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化交流背后的冲突来看“礼仪之争” 被引量:6
1
作者 田园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29,共4页
"礼仪之争"是中国基督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有很大影响,也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对这场争论进行溯源,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扩张、宗教改革、政教关系等等因素的作用,但贯穿始... "礼仪之争"是中国基督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有很大影响,也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对这场争论进行溯源,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扩张、宗教改革、政教关系等等因素的作用,但贯穿始终的是中西方这两种本位主义文化背后潜在的观念冲突。冲突既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之间,也各自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之间和中国士大夫之间,而且自传教之初就已经存在,在其他的因素的作用下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直至最终激烈的争论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之争 适应 坚持 危机 本位主义
下载PDF
20世纪欧美基督教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家宏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5-49,共5页
20世纪,伴随着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欧美基督教在这种形势下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神学家们都力图创建自己的体系,出现了许多基督教派别.天主教'梵二'会议后,加快了革新的步伐,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获得了新生.当今社会,欧美基督... 20世纪,伴随着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欧美基督教在这种形势下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神学家们都力图创建自己的体系,出现了许多基督教派别.天主教'梵二'会议后,加快了革新的步伐,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获得了新生.当今社会,欧美基督教在国家政治生活、教育、文化和伦理道德诸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基督教 欧洲 美国 社会作用 伦理道德 文化 教育 政治生活
下载PDF
耶酥会早期布教与中日传统社会背景
3
作者 周韬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酥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国明末社会与日本战国末期的社会...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酥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国明末社会与日本战国末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国深层的社会政治传统也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酥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这种“因国制宜”的传教策略其实也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相异所催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 耶酥会 背景 比较
下载PDF
中国教会应是一个宣讲和服务的教会——读“服务社群”专栏有感 被引量:1
4
作者 梅康钧 《天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8-39,共2页
2002年6月份中国教会成立的“社会服务部”,这是的远象:上帝的旨意不断地穿透在历史中,我们在爰 中国教会社会服务事工更为规范、有序化的重要标志。凸显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教会,必然应有的激励中,哪怕是对最微弱人群的服事,也使我们真切... 2002年6月份中国教会成立的“社会服务部”,这是的远象:上帝的旨意不断地穿透在历史中,我们在爰 中国教会社会服务事工更为规范、有序化的重要标志。凸显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教会,必然应有的激励中,哪怕是对最微弱人群的服事,也使我们真切的感悟,要认识上帝就必须事奉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教会 基督教 宣讲 社会服务工作
下载PDF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渊源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陕劲松 《沧桑》 2006年第1期22-23,25,共3页
基督教原是公元一世纪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它继承了犹太教的全部经典,成为基督教《圣经》中《旧约》的部分。以色列曾经以本民族与上帝立约而自豪,后来的基督教却认为上帝已经抛弃了犹太人,选择了基督教徒,并且与之立了新约,所以基督教... 基督教原是公元一世纪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它继承了犹太教的全部经典,成为基督教《圣经》中《旧约》的部分。以色列曾经以本民族与上帝立约而自豪,后来的基督教却认为上帝已经抛弃了犹太人,选择了基督教徒,并且与之立了新约,所以基督教称犹太人的经典为《旧约》,而与自己定的约为《新约》。他们都属于崇拜独一无二的上帝的一神教,皆以《摩西十诫》为基本戒律,并倡导公正、爱人、和平、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等伦理原则和规范。但是两教在教义、礼节和生活实践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分歧和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犹太教
下载PDF
由溪流汇成大河——评《圣经的历史:<圣经>成书过程及历史影响》
6
作者 王京山 《出版参考》 2009年第21期28-28,共1页
《圣经》是由39卷旧约,27卷新约,共66卷书组合而成。《圣经》作者有四十余人,身份差异极大。其中有大卫、所罗门这样的一国之君,有宰相旦以理,有祭司以斯拉、省长尼希米,有先知以赛亚及耶利米,以及接受专门训练钻研高深学术的使... 《圣经》是由39卷旧约,27卷新约,共66卷书组合而成。《圣经》作者有四十余人,身份差异极大。其中有大卫、所罗门这样的一国之君,有宰相旦以理,有祭司以斯拉、省长尼希米,有先知以赛亚及耶利米,以及接受专门训练钻研高深学术的使徒保罗;也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如彼得、约翰是渔民,阿摩司是牧人,马太是税吏,路加是医生。这些作者的身分、地位、学问、性情、风俗习惯等迥然不同;而且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与形式大不相同,《圣经》包括了史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成书过程 历史 溪流 社会底层 风俗习惯 写作风格 作者
