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包拯的吏治思想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振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8-61,共4页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吏治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主义”为理论基石。他在给皇帝的多次上书中,坚决主张依法从严从重惩治贪官污吏,希冀以“进用贤俊”的选官标准积极防范贪官出现。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实践,不仅客观...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吏治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主义”为理论基石。他在给皇帝的多次上书中,坚决主张依法从严从重惩治贪官污吏,希冀以“进用贤俊”的选官标准积极防范贪官出现。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实践,不仅客观上符合当时民众的心愿,而且对当代的反腐倡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意义
反腐倡廉
包拯
“民本主义”
吏治思想
人才使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其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7,共3页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制改革
宋代
熙丰变法
战争形势
绍兴和议
宋太祖
宋真宗
宋神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安石改革理论述论
被引量:
1
3
作者
隋淑芬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70-74,共5页
王安石集政治改革家和哲学家于一身 ,这一优势 ,使他立足于哲学思维的高度 ,从改革的合理性、必然性、现实性和迫切性 ,以及与改革相适应的因时变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建构了完整的改革理论的体系。王安石以这一理论 ,支撑着...
王安石集政治改革家和哲学家于一身 ,这一优势 ,使他立足于哲学思维的高度 ,从改革的合理性、必然性、现实性和迫切性 ,以及与改革相适应的因时变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建构了完整的改革理论的体系。王安石以这一理论 ,支撑着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和改革决心 ,系统地批判各种反对改革的言论。王安石对改革理论的建树 ,成为中国古代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理论
思维方式
政治主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北宋政治的准宪政特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龙异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09-114,共6页
宪政之基本精神是以根本大法限制最高政治权力。宋代中国政治已经具有若干接近于宪政的准宪政特征:宋太祖、太宗的家法,实际上是宋代政权的组织原则,在约束皇权方面,相当于一部高级法在发挥作用;北宋皇权、相权、台谏三权并立,是有效防...
宪政之基本精神是以根本大法限制最高政治权力。宋代中国政治已经具有若干接近于宪政的准宪政特征:宋太祖、太宗的家法,实际上是宋代政权的组织原则,在约束皇权方面,相当于一部高级法在发挥作用;北宋皇权、相权、台谏三权并立,是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的制度敷设;北宋的文官制度,以科举考试、业绩考核、高薪养官等制度为中心,已具有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雏形;北宋的党争,以政见之不同为主要争论中心,可谓政党政治的雏形。北宋的准宪政政治对宋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政治
宪政
准宪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苏轼的强兵思想(上)
被引量:
1
5
作者
苏培安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71-75,78,共6页
苏轼的一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
苏轼的一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以之批评时政,更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努力实践:惩治腐败,整顿军纪,练习技艺,整军效果达“诸郡之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强兵思想
北宋时期
政治思想
政治主张
富国强兵
强兵宗旨
强兵要术
制敌方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年军与民国兵制改革
6
作者
程晴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4年第1期46-48,共3页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经过数年的艰苦战斗,国军损兵折将,终于保住了半壁江山。但是,由于连年苦战,国军内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士兵损失过半,兵员素质下降,伤残军人抚恤措施漏洞百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战时国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经过数年的艰苦战斗,国军损兵折将,终于保住了半壁江山。但是,由于连年苦战,国军内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士兵损失过半,兵员素质下降,伤残军人抚恤措施漏洞百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战时国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青年军的组建是民国兵制改革的有效尝试,它从征集,训练,抚恤,复员各方面反映了国军建立现代化先进部队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军
制改革
青年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轼高瞻远瞩的军事思想
7
作者
余盛泽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3期54-57,共4页
面对外患内忧,苏武提出军事改革意见。关于兵制,他反对兵与民绝对相分,主张变终身兵役制为十年兵役制,创建民兵,加强地方军。关于战争目的,他主张对于外族的侵挑战争,以反侵挑战争去加以消除,对于国内的战争,以减轻百姓负担、...
