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诊断——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冠孝 王伟 张娟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在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分析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各地级市乡村... 在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分析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各地级市乡村旅游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的区域差距较大,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2)晋中、临汾和运城为中度耦合协调级乡村旅游领先型,晋城、长治和吕梁为中度耦合协调级同步型,太原和阳泉为中度耦合协调级乡村旅游滞后型,忻州和大同为勉强耦合协调级同步型,朔州为初级耦合协调级乡村旅游滞后型。(3)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机构是限制山西省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且7个维度的障碍分布状况差异较大,各地级市的关键障碍因子并不一致。(4)山西省今后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并结合各区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状况,采取合理措施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人居环境 耦合协调关系 障碍度 山西省
下载PDF
找回传统与再塑组织:乡村治理中的“嵌入式协同”何以有效运转——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伟 冷向明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在乡村治理场域中,协同治理网络中的主体、组织和规则都存在着内生性与外生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分殊。因此,乡村治理网络必然要在“嵌入”基础上实现协同。此文通过对华南地区B镇进行长期追踪,发现挖掘传统治理资源,并将现代化的组织... 在乡村治理场域中,协同治理网络中的主体、组织和规则都存在着内生性与外生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分殊。因此,乡村治理网络必然要在“嵌入”基础上实现协同。此文通过对华南地区B镇进行长期追踪,发现挖掘传统治理资源,并将现代化的组织形式与组织规则嵌入乡村内生治理系统,能够有效地为乡村治理共识凝聚、主体参与、资源动员提供组织化路径,构建极具韧性的制度化协同网络。基于此,乡村社会“嵌入式协同”的治理有效性逻辑在于,其能够使来自行政系统与社会系统中承担不同角色的治理主体在关系互嵌、组织互融、规则互补的基础上,建立起功能适配、运转和谐的协同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协同治理 传统治理资源 嵌入式协同
下载PDF
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分析维度、基本问题与实现路径——基于中西部农村治理实践的讨论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祖佩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8,共13页
在梳理既有学术积累基础上,本研究厘清了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并将其实现机制划分为利益协同机制、权利义务协同机制和情感协同机制三个维度,进而结合中西部农村社会治理实践,阐释了三个维度的实践境遇及其形塑机理。研究发现... 在梳理既有学术积累基础上,本研究厘清了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并将其实现机制划分为利益协同机制、权利义务协同机制和情感协同机制三个维度,进而结合中西部农村社会治理实践,阐释了三个维度的实践境遇及其形塑机理。研究发现,无论是共同体蕴含的鲜明实践性,还是治理主体关系形态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均表明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关键不是技术治理内部调整以及由此而来的政策供给和制度改革,而是涉及基层治理模式调整的治道议题。结合中国国家治理传统,借助当下财政和体制资源实现农村基层的“再组织化”,以提升村庄社会自主能力、构建多元主体互动的有效实践平台、统一基层政府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重新嵌入社会,可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共同体 乡村振兴 实现机制 再组织化 治道
下载PDF
“新乡贤”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被引量:8
4
作者 唐任伍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其中人才是关键。政府鼓励“新乡贤”回乡参与乡村振兴,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新乡贤”作为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力量,通过长期定居、短期服务、项目投资、返乡创业等参与乡村振兴;在助...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其中人才是关键。政府鼓励“新乡贤”回乡参与乡村振兴,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新乡贤”作为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力量,通过长期定居、短期服务、项目投资、返乡创业等参与乡村振兴;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有效治理、提升乡村服务水平等领域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地方政府通过为“新乡贤”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挖掘“新乡贤”的潜力,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振兴 回归方式 作用领域
下载PDF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视域、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志平 苏子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0,共9页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发展视域性命题,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超越微观服务质量管理逻辑。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享有数...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发展视域性命题,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超越微观服务质量管理逻辑。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享有数字红利与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微观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中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宏观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的重要机制,然而现实中存在数字人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配置等三大限度。超越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现实限度,要从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城乡数字公共资源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以更好发挥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阶段 数字赋能 农村公共服务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长福 金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意味着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将承担更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为此,需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有效的高度统一。就其...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意味着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将承担更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为此,需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有效的高度统一。就其联系而言,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与价值导向,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则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与本质要求,由此表现出二者互为实现途径与目的的内在耦合关系。就其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城乡关系理论内在统一的思想奠基是其理论本源,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与乡村治理思想内在统一的现实指引是其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乡村治理思想的当代升华是其理论底蕴。就其实现路径而言,需坚持和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统筹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筑牢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机制;积极推动城乡融合,激活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村治理共同体 乡村振兴 农民农村 城乡关系
下载PDF
多中心协同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基于江苏C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经验诠释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利根 陶嘉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共12页
