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美理论重建的知识学考察
1
作者 胡友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141,共12页
生态世界观的兴起是自然美理论重建的知识前设,并从“主体融入”“自然复魅”与“实践共同体”三个方面确立了自身的哲学观念。在生态世界观的知识预设下,赫伯恩建构的“环境美学”和阿多诺对自然美“非同一性”的生态正义伦理得以明确... 生态世界观的兴起是自然美理论重建的知识前设,并从“主体融入”“自然复魅”与“实践共同体”三个方面确立了自身的哲学观念。在生态世界观的知识预设下,赫伯恩建构的“环境美学”和阿多诺对自然美“非同一性”的生态正义伦理得以明确,彰显了自然美理论重建的两种思路。自然美理论的重建是在时代条件、理论背景与学科趋势等深厚的知识论语境中进行。主体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化与生态伦理观念激发了自然美的实践价值;后现代存在哲学与本真自然的呈现凸显了自然美的理论积淀;美学史内在话语的自然生态转向体现出理论的纠偏与丰富。对自然美的重新关注是当代美学重构的一个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理论重建 赫伯恩 阿多诺 现代美学
下载PDF
审视嗅觉美学:可能性与意义
2
作者 张璟慧 《外文研究》 2024年第1期30-38,45,106,107,共12页
嗅觉是与原始本能最相近的感官,在西方传统理论话语体系中一向遭到贬抑,被赶出审美。而无论古代东西文化史,还是现代科学实验及身体研究都表明,嗅觉不仅是生理的,更是生命的、文化的、艺术的,充满诗意的不确定性与形而上意味。这也是建... 嗅觉是与原始本能最相近的感官,在西方传统理论话语体系中一向遭到贬抑,被赶出审美。而无论古代东西文化史,还是现代科学实验及身体研究都表明,嗅觉不仅是生理的,更是生命的、文化的、艺术的,充满诗意的不确定性与形而上意味。这也是建构嗅觉美学之可能性的基础,其意义就在于,嗅觉美学将在以视觉为第一的西方理论传统上有所突破,反思与视觉紧密相连的启蒙理性,最终理解人类的精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 嗅觉美学 视觉 启蒙理性 反思
下载PDF
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意象的艺术世界——论东方美学与艺术的重要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邱紫华 李文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东方审美思维是诗性的、想象的思维,与传统的西方美学所运用的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思维不同。东方民族的诗性的思维用想象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富有情感的意象,这些大量的意象经过大脑的分类和秩序化处理后,形成了"想象的类概念"... 东方审美思维是诗性的、想象的思维,与传统的西方美学所运用的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思维不同。东方民族的诗性的思维用想象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富有情感的意象,这些大量的意象经过大脑的分类和秩序化处理后,形成了"想象的类概念"。因此,东方艺术是意象性的艺术,东方的艺术理论是诗性的理论。东方意象艺术有三个特点:它是非理性的象征性艺术;东方艺术具有明确的非科学性;古代东方艺术所表现的时空观念是原始思维的诗性的时空观念,与西方科学的时空观制约下的艺术有根本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美学 东方艺术 象征 意象 非科学性 非写实性
下载PDF
美学的超越与回归 被引量:23
4
作者 高建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9,共9页
美学的超越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性,而是超出传统美学,关注生活实践、环境生态以及社会文化。超越美学,不是美学的提"纯",而是变"杂",成为"杂美学"。但是,这绝不是取消美学。所谓美学过时、美学取消的言论,... 美学的超越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性,而是超出传统美学,关注生活实践、环境生态以及社会文化。超越美学,不是美学的提"纯",而是变"杂",成为"杂美学"。但是,这绝不是取消美学。所谓美学过时、美学取消的言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杂美学"只是过渡。在当代社会,图像泛滥,消费文化主导,艺术和审美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美学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重回传统美学,而是创造新美学。新美学要重新阐释艺术的功能,要重新定义审美在生活中的意义,也要重新建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美学。这是对美学复兴的呼唤,也是对正在出现的现实过程和学术发展趋势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性 传统美学 美学回归 杂美学
下载PDF
从纯粹形而上的建构到对审美器物的重视——中国美学的突围 被引量:8
5
作者 许明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5-122,128,共8页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除了极少数的美学著作涉及中国的本土审美实践外,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在西方理论话语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除了极少数的美学著作涉及中国的本土审美实践外,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在西方理论话语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的自有密码,而不是刻舟求剑似地运用别人在自己经验之上提升的理论,特别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来解释不同文明的审美实践。我们认为,"器物美学"的提出,可以促使目前中国美学研究重视人类审美活动史上极为丰富、极为特殊的中国式美学存在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困境 突围 器物美学 审美实践 文化密码
下载PDF
中国审美形态的性质、特点及成因新探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建疆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10,共7页
