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LIGIOUS LIFE IN RURAL TIBETAN HOUSEHOLDS
1
作者 Qin Yongzhang 《China's Tibet》 2015年第5期35-42,共8页
Sinc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as founded in 1965,the Tibetan people have been in charge of their own affairs under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and religious freedom,with normal religious activities being r... Sinc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as founded in 1965,the Tibetan people have been in charge of their own affairs under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and religious freedom,with normal religious activities being respected and guaranteed.Taking Namseling Village in Chanang County,Lhoka Prefecture,and Lepu Village in Lhatse County,Shigatse,two common villages in Tibet,as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活动 农村家庭 生活 西藏自治区 藏族 区域自治 山南地区 日喀则
下载PDF
奥古斯丁论圣像问题:视觉、形象与救赎
2
作者 贾伯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8-73,共6页
作为一个尚处在圣像论争兴起之前时代的拉丁教父,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中所建构的神学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涉及这一议题,却也矛盾性地蕴含着后世将激烈对立的两种观点的雏形,具体体现于他的与其视觉伦理紧密相关的神学认识论以及基督论之中。... 作为一个尚处在圣像论争兴起之前时代的拉丁教父,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中所建构的神学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涉及这一议题,却也矛盾性地蕴含着后世将激烈对立的两种观点的雏形,具体体现于他的与其视觉伦理紧密相关的神学认识论以及基督论之中。奥古斯丁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的模糊立场,是他神学体系的复杂理论来源碰撞融合的结果,就其根源而言,则来自于基督教精神与其犹太传统在相互磨合中所产生的难以避免的内在悖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像 视觉 形象 道成肉身
下载PDF
话语偏向与“文化间性”:民族宗教报道的问题与路径——基于人民网与新华网的抽样文本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白贵 甄巍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6-30,共5页
通过统计分析人民网与新华网近五年的民族宗教报道,发现民族宗教报道存在三个方面的话语偏向:话语秩序的主导化、话语主体的替代化和话语能指的模糊化。对此,笔者提出基于"文化间性"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第一,实施文化分层传播,... 通过统计分析人民网与新华网近五年的民族宗教报道,发现民族宗教报道存在三个方面的话语偏向:话语秩序的主导化、话语主体的替代化和话语能指的模糊化。对此,笔者提出基于"文化间性"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第一,实施文化分层传播,加大非政治文化层面的呈现力度;第二,转变新闻话语方式,重点呈现民族宗教文化的自在状态;第三,搭建文化对接平台,开拓被报道主体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偏向 文化间性 民族宗教报道 人民网 新华网
下载PDF
伦理文化视角中的宗教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伦理学研究 宗教伦理 文化视角 伦理文化 中国文化 道德 伦理化
下载PDF
宗教法治的三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林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119,159+2,共8页
在实现社会主义宗教法治的进程中,必须从宪法和法律层面处理好政教关系、宗教自由和宗教组织这三个基本问题,并针对具体宗教事务树立一种"规则型"的问题处理方式。政教关系是决定宗教事务法治化能走多远的基座,宗教组织的法... 在实现社会主义宗教法治的进程中,必须从宪法和法律层面处理好政教关系、宗教自由和宗教组织这三个基本问题,并针对具体宗教事务树立一种"规则型"的问题处理方式。政教关系是决定宗教事务法治化能走多远的基座,宗教组织的法律地位是政教关系和宗教自由的载体,保障宗教自由则是宗教法治的最终目标。一个国家的宗教事务治理,若有适宜的法律规范可循,并能避免专制和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极端,就可以趋近或实现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法治 政教关系 宗教自由 宗教组织
下载PDF
宗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品格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桃洲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88-193,共6页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西方富有宗教气息的浪漫主义文学养分的滋养和 2 0世纪特定的文化语境 ,导致在涉足宗教的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所显示的主导意绪和倾向是浪漫主义。不过 ,2 0世纪中...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西方富有宗教气息的浪漫主义文学养分的滋养和 2 0世纪特定的文化语境 ,导致在涉足宗教的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所显示的主导意绪和倾向是浪漫主义。不过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各个历史阶段 ,因受宗教熏染而展示的浪漫样态并不一致 ,并且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对宗教接受与感应在层次和取向上的差异性 ,从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中国现代作家身处的历史和文化的制约 ,以及某些宗教书写表现出的极端排他性 ,都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宗教浪漫主义的发展前景 ,预示中国现代宗教书写所体现的浪漫精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中国 现代文学 浪漫主义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嘉绒藏族村落社会的宗教文化——以大渡河上游的沈村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郎维伟 周勇军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80,共7页
