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美学省思
1
作者 邓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94,共8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美学休戚相关。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套用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乡村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美学休戚相关。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套用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乡村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对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应当从美学视角出发,传承农耕文明,崇尚自然生态,正确处理空间营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注重乡村个性化美感体验,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美学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论生态式艺术教育 被引量:101
2
作者 滕守尧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6,共12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改变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通过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改变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通过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互生、互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能力。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形式意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真正智慧的、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观 生态式艺术教育 对话 美育
下载PDF
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78,共8页
新时期我国生态美学的产生是现实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生态美学的产生历经萌芽、发展与建设三个阶段;目前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开始了新的建设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与中青年研究学... 新时期我国生态美学的产生是现实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生态美学的产生历经萌芽、发展与建设三个阶段;目前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开始了新的建设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与中青年研究学者。今后应在认真总结历史、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力争有更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 生态整体论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下载PDF
饮之太和——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生态美学精神的开掘与阐发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绍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7,共6页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诗学 生态美学 饮之太和 以物观物 现象学
下载PDF
“生活美学”视域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三个文旅项目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曦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6-26,共11页
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生活美学”既是对美好生活的美学诠释,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美学实践。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的富足,也是精神的充裕。重庆三个乡村文旅项目的成功建设表明,乡村振兴既是物质财富积累的提升,也是日常审美体验和乡... 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生活美学”既是对美好生活的美学诠释,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美学实践。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的富足,也是精神的充裕。重庆三个乡村文旅项目的成功建设表明,乡村振兴既是物质财富积累的提升,也是日常审美体验和乡村生产生活语境的全面融合。清风场乡建田园对乡愁的呼唤、三河村土陶厂对“非遗”文化的承传与革新以及仙女山懒坝对在地艺术的激活无不彰显了“生活美学”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现方式,在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产业转化升级、助推乡村文化复兴等方面为推进重庆乡村振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美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乡村振兴 美好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下载PDF
海外新儒学对中国生态美学的启示——以杜维明的孟子解读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2,共5页
杜维明通过对孟子修身观念的诠释,意欲接着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往下讲,发现其中所蕴涵的生态美学精神,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即生态美学。杜维明的新见解应该引起如今生态美学研究者的注意。
关键词 孟子 新儒学 生态美学
下载PDF
草原景观及其欣赏经验:一种环境美学的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泽鸿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6-101,共6页
中国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草原"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之上的文化形态,千百年来得到不同民族赋予它的审美文化想象。草原景观是构成草原文化的环境基础,从当代环境美学视角看,草原景观环境打破了人与世界对立的主客... 中国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草原"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之上的文化形态,千百年来得到不同民族赋予它的审美文化想象。草原景观是构成草原文化的环境基础,从当代环境美学视角看,草原景观环境打破了人与世界对立的主客二分的传统静观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审美"游观"模式,以建构一种兼容人文与自然的的总体性景观美学。草原生态-景观审美以环境哲学、草原信仰等为思想基础,更须借助现代生态伦理学知识,遵循科学认知主义路径,从而更大地激发草原景观的内在意蕴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草原景观 环境美学 科学认知主义 生态主义
