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白羽鹌鹑生长性能的测定 被引量:4
1
作者 甄莉 贾海燕 陈勇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50,共3页
北京白羽鹌鹑是我国饲养的主要鹌鹑品种,其经济价值较高,但国内尚无关于其生长性能的研究。试验测定了45日龄和105日龄雌性北京白羽鹌鹑的体重,体斜长、龙骨长等体尺指标,屠体率、半净膛率等屠宰指标,肌胃重、腺胃重、输卵管长等脏器指... 北京白羽鹌鹑是我国饲养的主要鹌鹑品种,其经济价值较高,但国内尚无关于其生长性能的研究。试验测定了45日龄和105日龄雌性北京白羽鹌鹑的体重,体斜长、龙骨长等体尺指标,屠体率、半净膛率等屠宰指标,肌胃重、腺胃重、输卵管长等脏器指标,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为北京白羽鹌鹑品种的利用积累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白羽鹌鹑 体尺指标 屠宰指标 脏器指标
下载PDF
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之建构 被引量:9
2
作者 薛富兴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6,共8页
中西自然审美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有审美而无批评。当代自然审美需要通过自觉建立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而实现自觉,提倡与引导恰当的自然审美,避免传统自然审美诸多弊端。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当包括以下内容:客观性之自然审美原则,物... 中西自然审美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有审美而无批评。当代自然审美需要通过自觉建立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而实现自觉,提倡与引导恰当的自然审美,避免传统自然审美诸多弊端。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当包括以下内容:客观性之自然审美原则,物相、物性、物史与物功之自然美内涵系统,从观物到格物之自然审美方法,以及自然探究与自然德性之自然审美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 自然美内涵系统 自然审美方法 自然审美文化基础
原文传递
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的当代意义——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看美学理论前景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法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共5页
在当代西方,有三个学派——美学中的环境美学,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景观学科中的生态美学——都把怎样进行生态型的环境审美作为研究主题,并且在批判西方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方面与中国美学的原则相契合。而环境-景观-生态美学又有小全理论... 在当代西方,有三个学派——美学中的环境美学,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景观学科中的生态美学——都把怎样进行生态型的环境审美作为研究主题,并且在批判西方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方面与中国美学的原则相契合。而环境-景观-生态美学又有小全理论和大全理论之分,研究其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批判和与中国美学的异同,有益于推进美学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景观-生态美学 西方传统美学 小全理论 大全理论 意境理论
原文传递
如画概念及其在环境美学中的后果 被引量:6
4
作者 彭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3,共4页
如画概念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被西方环境美学家所关注。但是经过两个世纪的演变,今天的环境美学家对于如画的理解,已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有着天壤之别,却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如画概念有相似之处。中西美学对... 如画概念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被西方环境美学家所关注。但是经过两个世纪的演变,今天的环境美学家对于如画的理解,已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有着天壤之别,却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如画概念有相似之处。中西美学对如画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引起两种非常不同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 环境美学 西方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
原文传递
乡村审美价值的三个层面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82,共3页
乡村的审美价值首先表现在它独特的生产方式上,如土地、生产设施、生产工具、生产场面和产品等。其次是表现在它独有的生活方式上,如休闲、幽静和亲近自然。乡村审美价值的第三个层面是乡土文化,其代表是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艺... 乡村的审美价值首先表现在它独特的生产方式上,如土地、生产设施、生产工具、生产场面和产品等。其次是表现在它独有的生活方式上,如休闲、幽静和亲近自然。乡村审美价值的第三个层面是乡土文化,其代表是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艺术。乡村和其他环境审美对象一样,它的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乡村 审美价值
原文传递
天人观念下中国古代建筑审美特征的嬗变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纯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2,共4页
中华文明从萌芽时期就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世俗建筑展开的。"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但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象天法... 中华文明从萌芽时期就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世俗建筑展开的。"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但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象天法地的切入点也随之改变。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手法从模仿"天象"到模仿"仙境",再进一步发展到建设人间秩序、追求生活品位,经历了从"象天之形"到"象天之意"再到"象天之理"的发展过程。建筑的尺度从与天接近逐渐变得亲切宜人,建筑风格从神圣庄严逐渐变为充满生活情趣。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天人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
原文传递
环境美学视野下的身体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79,共4页
近十年来,国内环境美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一直停留于环境或沿着环境的一极进行无限拓展,但却忽视了作为环境主体的人如何构建自己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然,环境作为以人为中心... 近十年来,国内环境美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一直停留于环境或沿着环境的一极进行无限拓展,但却忽视了作为环境主体的人如何构建自己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然,环境作为以人为中心形成的自然、人文境域,人在其中是不可阙如的,对人的定位决定着环境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性。就人自身而言,人是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但在根本意义上却依然是身体的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人与环境的关系,最具体地表现为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所谓环境美学,当然也就成了在身体与环境之间构建审美关系的学科。环境美学的身体维度主要通过参与性、连续性、体验性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人的身体性即是其自然性,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身体 环境 融合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信仰精神及其现代使命 被引量:2
8
作者 雷礼锡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98,共4页
古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山水艺术体系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想与信仰,是中国特色环境艺术的重要内容。在中西宗教与信仰文化语境中,传统山水艺术所包含的信仰精神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一方面,传统山水... 古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山水艺术体系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想与信仰,是中国特色环境艺术的重要内容。在中西宗教与信仰文化语境中,传统山水艺术所包含的信仰精神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一方面,传统山水艺术的信仰基础如审美生存环境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信仰在传统山水艺术创造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传统山水艺术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信仰精神,既有自由意识的培育和发展,也有对最高本体的认识与表达,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环境理想。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与实践需要引入信仰维度,以期创造更多承载人类生存希望与信仰的作品,并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更加广阔的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山水艺术 信仰 文化使命
原文传递
人自由也让物自由——论生态自由的审美本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翠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现代性追求征服自然、做自然主人的自由,认为通过对自然的分解、对个别事物必然性的把握就可以获得个人的无限自由。现代性自由是原子式的自由,强调对人类个体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人类的整体和普遍利益,强调对自然物的占有而忽视自然生态... 现代性追求征服自然、做自然主人的自由,认为通过对自然的分解、对个别事物必然性的把握就可以获得个人的无限自由。现代性自由是原子式的自由,强调对人类个体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人类的整体和普遍利益,强调对自然物的占有而忽视自然生态整体的平衡与稳定,追求人的自由而漠视物的自由,结果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以及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断裂。有效限制原子式的自由只能是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人与自然生态整体实现协调而生成的自由,即生态自由。生态自由的本质是人自由也让物自由,这一审美本质要求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尽物之性与顺物之情改造自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式自由 生态自由 物自由 审美本质
原文传递
自然审美参与模式与环境模式之逻辑辨析
10
作者 张胜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94,共3页
在自然审美中,参与模式与环境模式是两种重要的范式,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审美的两种态度。两者在反对分离静观式审美上有着一致性,但在科学认知上又有根本分歧。对二者的逻辑辨析有助于恰当的自然审美欣赏的形成。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参与模式 环境模式 阿诺德·柏林特 艾伦.卡尔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