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丛林寙败之考辨与析疑
1
作者 刘晓玉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8-61,共4页
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明末 丛林窳败 政令析疑
下载PDF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仁”还是“恕”——以朱熹的解读为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乐爱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4,共6页
对于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历来有不同解读。有人解读为"仁",有人解读为"恕"。西汉孔安国等人讲"仁""恕"无别,而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仁"... 对于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历来有不同解读。有人解读为"仁",有人解读为"恕"。西汉孔安国等人讲"仁""恕"无别,而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仁"与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统一起来。南宋朱熹讲"仁""恕"有别,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解读为"以己及人"之"仁",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推己及人"之"恕"区别开来。今人又有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解读为"忠",以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既有相区别,又有相统一。相比较而言,朱熹的解读对于理解"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及其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差异,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朱熹 推己及人 以己及人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丁成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33-35,共3页
当代中国社会幸福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前所未来的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是否是幸福、多大程度上幸福存在着不同的甚至相反观点。这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国人幸福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上去展开更深的入研究。
关键词 幸福观研究 当代中国 幸福感调查
下载PDF
“学”论视域下孔、荀君子思想之比较
4
作者 高雪 《荆楚学刊》 2021年第5期65-72,共8页
儒家君子文化由孔子立基,孟、荀各自深化发展。如果先抛开孔孟之间不谈,专就孔荀之间而言,孔子、荀子的君子思想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聚焦于“学”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君子养成上,都重视“学”的作用... 儒家君子文化由孔子立基,孟、荀各自深化发展。如果先抛开孔孟之间不谈,专就孔荀之间而言,孔子、荀子的君子思想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聚焦于“学”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君子养成上,都重视“学”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上,都注重对“六经”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都强调知行合一和仿效贤者。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目标上,孔子认为圣人很难达到,“学为君子斯可矣”,而荀子则认为“圣可积而至”,主张君子要学为圣人;在学习内容上,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而荀子则主张“学至乎礼而止”;在学习方法上,孔子重视君子“为仁由己”的内在自觉,而荀子则强调君子要外求于礼义师法的规范和引导。从“学”论视域来看,孔、荀荀子思想的异同大体如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异同,既反映了孔、荀之间儒家君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表现了孔、荀对儒家君子文化确立的奠基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荀子 君子思想 “学”论
下载PDF
儒家生命伦理的原则及其实践方式——以“生”为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舜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5-80,共6页
以儒学的进路探究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建构方式,离不开对儒家“生命”概念的特定内涵及其言说方式的准确解读。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有效发掘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精神旨趣,并以一种开放眼光将之融入当代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从而构建一... 以儒学的进路探究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建构方式,离不开对儒家“生命”概念的特定内涵及其言说方式的准确解读。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有效发掘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精神旨趣,并以一种开放眼光将之融入当代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从而构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儒家生命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学 儒家 实践方式 “生” 建构方式 言说方式 伦理思想 当代
原文传递
试论孔子以礼克己的思想
6
作者 晏玉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8,共4页
从德性伦理的视域来看,孔子以礼克己的思想有三个层次。在"道"之层面上,"道"是德性的重要保证与依据。"道"存在于"周礼"之中。"礼崩乐坏"使得"克己"问题得以凸现;在个人... 从德性伦理的视域来看,孔子以礼克己的思想有三个层次。在"道"之层面上,"道"是德性的重要保证与依据。"道"存在于"周礼"之中。"礼崩乐坏"使得"克己"问题得以凸现;在个人心理层面,人并非天生的好"仁"者,而是好色、好欲者,"仁""欲"之间存在着对立与紧张。"克己"以"复礼"十分重要且必要。在德性修养的实践层次上,"礼"为"克己"的基础或基本原则,"礼"使得"克己"具体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德性 克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