下载PDF
论审美导向下的人力资源双主体管理
8
作者 潘晓兰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89,共3页
从审美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应彰显人的主体性,释放人的创造性,建构人的伦理道德。要以审美为导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双主体化,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 审美 人力资源 双主体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域下福建乡村创意发展路径研究--由台湾地区乡村创意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朝霞 袁媛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9-26,共8页
福建乡村创意起步较晚,存在重经济产出轻社会效益、重外在形象轻内在修为、重局部发展轻社区营造、重运营主体轻原住民等误区。为更快、更精准、更有效地实现乡村振兴,福建可借鉴台湾地区乡村创意追求整体、协调、特色、永续的发展理念... 福建乡村创意起步较晚,存在重经济产出轻社会效益、重外在形象轻内在修为、重局部发展轻社区营造、重运营主体轻原住民等误区。为更快、更精准、更有效地实现乡村振兴,福建可借鉴台湾地区乡村创意追求整体、协调、特色、永续的发展理念,从空间生产角度提出乡村创意发展路径,以城乡协调为创意诉求,以空间营造为创意思维,以空间差异为创意优势,以原住民为创意主体,从空间生产的宏大布局出发,将社区营造、文化再生、自然永续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创意 永续发展 空间生产理论 福建省 台湾省
下载PDF
试论南北方地域的文学风格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珊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3期26-28,共3页
《南北文学不同论》是中国近代学者刘师培先生《南北学派不同论》中的最后一篇,对南北文学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在这篇论文中,刘师培先生运用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南北两派。刘师培的《南北... 《南北文学不同论》是中国近代学者刘师培先生《南北学派不同论》中的最后一篇,对南北文学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在这篇论文中,刘师培先生运用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南北两派。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开辟了文学史研究的新篇章,能够让人们以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南北文学不一样的地域风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开创了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文学不同论》 地域环境 北方文学 南方文学
下载PDF
醒目·美感·品牌——加油站视觉形象设计与色彩心理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黎明 尹强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54-55,共2页
视觉形象设计是企业形象设计的三个组成部分(另外两个是经营理念识别和行为活动识别)之一.人们平时对一个企业的视觉形象的评价,不会以视觉形象设计专业人员的眼光去评说,只会以好看或不好看、顺眼或不顺眼加以评价,这已经包含了一种最... 视觉形象设计是企业形象设计的三个组成部分(另外两个是经营理念识别和行为活动识别)之一.人们平时对一个企业的视觉形象的评价,不会以视觉形象设计专业人员的眼光去评说,只会以好看或不好看、顺眼或不顺眼加以评价,这已经包含了一种最原始、最本质的美学思想或观念,正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见解是美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形象设计 加油站 色彩心理效应 企业形象设计 美学思想 经营理念 行为特性
下载PDF
空间美学的建构及其后现代文化表征实践 被引量:8
12
作者 裴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主体社会实践的改变和生存体验方式的转型,空间性逐步受到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空间理论中的文化地理、城市设计、赛博空间、异质区隔等都给审美文化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而文学和美学的多元性...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主体社会实践的改变和生存体验方式的转型,空间性逐步受到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空间理论中的文化地理、城市设计、赛博空间、异质区隔等都给审美文化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而文学和美学的多元性、生存性、家园感与体验性等也契合了空间转向的"第三空间"阐释与"前学科"风貌,美学理论与空间理论就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生发出崭新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空间美学"。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空间美学的"生存——体验论"以主体精神实践的维度完成了对本体论和认知论意义上的空间转型,而空间美学的实践性特质也得以充分参与到后现代的文化表征言说之中,自然空间性与都市实践性的融合、空间生产性与空间话语论的融合、生活空间性与身体在场性的融合都构成了文化实践的显性特质。空间美学将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继续发挥强大的理论包容力与话语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美学 环境美学 学科互涉 生存体验
原文传递
环境审美的时代性发展——再论“生态文明美学”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望衡 陈露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美学的性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感性显现。不同的文明时代均有不同的美学,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即由农业文明的人对自然的臣服,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对抗,再到生态文明... 美学的性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感性显现。不同的文明时代均有不同的美学,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即由农业文明的人对自然的臣服,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对抗,再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双赢。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是生态文明美学,与其相应的环境美学也只能是生态文明的美学。人对环境的审美主要体现为生态的审美调节,即审美主体的双元性——人主体性与自然主体的统一和审美价值的综合性——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人的审美视界空前开阔,审美心胸空前宽广。