研究中国审美形态,对于发现中国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审美形态具有整体的和合性;超越感官和对象,注重感悟和想象的超象性;与人... 研究中国审美形态,对于发现中国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审美形态具有整体的和合性;超越感官和对象,注重感悟和想象的超象性;与人生修养相联系,具有明确的功夫性;超越艺术体裁和种类,具有广泛的天地人艺相协调的统一性。其特点在于多义合成和亲属关联;阴阳并生,普遍联姻;风格平和、内敛、超象;家族相似。中国审美形态的成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和自然之道;在实践方式方面的内修、内悟、内在自由;在审美方式方面的以经验型内审美为形态基础;在审美风格的缘起上,既分别受到儒道佛禅的思想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影响,又同时受到各家的共同影响,从而表现出既独特个我,又包容博大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审美形态 意义 性质 特点 成因
下载PDF
器、物、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起源和特点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法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2,共4页
器、物、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起源于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中的从彩陶、青铜开始的器物,但同时又超越了具体的器物而具有宇宙性的普遍意义。特别是器与物都不仅是物和器的物质意义,而有宇宙万物的生成意义。这一点更是在象这一范畴中体现出... 器、物、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起源于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中的从彩陶、青铜开始的器物,但同时又超越了具体的器物而具有宇宙性的普遍意义。特别是器与物都不仅是物和器的物质意义,而有宇宙万物的生成意义。这一点更是在象这一范畴中体现出来,器、物、象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国美学的特点呈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范畴 礼乐文化 器—物—象
下载PDF
“崇高”检讨——美的范畴研究系列之二 被引量:5
8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45,共9页
"崇高"是一种重要的美的范畴。与中国美学较少直接论述"崇高"美不同,从朗吉弩斯、艾迪生、荷迦兹、博克、温克尔曼、康德,到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利奥塔,西方美学论"崇高"形成了一个强... "崇高"是一种重要的美的范畴。与中国美学较少直接论述"崇高"美不同,从朗吉弩斯、艾迪生、荷迦兹、博克、温克尔曼、康德,到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利奥塔,西方美学论"崇高"形成了一个强大而丰富的传统。本文对此细加辨析与整合,并在与"壮美"差异的比较中,揭示"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积极的肯定性价值的,能体现无限、唤起无限想象的,与审美主体处于一种矛盾、对立、冲突状态的,适合引起包含着痛苦、恐惧、震撼、敬畏和仰慕的乐感对象,对人们重新准确认识"崇高"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价值 无限 震撼 敬畏 痛苦 乐感
下载PDF
共鸣:一个更需重视的悲剧生成审美机制——从“中国无悲剧说”谈起 被引量:6
9
作者 寇鹏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中国无悲剧说"的根本症结是我们把悲剧的"双轨"审美机制变成了"单轨制"。共鸣与超越是悲剧的两种审美机制,但实际上我们基本上只强调悲剧"崇高美"的超越性而看轻其情感的共鸣性。注重文学的... "中国无悲剧说"的根本症结是我们把悲剧的"双轨"审美机制变成了"单轨制"。共鸣与超越是悲剧的两种审美机制,但实际上我们基本上只强调悲剧"崇高美"的超越性而看轻其情感的共鸣性。注重文学的超越性,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学界的基本立场。由于"革命文学"、"阶级论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一直强调"斗争反抗"的"高昂"格调,"十七年"时期文学更是成了政治的工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西方各种现代主义的热衷追捧,这些使得我们文学中共鸣式的情感叙事实际上至今仍然十分薄弱,在这种特殊语境中共鸣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共鸣式"悲剧,充分肯定悲剧在疏导人情、慰藉情感等方面的功用,将共鸣本身就作为悲剧真正的目的之一而不必一定要转化到"思想性"价值方面来,从而还原悲剧的"双轨"审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共鸣 崇高 审美机制 重视
下载PDF
美学的僭越与“伦理”的复归——从形式静观到审美融合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庆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7,共8页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后,美学与生活似乎已无法进一步靠拢。两者已用尽了含混与妥协的空间,终于露出不可通约的逻辑硬核;美学与生活谁为主导,已成了再无腾挪余地的问题。近年在建筑艺术领域出现的"少一些美学,多一...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后,美学与生活似乎已无法进一步靠拢。两者已用尽了含混与妥协的空间,终于露出不可通约的逻辑硬核;美学与生活谁为主导,已成了再无腾挪余地的问题。近年在建筑艺术领域出现的"少一些美学,多一些伦理"的抵制性呼吁,既是对美学态度过度泛滥的反弹,又不妨将其看作对美学的一种当代期许。这里的"伦理"内涵是基于其古希腊语的原始涵义即"精神气质",强调建筑应显现的自身目的和特定生活方式。面对美学对生活的"僭越",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形式静观的审美模式才能解决。其中,卡斯腾·哈里斯的"伦理功能"、卡尔松的"功能适应"、柏林特的"审美融合",都喻示当代美学中发生的这种观念调整。通过分析"美学态度"和"伦理态度"相互拒斥的历史,可以窥见二者沟通的可能性,探索在"功能性的内容"与"可见的形式"之间建立联系的思路,为审美与生活的当代融合寻找新的知识前提和评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态度 伦理态度 伦理功能 审美融合
