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时代的人文危机与“新人文”建设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京希 邓曦泽 曾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5-27,共13页
主持人语:有专家预言,在2030年左右,机器智能将与人类智能相当,“奇点”即将到来。如此便意味着,人类即将迈入事实上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作为将思维、感知和行动一体内嵌与循环的模型,不仅拥有“类人的大脑”,能够“独立思考”... 主持人语:有专家预言,在2030年左右,机器智能将与人类智能相当,“奇点”即将到来。如此便意味着,人类即将迈入事实上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作为将思维、感知和行动一体内嵌与循环的模型,不仅拥有“类人的大脑”,能够“独立思考”,甚至进一步“发育”拥有了“类人智慧”乃至“超人智慧”,构成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自有人类以来世界未曾有之的数智时代大变局,人类及其文明将向何处去?进而言之,“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世界将何去何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危机 机器智能 人类智能 人文世界 人工智能机器 专家预言 大变局 人工智能时代
下载PDF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初学者: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安宁 周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I0003,共10页
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是近期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需求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偏误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是近期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需求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偏误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总结和复现现有资料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其强大算力来预处理海量在线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节省信息搜索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难以对既有理论进行“阅读”后的“理解”,同时亦不擅长进行方法层面的优劣对比和新分析工具的开发。此外,在生成内容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偏见或者误差。背靠人类既有资料积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谓站在巨人肩膀上,但由于其本身缺乏成熟的能动创新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仍然是一位“初学者”。如何引导和培养这位“初学者”,是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思考和完成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社会科学研究 偏差 代码
下载PDF
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本土资源——以中国古代律学的传承与创新为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勤华 路培欣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20,共14页
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研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入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文明的成果,密切关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也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土资源:中国古代律学知识体系。分析“律学... 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研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入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文明的成果,密切关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也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土资源:中国古代律学知识体系。分析“律学”一词的丰富内涵,明辨律学体系的各项固有缺陷,吸收中国古代律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范畴、研究方法、分支学科和法典(律典)化成果,可以助力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法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本土资源 律学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访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 被引量:1
4
作者 薛力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第5期39-44,F0003,共7页
中国治理天下一直奉行“长治久安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统筹内外的抓手,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公共产品。中国的大国外交新模式因此“可能”呼之欲出。东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是多元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 中国治理天下一直奉行“长治久安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统筹内外的抓手,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公共产品。中国的大国外交新模式因此“可能”呼之欲出。东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是多元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挑战是美国把“一带一路”倡议安全化,这明显影响到许多国家参与的积极性。下一步建议是“唯变所适”和“微观化”:适当降低“一带一路”的目标,提出“一带一路”项目的标准;放宽“一带一路”建设评价标准,以便“一带一路”建设获得更大成就;从更微观的点切入,帮助中国企业了解中国和东道国的相关政策。做一个“抱团出海2.0版”,其核心是国企带着民企一起出海。高校做政策研究具有比较优势,未来高校智库将有更大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抓手 公共产品 抱团出海2.0版 高校智库
下载PDF
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
5
作者 苏新宁 何一民 +17 位作者 杨红艳 周维东 徐继敏 刘明 彭国莉 王竹 徐亮 韩普 蒋勋 胡琳 夏琬钧 周佩 李西臣 肖磊 韩毅 王丹 唐普 刘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各行各业“新质化”的促进剂。人工智能可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高效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场景,将深刻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的方方面面。加速人工智能在哲...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各行各业“新质化”的促进剂。人工智能可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高效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场景,将深刻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的方方面面。加速人工智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推进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AI4SS),2024年9月28日,由西华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主办,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承办的“AI赋能社科研究与评价天府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出发,就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进行了深入交流。文章为20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所作报告的主要观点。这些报告议题包括AI赋能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变革,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等社会学科视域下的人工智能,AI辅助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伦理,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监测、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应用,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新模式、新平台、新场景,等等。这些议题共同描绘了一个由AI技术驱动的多学科融合与创新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数智时代 AI4SS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研究 学术传播 学术评价 学术伦理 人文危机 预印本评价 知识服务 智能评价 智能外包 医疗健康 国家金融安全 高阶思维能力 法学 教育学 经济学 图书情报学 新闻传播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BIMSTEC进程:机遇、挑战与对策
