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现代性困惑中发现东方--劳伦斯·宾雍与道家美学
1
作者 宋伟 王同森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1-148,140,160,共10页
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科学主义的兴盛和宗教信仰的式微,现代性问题的不断激化加剧了欧洲对自身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满。西方学者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过程中,不仅试图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寻求化解现代性矛盾的方法,同时也转向东方探寻一... 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科学主义的兴盛和宗教信仰的式微,现代性问题的不断激化加剧了欧洲对自身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满。西方学者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过程中,不仅试图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寻求化解现代性矛盾的方法,同时也转向东方探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此来“疗愈”文化和心理上的焦虑。中国道家美学精神的价值在反思现代性的时代议题下被重新发掘出来。英国诗人、艺术批评家和汉学家劳伦斯·宾雍以中国艺术为载体对道家美学精神的阐扬,不仅加快了欧洲重估中国艺术和美学价值的历史进程,同时对西方物我失衡的宇宙观和科学原则至上的时代艺术观进行反拨和纠偏,促成了欧洲现代主义对中国艺术美学的吸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宾雍 道家美学 现代性 跨文化
下载PDF
间性方法论中的美学研究实践--评林季杉的《美学前沿问题研究》
2
作者 荣光启 杨金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美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通过独特的间性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它以美学的存在为基点,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追问,即何谓美、何谓美感、美何以致。其中,对美何以致的思考须进一步延伸至何以实践美、提升美的维度。该书作者将思想意识... 《美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通过独特的间性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它以美学的存在为基点,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追问,即何谓美、何谓美感、美何以致。其中,对美何以致的思考须进一步延伸至何以实践美、提升美的维度。该书作者将思想意识作为一种方法论,实现了美学研究方法论和思想意识的同构性,将认识论转向存在论、本质论转向生成论,通过建立独特的美学间性方法论结构,以展开对美学存在之意义的沉思,引领人抵达美学的必然与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 方法论 存在论 对象主体 兼性
下载PDF
第九艺术的视觉表达剖析——以MOBA类游戏特效为例
3
作者 王耀冉 章颖芳 《艺术科技》 2024年第7期192-194,共3页
目的:随着电子游戏被认定为第九艺术,游戏的视觉表达成为吸引玩家、提升体验的关键元素之一。MOBA类游戏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游戏品类之一。文章旨在深入剖析作为第九艺术代表的电子游戏中视觉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MOBA类游戏特效的设... 目的:随着电子游戏被认定为第九艺术,游戏的视觉表达成为吸引玩家、提升体验的关键元素之一。MOBA类游戏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游戏品类之一。文章旨在深入剖析作为第九艺术代表的电子游戏中视觉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MOBA类游戏特效的设计与制作,揭示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和技术实现方式。方法:通过详细分类和解析MOBA类游戏特效,将其划分为角色特效、场景特效和UI特效三大类别,分别探讨各类型特效在游戏角色动作、战斗表现、环境渲染、用户界面美化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聚焦于粒子系统这一关键技术手段,概述其基本原理与功能,并详述粒子特效的制作流程。结果:研究发现,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效,角色动作更加生动,场景氛围得到强化,用户界面更加直观和引人注目。粒子系统的应用使游戏特效的创造更具灵活性和复杂性,为开发者提供了表达游戏世界观和氛围的新途径。结论:通过对MOBA类游戏特效的细致分类和粒子系统制作方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游戏特效在增强游戏艺术表现力和玩家沉浸感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游戏特效设计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还是游戏叙事和用户体验的重要载体,可以预见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潜力。随着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玩家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游戏特效的设计和制作将更加注重创新和细节的打磨。这不仅会增强MOBA类游戏视觉表达的艺术性,还能为游戏整体体验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九艺术 MOBA游戏 视觉特效 粒子系统