下载PDF
中西美学比较三题 被引量:6
11
作者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美学 艺术 美感
下载PDF
论魏晋人物美学的范畴与体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75,共7页
兴起于汉末魏晋的人物品评,蕴涵了一个内容丰富、相对完足的审美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人物美学观念的成熟。而在人物品评中形成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形""神""才""性""情""识&q... 兴起于汉末魏晋的人物品评,蕴涵了一个内容丰富、相对完足的审美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人物美学观念的成熟。而在人物品评中形成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形""神""才""性""情""识""度""器""量"以及"清"、"通"、"简"、"远"等,则分别构成了魏晋人物美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评价体系。这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人物美学 范畴 体系 《世说新语》
下载PDF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心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宗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610-616,共7页
艺术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创造经验同样重要。通过对现存古典园林品题、诗文的梳理分析,结合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心理有着浓厚的道家底蕴:庄子"濠梁知鱼"不仅给中国园林留下了诸多以观鱼为主题的... 艺术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创造经验同样重要。通过对现存古典园林品题、诗文的梳理分析,结合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心理有着浓厚的道家底蕴:庄子"濠梁知鱼"不仅给中国园林留下了诸多以观鱼为主题的题名景点,而且深刻体现了"以情观物"的观物方式和审美心理;老庄"虚静"认识论也影响到园林静观的审美心态;品园所获得的逍遥畅释的审美体验又相通于庄子"逍遥游"的"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中国园林 审美心理 以情观物 静观 逍遥畅释
下载PDF
儒家美学的内审美性质、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5,共6页
儒家美学应该包括除了已有论述的政治伦理美学、文艺美学之外的修养美学。这种修养美学是以人生境界内审美为其特征的。这种内审美具有基于道德而超越道德的现实可能性、自我超越性、自我成就性和中庸性特点,在与感官型审美和商业化艺... 儒家美学应该包括除了已有论述的政治伦理美学、文艺美学之外的修养美学。这种修养美学是以人生境界内审美为其特征的。这种内审美具有基于道德而超越道德的现实可能性、自我超越性、自我成就性和中庸性特点,在与感官型审美和商业化艺术的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对于当代人的人生境界和心灵的和谐建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修养美学 内审美 当代意义
下载PDF
自然天成:庄子艺术创造的美学观 被引量:3
15
作者 颜翔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32,共5页
依庄子之见,唯有自然和真实的审美创造才可能成为至善的文本,才能成为"道"的感性载体和象征符号,"真人"和"真实"是"自然"的必然构成和基础。艺术创造过程首先需要宁静虚空、凝神沉思的心理状态... 依庄子之见,唯有自然和真实的审美创造才可能成为至善的文本,才能成为"道"的感性载体和象征符号,"真人"和"真实"是"自然"的必然构成和基础。艺术创造过程首先需要宁静虚空、凝神沉思的心理状态,处于这一精神状态,想像力和灵感才得以最大程度地敞开和爆发;其次是精湛传神的技艺,包括语言策略、修辞技巧、叙事方式等方面。《庄子》文本不但闪耀着比喻、隐喻、象征、寓言等亮色,还呈现出潇洒自由、汪洋恣肆、不拘一格的浪漫和唯美的特性,随意建构的幽默和暗含机锋的语境令接受者的阅读活动自然欣悦。庄子的话语天然无雕饰,进入自然天成的艺术化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庄子 艺术创造 美学观
下载PDF
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中国现代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妥建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39,共7页
颓废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晚明中国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政治黑暗和心学播散等原因,赋予"颓废"以新质。晚明士人的颓废是一种"去道德化"的审美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审美风格和文学审美风格。晚明士人躲避宰制儒... 颓废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晚明中国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政治黑暗和心学播散等原因,赋予"颓废"以新质。晚明士人的颓废是一种"去道德化"的审美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审美风格和文学审美风格。晚明士人躲避宰制儒家所追求的崇高精神的规约,一方面,通过生命扭曲的自放生活表征出怪诞化的社会审美风格;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化的社会生活表现出精致化的社会审美风格。晚明文学作为彼时士人生活之反映,亦表现出综合化、怪诞化、精致化等颓废审美风格特征。晚明士人的颓废审美风格是以消极的方式来解除社会压抑的程度,尽可能地追求个体自由,已具有个性解放的精神质素,从而表征着中国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颓废审美风格 晚明中国 现代性
下载PDF
“双子”结构: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美的本体问题——对国内主流《美学》教材中相关问题的质疑与批判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磊 《江淮论坛》 CSSCI 2012年第5期84-89,共6页