藏区的宗教文化既独特,又多元。在嘉绒藏族的村落社会中呈现出两种传统宗教,二者并不排斥,村民都接受和认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两种宗教同时存在是一种大、传统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在互动中共存。通过村落社会的微观场景来观察村民... 藏区的宗教文化既独特,又多元。在嘉绒藏族的村落社会中呈现出两种传统宗教,二者并不排斥,村民都接受和认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两种宗教同时存在是一种大、传统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在互动中共存。通过村落社会的微观场景来观察村民的信仰文化,有助于对嘉绒藏族底层社会宗教文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绒藏族 村落社会 宗教文化
下载PDF
来华传教士跨文化传教策略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英姿 《文学与文化》 201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作为西方文明的体现者和传播者,传教士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苦学汉语,穿戴儒服,采取了融入中国主流文化、广交朋友、积极引介西方文化等策略,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对西... 作为西方文明的体现者和传播者,传教士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苦学汉语,穿戴儒服,采取了融入中国主流文化、广交朋友、积极引介西方文化等策略,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对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的跨文化传教策略的分析,深入探讨其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和意义,文章认为在当前宜采取本土化策略、隐性传播策略进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跨文化传教 策略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转经:日常宗教实践与身体治疗仪式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虎生 《青藏高原论坛》 2014年第4期68-72,共5页
西藏社会传统的宗教体制并不要求西藏的广大普通民众对藏传佛教的教义持有深刻而全面的认知,只强调出于一个极度简化的宗教诉求,去执行极度简化的身体实践,并且用最大化的时间反复进行操演。西藏普通民众最典型的日常宗教实践便是转经... 西藏社会传统的宗教体制并不要求西藏的广大普通民众对藏传佛教的教义持有深刻而全面的认知,只强调出于一个极度简化的宗教诉求,去执行极度简化的身体实践,并且用最大化的时间反复进行操演。西藏普通民众最典型的日常宗教实践便是转经习俗。广大转经者对身体的宗教式运用,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们以身体和行为展演为核心,严格操演着特定的宗教规范和治疗仪式,从而实现人神间的沟通与身心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经 日常宗教实践 身体 治疗仪式
下载PDF
宗教人类学批判
10
作者 周倩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4期124-126,共3页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同种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之间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一现象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 宗教人类学 批判 人类历史 社会现象 宗教信仰
下载PDF
论现代社会宗教与伦理的互渗和融通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晓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19,共6页
在 2 1世纪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面对中国社会现状 ,从理论上说清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对于克服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道德危机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信仰为中介解释宗教与道德之关系 ,分析现时代宗教与伦理互渗与融通之实质 ,可以得... 在 2 1世纪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面对中国社会现状 ,从理论上说清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对于克服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道德危机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信仰为中介解释宗教与道德之关系 ,分析现时代宗教与伦理互渗与融通之实质 ,可以得出全球伦理这一思想运动的下一步发展就在于如何使其基本伦理准则成为人们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宗教 道德 信仰 中介 全球伦理
下载PDF
关于武汉市中南路宗教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康生 黄美忠 徐松华 《职大学报》 2014年第6期64-66,共3页
特色街区是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多功能特质的开放式街区,是城市街区在形式、内涵上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武昌区中南路街位于千年古城武昌的大东门外,是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的"总部核心区"。尤其是宗教文化资... 特色街区是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多功能特质的开放式街区,是城市街区在形式、内涵上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武昌区中南路街位于千年古城武昌的大东门外,是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的"总部核心区"。尤其是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又极具特色,中南路街区的旅游业前景广阔,充分利用其宗教文化资源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是一个极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 特色街区 建设
下载PDF
论奥古斯丁(不完整的)圣经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大卫 张思齐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301-329,共29页