6
作者 陈卓武 张建岗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第5期3-13,F0002,共12页
BIMSTEC是孟加拉湾最为重要和成熟的一个区域多边合作组织,其横跨孟加拉湾的地缘特征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推进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考虑,当前BIMSTEC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政治合作领域,经贸领域的合... BIMSTEC是孟加拉湾最为重要和成熟的一个区域多边合作组织,其横跨孟加拉湾的地缘特征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推进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考虑,当前BIMSTEC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政治合作领域,经贸领域的合作虽然着力较多,但成效有限,这种状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BIMSTEC开展对接合作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BIMSTEC的发展也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些挑战部分源于印度在孟加拉湾的战略追求,部分源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内在发展趋势。鉴于BIMSTEC的发展状况,文章主要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经济属性,提出量力而行、共商共建、融入进程等举措建议,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BIMSTEC实现更好地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BIMSTEC 机遇 挑战 对策
下载PDF
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评《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研究纲领》
7
作者 陈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60,共4页
1936年,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描述了一场严重的科学危机:随着实证科学彻底的客观化,哲学作为一门普遍科学被具体科学所取代,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渐行渐远,... 1936年,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描述了一场严重的科学危机:随着实证科学彻底的客观化,哲学作为一门普遍科学被具体科学所取代,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渐行渐远,人之立于世的“生活世界”将被遗忘。80多年后,虽然实证主义已经式微,但自然科学在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威胁到了社会科学的合法性基础。殷杰教授的新著《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研究纲领》从语境论的视角出发,试图为化解社会科学的合法性危机给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危机 社会科学哲学 研究纲领 渐行渐远 实证科学 语境论 合法性基础 埃德蒙
下载PDF
学术理论、问题意识与实践研究
8
作者 黄宗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20,共9页
笔者从学术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研究三个主题来回顾自己35岁以来的50年学术生涯。对当今四大社科理论传统——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学习、反思和借用,能够推进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笔者在经验研究中,一... 笔者从学术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研究三个主题来回顾自己35岁以来的50年学术生涯。对当今四大社科理论传统——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学习、反思和借用,能够推进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笔者在经验研究中,一贯既借助又批判性地对待所有现有理论。在笔者看来,现有理论资源的学术功能和作用不在给予答案,而在赋予我们从多种不同角度来提出问题和概括的可能。面对经验资源,不同理论能够协助我们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和理解,但绝对不是简单地给予答案。学术研究的关键在理论与经验资源的结合并用。此外,在众多现有研究资料和进路中,笔者的个人经验是,与其聚焦单一维的主观或客观资料,或试图兼顾两者,不如聚焦源自主客观互动所产生的实践,这样更能协助我们深入探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社科理论 经验资源 研究进路 主观或客观 实践研究
下载PDF
量化未来与预测科学的前景
9
作者 高奇琦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多集中在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向度,且研究重心往往集中在描述和解释两个方面。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之下,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将快速到来,世界可能会进入一种“智能失重”的状态。关于未来的研究,文学想象和哲学思... 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多集中在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向度,且研究重心往往集中在描述和解释两个方面。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之下,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将快速到来,世界可能会进入一种“智能失重”的状态。关于未来的研究,文学想象和哲学思辨虽非常重要,但还远远不够,思考如何将实证方法引入未来研究至关重要。量化未来就是用定量的思路来测量未来,具体可以在实验方法和结构估计两方面实现突破。量化未来的可能性议题主要体现在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应对上。通用人工智能到来之后,超风险社会似乎不可避免。有效调速主义是一种理想方案,而量化未来则可被视为有效调速主义的一种操作性版本。最终,人们可能会在这种对未来相对精准的把握中实现一种有助于决策的预测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未来 大模型 通用人工智能 预测科学
下载PDF
主持人语
10
作者 赫琳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5-5,共1页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认知能力、精神文明品质和现代文明素养,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争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从“五四”以...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认知能力、精神文明品质和现代文明素养,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争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从“五四”以来一直受到西方话语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素养 主持人 哲学社会科学 西方话语 国际话语权 思维认知 不可替代 精神文明
下载PDF
有组织科研推动下提升高校社科成果转化对策建议
11