下载PDF
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从潘知常《我审美故我在--生命美学论纲》的“后记”说起
4
作者 范藻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知常 生命美学 审美意义 “后记”
下载PDF
一部迟到的波西米亚文化研究巨著——杰罗尔德·西格尔《波希米亚巴黎:文化、政治,和资产阶级生活的边界(1830-1930)》评介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声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26-128,共3页
卫华教授新近翻译出版的杰罗尔德·西格尔《波希米亚巴黎:文化、政治,和资产阶级生活的边界(1830-1930)》一书,通过扎实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个案研究,鲜活地再现了波西米亚发展状貌,并突破西方学界关于波西米亚与资产阶级关系的研究... 卫华教授新近翻译出版的杰罗尔德·西格尔《波希米亚巴黎:文化、政治,和资产阶级生活的边界(1830-1930)》一书,通过扎实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个案研究,鲜活地再现了波西米亚发展状貌,并突破西方学界关于波西米亚与资产阶级关系的研究成见,深刻揭示了波西米亚的文化特征和精神本质。对于尚处于拓荒阶段的国内波西米亚研究,其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希米亚巴黎:文化、政治 和资产阶级生活的边界(1830-1930)》 波西米亚 资产阶级
下载PDF
康德美学从“宇宙之美”起步的壮丽开篇--《宇宙发展史概论》的美学内容
6
作者 曾永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8期14-20,共7页
康德早期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对“宇宙之美”及其生成本质的论述,是康德美学思维的壮丽开端。他把宇宙视为多层级的系统,描述宇宙自我生成的趋向,赞赏其崇高的景象,指出其向美向人生成的目的,并从自然自身的“最高智慧”探究其生成... 康德早期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对“宇宙之美”及其生成本质的论述,是康德美学思维的壮丽开端。他把宇宙视为多层级的系统,描述宇宙自我生成的趋向,赞赏其崇高的景象,指出其向美向人生成的目的,并从自然自身的“最高智慧”探究其生成的根源,实现了对目的论的批判性跃升。其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自然的整体性的美的观念,彰显出康德美学中生态思维的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之美 自然秩序 最高智慧 整体的美
下载PDF
黑格尔柏林时期(1818-1831)的首次美学讲课(1820/21冬季学期) 被引量:1
7
作者 贾红雨(译)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0年第1期4-14,共11页
在导论部分,黑格尔认为研究美的事物的学科主要是艺术哲学,而不是感性学,因为美的事物主要涉及的是精神,而不是感觉。由此,黑格尔也阐述了有关这门学科及其对象历史上人们持有的各种看法,并特别批评了模仿自然的艺术观,从而明示人们应... 在导论部分,黑格尔认为研究美的事物的学科主要是艺术哲学,而不是感性学,因为美的事物主要涉及的是精神,而不是感觉。由此,黑格尔也阐述了有关这门学科及其对象历史上人们持有的各种看法,并特别批评了模仿自然的艺术观,从而明示人们应去追问艺术的最终目的——将真者或神圣者表达出来。这样,黑格尔也就将其艺术哲学纳入到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于是,我们看到,艺术哲学中的所有关键问题,比如艺术的概念、艺术的划分标准、各类型的艺术相互间的关系及过渡的依据都可以用黑格尔哲学体系所描述的理念的运动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Begriff) 实在性(Realitat) 表达/展现(Darstellung) 规定性/确定性(Bestimmtheit)
下载PDF
侘寂(Wabi-Sabi):回到美学的诗性传统 被引量:6
8
作者 罗崇蓉 《美术大观》 2021年第3期110-112,共3页
侘寂(Wabi-Sabi)代表一种崇尚枯槁朴质、空灵哀婉、不执着完满的审美意识,文章试图从"不完美的观照""仪式性的审美过程"和"空寂的灵境"三方面对诧寂之美进行阐释,从而引出对美学诗性传统的反思。
关键词 美学 日本侘寂 诗性
下载PDF
社交媒体对网络空间道德心态的塑造及其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海明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8,共10页
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汇聚当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场所。社交媒体用户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跟帖讨论折射出网络空间的社会道德心态。社会道德心态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道德心态状况,社交媒体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是现... 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汇聚当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场所。社交媒体用户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跟帖讨论折射出网络空间的社会道德心态。社会道德心态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道德心态状况,社交媒体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是现实空间社会道德心态的延伸,用户跟帖讨论心态的道德性是个体道德心态的缩影,也是其最真实的道德思维,对跟帖讨论道德心态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民心、把握民意。社交媒体的发帖规则塑造着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道德心态又反过来影响用户的网络交往。提升网络文明需要重视社交媒体的道德建设,为此需要增强对社交媒体道德性的信心,培育用户对常识道德的遵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网络空间 道德心态 跟帖讨论 道德性