在生态文明时代,美的本质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只是有交感和谐,还有划界和谐。生态文明既是对工业文明"技"的意义上的吸取与"道"的意义上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道"的意义上的吸取与"技"的意义上的扬弃,因此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共同培育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绿色生活。绿色生活具有浓重的审美性,它主要体现在环保意识、家园意识、人类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以生态文明为美,以朴素为美,以和平为美。从本质上看,所有的文明都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但历代的文明包括猎采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重视的是自然的资源义,而生态文明时代重视的是自然的环境义,也就是说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环境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生态文明美学 环境审美 审美主体 审美价值
原文传递
家园何以可能?——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论纲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文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97,共3页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存在问题,而在其思想的晚期表现为对语言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的主题为——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通过对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中诗意、居住的本性以及诗意的居住的探讨,可以为环境美学寻...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存在问题,而在其思想的晚期表现为对语言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的主题为——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通过对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中诗意、居住的本性以及诗意的居住的探讨,可以为环境美学寻找一条通往诗意的居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 海德格尔 诗意的栖居
原文传递
悠然之见与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方式
15
作者 陈国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2,共4页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然之见体现了环境审美过程中感官的全息性,实现了感知的联觉。更为重要的是,悠然之见以一种"悠然&qu...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然之见体现了环境审美过程中感官的全息性,实现了感知的联觉。更为重要的是,悠然之见以一种"悠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从而补救了西方审美方式理论建构中对于审美无功利理论批驳的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环境审美方式 悠然之见 感知联觉 审美无功利
原文传递
环境美学对风景画研究的激活路径及其理论意义
16
作者 杨一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5,共6页
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环境美学与艺术间的肯定性关系尚未得到重视,将现当代环境艺术作为环境美学观念的独占形式,反而削弱了环境美学与艺术间关系的有效性。梳理分析环境美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材料,立足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当代美学发展... 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环境美学与艺术间的肯定性关系尚未得到重视,将现当代环境艺术作为环境美学观念的独占形式,反而削弱了环境美学与艺术间关系的有效性。梳理分析环境美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材料,立足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当代美学发展的使命,以及立足于环境美学新近的理论成果,可以认为,将风景画作为环境美学对应的艺术形式是必然而又符合其理论逻辑的。通过探究环境美学对风景画的还原路径,不仅拓展了风景画研究的理论资源,更重要的是,其启示了建构以环境美学为代表的当代美学与艺术间平衡关系的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风景画 美学与艺术间的关系
原文传递
崇高的自然与浪漫的艺术——对德国浪漫主义绘画中自然表现的美学反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仲间裕子 柳清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4-97,共4页
根据西奥多·阿多诺的理论,随着常态的优美的消失,崇高似乎变成传统美学的唯一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继续存在下去。在对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再现自然的反思中,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可以说是帮助我们审美地面对当代生活... 根据西奥多·阿多诺的理论,随着常态的优美的消失,崇高似乎变成传统美学的唯一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继续存在下去。在对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再现自然的反思中,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可以说是帮助我们审美地面对当代生活或思想危机的一个关键人物。当代艺术品中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绘画是弗里德里希影响20世纪的重要例证之一。国际艺术场景中这个类似的趋势,在许多艺术杰作中均有所体现——在紧张的精神氛围中,对恐怖的身体性体验被画家自身的创造性构图传达给观者。这提示我们,在美学领域,回归自然将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崇高 浪漫主义 弗里德里希 格哈德·里希特 回归自然
原文传递
关注平常物——日本木质建筑所体现的环境美学理念
18
作者 芭芭拉·桑德斯 张敏(译) 王倩(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3,共5页
日本古老而神圣的木质建筑表明,古代日本人发明了一种普通而又复杂的环境美学语言,他们深刻意识到改造环境这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充溢着神话、信仰和精神的艺术行为。传统的建筑表现木和树的美学品质,传统文化也以一种质朴的方式... 日本古老而神圣的木质建筑表明,古代日本人发明了一种普通而又复杂的环境美学语言,他们深刻意识到改造环境这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充溢着神话、信仰和精神的艺术行为。传统的建筑表现木和树的美学品质,传统文化也以一种质朴的方式去关注平常物本身,通过对平常物的阐释和理解,传统文化实现了和自然的交融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日本传统建筑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