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7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论《老子想尔注》的诠释方法及特色
1
作者 杨名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通过《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所列的三部道教经典序次及其引用《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的文字,以解释学的视野探讨《老子想尔注》的诠释方法及特色,认为其作为教内学道者升至修炼成仙阶段的必读经典,对《老子》的诠释在原则... 通过《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所列的三部道教经典序次及其引用《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的文字,以解释学的视野探讨《老子想尔注》的诠释方法及特色,认为其作为教内学道者升至修炼成仙阶段的必读经典,对《老子》的诠释在原则、方法方面具有符合“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规定的”必然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辞说切近,因物赋通”对信徒宗教体验既有无限开放性又有明确的神学导向,从而形成一部以神学思想诠释《老子》的道教经典,这正是《想尔注》最大的诠释特色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注诀》 《想尔注》 解释学视野 诠释方法 诠释特色
下载PDF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启示
2
作者 彭舸珺 陈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6-20,共5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蕴藏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理念。因此,深刻把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核心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在我们对待宗教、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蕴藏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理念。因此,深刻把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核心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在我们对待宗教、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方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都能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借鉴。透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始终秉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人民为中心,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深化思政教育,更好理解马克思的批判理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从“无声之乐”到“寂照朗现”——玄佛视角下的支遁乐论思想研究
3
作者 王维 方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7,共5页
支遁作为东晋名僧,其乐论思想充满了以佛解玄、以玄合佛的味道。在支遁为晋哀帝陈明的政治见解中提出了“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乐论命题,他以玄学之“无”替换了般若之“空”,即以“无声”来指代佛学的“空寂”,在无生无造的佛学旨... 支遁作为东晋名僧,其乐论思想充满了以佛解玄、以玄合佛的味道。在支遁为晋哀帝陈明的政治见解中提出了“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乐论命题,他以玄学之“无”替换了般若之“空”,即以“无声”来指代佛学的“空寂”,在无生无造的佛学旨趣中注入了“自得”适意的感性内蕴,其目的是用音乐审美所建构的内在秩序来实现现实政治的和谐稳定。在“以万声钟响,响一以持之”的观点中,支遁以钟声作喻,来说明圣人所持有的“空无”之心可以与超验精神相通并能够启发众生归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遁 无声之乐 佛学 玄学
下载PDF
从忧郁个体到伟大心灵: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的个体宗教观
4
作者 肖永虹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19,共25页
19世纪末,威廉·詹姆斯开启的个体宗教转向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重建。本文尝试从思想史的争讼出发,讨论詹姆斯的宗教功能论重构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独特方法及其与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复杂关联。詹姆斯的个体宗教研究从忧... 19世纪末,威廉·詹姆斯开启的个体宗教转向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重建。本文尝试从思想史的争讼出发,讨论詹姆斯的宗教功能论重构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独特方法及其与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复杂关联。詹姆斯的个体宗教研究从忧郁个体的问题入手,通过剖析作为一种生存体验的忧郁,在现代个体的心灵问题与救赎宗教传统之间建立了关联,并以重新诠释救赎经验来寻找能够解放狭隘人格的生命意蕴和情感力量。在詹姆斯看来,个体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具身化体认才是激活现代民主神圣性的机制。阐明这一重新创造的神圣性传统,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道德生活中检视现代忧郁个体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社会民主传统的新的动力学——在日常生活中关切同胞生活苦乐的道德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郁个体 神圣性 民主 实用主义 社会理论
下载PDF
超验与世俗: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内在张力
5
作者 贾巾月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21,共6页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蕴含着超验性与世俗性的内在张力。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对政治国家的批判、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生产方式的批判等不同时期的宗教批判思想既是马克思消解超验性与世俗性张力的理论武器,又是马克思对德国政治现实...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蕴含着超验性与世俗性的内在张力。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对政治国家的批判、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生产方式的批判等不同时期的宗教批判思想既是马克思消解超验性与世俗性张力的理论武器,又是马克思对德国政治现实进行扬弃所取得的成果总结。马克思出于“国家-市民社会”的关系的经验性诉求,把人的本质二分为抽象与现实并赋予实践,使宗教的终极归宿在人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自我绽开,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科学无神论的实践架构。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天国到尘世的日益深刻的追问和日益彻底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验性 世俗化 宗教批判 人类解放
下载PDF
路德对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
6
作者 卓新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0,F0002,共11页