从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出发,构建“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多中心主体下的协同治理机制,聚焦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机制和运行逻辑,并以江苏省C县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析。研究表明,多中心协同治理是... 从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出发,构建“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多中心主体下的协同治理机制,聚焦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机制和运行逻辑,并以江苏省C县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析。研究表明,多中心协同治理是一种节本增效且具备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具备中国乡村场域的现实支撑,即主要通过沟通协作、资源整合、目标耦合以及利益联结,明确治理体系中各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而对行政规制、市场经济、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等进行界定分工,由此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激励相容与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治理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 协同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 治理方案
下载PDF
以“三治融合”促进基层治理:基于村庄社会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桂晓伟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完善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资源下乡和规范下乡,乡村治理却出现了一些效能低下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对此,应该充分重视乡村区域差异和村庄事务类型差异,厘清阻碍基层治理有效的现实因... 完善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资源下乡和规范下乡,乡村治理却出现了一些效能低下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对此,应该充分重视乡村区域差异和村庄事务类型差异,厘清阻碍基层治理有效的现实因素;深入分析基层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挖掘兼顾规范治理和简约治理的理论资源。基于上述分析,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在理解乡村社会治理基础、兼顾规范治理和简约治理优势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三治之中,自治是建立村庄内生秩序并整合村庄内外资源的基本前提,法治是界定不同类型的村庄治理边界并优化相应问责容错机制的制度保障,德治是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性并有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的价值导向。三者的良性互动为优化资源下乡、完善基层治理、克服形式主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从而为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下乡 形式主义 村庄社会差异 三治融合 治理有效 基层治理
下载PDF
“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21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千万工程”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重要问题。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千万工程”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千万工程”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2023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高峰论坛”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蕊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I0012-I0013,共2页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属当下我国重点发展方向,而作为其核心要素之一的农村区域社会治理创新,更是迫在眉睫并意义重大。然而,面对农村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与改革转型,囿于传统观念的治理模式显然已无法高效地解决当今环境下所涌现出的...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属当下我国重点发展方向,而作为其核心要素之一的农村区域社会治理创新,更是迫在眉睫并意义重大。然而,面对农村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与改革转型,囿于传统观念的治理模式显然已无法高效地解决当今环境下所涌现出的诸多全新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社会治理创新 全面振兴 重点发展方向 发展与改革 高峰论坛 当今环境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治理:必要性、问题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4
11
作者 文丰安 罗雅洁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但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存在治理主体认知和能力不足,治理制度作用发挥不足,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但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存在治理主体认知和能力不足,治理制度作用发挥不足,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实践可施行双主体合作共治,提高村民、村干部素质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消除城乡差距,吸引人才、资源、资金“逆流”乡村,以此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理论逻辑与实践支持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婉华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2,共3页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是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方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的过程中,应明确二者耦合的主体逻辑...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是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方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的过程中,应明确二者耦合的主体逻辑、运行逻辑、情感逻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以鼓励各方共同参与为路径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格局,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现代化乡村建设征程。在此基础上,还应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农村农业,打造乡土人才队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城乡二元结构 农业强国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共同富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文丰安 陈明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9,共15页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国内...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其繁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历史选择。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重要问题,就必然要聚焦于乡村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仅以乡村资源要素实现乡村现代化,更要从上层政策制定、下层举措落实等全方位推进乡村全面建设。通过梳理乡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基于乡村共同富裕发展建设现状发现,我国乡村共同富裕以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建设为着力点,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阶段性发展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依旧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共同富裕难以有效推进;乡村生产资源要素缺乏,难以满足乡村共同富裕的资源要素需求;乡村缺乏优势产业支撑,乡村共同富裕建设难以切入等诸多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减缓了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进程。新阶段新征程,乡村发展建设现状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步伐,故而要从高处着眼,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意义,从细节入手,解除当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现实障碍,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其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其规划引导和管护,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破除乡村资源要素制约,革新村集体产权制度,优化乡村社会保障政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对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切实推进乡村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现生产资源互通共享,释放要素活力,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为切入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分析当前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发展逻辑和现实问题,补齐短板,提高质量,以探寻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资源要素
