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然美理论重建的知识学考察 |
胡友峰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审视嗅觉美学:可能性与意义 |
张璟慧
|
《外文研究》
|
2024 |
0 |
|
3
|
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意象的艺术世界——论东方美学与艺术的重要特征 |
邱紫华
李文斌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4
|
美学的超越与回归 |
高建平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3
|
|
5
|
从纯粹形而上的建构到对审美器物的重视——中国美学的突围 |
许明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6
|
中国审美形态的性质、特点及成因新探 |
王建疆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7
|
器、物、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起源和特点 |
张法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8
|
“崇高”检讨——美的范畴研究系列之二 |
祁志祥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9
|
共鸣:一个更需重视的悲剧生成审美机制——从“中国无悲剧说”谈起 |
寇鹏程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10
|
美学的僭越与“伦理”的复归——从形式静观到审美融合 |
王庆卫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11
|
中西美学比较三题 |
邓晓芒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2
|
论魏晋人物美学的范畴与体系 |
刘强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3
|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心理 |
孙宗美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4
|
|
14
|
儒家美学的内审美性质、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
王建疆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5
|
自然天成:庄子艺术创造的美学观 |
颜翔林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6
|
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中国现代性 |
妥建清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7
|
“双子”结构: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美的本体问题——对国内主流《美学》教材中相关问题的质疑与批判 |
王磊
|
《江淮论坛》
CSSCI
|
2012 |
3
|
|
18
|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之学理探源 |
李天道
李尔康
|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9
|
自然审美一定晚于艺术审美吗——“自然美的发现”及其审美发生学意义 |
杜学敏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20
|
跳不出“美的本质”的怪圈——20世纪新中国美学研究的局限与缺失之一 |
邱紫华
于涛
|
《江汉学术》
|
201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