本文探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突破,尤其是他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指出路德强调耶稣是通过“真正的人”来体现“真正的神”,以人与神可以互通来实际上提升人的地位;因此,路德以“因信称义”而回到个人的信仰之基... 本文探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突破,尤其是他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指出路德强调耶稣是通过“真正的人”来体现“真正的神”,以人与神可以互通来实际上提升人的地位;因此,路德以“因信称义”而回到个人的信仰之基,回到人的“自我”,突出人的信心,主张“只靠信心成义”,从而突出人的内在自我及主观能动性,由此开始在神学认知上从客体往主体、从神权往人权、从神学往人学、从依赖到自主的重要思想转换;而其对“称义”的见解也更多侧重于人爱公义、智慧和善良,体现出信仰的美德,彰显的是人靠主体去倾听、传承,由此得道称义;这样,“称义”不是外在的被动依赖,而乃内在的能动活跃,而“信”则是完全回归自我,表现人的内在纯洁和虔诚。路德坚持人只要凭着主体之信就能“称义”“成义”,力主以这种“人的发现”来实现“人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
下载PDF
导: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新形态
7
作者 潘宏纹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2-87,共6页
对待宗教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里最为多样态的一个学术问题,理论先驱马克思、恩格斯与后继者列宁、斯大林及其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各有不同,实行的政策措施也存差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 对待宗教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里最为多样态的一个学术问题,理论先驱马克思、恩格斯与后继者列宁、斯大林及其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各有不同,实行的政策措施也存差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导”的新哲学观,是在与新的社会实践结合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形成的实践创新,使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出新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对待宗教的态度
下载PDF
摩门多妻制的文化阐释
8
作者 李春梅 邹云敏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3-119,154,共8页
19世纪的美国,“民主共和制度”正在进一步推广巩固,其核心思想正在为美国人民所接受,但是一批聚居在犹他地区的摩门人,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摩门教会的默许与推动下,公开实行多妻婚姻制度,招致美国社会的一致批判。对摩门多妻制的批... 19世纪的美国,“民主共和制度”正在进一步推广巩固,其核心思想正在为美国人民所接受,但是一批聚居在犹他地区的摩门人,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摩门教会的默许与推动下,公开实行多妻婚姻制度,招致美国社会的一致批判。对摩门多妻制的批判性审视,是研究摩门族群特有文化不可回避的课题。基于四种流行于当时摩门社群的多妻婚姻制度起源说,解构所谓多妻制的神圣性和践行者的使命观,可以发现,在摩门族群构建发展过程中,“诫命婚姻”观念的出现、蔓延、终止,是摩门人与主流新教文化和社会体制发生龃龉、分离、最终妥协的表征。20世纪中期的摩门新生代,不断试图为曾经的多妻婚姻制度寻求合理化阐释,竭力“去污名化”,其目的在于扭转族群形象、赢得主流社会认可与接纳,为族群延续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门族群 多妻制 摩门形象
下载PDF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本质说
9
作者 王晓朝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93-398,共6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过“本质”一词,其含义有两类:一是把本质当作事物本身、本性、一般、实体、实质、类、共性及特质的同义词来使用;二是把本质当作形式和现象的对立面来使用,认为本质与形式或现象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过“本质”一词,其含义有两类:一是把本质当作事物本身、本性、一般、实体、实质、类、共性及特质的同义词来使用;二是把本质当作形式和现象的对立面来使用,认为本质与形式或现象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宗教思想研究中曾14次使用“宗教的本质”这一短语,他们在晚期的几本著作中正面表述了他们的宗教本质说。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中国宗教学者高度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本质说,力图诠释、阐发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整合马克思和恩格思的宗教本质说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本质”这个概念,他们有关宗教本质的论说也遵循着本质主义的思维路径,因此他们对宗教本质的揭示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今天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时候仍恪守本质主义的路径,其结论也不能达到辩证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宗教本质 马恩宗教本质说 本质主义
下载PDF
试论埃里克·沃格林的“政治宗教”理论
10
作者 刘沐恩 《政治思想史》 2023年第4期163-180,200,共19页
《政治宗教》是沃格林学术生涯早期的代表作,通过“政治宗教”的理论视角考察了纳粹德国的历史根源、符号特征与世俗宗教本质。学术界围绕“政治宗教”的理论内涵与学术价值展开了大量的争论。然而,若要恰当地评估“政治宗教”则需要澄... 《政治宗教》是沃格林学术生涯早期的代表作,通过“政治宗教”的理论视角考察了纳粹德国的历史根源、符号特征与世俗宗教本质。学术界围绕“政治宗教”的理论内涵与学术价值展开了大量的争论。然而,若要恰当地评估“政治宗教”则需要澄清该理论所遵循的理论基础及其所体现的特征与性质。首先,“政治宗教”的特征体现在其“符号—经验”的分析模式中;其次,该理论是沃格林探究纳粹德国政治危机的新视角,也是沃格林“精神政治学”的理论雏形。在明确“政治宗教”的特征与性质之后,进而可以恰当地阐明该研究对当今学界诊断社会政治危机与探索良善秩序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格林 “政治宗教” 纳粹德国 政治危机 良善秩序
下载PDF
如何在社会调查中更好地测量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春泥 卢云峰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6-157,共32页
由于西方社会排他性强的聚会性宗教占主导地位,而中国排他性弱的混合宗教更为兴盛,故中国的社会调查运用宗派本位的西方宗教测量工具会遇到遗漏或错分信仰群体等问题。对此,本文从信仰归属、宗教实践、宗教组织成员资格三个维度及这三... 由于西方社会排他性强的聚会性宗教占主导地位,而中国排他性弱的混合宗教更为兴盛,故中国的社会调查运用宗派本位的西方宗教测量工具会遇到遗漏或错分信仰群体等问题。对此,本文从信仰归属、宗教实践、宗教组织成员资格三个维度及这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提出中西宗教之差别对问卷调查的影响。通过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尝试神灵本位的信仰测量方案,以及将其分别与该调查前后两轮追踪调查的问卷设计和数据相比较,本文检验及展现了既有测量工具在采集中国人宗教信仰数据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宗教信仰社会测量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调查 宗教信仰 宗教性测量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下载PDF
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玲 李毅 张娟娟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第5期55-59,共5页