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该学科的性质、内容构成、学科定位等的认识,而且还关系到该学科是否能成立的大问题。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回答,背后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预设前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的本体问题就像恒星世界中... 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该学科的性质、内容构成、学科定位等的认识,而且还关系到该学科是否能成立的大问题。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回答,背后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预设前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的本体问题就像恒星世界中的一个缠绕难解的"双子"结构。当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已成为国内美学界最流行的观点,用"审美活动本体论"来转换"美的本体论"已成为国内各主流《美学》教材的通行做法。这样的观点恰恰是预设前提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在相应的美的本体观念作用下对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错误认读,也必然会遮蔽对美的本体阐释的多种可能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研究对象 本体论 审美活动
下载PDF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之学理探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天道 李尔康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9-46,共8页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反思中国古代有关环境美学智慧、环境美学思想,寻找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资源,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结合中西方的环境美学理论,以建构今天的既具有中国环境美学所强调的人与环境相通,环境美与人格美...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反思中国古代有关环境美学智慧、环境美学思想,寻找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资源,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结合中西方的环境美学理论,以建构今天的既具有中国环境美学所强调的人与环境相通,环境美与人格美相通特色,同时更具有全球化色彩的环境美学,丰富当代环境美学智慧,实现中西方环境美学交流,以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礼、阴阳合一、道法自然等为哲学思想,在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促进了环境美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和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 天人一体 天人合一 生生
下载PDF
自然审美一定晚于艺术审美吗——“自然美的发现”及其审美发生学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学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0-176,共7页
"自然美的发现"就是人类最初对自然美的欣赏,亦即人类自然审美活动的起源。自然审美并不晚于艺术审美,二者在史前时期大约是同时发生的。探究自然审美的发生不仅存在着美学界惯常运用的涉及独立山水等自然景物描绘的艺术文本... "自然美的发现"就是人类最初对自然美的欣赏,亦即人类自然审美活动的起源。自然审美并不晚于艺术审美,二者在史前时期大约是同时发生的。探究自然审美的发生不仅存在着美学界惯常运用的涉及独立山水等自然景物描绘的艺术文本证明法,而且存在着通常被忽略的涉及自然事物欣赏问题的文字材料观念证明法。自然审美同艺术审美一样可成为审美发生的一种证明,它也构成了审美起源理论研究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维度。自然审美起源之所以被漠视、误解,主要缘于现有审美起源研究的三个重大偏见:将审美发生学转换为艺术审美发生学甚至艺术发生学;即便是自然审美的历史发生也要借助艺术文本中对自然事物的独立描绘与专门欣赏来证明;以史前艺术文本为据、用物质实体证明法证明艺术审美发生,却以相对晚近的艺术文本中对自然美的独立描绘为据、用自然审美意识之出现即意识证明法来证明自然审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自然审美 审美发生学 审美起源 艺术起源
下载PDF
跳不出“美的本质”的怪圈——20世纪新中国美学研究的局限与缺失之一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紫华 于涛 《江汉学术》 2014年第4期99-104,共6页
反思20世纪新中国美学研究的收获与局限缺失,对于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反向发展的态势,其对立的分水岭是中国美学的"本质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本质主义"... 反思20世纪新中国美学研究的收获与局限缺失,对于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反向发展的态势,其对立的分水岭是中国美学的"本质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本质主义"。新中国美学的重要收获是创建了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其研究方法上的局限与缺失之一表现为始终围绕着"美的本质"转圈,导致研究视野狭隘,涉及领域狭窄,思想观念陈旧,研究方法单一和僵化,这严重影响了学术界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的评价。21世纪中国美学急需发展的是各门类的艺术理论研究。应当把"自上而下"的哲学美学方法同"自下而上"的方法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史 美的本质 意识形态性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