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翱“诚”的思想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丹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15,共5页
唐代儒家学者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概念,李翱认为至诚不但可以修性,而且可以化物育物。至诚发挥到最高阶段,就能达到尽人、物之性,就能实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境界。李翱力求将主体的人道与本... 唐代儒家学者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概念,李翱认为至诚不但可以修性,而且可以化物育物。至诚发挥到最高阶段,就能达到尽人、物之性,就能实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境界。李翱力求将主体的人道与本体的天道之间因明诚而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 本体论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论“一心二门”的儒家复性思想
2
作者 韩丽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7-13,共7页
唐代李翱开启、宋明道学家继承并发展的儒家"一心二门"模式的人性论为性善情恶的人性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性善情恶,主张通过复性去掉恶情回归善性。复性就是由后天恶情向... 唐代李翱开启、宋明道学家继承并发展的儒家"一心二门"模式的人性论为性善情恶的人性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性善情恶,主张通过复性去掉恶情回归善性。复性就是由后天恶情向先天善性复性,复归善性。一心二门、性善情恶的人性复性论是人性复性向善的理论基础,为弃恶从善的道德教化和人生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性善 情恶 一心二门 复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