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SCL-90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调查得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 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SCL-90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调查得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惧因子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他们在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水平较高、消极情感较低;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起积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大学生 宗教信仰 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习近平宗教观及对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
13
作者 时统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234-236,共3页
习近平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其主要内容涵盖宗教与宗教工作开展的诸多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宗教观,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开展高校宗教工作,是习近平宗教观对做好高... 习近平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其主要内容涵盖宗教与宗教工作开展的诸多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宗教观,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开展高校宗教工作,是习近平宗教观对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宗教观 高等学校 宗教工作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宗教性研究述评 被引量:8
14
作者 万明钢 杨宝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0,共5页
介绍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宗教性研究中,在宗教性的概念界定及其测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分歧与共识;比较了宗教性的心理结构理论与测量工具,对儿童和青少年宗教性的发展、宗教性的跨文化研究、家庭对宗教性的影响、宗教性的性别差异等方面... 介绍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宗教性研究中,在宗教性的概念界定及其测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分歧与共识;比较了宗教性的心理结构理论与测量工具,对儿童和青少年宗教性的发展、宗教性的跨文化研究、家庭对宗教性的影响、宗教性的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概括了宗教性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宗教性 宗教心理
下载PDF
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 被引量:28
15
作者 郑志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2,共3页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新兴宗教 民间宗教 民族文化 台湾省 “宗教” 制度形式 宗教形式 基督教
下载PDF
中国传统信仰与社会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荣明 代国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共5页
中国传统信仰是多样化的。有为社会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如所谓的"儒教";有为个人健康服务的生命信仰,如佛教和道教;还有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既为政治秩序服务也为个人生命服务的混合形态的信仰,如三一教。中国传统信仰的多样性表... 中国传统信仰是多样化的。有为社会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如所谓的"儒教";有为个人健康服务的生命信仰,如佛教和道教;还有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既为政治秩序服务也为个人生命服务的混合形态的信仰,如三一教。中国传统信仰的多样性表明,在一个发达的文化系统中,信仰世界也像生物世界一样,存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信仰多样性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道教 佛教 三一教
下载PDF
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伦理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英杰 郑迅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6期87-90,共4页
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作为文化原型,已化为民风民俗,进入当代民族民间文化生活。对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伦理的文化特性、道德选择及其精神内核的现代审视,必须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批判地发掘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 湘西 少数民族 原始宗教 伦理文化
下载PDF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被引量:30
18
作者 梁永佳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1-183,共23页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q...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宗教复兴 宗教市场理论 精英与宗教 礼物模式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宗族复兴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8
19
作者 戴五宏 张先清 《晋阳学刊》 CSSCI 2014年第2期9-14,共6页
作为当代中国一项日益突显的重大社会事实,宗族复兴吸引着诸多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等新社会情境当中,宗族不再是同质化和统一性的实体,而... 作为当代中国一项日益突显的重大社会事实,宗族复兴吸引着诸多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等新社会情境当中,宗族不再是同质化和统一性的实体,而是由大量纷繁的边界跨越与流动所建构的共同体,应当尝试引入"想象社群"的观点,来与"宗族复兴"的议题相结合,从而推动宗族研究取得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复兴 回顾与反思 想象社群
下载PDF
海外新儒家视野中的荀学——以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为中心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可涛 葛维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海外新儒家从不同视野对荀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尤其是在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中,对荀学进行价值重构和意义转换。然而,由于视心性之学为中国文化本原,推崇孔孟为儒学正宗,使得他们对荀学有着强烈的门户之见,从而致使其荀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明... 海外新儒家从不同视野对荀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尤其是在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中,对荀学进行价值重构和意义转换。然而,由于视心性之学为中国文化本原,推崇孔孟为儒学正宗,使得他们对荀学有着强烈的门户之见,从而致使其荀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新儒家 牟宗三 唐君毅 徐复观 苟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