作者 刘金菊 崔嵛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2期55-57,共3页
社科成果转化是高校社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普遍处于薄弱环节。在科技创新发展,强化有组织科研大背景下,如何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协同推进高校社科成果转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笔者长期基层社科管理工作... 社科成果转化是高校社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普遍处于薄弱环节。在科技创新发展,强化有组织科研大背景下,如何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协同推进高校社科成果转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笔者长期基层社科管理工作实践,建议从深化成果转化认识,夯实思想之基;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打造制度之约;理顺成果转化应用路径,彰显组织之优;优化成果转化质量,担当时代之责四个路径齐发力,进一步推动高校开展有组织的社科成果转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科研 社科成果转化 转化路径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与东南亚——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教授卢光盛
12
作者 薛力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第5期33-35,F0003,共4页
卢光盛教授是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在走向全球大国过程中的综合性考量;“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东南亚方向是“一带一路”合... 卢光盛教授是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在走向全球大国过程中的综合性考量;“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东南亚方向是“一带一路”合作最顺利、评价最积极的方向之一,基础设施方面成效突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是范例;云南有三个定位,现在的基本考虑是以昆明为出发点,构建一条不同于西部的陆海新通道“面向印度洋的陆海大通道”;在国际关系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中,云南大学形成了自身特色,不求做“全能冠军”而求做“单项冠军”,这突出表现在对缅甸研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东南亚 印度洋 通道 缅甸研究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与南亚——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
13
作者 薛力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第5期36-38,F0003,共4页
林民旺教授是中国研究南亚,特别是印度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西进战略”的延续,具有必然性。十年来,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上升得特别快,原因在于中国真心帮助南亚国家发展,这突出表现在道路、电力等方面;但... 林民旺教授是中国研究南亚,特别是印度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西进战略”的延续,具有必然性。十年来,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上升得特别快,原因在于中国真心帮助南亚国家发展,这突出表现在道路、电力等方面;但中国也要注意,南亚国家具有的家族政治特点需要妥善应对。中国与印度的合作,既要务实,又要避免因帮助印度而损害自身长远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南亚 基础设施 印度 务实合作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与文明共存——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
14
作者 薛力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第5期45-49,F0003,共6页
陈凌教授对“一带一路”倡议有其独特贡献。基于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多国的考古经历及其成果,他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不能仅仅是推动参与方的经贸往来,只有同时推进人心、文化上的往来,才能让参与方、让世界连成一体;西方文化传统上... 陈凌教授对“一带一路”倡议有其独特贡献。基于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多国的考古经历及其成果,他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不能仅仅是推动参与方的经贸往来,只有同时推进人心、文化上的往来,才能让参与方、让世界连成一体;西方文化传统上喜欢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务广德而不务广地”,不干涉他国的发展道路选择,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包容性强、区域广袤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两大原因;考古挖掘的共同经历与共建“一带一路”大大增加了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的认知与认同,从中、哈、吉三国联合挖掘古丝绸之路并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事件中可看出,这一领域大有可为;丝绸之路提供了文明互学互鉴平台,应大力强化此方面研究;与经济相比,文化同样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其价值更为长远和可持续。无论是古丝绸之路,抑或当今的“一带一路”,二者皆为多部乐章合奏而成的“交响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丝绸之路 文化认同 “一带一路” “交响曲”
下载PDF
自主与协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跨学科建构
15
作者 柯坚 李章鸿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5-15,141,共12页
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系统必须予以回答、予以回应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的话语生成和社会建构,既来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所遭受的来自自然环境的现实困扰和感性认知,更是通过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 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系统必须予以回答、予以回应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的话语生成和社会建构,既来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所遭受的来自自然环境的现实困扰和感性认知,更是通过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化及跨学科交叉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得以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实践的主体性,决定了基于国家和民族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主性之必然。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在初始发展阶段,并未能够真正地深植到中国的实践土壤。建构中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场域、面向中国实践,推进自主理论建构和知识创新。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存在着学科知识封闭、学科交叉不足的问题,学科之间尚未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和学科交叉的有效机制。推动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自主协同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我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化发展及其跨学科知识生产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体系 知识自主性 知识协同性 跨学科
下载PDF
新时代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要论 被引量:7
16