下载PDF
从Midjourney到Sora:生成式AI与美学革命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冠军 《阅江学刊》 2024年第3期85-92,174,共9页
深刻影响时代的技术,已然关乎人类对世界与自我之认知的深化问题。从Midjourney、Sora到更近的Genie,人工智能技术向我们呈现出人类与世界进行深层次的,甚至在物理底层的重新展开沟通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AIGC就绝不局限于“AI generat... 深刻影响时代的技术,已然关乎人类对世界与自我之认知的深化问题。从Midjourney、Sora到更近的Genie,人工智能技术向我们呈现出人类与世界进行深层次的,甚至在物理底层的重新展开沟通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AIGC就绝不局限于“AI generated content”这一定义,而是可以被重新定义为“an impossibly great civilization”。据此,我们可以对“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做出对勘式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反应往往是由一系列事件和话语累积所触发的;而在与AI交谈时,人们话语的选择同样决定了AI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倾向。世界在物理/政治意义上的化成诚然在本体论意义上需要“互动”(interaction),尤其在经由生成式AI所掀起的美学革命中,要点并非定义“美”,而是在互相触动中去创造“美”。在人与人、人与非人类的不预设界限的创造性合作中,这个世界才有真正的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美学革命 美育
下载PDF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陶水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7-72,共16页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感兴美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学界对物色论美学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物色”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谱系。“物色”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和气感哲学。“物色”是宇宙元气和天地精神在自然物象之声色状貌光影中的感性闪耀,同时又是人的德性精神之光与自由精神之光的生动呈现。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物色论美学可与西方美学的自然美论、形式美论、审美感性论、灿烂感性论、存在境域论加以比较,亦可与德国古典美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相互发明。物色美学范畴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普遍价值,值得展开系统研究和现代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色 感兴 美学 中华感兴美学 美学精神 灿烂显现
下载PDF
中国美学图景的初次勾勒--《中国美学史大纲》导读
12
作者 崔淑兰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8期4-8,共5页
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美学史通史。该书自觉地以范畴和命题为线索,着重研究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特征。著作从时间轴上将中国美学史分为四个阶段即发端期、展开期、总结... 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美学史通史。该书自觉地以范畴和命题为线索,着重研究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特征。著作从时间轴上将中国美学史分为四个阶段即发端期、展开期、总结期和近代美学的开始,著作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有独到的见解。该书成为了一部在现代美学思想烛照下的中国美学史的创新扛鼎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朗 中国美学 美学范畴 美学命题 美在意象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审美语料库建设
13
作者 刘佳 尤西林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0,共6页
