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道学西用”的当代启示
1
作者 吕锡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共8页
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道家思想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为救治社会弊病之良方,玻尔、李约瑟、普利戈金、卡普拉、荣格、马斯洛等人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物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谱写了中西文化互补、互... 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道家思想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为救治社会弊病之良方,玻尔、李约瑟、普利戈金、卡普拉、荣格、马斯洛等人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物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谱写了中西文化互补、互融、互鉴的新篇章。这一文化现象启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对先贤智慧存有敬畏之心,又要根据时代精神对其进行扬弃、诠释、转化和创新;既要对经典深入研究,也要对其智慧加以应用;既要注重文化自信,又要注重中西文明互鉴,拓展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向度,更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道学西用 现代诠释 活化 启示 文明互鉴
下载PDF
道家老庄哲学“尚和合”的思想理念
2
作者 张立文 张文旭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点,描绘出“和生”“和静”的世界图景;以“德”为核心,彰显了“柔和”“成和”的生命境界;以“物”为对象,倡导着“和同”“和顺”的处世原则。视域宏阔、博大包容,推重自然、关注人生,崇阴贵柔、顺物无争,是道家和合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当今时代的人文语境下,转生道家“尚和合”的思想智慧,将为和合大同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老庄 和合
下载PDF
杨仁山对老庄的华严学解读
3
作者 韩焕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0-23,共4页
杨仁山在《道德经发隐》《南华经发隐》中运用华严宗的思想义理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诠释。他将华严宗的四法界义运用到对《老子》一章的疏释之中,对有与无的关系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并视为《老子》一书的纲领。谷神、玄牝都是《老... 杨仁山在《道德经发隐》《南华经发隐》中运用华严宗的思想义理对《老子》和《庄子》进行了诠释。他将华严宗的四法界义运用到对《老子》一章的疏释之中,对有与无的关系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并视为《老子》一书的纲领。谷神、玄牝都是《老子》对道的譬喻,杨仁山运用华严宗的如来藏义进行诠释,使其变成了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具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杨仁山在诠释《老子》五十章时对华严宗十世义的运用,使老子关于养生行为复杂性的描述变而为一切众生无不处于生死流转之中的揭示。杨仁山对《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的佛学解读,不仅具有振兴佛教的人生追求,而且还有开启人生智慧、改善社会风气、提升民族素质、谋求国家富强的现实关切,因而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仁山 老子 庄子 华严学
下载PDF
论竹书《五行》的成德哲学:以“形于内”及其相关问题为中心
4
作者 丁四新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8-59,共12页
成德是竹书《五行》的思想主题,包括“德之行”的成就和“德”“善”的道德境界的成就两个方面。竹书以是否形于内为标准将五行区分为“德之行”和“行(行为规范)”两种。“内”指“内心”,“形”兼具成就和形现两义。“形于内”首先指... 成德是竹书《五行》的思想主题,包括“德之行”的成就和“德”“善”的道德境界的成就两个方面。竹书以是否形于内为标准将五行区分为“德之行”和“行(行为规范)”两种。“内”指“内心”,“形”兼具成就和形现两义。“形于内”首先指五行成就于心中,同时它包含了五行由心中生发及显现于心中的含义。这两义是明暗、表里关系,前者就结果而言,后者就过程而言。“心”是五行形于内而成德的关键,是道德情感、道德理性的发生地和承担主体。“忧”“乐”和“思”“智”,分别是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主要因素。“智弗思不得”之“智”出自本心之“思”,它不与智行同类,而能总摄五行,并使之成为“德之行”。“三思三形”是五行成德的基本工夫,其实它包括义、礼两行在内,而可以称为“五思五形”。“形于内”的工夫是围绕“心善”展开的,但竹书没有谈及心本身是否即善的问题,也没有出现“性”字。孟子弥补了子思子心学的不足,主张人性善:道德活动的心善即来源于人性之本善,并通过四端之心(活动)将仁、义、礼、智的善性(存有)呈现出来。而这一思想成果进而成为帛书《五行》解经的指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简 《五行》 形于内 德之行 成德
下载PDF
深入探究《老子》蕴含的育人哲理
5
作者 王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3-98,共6页
