦作恶,人类将如何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强计算能力 狂飙突进 知识储备 CHAT 生成式 人的主体性
下载PDF
从ChatGPT到Sora:生成逻辑、哲学本质及世界图景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欣荣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0,共9页
ChatGPT和Sora的出现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两件轰动性事件,共同展现了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通用性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ChatGPT和Sora在生成逻辑、哲学本质及世界图景上既有共性和继承,又有突破和创新。从生成逻辑看,二者从演绎推理式... ChatGPT和Sora的出现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两件轰动性事件,共同展现了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通用性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ChatGPT和Sora在生成逻辑、哲学本质及世界图景上既有共性和继承,又有突破和创新。从生成逻辑看,二者从演绎推理式转向学习生成式,均基于大模型的学习生成,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ChatGPT主要生成静态文本和图像,Sora能够生成复杂的动态视频。从哲学本质看,二者均涉及学习、理解、意识和思维等哲学本质问题,ChatGPT主要是因果、语义、语境的理解和生成,Sora能够理解时间和空间等复杂关系并生成动态时空视频。从世界图景看,二者都可能带来创新创造的广阔未来,ChatGPT主要生成静态的语义世界,Sora则带来更加复杂的元宇宙世界,甚至能够重演创世造物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逻辑 哲学本质 世界图景
下载PDF
ChatGPT视域下的知识限度与积极物化:从庄周出发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奇琦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0,共11页
ChatGPT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自本自根”的世界模型。在其内部的神经网络之中,似乎存在一个道家所强调的道。然而,从《庄子·知北游》中的两段经典对话中我们获得的新启示是,ChatGPT所表达的那些可言说的知识未必是真实可靠的知识。同... ChatGPT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自本自根”的世界模型。在其内部的神经网络之中,似乎存在一个道家所强调的道。然而,从《庄子·知北游》中的两段经典对话中我们获得的新启示是,ChatGPT所表达的那些可言说的知识未必是真实可靠的知识。同时,使用者与ChatGPT的对话往往会演变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臣服或对抗,而日常生活中的多人对话往往可以提供一种对结论的开放性。大模型的无限知识同样存在进一步的进化空间。与ChatGPT相比,GPT-4明显知道了自己知识的限度。目前的大模型框架更多是一种普遍性框架,其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通用性的解释,而进化的方向恰恰是要增加向量数据库。知识限度的意义就在于要回到多样性本身。人类对大模型的有待使用,最终会产生无待焦虑。换言之,当外在依赖变成内在依赖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无待焦虑。这种无待焦虑最终会演化为后人类焦虑。破除这些焦虑的关键,同样需要在庄周思想中挖掘。这种积极物化的关键是,放低身段,将自己置于一个与物平等的角度,向物学习,格物致知,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真人之境。从庄周丧我的角度可以更加接近物我两忘,其最终可能会帮助人类进入人机和谐相处的两行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GPT 知识限度 积极物化 庄周
下载PDF
图像资本的视觉叙事及其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伯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在现代消费社会,随着表意图谱在视觉经验处的集结,图像借助视觉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占领,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受制于图像逻辑的规制,图像就此完成其资本身份的社会性建构。在本质上讲,图像资本不是图像本身,而... 在现代消费社会,随着表意图谱在视觉经验处的集结,图像借助视觉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占领,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受制于图像逻辑的规制,图像就此完成其资本身份的社会性建构。在本质上讲,图像资本不是图像本身,而是一种以图像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图像资本通过制造“假象”意识形态,激活人们的伪欲望结构,为资本的剩余价值增殖提供源源不断的伪消费驱动。图像资本通过将影像编织成被隔离的“景观”意识形态世界,进而把资本意识形态统治纳入到无意识控制之中。图像资本通过对非实在的象征性的结构化“符号”意识形态的控制,来完成隶属于资本的能指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过程。图像资本开启了意识形态直接物化的大门,建构了比现实还真实的超真实“场境”意识形态,使受众自愿地投入到资本意识形态的逻辑框架之中。从“假象”到“景观”、到“符号”再到“场境”,验证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式对于图像资本意识形态依然具有持续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图像资本 视觉叙事 意识形态批判
下载PDF
增强还是替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哲学反思
20
作者 潘斌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4,153,共11页
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论争是考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紧张关系与有机张力。人工智能是一个比照与关联了合成智能、计算智能与增强智能的概念,其建构目标是智能主体,底层逻辑是大数据,运行关键是算法。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蕴含着从弱人工... 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论争是考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紧张关系与有机张力。人工智能是一个比照与关联了合成智能、计算智能与增强智能的概念,其建构目标是智能主体,底层逻辑是大数据,运行关键是算法。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蕴含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向,甚至不排除在未来演化出超级智能的形态。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人工智能或以温和的方式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与增强,或以激进的方式去超越与替代人类智能。人类未来既需要认真对待与重视人工智能,也需要为其构建平等合理的伦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大数据 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