当代中国美学需要克服理论内卷化亦即封闭的体系概念自我循环倾向,这就要求从美学研究美学改变为美学研究审美。一个基础性工作是当代中国审美感知语料库建设。审美语料库借鉴语言学的语料库,借助电子化技术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 当代中国美学需要克服理论内卷化亦即封闭的体系概念自我循环倾向,这就要求从美学研究美学改变为美学研究审美。一个基础性工作是当代中国审美感知语料库建设。审美语料库借鉴语言学的语料库,借助电子化技术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当代中国人审美感知方式,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语料库的当代审美经验构成古今中外美学理论研究的阐释学视野与问题背景,对原初的一阶审美经验的梳理,不仅是艺术社会学与审美心理学的爬梳,而且刺激审美形态与范畴理论的生长与发展。这是一项关乎美学全局的全新工程,它召唤美学界同仁的关注与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语料库 当代中国审美感知 人工智能 审美心理学 艺术社会学
下载PDF
中国美学本土话语的科学化建构和阐释
14
作者 赵耀 李志宏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中国的科学化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理作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新阐释:事物的外形与事物本身及其内在价值之间、事物内在价值与人的需要和情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情形内化在人脑认知神... 中国的科学化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理作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新阐释:事物的外形与事物本身及其内在价值之间、事物内在价值与人的需要和情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情形内化在人脑认知神经系统中的表现是:对事物外形的知觉构成了知觉中枢,对事物内在价值的领悟构成了意义中枢,对事物的情感反应构成了情感中枢;当人知觉到一个对象事物时,这三个中枢在瞬间被依次激活,形成暂时神经反应连接链。这一神经反应连接链的特定性和稳定性使之成为与某一事物相对应的功能性认知模块。在认知模块已然构成的前提条件下,人再遇到与此认知模块相匹配的事物,就能直觉性地形成认知和情感。当人处于没有急切利害性需求状态时,就不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因而意义中枢不被高度激活;但知觉中枢和情感中枢仍可被高度激活,从而形成二者间的直接关联,构成新型的、可审美的认知模块。其外在表现就是事物外形直接引发了愉快情感。这时的情感不与利害性需求相关联,被称为无利害的美感。引发美感的对象事物因此被称为美的。这一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论述的基础之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生命结构方面的具体表现,可有效地对康德美论及文艺的功利与非功利等现实理论问题作出科学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本土话语 科学化美学 认知论路径 认知神经美学
下载PDF
Becoming-Music in 4 Minutes and 33 Seconds
15
作者 Dorothea Hine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4期411-417,共7页
In accordance to Langerian aesthetic theory, Mark Campbell (1992) concludes that Cage's 4 33" (1952) is by no means aesthetic music. I argue the antithesis: Cage's 433" satisfies Langerian aesthetic theory, a... In accordance to Langerian aesthetic theory, Mark Campbell (1992) concludes that Cage's 4 33" (1952) is by no means aesthetic music. I argue the antithesis: Cage's 433" satisfies Langerian aesthetic theory, and is indeed "aesthetic" music. Cage does something more: he satisfies Langerian aesthetic theory, yet he is not limited by it. He does not simply create music, nor does he offer listeners a musical space. He creates what Gilles Deleuze and Fe1ix Guattari (1987) call a line of becoming that passes between music making and a musical space. In 4 minutes and 33 seconds of silence, Cage presents a sense of emptiness and numbness felt simultaneously with fullness and explosion. In what appears to be stillness, the listener experiences the flux of movement; what appears to be devoid of depth, is filled with complexities. 433" embraces chance, uncertainty, and the unknown; it is an experimental process; it is becoming-music in 4 minutes and 33 seco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hn Cage Langerian aesthetic theory Gilles Deleuze Fo1ix Guattari line of becoming music ontology
下载PDF
杜尚艺术实践的美学分析——对康德美学遭遇后现代艺术的进一步探讨
16