育人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千秋大业。《老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育人哲理,值得人们深入探究。具体而言,其中的育人哲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敬业爱生是育人之本;遵循规律是育人之魂;有无相生是育人之道;慎终如始是育人之基... 育人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千秋大业。《老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育人哲理,值得人们深入探究。具体而言,其中的育人哲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敬业爱生是育人之本;遵循规律是育人之魂;有无相生是育人之道;慎终如始是育人之基。《老子》一书中的育人哲理对当代社会具有诸多启迪。当代人们仍需认真汲取《老子》一书中的智慧,不断深化对育人规律的认识,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育人哲理 爱心 规律
下载PDF
“道进乎技”的科技劳动伦理意蕴
6
作者 王志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道进乎技”是道家技术思想的理论特质。道家将“道”的观念、“道”的气质、“道”的神妙渗透到技巧、技能、诀窍之中,发挥“道”的内在调节作用,促使技术操作者在充分发挥技术效能的同时,赋予技术丰富的人文伦理精神。道家科技劳动... “道进乎技”是道家技术思想的理论特质。道家将“道”的观念、“道”的气质、“道”的神妙渗透到技巧、技能、诀窍之中,发挥“道”的内在调节作用,促使技术操作者在充分发挥技术效能的同时,赋予技术丰富的人文伦理精神。道家科技劳动伦理要求:正确审视科技负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遏制非自然欲望的劳动,追求科学生存之道;倡导劳动依循自然规律,祈求天人自然合一;实现“道”与“技”的最佳结合点,促使科技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而又合规律的劳动。“道进乎技”思想对于丰富现代科技劳动伦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进乎技 道家 科技劳动伦理
下载PDF
古之道术:黄老生命哲学的思想渊源
7
作者 白延辉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黄老生命哲学的渊源可谓纷繁复杂,其最初源头要追溯到前诸子时期的三代文化,其中“敬德”思想的确立及其相关概念的演变,为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生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老子》是黄老道家生命哲学的最直接源头,为黄老生命哲学... 黄老生命哲学的渊源可谓纷繁复杂,其最初源头要追溯到前诸子时期的三代文化,其中“敬德”思想的确立及其相关概念的演变,为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生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老子》是黄老道家生命哲学的最直接源头,为黄老生命哲学的本原论、人性论、价值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从老子哲学走向黄老之学的过程中,范蠡对道家哲学的创造性阐释至关重要,黄老生命哲学的阴阳气化论、“因人情”的人性论、刚柔相济的人生观等内容都离不开范蠡哲学的深远影响。黄帝神话传说中已经具备了比较朴素且明晰的生命哲学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道家 生命哲学 思想渊源 老子 范蠡
下载PDF
道言“悖反”与“象”化言说——道家语言思想中的生态观念探讨
8
作者 吴承笃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道家思想家希望通过回到人类前文明时代来解决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体现在语言哲学中就是对名言思维的批判、对语言表达局限性的反思,试图通过重构语言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实现人向自我的本真复归。“道不可言”是道家语言哲学的起点,以老... 道家思想家希望通过回到人类前文明时代来解决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体现在语言哲学中就是对名言思维的批判、对语言表达局限性的反思,试图通过重构语言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实现人向自我的本真复归。“道不可言”是道家语言哲学的起点,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家们认为,对于大道和本真世界的表达不能执着于名言的方式。真正的自然的语言应符合自然无为的大道品格,能够实现道言合一、言能及物的目的。在道家的理论中,以象达意是道说的主要方式,“象”化言说是解决形而上与形而下、可说与不可说、道与物之关系的机枢。象作为无言的存在,是物的存在的本源呈现,能够传达更为丰富的生态意义。道家语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当前生态话语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生态话语 言说方式
下载PDF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母性论思想论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大威 李金良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健全的人性系统应包括自然性(个体性)、社会性(父性)与母性三个维度。但历史上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的母性维度。老子针对父权制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母性论命题,意在重... 健全的人性系统应包括自然性(个体性)、社会性(父性)与母性三个维度。但历史上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的母性维度。老子针对父权制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母性论命题,意在重建人心的秩序。然而,老子母性论并非仅在话语的表层区分于父权,而在于彰显母性“大爱”的品格,其既不同于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也不同于基督教背景下的博爱。老子母性论有三个思想特质:一是母性是人对自身的完全舍弃与对存在的绝对给予;二是母性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奠基作用;三是母性意味着个体对于家国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研究老子母性论的意义在于探讨人心的现代性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应体现在社会制度与人心两个层面上,后者则是现代性的真正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母性论 万物负阴而抱阳 人性三元结构 现代性