作者 雷磊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7,共13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法学基本范畴的内涵和体系进行重构,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成事之要”。“政治新时代”和“科技新时代”的到来,为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提供了背景和动因。法学基本范畴从法学学科体系看构成了近代法律科学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法学基本范畴的内涵和体系进行重构,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成事之要”。“政治新时代”和“科技新时代”的到来,为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提供了背景和动因。法学基本范畴从法学学科体系看构成了近代法律科学的“通用语汇”,从法学学术体系看可谓是法学理论创新的“思想芯片”,从法学话语体系看形塑了中国法学对外传播的“基本语法”。为了重构法学基本范畴,一方面要进行理论上的融会贯通,即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优秀法治文明和西方优秀法治文化三个传统,另一方面要对历史和当下的法治实践予以归纳提炼,并通过建构性解释上升为法学概念和范畴。重构的核心任务在于构筑兼具普遍性与中国性的法学基本范畴体系,为此既要加强对原创性概念和范畴的研究,也要加强对普遍法学概念和范畴的新内涵的研究,并按科学严密的内在结构构筑起以“法”和“法治”为核心、兼具静态性和动态性的二元法学基本范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基本范畴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新时代 普遍性 中国性
下载PDF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困境与突破
17
作者 鄢木秀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1期0166-0169,共4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很多大学生选择回归家乡建设,主动投身于就业创业浪潮。但是,真实情境中,仍存在部分因素,严重阻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进程。本文探究新时期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机遇与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很多大学生选择回归家乡建设,主动投身于就业创业浪潮。但是,真实情境中,仍存在部分因素,严重阻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进程。本文探究新时期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机遇与挑战,围绕重塑学生价值观、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建造优质就业平台等路径,以期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增添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就业创业 路径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坚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意识形态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云波 陈思思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60,共17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中国特色”全面形成进程缓慢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中国特色”全面形成进程缓慢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和根本行动遵循。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分别形成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魂脉”就是对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牢牢把握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长期面临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与工作定位,在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批判“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以哲学社会科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的谋划和部署,包括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造全媒体主流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七个方面,要从广义意识形态层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守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魂脉”,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特色 意识形态 哲学社会科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魂脉”
下载PDF
记录、理解与阐释: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三重“真实” 被引量:1
19
作者 孟庆延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80,214,共20页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客观性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又关系到研究资料本身的真实性。是否基于可信赖的、真实的资料,是否能够中立、客观地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都成为评价一项研究的重要标尺。不仅如此,通过研究...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客观性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又关系到研究资料本身的真实性。是否基于可信赖的、真实的资料,是否能够中立、客观地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都成为评价一项研究的重要标尺。不仅如此,通过研究所提炼的理论、概念与规律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也是研究者们争论不已的问题。本文认为,“真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三重不同的意涵,认识、理解进而把握这三重“真实”,有助于我们走出各种方法论误区,推进对社会现象的整全性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 客观性 社会事实 社会科学研究
下载PDF
多元共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传承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志胜 张小飞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4-29,181,共7页
推动多元共治,既是治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化”赓续传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的应有之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虽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仍面临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传承人的... 推动多元共治,既是治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化”赓续传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的应有之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虽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仍面临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企业的公益性参与不足、乡村社区的传承保护意识淡薄、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受限等现实梗阻。促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传承人、企业、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各司其责,且“多元共治”。其中,地方政府要切实担当起主导者角色,传承人需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相关企业应适度开发,乡村社区必须发挥“在场”优势,社会组织在赋能之后也得积极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共治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 赓续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