作者 王泽庆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杜尚的艺术实践在对康德美学构成挑战的同时,又对其有某种继承性。天才一方面在制定规则,另一方面规则又是不可说的。规则不是供其他艺术家模仿的,而只具有对产生新规则的示范作用。对其他主体的不信任,杜尚自己制定艺术规则,崇尚创新... 杜尚的艺术实践在对康德美学构成挑战的同时,又对其有某种继承性。天才一方面在制定规则,另一方面规则又是不可说的。规则不是供其他艺术家模仿的,而只具有对产生新规则的示范作用。对其他主体的不信任,杜尚自己制定艺术规则,崇尚创新和自由,但其想象力与知性并没有达到和谐的地步,斩断鉴赏力的传统,没有考虑到它的普遍性,只是一个未驯化的主体,所以作品争议不断。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并非什么都可以。杜尚反对美,但不反对形式的精雕细琢。“艺术=美的艺术”是杜尚作品界定的误区,而层次性的艺术概念是消除此误区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尚 康德 艺术 美的艺术 美学分析
下载PDF
精神审美学论纲——兼论“审美即道德”与“审美即宗教”问题
17
作者 胡伟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2,179,共22页
人类的审美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精神学意义上进行的审美活动,另一种是从人之精神性需要或精神欲求出发的审美活动。就人对于世界之存在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审美而言,它其实是对于两种“精神质料”的审美:“壮美”与“优美”。... 人类的审美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精神学意义上进行的审美活动,另一种是从人之精神性需要或精神欲求出发的审美活动。就人对于世界之存在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审美而言,它其实是对于两种“精神质料”的审美:“壮美”与“优美”。人类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之产生,就来源于对这两种精神质料的精神审美。优美以及壮美的精神审美机制在于反思判断力之运用。这种反思判断力是以精神审美的游戏方式展开的,其中体现了人的精神自由。人类的精神审美是天道原理与天择原理的统一。人通过精神审美知道人成为精神审美的艺术品之后可以实现“永生”。这种精神审美观对于生活于苦难中的人类来说具有宗教性的“救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质料 壮美 优美 道德 宗教
下载PDF
当代共情研究视域下的“Einfühlung”:一个美学概念的再解读
18
作者 杨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4,共13页
共情是当代最引人瞩目的跨学科概念之一,它源自德国美学传统中的“Einfühlung”概念。费舍尔、利普斯、沃林格和布莱希特都对“Einfühlung”进行过论述,并对这一概念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当代共情研究的发展,费舍尔和... 共情是当代最引人瞩目的跨学科概念之一,它源自德国美学传统中的“Einfühlung”概念。费舍尔、利普斯、沃林格和布莱希特都对“Einfühlung”进行过论述,并对这一概念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当代共情研究的发展,费舍尔和利普斯的“Einfühlung”理论在心理学、哲学和神经美学等领域获得新的阐释。尽管“Einfühlung”概念现已被学界重新激活,但其内在的伦理难题并未得到解决。探究“Einfühlung”的概念史,有助于我们重构现有的文艺理论知识谱系,进一步挖掘美学的跨学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nfühlung” 共情 费舍尔 利普斯 美学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跨文化阐释的三种方式
19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6,159,共12页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性,是沟通式的跨文化阐释;苏源熙对中国美学问题的解答,解构了中西二元论模式,是互动式的跨文化阐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跨文化阐释 朱利安 卜松山 苏源熙
下载PDF
道德、情感与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的美学
20
作者 吕洪灵 《学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90,216,共16页
18世纪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们开拓并丰富了近现代美学探讨的话题与范畴。以哈奇森、休谟及埃里森等学者为代表的苏格兰哲学批判学派在美学思想上相互勾连,形成以道德与情感判断为特征的美学批评。基于时代和本民族发展的需求,他们热衷于对... 18世纪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们开拓并丰富了近现代美学探讨的话题与范畴。以哈奇森、休谟及埃里森等学者为代表的苏格兰哲学批判学派在美学思想上相互勾连,形成以道德与情感判断为特征的美学批评。基于时代和本民族发展的需求,他们热衷于对人性道德的探讨,在研究理路上尊重科学理性,将道德哲学、情感认知与美学思辨三者密切联结起来。其研究注重人的主体性感受,将趣味作为审美讨论的重要对象,讨论趣味的标准、同情的作用、想象的属性与运作,以及美与崇高等近代美学的内容。他们的论争具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体现出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促进了审美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 美学 道德 情感 趣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