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关系问题 被引量:5
1
作者 陆益龙 周磊刚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11,共10页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必要的动力和重要的支撑。变革和创新乡村治理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应对和协调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公共管理与村民自治、保护与发展、...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必要的动力和重要的支撑。变革和创新乡村治理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应对和协调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公共管理与村民自治、保护与发展、耕地保护与制度创新、农业与非农化、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问题。重视并处理好这六大重要关系问题,一方面可规避单向度发展,另一方面可避免政策与实践的二元对立,从而有效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 关系问题
下载PDF
差序整合:农村互助养老实现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郝亚光 潘琼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8,共9页
农村互助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是解决农村深度老龄化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在“关系—制度”分析框架和“差序整合”概念下,通过对河南省W县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考察发现,当地基层党组织成功借助乡土社会... 农村互助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是解决农村深度老龄化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在“关系—制度”分析框架和“差序整合”概念下,通过对河南省W县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考察发现,当地基层党组织成功借助乡土社会关系的差序规则,有序动员老人的亲友、邻里、同乡等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究其实现机制,具体包括以重塑认知为重点的制度嵌入、以均衡互利为核心的关系整合、以满足需求为关键的行动激励、以责任践履为要求的多方问责机制,差序整合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引制度、关系基础、参与动力和履责保障,实现了社会关系、制度规约、行动主体的全面整合,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互助养老 社会关系 差序整合 人口老龄化
下载PDF
城乡融合中农村智慧康养的供需结构与政策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俏 赵诣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老龄化叠加数字化背景下,发展农村智慧康养不仅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重要手段,深入探究农村智慧康养的供需结构并找出促进供需对接的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农... 老龄化叠加数字化背景下,发展农村智慧康养不仅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重要手段,深入探究农村智慧康养的供需结构并找出促进供需对接的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智慧康养还存在供给结构不均衡、需求结构正在转型、供需结构失衡突出、供需系统整合不足的问题,亟须整合各类资源,从事业与产业协同、供给与需求匹配、技术与服务融合、城市与农村统筹的角度,推进供给结构改革,加强使用能力建设,扩大普惠服务范围,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养老 智慧康养 城乡 供需结构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跨县搬迁社区运行逻辑及反思——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田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跨县搬迁社区秩序重建是一个涉及主体、空间、要素和制度的动态复杂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J安置区为例,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位一体分析框架,考察跨县搬迁社区的运行逻辑。“断根”阶段的行... 跨县搬迁社区秩序重建是一个涉及主体、空间、要素和制度的动态复杂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J安置区为例,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位一体分析框架,考察跨县搬迁社区的运行逻辑。“断根”阶段的行动目标是“断穷根”,此阶段社区行动更多指向迁出地传统行动机制延续及再生产;“融入”阶段的行动目标是“能融入”,此阶段社区行动主要包括就业生计、社区治理、社会适应、民族融合行动等。现实经验看,安置区内多元行动主体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延续传统生计的行动逻辑,另一方面“融入”行动重塑也面临就业生计重塑难、社区治理重塑难、社会适应重塑难和民族融合重塑难四重困境,由此使跨县搬迁社区运行呈现“搬迁未断根”与“安置难融入”共存的实践特征。破解上述困境必须从衔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聚焦大型搬迁安置区的现实问题,健全以属地为主、迁出地为辅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县域公共服务,避免安置区陷入社会化“孤岛”;另一方面重塑共同体意识,健全安置区自治体系,强化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前谋划过渡期结束后的社会融合议题,切实规避“扶而不退”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易地搬迁移民 跨县搬迁社区 社区行动主体性
下载PDF
社会工作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内在逻辑与可能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江龙 赵熙睿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5-141,共7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村民主体性难培养、乡村情境性难契合、城乡数字鸿沟难跨越等实践壁垒和现实障碍。其可能原因在于数字技术无法与乡村关系进行有效嵌合,社会工作将关系作...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村民主体性难培养、乡村情境性难契合、城乡数字鸿沟难跨越等实践壁垒和现实障碍。其可能原因在于数字技术无法与乡村关系进行有效嵌合,社会工作将关系作为核心内容,贯穿社会工作实务的全过程,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基于此,从社会工作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关系”视角出发,遵循社会关系建设和社区赋能两个方面的内在逻辑,提出可能策略,包括: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内容推进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以数字友好社区建设为目标推进数字关怀型社区构建,以数字文化相融为切口推进数字乡村文明建设来破解数字乡村建设梗阻,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关系 赋能
下载PDF