下载PDF
圣职推荐权与教士的职业生涯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城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109,共9页
教士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居于强势的职业群体。本文以中世纪的英格兰为例 ,论述了教士任职制度的运用机制。教士就任新职需由教皇或主教进行资格审查并安排教区 ,然而在授予圣职的教会组织与接受圣职的教士之外 ,存在着起决定作用的第三... 教士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居于强势的职业群体。本文以中世纪的英格兰为例 ,论述了教士任职制度的运用机制。教士就任新职需由教皇或主教进行资格审查并安排教区 ,然而在授予圣职的教会组织与接受圣职的教士之外 ,存在着起决定作用的第三种力量———圣职推荐人。圣职推荐人为教士任职提供经济收入来源———圣俸或薪俸 ,是教职界潜在的“雇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士在职业生涯中的升迁沉浮。教职界的职业竞争在本质上是对圣俸与薪俸的追逐 ,良好的职业前景固然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 ,更需要圣职推荐人强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职推荐权 教士 基督教 圣俸 职业素质
原文传递
中世纪教廷“封圣”问题研究——对“封圣”过程的非宗教层面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文海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89-202,共14页
与历史悠久的圣徒崇拜史相比 ,教皇“封圣权”的获得是相对较晚的事情。在教皇正式行使“封圣权”的最初几个世纪中 (即中世纪中后期 ) ,教廷封授的新圣徒人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从非宗教层面来看 ,其原因可归于“... 与历史悠久的圣徒崇拜史相比 ,教皇“封圣权”的获得是相对较晚的事情。在教皇正式行使“封圣权”的最初几个世纪中 (即中世纪中后期 ) ,教廷封授的新圣徒人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从非宗教层面来看 ,其原因可归于“封圣”周期的渐趋延长、“封圣”所需费用的日益增加以及政治因素对“封圣”过程的影响 ,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廷“封圣”策略的变化。从根本上说 ,中世纪中后期“封圣”过程中出现的由多封型向少封型的转变是教廷谋取和巩固权力的反映 ,但其最终结果却与教廷的集权愿望背道而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非宗教层面 中世纪 天主教教廷 封圣权
原文传递
教宗与地方主教团关系的历史透视——解读1983年《教会法典》第375条至第411条 被引量:3
9
作者 彭小瑜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24,共13页
教会法历史作为教会史的一个分支突出地体现了相对稳定的法律条文与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教宗与各地主教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会法传统,但是具体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条件也在深刻影响这一关系。本文... 教会法历史作为教会史的一个分支突出地体现了相对稳定的法律条文与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教宗与各地主教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会法传统,但是具体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条件也在深刻影响这一关系。本文通过对1983年《教会法典》第375条至第411条教规的历史评注,追溯了教宗与地方主教团的关系,分析了与教宗与各地主教关系有关的古代和中世纪传统,并主要以美国的情况为例阐释了近现代西方国家天主教会与梵蒂冈关系的一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史 教会法 罗马天主教 教皇制度 主教制度
原文传递
教会史和基督教历史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小瑜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共3页
宗教意识产生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并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宗教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对这些影响,国内史学界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相对而言,宗教对我国... 宗教意识产生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并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宗教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对这些影响,国内史学界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相对而言,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较小,或许这可以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这易于使我们忽视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研究。研究世界历史不可缺乏宗教的视角,宗教作为世界一些文明的特征之一,在国际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编辑部约请几位学者笔谈“宗教与世界历史研究”的意义,希望史学同人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会 历史观 西方历史 国史研究 东正教 拜占廷 脉络
原文传递
从利玛窦、汤若望墓谈起——耶稣会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岐山 《北京政协》 1994年第6期34-36,共3页
利玛窦和汤若望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这两位来华西洋传教士都在北京逝世,他们的坟墓至今并列于阜外车公庄。面对历经数百年风雨的两座石墓,历史学家感慨的可能是世事沧桑,哲学家想到的则是人的行为常常目的与手段相悖、效... 利玛窦和汤若望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这两位来华西洋传教士都在北京逝世,他们的坟墓至今并列于阜外车公庄。面对历经数百年风雨的两座石墓,历史学家感慨的可能是世事沧桑,哲学家想到的则是人的行为常常目的与手段相悖、效果嘲弄动机。欲行宗教渗透,却促西学东渐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16至17世纪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天主教教士之一。他于1582年来华,1600年到北京晋见明朝万历皇帝,因贡自鸣钟、地舆图、西洋乐器等新奇之物博得万历好感,待以上宾之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利玛窦 耶稣会传教士 万历皇帝 西洋乐器 车公庄 石墓 中国礼仪之争 耶稣会士 白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