下载PDF
《庄子》“适”的审美范畴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德鸿 《北方论丛》 2024年第3期79-87,共9页
庄子其全部的文本都在表达着适意的人生追求。“适”作为《庄子》的审美范畴,恰恰是庄子最为满意的人生状态,并成为庄子内心深处潜意识的人生理念。本文主要通过“适”的审美范畴分析,梳理庄子对于三种人生选择和生存方式的不同态度。... 庄子其全部的文本都在表达着适意的人生追求。“适”作为《庄子》的审美范畴,恰恰是庄子最为满意的人生状态,并成为庄子内心深处潜意识的人生理念。本文主要通过“适”的审美范畴分析,梳理庄子对于三种人生选择和生存方式的不同态度。一是“适人之适”,二是“自适之适”,三是“忘适之适”。庄子最为崇尚的人生场景即“忘适之适”,这也与其本人一贯崇尚的天地精神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适人之适 自适之适 忘适之适
下载PDF
激进的庄子与传统的庄子
11
作者 任博克(著) 黄圣平(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庄子可以被区分为传统的庄子、激进的庄子和文化的庄子。对于激进的庄子来说,“天”只是一个替代性的空白填充词,代表了真正无动因的自发性,而作为存在内在因素的视角、身份和价值的无穷无尽的转换,是对世界的一种新的开放,此即激进的... 庄子可以被区分为传统的庄子、激进的庄子和文化的庄子。对于激进的庄子来说,“天”只是一个替代性的空白填充词,代表了真正无动因的自发性,而作为存在内在因素的视角、身份和价值的无穷无尽的转换,是对世界的一种新的开放,此即激进的庄子所说的“道”本身。对于激进的庄子来说,死亡也是根据这种彻底的不可知论,以及伴随着的对于转化的开放性来处理的。从三十三篇选集的整体上看,作为传统的基础主义者的庄子占据了文本的大部分。而把《庄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三十三篇文本来阅读,作为一个作者——庄周——的作品,是中国两千年王朝历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解释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子》 激进的庄子 传统的庄子 文化的庄子
下载PDF
从建构正义到自然正义:老子的致治之道
12
作者 朱承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8,共9页
“正义”可以从“恰当的”社会秩序角度予以理解。老子批判了建构性的社会正义观念,对世俗建构的正义原则及其缘由充满忧患意识。老子看到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认为人们在追求化多样性为一致性、化自然为人为的过程中,使得... “正义”可以从“恰当的”社会秩序角度予以理解。老子批判了建构性的社会正义观念,对世俗建构的正义原则及其缘由充满忧患意识。老子看到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认为人们在追求化多样性为一致性、化自然为人为的过程中,使得社会秩序从和谐陷入混乱。老子思想中体现了以自然正义替代建构正义的主张,他呼吁统治者尊重民众自发创造的生活秩序,相信民众的自化、自正,倡导在非建构的自然协调下实现“至治之极”。老子提出,只有统治者不干涉民众的自发生活秩序,以无为、不争、知足的态度治世,顺应非主观意志的自然协调来实现社会和谐,才能实现“由乱达治”。老子思想中所展现的自然正义观未能正视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价值,对建构型正义的秩序优化意义有所忽视,但从规约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一观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致治 建构正义 自然正义
下载PDF
如何看待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13
作者 姜广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4,共5页
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学界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思想资料的著述,曾长期引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中国思想通史》不应该预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但... 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学界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思想资料的著述,曾长期引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中国思想通史》不应该预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但古往今来的学者研究思想史或哲学史皆会预设理论框架。而且以今日视角看,《中国思想通史》仍然具备知识的“含金量”和理论的“含金量”,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含金量”虽然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但也具备历久弥新的永恒性。另外,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思想通史》对唯物、唯心分析工具的使用是严格把握分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能将唯物、唯心分析工具泛化、绝对化的错误归咎于《中国思想通史》所开创的学术范式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范式 学术价值
下载PDF
论老子哲学中的“德”
14