数字素养驱动农民乡村治理参与的行为转变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武小龙 刘晗 《人口与社会》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备数字素养是农民主体参与数字治理的基础,关系着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构建“数字素养—应用情境—行为转变—深层逻辑”的分析框架,综合分析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 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备数字素养是农民主体参与数字治理的基础,关系着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构建“数字素养—应用情境—行为转变—深层逻辑”的分析框架,综合分析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转变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在基础层、应用层和价值层三个维度数字素养的驱动下,农民能在村务服务、智慧党建、民主监督、智慧应急四大场景中开展参与行动,农民数字参与行为遵循从“被动型”参与到“能动型”参与再到“反思型”参与的动态转变过程,且服从“数字知识—数字认同—数字参与”的行为转变逻辑。可以通过农民数字素养分类培育和数字资源重整、坚持民需为导向和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公开监管和精准施策等路径不断优化农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治理 农民数字素养 数字治理参与 知信行理论
下载PDF
语言跨界谈 基层社会治理的语言问题
7
作者 贺聪志 宋彪 赵秋雁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作为长期研究乡村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复杂的乡村场域开展社会调查是基础的方法,灵活运用和理解语言符号是必备技能。调查过程中对语言符号的处理和解读,不仅直接影响资料收集的结果和质量,也会影响研究者如何理解资料背后的社会事... 作为长期研究乡村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复杂的乡村场域开展社会调查是基础的方法,灵活运用和理解语言符号是必备技能。调查过程中对语言符号的处理和解读,不仅直接影响资料收集的结果和质量,也会影响研究者如何理解资料背后的社会事实。从笔者的经验来看,乡村调查过程中要过几个“语言关”,包括:(1)研究者如何向调查对象输出语言符号;(2)研究者如何克服乡土方言障碍;(3)研究者如何解读被访者“前台”和“后台”的语言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过程 必备技能 基层社会治理 语言符号 调查对象 乡村调查 资料收集 语言关
下载PDF
“三权”分置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变化及其治理主体结构重塑
8
作者 潘虹 裴杰 唐彰元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3,共3页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价值内涵和制度构建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的动态演变,为乡村治理主体结构重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论述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互动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农地“三权”分置不仅改变了...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价值内涵和制度构建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的动态演变,为乡村治理主体结构重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论述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互动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农地“三权”分置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在其政策贯彻推进的过程中,使一些农民家庭彻底离开了乡村,并通过外部引入和内部孕育塑造了更多新的主体,补齐农业农村的发展短板。因此,重塑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不仅需要利用好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总结和提升乡村治理经验,更需要通过政策创新建立有效的承包地退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治理资格和治理权限,打造各类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 乡村社会结构 治理主体 结构重塑
下载PDF
统合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政府行为及其逻辑——以陕西省汉阴县为例
9
作者 党艳东 何得桂 陈露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的成色。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发现:统合经营是新时期基层政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特征。案例实践表明,县域政府以制度统合聚合体制资源,优化新型农村...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的成色。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发现:统合经营是新时期基层政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特征。案例实践表明,县域政府以制度统合聚合体制资源,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基于资源统合打造混合式经营模式、培育经营主体并吸纳农户参与,从而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系;基于利益统合紧密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构建利益共同体,从而夯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制度统合、资源统合和利益统合构成了县域政府统合经营行为的重要面向,三者互为促进、协同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合经营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制度统合 资源统合 利益统合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空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10
作者 张笑寒 王伟 洪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基于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空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对中低年龄段和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影... 基于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空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对中低年龄段和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影响更显著;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促进子女代际支持和扩大老年人社会网络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用途的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空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社交类的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而学习类用途未发现显著影响,娱乐类的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购物类用途的影响则与娱乐类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空巢老年人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代际支持 社会网络
下载PDF
小农生产何以存续?——社会资本视角的个案考察
11