面对外患内忧,苏武提出军事改革意见。关于兵制,他反对兵与民绝对相分,主张变终身兵役制为十年兵役制,创建民兵,加强地方军。关于战争目的,他主张对于外族的侵挑战争,以反侵挑战争去加以消除,对于国内的战争,以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他们同朝廷的关系去加以消除。关于用兵策略,他主张分兵临改,引而不发,去打击西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十年兵役制
中国
反侵扰战争
军事思想
兵制改革
民兵制
北宋
用兵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包拯的吏治思想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振国
机构
郑州大学现代管理学院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8-61,共4页
文摘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吏治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主义”为理论基石。他在给皇帝的多次上书中,坚决主张依法从严从重惩治贪官污吏,希冀以“进用贤俊”的选官标准积极防范贪官出现。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实践,不仅客观上符合当时民众的心愿,而且对当代的反腐倡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现代意义
反腐倡廉
包拯
“民本主义”
吏治思想
人才使用
Keywords
Baozheng
law
penalty
morals
plebeianism
分类号
D092.44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其凡
机构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7,共3页
文摘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兵制改革
宋代
熙丰变法
战争形势
绍兴和议
宋太祖
宋真宗
宋神宗
Keywords
the Song dynasty
political tone
economic reform
military reform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ng An-shi's political reform
revelation
分类号
K244.05 [历史地理—中国史]
D092.44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安石改革理论述论
被引量:
1
3
作者
隋淑芬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70-74,共5页
文摘
王安石集政治改革家和哲学家于一身 ,这一优势 ,使他立足于哲学思维的高度 ,从改革的合理性、必然性、现实性和迫切性 ,以及与改革相适应的因时变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建构了完整的改革理论的体系。王安石以这一理论 ,支撑着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和改革决心 ,系统地批判各种反对改革的言论。王安石对改革理论的建树 ,成为中国古代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理论
思维方式
政治主张
Keywords
Wang Anshi
reform theory
system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092.44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北宋政治的准宪政特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龙异
机构
贵州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09-114,共6页
文摘
宪政之基本精神是以根本大法限制最高政治权力。宋代中国政治已经具有若干接近于宪政的准宪政特征:宋太祖、太宗的家法,实际上是宋代政权的组织原则,在约束皇权方面,相当于一部高级法在发挥作用;北宋皇权、相权、台谏三权并立,是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的制度敷设;北宋的文官制度,以科举考试、业绩考核、高薪养官等制度为中心,已具有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雏形;北宋的党争,以政见之不同为主要争论中心,可谓政党政治的雏形。北宋的准宪政政治对宋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北宋
政治
宪政
准宪政
Keywords
the North Song Dynasty
politics
constitutionalism
quasi-constitutionalism
分类号
D092.44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苏轼的强兵思想(上)
被引量:
1
5
作者
苏培安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所
出处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71-75,78,共6页
文摘
苏轼的一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以之批评时政,更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努力实践:惩治腐败,整顿军纪,练习技艺,整军效果达“诸郡之冠”。
关键词
苏轼
强兵思想
北宋时期
政治思想
政治主张
富国强兵
强兵宗旨
强兵要术
制敌方略
Keywords
Su Shi
view on strengthening the military
ideas
means.
分类号
D092.44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年军与民国兵制改革
6
作者
程晴
机构
河北省河北大学历史系
出处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4年第1期46-48,共3页
文摘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经过数年的艰苦战斗,国军损兵折将,终于保住了半壁江山。但是,由于连年苦战,国军内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士兵损失过半,兵员素质下降,伤残军人抚恤措施漏洞百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战时国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青年军的组建是民国兵制改革的有效尝试,它从征集,训练,抚恤,复员各方面反映了国军建立现代化先进部队的努力。
关键词
国军
制改革
青年军
分类号
D092.44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轼高瞻远瞩的军事思想
7
作者
余盛泽
机构
四川乐山市教育学院
出处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3期54-57,共4页
文摘
面对外患内忧,苏武提出军事改革意见。关于兵制,他反对兵与民绝对相分,主张变终身兵役制为十年兵役制,创建民兵,加强地方军。关于战争目的,他主张对于外族的侵挑战争,以反侵挑战争去加以消除,对于国内的战争,以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他们同朝廷的关系去加以消除。关于用兵策略,他主张分兵临改,引而不发,去打击西夏。
关键词
苏轼
十年兵役制
中国
反侵扰战争
军事思想
兵制改革
民兵制
北宋
用兵策略
分类号
D092.44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包拯的吏治思想
王振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张其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王安石改革理论述论
隋淑芬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试论北宋政治的准宪政特征
龙异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略论苏轼的强兵思想(上)
苏培安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青年军与民国兵制改革
程晴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苏轼高瞻远瞩的军事思想
余盛泽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