作者 罗安宪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人往往会背离自己的道。老子提出“德”,就是要人不要背离自己的道。如果已经背离,那就要重新回到人道上来,要守住人道,即守住人所得之道。人之所得之道,就是所谓的“德”。第二,儒家讲“德”,主要内容是仁,是爱人、爱民;道家讲“德”,主要内容是宽容、包容,是守柔、不争。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主要是让人明白事物之大道;关于“德”的理论,主要是让人守住做人之大本。老子的德论,不仅是道家思想学说之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包容 守柔
下载PDF
浅析《庄子》的语言哲学观
15
作者 谢书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25-28,共4页
《庄子》里还没有使用表达现代语言学里“语言”这一概念的语词,其使用的“言”和“语”都是指的“言语”现象,但这并不影响其对语言性质、特点的认识与理解。在《庄子》里,庄子不仅谈到了语言音义结合的基本性质,还认识到了语言名物指... 《庄子》里还没有使用表达现代语言学里“语言”这一概念的语词,其使用的“言”和“语”都是指的“言语”现象,但这并不影响其对语言性质、特点的认识与理解。在《庄子》里,庄子不仅谈到了语言音义结合的基本性质,还认识到了语言名物指称的任意性特点;既强调了语言的表意功能,又讨论了语言准确表意的语用限制;既认识到了语言表意的局限性,又探索了语言表意的途径;既揭示了儿童习得语言的特点,又明确了文字的表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语言观 音义特点 表意功能 言文关系
下载PDF
《老子》地上地下诸本考异(一)
16
作者 汪韶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9-24,共6页
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重要字词考订异同,在此基础上确... 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重要字词考订异同,在此基础上确定“寻寻呵不可名也”“涣乎其如释”“纯乎其如朴”“浑乎其如浊”“若饗于太牢”“我怕焉未兆”等文本,消除或防止相关的一些误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梳理出文本流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传世本 出土四本 异文
下载PDF
从“德”到“德友”:《庄子·德充符》中的伦常重建
17
作者 王玉彬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4,共7页
《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 《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师”更本源、更高妙,然而,王骀、伯昏无人、哀骀它等至德者在《德充符》中的隐身或退让却使得“因德为友”成为一条显在而具体的伦常重建之方。“因德为友”这种居于上位者的自我开悟,有助于弱化世俗伦常关系中等级结构与权力意志的规训与侵害,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化、互成奠定了对等的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符》 德友 伦常
下载PDF
王芗斋“意拳”哲学思想探源——《拳学宗师王芗斋文集》新探
18
作者 李卓 林志鹏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9期118-123,共6页
王芗斋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武学思想家和武术改革家。作为意拳(即大成拳)的创始人,他对中国传统的拳学理论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和创新。他的拳学思想自成体系,具有深刻的中国哲学内涵。本文从儒道两家哲学的视角,对其意拳思想根源进行探究。
关键词 王芗斋 意拳 哲学思想
下载PDF
庄子“何以”鼓盆而歌——逍遥游的非超越性
19
作者 赵卫国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57,共8页
对于庄子“鼓盆而歌”的奇特举动,如果只用想开了或看透了,达到齐生死、知天命的境界来解释,就会错失这个场景所蕴含的思想精髓。鼓盆而歌首先是在描述一个当下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的情景,一个“本体论”事件。庄子用夸张的手法,一方面... 对于庄子“鼓盆而歌”的奇特举动,如果只用想开了或看透了,达到齐生死、知天命的境界来解释,就会错失这个场景所蕴含的思想精髓。鼓盆而歌首先是在描述一个当下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的情景,一个“本体论”事件。庄子用夸张的手法,一方面告诉我们,跨越生死并非神秘难事,正如夜旦之相代,梦醒之交替,就发生在日常生活和生命活动之中,不只是“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将妻死和鼓盆而歌这悲喜两极之事,拉入同一情境中做强烈对比,是为了凸显真实发生着生命之“游”和“化”,与意识所建构的有待世界并行不悖,在这个世界中,妻死之因,引发悲伤之果被认为是“客观”规律。庄子借助绝妙的夸张,让我们看到两个世界或生命两种形态的交织,逍遥游的非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盆而歌 物化 逍遥游
下载PDF
《庄子·齐物论》“成心”意蕴探析
20
作者 杨青 《西部学刊》 2024年第5期158-164,共7页
“成心”是《庄子·齐物论》中的重要概念,但关于“成心”的解释自古以来便有争议,且古人与今人学者诠释“成心”的褒贬倾向也有着明显不同。若从逻辑认知的角度来看,“成心”以贬义解就更为合理,若从超越是非逻辑的“道通为一”来... “成心”是《庄子·齐物论》中的重要概念,但关于“成心”的解释自古以来便有争议,且古人与今人学者诠释“成心”的褒贬倾向也有着明显不同。若从逻辑认知的角度来看,“成心”以贬义解就更为合理,若从超越是非逻辑的“道通为一”来看,“成心”如同从有限中通往无限的途径,既可以通向齐物之境,又可以导向世俗的是非。只有从超越逻辑的角度,才能发现欲求对“成心”作出正确的理解,本身就是将其置于是非的定义之中,这就导致即便可以从逻辑上确定“成心”的贬义立场,也只是在不自觉间成为庄子批判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心” 褒贬 逻辑 是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