作者 张汝立 李学舒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121,共9页
小农生产是农业社会学的经典命题,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以往的研究已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角度解释了小农存续的原因,并关注到社会资本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但缺乏从村庄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小农生产作深入分析和解释。... 小农生产是农业社会学的经典命题,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以往的研究已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角度解释了小农存续的原因,并关注到社会资本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但缺乏从村庄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小农生产作深入分析和解释。文章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小农依赖村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中实现土地内部流转,在互惠中开展生产管理,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小农生产低成本持续运行。在农产品端,村庄社会网络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面向村内的生产;农产品去向渠道以村庄为生产原点和基点,并依托于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向外延展。社会资本作为小农生产存续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乡土社会自身的力量。这对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 农业生产 社会资本 乡村社会
下载PDF
整体性治理与乡村韧性发展:一个“四维”理论分析框架
12
作者 郭晓鸣 吕卓凡 周小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2,共10页
乡村韧性发展是当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持续有序发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选择。然而,在传统碎片化乡村治理模式之下,因治理主体区隔、共同利益缺失与组织成本过高,易引发治理主体间的“囚徒困境”,进而产生乡村治理的知... 乡村韧性发展是当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持续有序发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选择。然而,在传统碎片化乡村治理模式之下,因治理主体区隔、共同利益缺失与组织成本过高,易引发治理主体间的“囚徒困境”,进而产生乡村治理的知识分工抑制与集体行动困难的“双重困境”,导致乡村韧性发展能力缺失。在当前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全面推进的新背景下,网络社会形成、治理工具进步、内外压力交织等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治理从碎片化向整体性转换的重要动因。基于此,对整体性治理范式采纳促进乡村韧性发展能力形成的理论机理进行充分检视,构建关于能力、结构、过程与空间四个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且通过对四川省彭州市金城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推进整体性治理能够从分析框架中的四个维度促进乡村治理中的知识分工演进与集体行动生成,进而实现乡村韧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韧性发展 整体性治理 “四维”理论分析框架
下载PDF
乡村新内生发展何以提升治理效能?——基于关中G村的调查
13
作者 李博 张家阳 郭荔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88-95,共8页
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和陕西省G村的治村实践,构建“供需对接-资源转化-效能提升”分析框架,通过对乡村新内生发展路径的总结与提炼,探究新内生发展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逻辑。研究发现,在国家资源与村民利益实现供需对接的前提... 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和陕西省G村的治村实践,构建“供需对接-资源转化-效能提升”分析框架,通过对乡村新内生发展路径的总结与提炼,探究新内生发展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逻辑。研究发现,在国家资源与村民利益实现供需对接的前提下,乡村外生发展受到注意力竞争与外部关系网络的影响,村内关系网络中的特定节点在实现本土资源有效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乡村内外生发展以及集体经济的壮大,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机制包括找回村民主体性,激发村内治理活力;强化社会认同,形塑乡村秩序;重构乡村关系网络,培育村民公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内生发展 资源转化 治理效能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构建“帮扶治理”下“一核多元”乡村治理模式——以周口师范学院对郸城县李小楼村帮扶治理为例
14
作者 贾滕 李霄 张洪新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其基础保障。近年来经由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而来的“帮扶治理”,无疑具有乡村治理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意义。周口师范学院结对帮扶村,传统农业区域黄淮平原腹地郸城县李楼乡李小楼村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 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其基础保障。近年来经由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而来的“帮扶治理”,无疑具有乡村治理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意义。周口师范学院结对帮扶村,传统农业区域黄淮平原腹地郸城县李楼乡李小楼村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该村近10年“帮扶治理”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察乡村治理样本:在后精准扶贫时代,村庄的“第三方力量”“帮扶治理”逐渐具有常态化的情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以及乡村治理的短板应该是“帮扶治理”的逻辑起点,而乡村发展的愿景决定了帮扶治理的应然旨向。通过帮扶治理带动国家“规则下乡”、技术技能下乡,为村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绩效等方面的考察,通过在村庄推进“移风易俗”、对农户传统产业的现代转型促进等,在“实践探索”“实地考察”“理论思考”的循环往复中,改进、完善“一核多元”模式,提高“帮扶”治理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扶治理” “一核多元”治理模式 观察样本 治理绩效
下载PDF
“雨露均沾”抑或“强强联合”:衔接过渡期驻村帮扶资源配置逻辑及其实践后果
15
作者 兰剑 程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102,共13页
