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美学的建构及其后现代文化表征实践 被引量:8
1
作者 裴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主体社会实践的改变和生存体验方式的转型,空间性逐步受到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空间理论中的文化地理、城市设计、赛博空间、异质区隔等都给审美文化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而文学和美学的多元性...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主体社会实践的改变和生存体验方式的转型,空间性逐步受到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空间理论中的文化地理、城市设计、赛博空间、异质区隔等都给审美文化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而文学和美学的多元性、生存性、家园感与体验性等也契合了空间转向的"第三空间"阐释与"前学科"风貌,美学理论与空间理论就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生发出崭新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空间美学"。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空间美学的"生存——体验论"以主体精神实践的维度完成了对本体论和认知论意义上的空间转型,而空间美学的实践性特质也得以充分参与到后现代的文化表征言说之中,自然空间性与都市实践性的融合、空间生产性与空间话语论的融合、生活空间性与身体在场性的融合都构成了文化实践的显性特质。空间美学将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继续发挥强大的理论包容力与话语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美学 环境美学 学科互涉 生存体验
原文传递
环境审美的时代性发展——再论“生态文明美学”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望衡 陈露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美学的性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感性显现。不同的文明时代均有不同的美学,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即由农业文明的人对自然的臣服,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对抗,再到生态文明... 美学的性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感性显现。不同的文明时代均有不同的美学,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即由农业文明的人对自然的臣服,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对抗,再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双赢。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是生态文明美学,与其相应的环境美学也只能是生态文明的美学。人对环境的审美主要体现为生态的审美调节,即审美主体的双元性——人主体性与自然主体的统一和审美价值的综合性——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人的审美视界空前开阔,审美心胸空前宽广。在生态文明时代,美的本质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只是有交感和谐,还有划界和谐。生态文明既是对工业文明"技"的意义上的吸取与"道"的意义上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道"的意义上的吸取与"技"的意义上的扬弃,因此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共同培育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绿色生活。绿色生活具有浓重的审美性,它主要体现在环保意识、家园意识、人类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以生态文明为美,以朴素为美,以和平为美。从本质上看,所有的文明都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但历代的文明包括猎采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重视的是自然的资源义,而生态文明时代重视的是自然的环境义,也就是说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环境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生态文明美学 环境审美 审美主体 审美价值
原文传递
家园何以可能?——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论纲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文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97,共3页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存在问题,而在其思想的晚期表现为对语言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的主题为——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通过对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中诗意、居住的本性以及诗意的居住的探讨,可以为环境美学寻...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存在问题,而在其思想的晚期表现为对语言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的主题为——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通过对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中诗意、居住的本性以及诗意的居住的探讨,可以为环境美学寻找一条通往诗意的居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 海德格尔 诗意的栖居
原文传递
悠然之见与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方式
4
作者 陈国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2,共4页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然之见体现了环境审美过程中感官的全息性,实现了感知的联觉。更为重要的是,悠然之见以一种"悠然&qu...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然之见体现了环境审美过程中感官的全息性,实现了感知的联觉。更为重要的是,悠然之见以一种"悠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从而补救了西方审美方式理论建构中对于审美无功利理论批驳的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环境审美方式 悠然之见 感知联觉 审美无功利
原文传递
环境美学对风景画研究的激活路径及其理论意义
5
作者 杨一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5,共6页
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环境美学与艺术间的肯定性关系尚未得到重视,将现当代环境艺术作为环境美学观念的独占形式,反而削弱了环境美学与艺术间关系的有效性。梳理分析环境美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材料,立足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当代美学发展... 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环境美学与艺术间的肯定性关系尚未得到重视,将现当代环境艺术作为环境美学观念的独占形式,反而削弱了环境美学与艺术间关系的有效性。梳理分析环境美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材料,立足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当代美学发展的使命,以及立足于环境美学新近的理论成果,可以认为,将风景画作为环境美学对应的艺术形式是必然而又符合其理论逻辑的。通过探究环境美学对风景画的还原路径,不仅拓展了风景画研究的理论资源,更重要的是,其启示了建构以环境美学为代表的当代美学与艺术间平衡关系的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风景画 美学与艺术间的关系
原文传递
崇高的自然与浪漫的艺术——对德国浪漫主义绘画中自然表现的美学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仲间裕子 柳清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4-97,共4页
根据西奥多·阿多诺的理论,随着常态的优美的消失,崇高似乎变成传统美学的唯一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继续存在下去。在对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再现自然的反思中,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可以说是帮助我们审美地面对当代生活... 根据西奥多·阿多诺的理论,随着常态的优美的消失,崇高似乎变成传统美学的唯一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继续存在下去。在对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再现自然的反思中,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可以说是帮助我们审美地面对当代生活或思想危机的一个关键人物。当代艺术品中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绘画是弗里德里希影响20世纪的重要例证之一。国际艺术场景中这个类似的趋势,在许多艺术杰作中均有所体现——在紧张的精神氛围中,对恐怖的身体性体验被画家自身的创造性构图传达给观者。这提示我们,在美学领域,回归自然将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崇高 浪漫主义 弗里德里希 格哈德·里希特 回归自然
原文传递
关注平常物——日本木质建筑所体现的环境美学理念
7
作者 芭芭拉·桑德斯 张敏(译) 王倩(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3,共5页
日本古老而神圣的木质建筑表明,古代日本人发明了一种普通而又复杂的环境美学语言,他们深刻意识到改造环境这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充溢着神话、信仰和精神的艺术行为。传统的建筑表现木和树的美学品质,传统文化也以一种质朴的方式... 日本古老而神圣的木质建筑表明,古代日本人发明了一种普通而又复杂的环境美学语言,他们深刻意识到改造环境这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充溢着神话、信仰和精神的艺术行为。传统的建筑表现木和树的美学品质,传统文化也以一种质朴的方式去关注平常物本身,通过对平常物的阐释和理解,传统文化实现了和自然的交融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日本传统建筑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