奥古斯丁以希伯来思想为根据建立其美学。他把美作为爱的对象,故美与灵魂的进步有关。他论美时频繁引用圣经,并认为对自然的观照是一种预表解经法。他认为美是受造的,神的创世本身就是美。神的美引导人类欣赏世俗的美,因此神的救赎就是... 奥古斯丁以希伯来思想为根据建立其美学。他把美作为爱的对象,故美与灵魂的进步有关。他论美时频繁引用圣经,并认为对自然的观照是一种预表解经法。他认为美是受造的,神的创世本身就是美。神的美引导人类欣赏世俗的美,因此神的救赎就是美学。他认为各种超理性的观念可以转换,真善美都是上帝的属性。他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美与艺术家的工作密切相关,但发明和发现不容混淆。理性不创造真,它只是发现真。奥古斯丁的主要美学范畴是真、善、美,以及神的存在,此四元结构之含义是默示的。康德的主要美学范畴是共通感、美、崇高,以及绝对的善,此四元结构之含义是明示的。奥古斯丁的著作贯穿着圣经的辩证法。据此,奥古斯丁认为,每一种美都反射出上帝之美,人类可以抵达世俗美的创造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古斯丁 美学思想 基本特征 系统研究
下载PDF
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郑晴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6-99,共4页
朝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有异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透析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而旅游则是一种现代精神文化... 朝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有异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透析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而旅游则是一种现代精神文化的"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圣 旅游 精神文化 生活方式
下载PDF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5
作者 张建伟 《北方经济》 2010年第24期26-27,共2页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文化 旅游业 关系
下载PDF
宗教与革命的伦理--兼论卢卡奇与布洛赫的思想共生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双利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140,共9页
本文通过考察卢卡奇与布洛赫的思想发展历程,指出来自宗教方面的思想资源在他们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借助于宗教方面的思想资源,他们才能重新走上人本主义的道路,并把它具体地落实为革命的伦理。在此基础之上,... 本文通过考察卢卡奇与布洛赫的思想发展历程,指出来自宗教方面的思想资源在他们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借助于宗教方面的思想资源,他们才能重新走上人本主义的道路,并把它具体地落实为革命的伦理。在此基础之上,文章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以革命的伦理为核心内容,革命的伦理被直接地落实在无产阶级的普遍性身上。通过辨析无产阶级的普遍性所包含的各个不同环节,文章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在20世纪初卢卡奇与布洛赫等需要通过建构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联盟来重构革命的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革命的伦理 无产阶级的普遍性 人本主义 卢卡奇 布洛赫
原文传递
宗教传统与资本市场会计研究:文献述评 被引量:8
17
作者 贺建刚 《会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9-54,97,共6页
近年来宗教正在成为一种"显学"。特别是随着宗教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宗教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构成了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对理解非正式制度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此,本文对过去十多年... 近年来宗教正在成为一种"显学"。特别是随着宗教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宗教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构成了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对理解非正式制度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此,本文对过去十多年来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发现宗教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对其作用的理解尚显粗浅,缺乏系统性认识,并提出了相应未来研究启示。宗教传统对理解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环境、完善家族企业治理、推动新三板市场和小微企业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传统 文化 非正式制度 资本市场 公司治理
原文传递
藉武体道 武术中的宗教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业兵 王欣 余忠舜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2-73,共2页
“武”的最初含义是指“舞”,后来延伸为“军事征伐”之意。所谓“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武”的目的在于消除战争、暴力。《说文解字》上说:“止戈为武”。因此,... “武”的最初含义是指“舞”,后来延伸为“军事征伐”之意。所谓“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武”的目的在于消除战争、暴力。《说文解字》上说:“止戈为武”。因此,所谓的“武术”,也就是“止戈”之术。只是武术已经不是军事上的含义,它更强调“个人化”的意义。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教化方式”,是一种修养身心、自卫御敌的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技击 中国武术 少林武术 嵩山少林寺 武当拳 定功 最初含义 武术流派 体道 截拳道
原文传递
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5
19
作者 卓新平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26,共5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国家、社会、公民3个层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得到了宗教界的积极响应。本刊特别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以及各大宗教的代表人士,共同探讨「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宗教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集体学习 代表人士
原文传递
宗教语言的体验哲学思辨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 CSSCI 2012年第12期111-113,共3页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语言 体验哲学 语言体认观 主观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