驻村帮扶是衔接过渡期巩固好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支撑。通过对西部地区两县驻村帮扶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与脱贫攻坚时期更加注重全面帮扶的“雨露均沾”不同,衔接过渡期驻村帮扶资源配置更加注重“强强联合”,在乡村... 驻村帮扶是衔接过渡期巩固好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支撑。通过对西部地区两县驻村帮扶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与脱贫攻坚时期更加注重全面帮扶的“雨露均沾”不同,衔接过渡期驻村帮扶资源配置更加注重“强强联合”,在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的工作机制与目标指引下,一些重点乡村建设项目和资源被少数优势村庄捕获,驻村帮扶强势主客体间存在着理性的“共同谋划”,而部分弱势村庄则深陷于自身基础薄弱和外来资源稀缺的两难境地。驻村帮扶主客体的“强强联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驻村帮扶主体的行为偏差、村际水平上新的不公平、制度效能低下与低水平管理困境等后果。因此,应加快构建驻村帮扶资源的精准匹配与县域资源统筹共享机制,拓展资源供给渠道并优化驻派结构,以提升帮扶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整体帮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衔接过渡期 驻村帮扶 驻村干部 资源配置 底线公平 精英捕获
下载PDF
“村改居”类村庄共同体的嬗变与重塑
16
作者 高春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5,共11页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改居 村庄共同体 利益格局 权力配置 价值认同
下载PDF
东西差异:理解农村婚配难题的区域挤压视角
17
作者 刘燕舞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在东西差异下,基于东西部农村同样的经济分化和社会分层机制,透过婚姻消费的微观作用,这既包括直接的结婚时的消费,以及间接的对婚后生活如子女教育等预期消费的提前兑现尤其是商品房购买的需求上,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婚姻竞争。... 在东西差异下,基于东西部农村同样的经济分化和社会分层机制,透过婚姻消费的微观作用,这既包括直接的结婚时的消费,以及间接的对婚后生活如子女教育等预期消费的提前兑现尤其是商品房购买的需求上,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婚姻竞争。东中西区域内部以村域、镇域乃至县域为基础的本地婚,在当地的婚姻匹配的竞争下,基于传统男高女低的婚姻匹配的梯度原则,从逻辑结构上本应均出现中层多大龄未婚女性而下层多大龄未婚男性的现象。然而,在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开放后,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层级结构是被打通的,劳动力资源和婚姻资源均自西向东不对称流动,从而形成了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挤压。最终,中西部地区的中上层女性可以与东部地区的中下层男性发生婚姻匹配,从而东部地区中层大龄未婚女性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底层的大龄未婚男性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差异 区域挤压 婚配难题 大龄未婚 社会分层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脆弱性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为例
18
作者 赵海莉 李国春 +2 位作者 严佳星 张芳 吴明慧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6,共11页
儿童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引发的亲子疏离,使其存在诸多潜在风险。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为研究区,对346个留守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从暴露风险、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 儿童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引发的亲子疏离,使其存在诸多潜在风险。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为研究区,对346个留守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从暴露风险、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脆弱性模型对留守儿童脆弱性进行评价,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脆弱性类型进行划分,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该地区留守儿童脆弱性的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1)留守儿童脆弱性总体上呈现中等偏高的状态;(2)脆弱性不同角度特征:男生高于女生、除高一外的中学年级高于小学年级、双留守较单留守显著且不同留守角色对儿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3)留守儿童脆弱性分为安全脆弱型、物质脆弱型、亲情脆弱型、健康脆弱型和全面脆弱型5类;(4)留守儿童脆弱性关键影响因素表现在政府政策支持度、教育资源可获得情况、物质生活条件和家庭氛围及个人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研究认为,降低留守儿童脆弱性,既能保障留守儿童自身健康成长,又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留守风险 脆弱性测度 影响机制 甘肃省宁县
下载PDF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之社会政策蕴涵初探
19
作者 田毅鹏 夏可恒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6,共1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在推动我国乡村社会的组织化和农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关于农村集体经济政策的讨论都被置于经济学研究范式下,集中于产业经营和利益配置等内容,从而忽视了对其社会性内涵的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在推动我国乡村社会的组织化和农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关于农村集体经济政策的讨论都被置于经济学研究范式下,集中于产业经营和利益配置等内容,从而忽视了对其社会性内涵的发掘。从社会政策的研究视域出发,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蕴含了发展性、治理性和保障福利性等社会政策内容,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独特的社会性意蕴也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体化时期的初步形成,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期间政策中家户主义过度凸显导致的社会性衰解,再到新世纪以来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性重构复归的阶段演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之社会政策蕴涵的回应既是我国集体制传统构建完善的本质所在,也是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社会性蕴涵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人民文艺”中农民历史主体性的想象与构建
20
作者 阎浩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启蒙农民”“改造农民”重任,最后由“人民文艺”逐步实现了。“人民文艺”使农民完成了观念上的转换与更新。要深刻理解“人民文艺”,首先要理解区别于资产阶级现代性文化的无产阶级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新文化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则将“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一道作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此时,“人民文艺”更突出革命农民对“无产阶级意识”的接受过程;“人民文艺”赋予了农民以新的“人民”品性,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成为其重要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艺 无产阶级新文化 农民历史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