下载PDF
乡村建设行动中治理共同体的生成过程及运行机制——以Q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磊 孙瑗敏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目标,要求其向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模式转变。治理共同体依托于乡土社会长期孕育的共同情感,是一种富有弹性、可依情境变化而被灵活建构的治理样态。对Q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案例研究发现,乡村建... 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目标,要求其向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模式转变。治理共同体依托于乡土社会长期孕育的共同情感,是一种富有弹性、可依情境变化而被灵活建构的治理样态。对Q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案例研究发现,乡村建设行动中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遵循着“激活-形塑-行动”的整体过程。需求与资源两种要素的双向耦合刺激“共同意识”的生成,而通过共识汇集、规则筛选和约束吸纳三重维度,治理共同体得以形塑和明确行动边界。在具体行动中,民主协商、核心领导、行动激励和风险包容等四项机制保证了治理共同体的有序运行和效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行动 人居环境整治 治理共同体 共同体形塑 基层治理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及对策探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凡清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0,共4页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不仅可确保生态经济系统稳定,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还有利于形成绿色兴农的发展新格局,彰显生态发展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倡全民共治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人...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不仅可确保生态经济系统稳定,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还有利于形成绿色兴农的发展新格局,彰显生态发展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倡全民共治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切实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乡村地区都实施全面振兴战略,但还存在一些尚待处理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明确表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面临的主要困境,探索针对性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文明 农村生态环境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探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丽 孙华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4期16-18,共3页
数字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安阳市积极探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针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数字农业发展缓慢、数字治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数字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安阳市积极探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针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数字农业发展缓慢、数字治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和完善数字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数字农业
下载PDF
非正式治理的制度化运作:管区制与乡镇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明宝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管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设置,在乡镇与村级治理单元之间建构出实体性质的中间结构,具有低成本、非正式性和制度稳定性等特点,成为乡镇政权的延伸。管区设置虽然增加了乡镇内部的“委托—代理”层级,但通过行政体制上的形式化设置和实... 管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设置,在乡镇与村级治理单元之间建构出实体性质的中间结构,具有低成本、非正式性和制度稳定性等特点,成为乡镇政权的延伸。管区设置虽然增加了乡镇内部的“委托—代理”层级,但通过行政体制上的形式化设置和实践中的非正式运作,具有了超越科层体制约束的优势,借助激励动员和组织重构实现了有效治理。管区借助乡镇内部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不变体制的情况下进行机制创新,实现了非正式治理的制度化运作,匹配了当前乡村社会转型和治理转型的需求,成为当前强国家治理背景下探索乡镇治理现代化的一条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区制 非正式治理 准行政组织 制度化运作 行政发包 乡镇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旭初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实践困境和挑战。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了一批乡村生产、营销、治理、...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实践困境和挑战。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了一批乡村生产、营销、治理、生活和创新等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模式,开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可以预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热点、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乡村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发展现状 实践模式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角下资源型县域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基于山西Q县乡村振兴工作的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江爱 刘紫薇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45,共10页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目标,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自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推进工作。山西省作为中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型县域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拥有丰...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目标,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自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推进工作。山西省作为中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型县域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备推进乡村振兴的显著资源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精神支撑”和“道德滋养”。但调研发现,资源型县域却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效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步履维艰。因此,深入考察资源型县域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系统分析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有利于探索资源型县域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贡献田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资源型县域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何谓“新乡贤”——对一个乡村治理主体概念框架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宗峰 蒋阳 《天府新论》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新乡贤回归”“新乡贤参与”“新乡贤嵌入”等组词隐含的完成性与生成性、外生性与内生性矛盾,要求深入追问“新乡贤”概念的知识合法性,并反思“新乡贤”的概念框架。通过澄清与反思素养式、认同式、本质式和事务式“新乡贤”概念界... “新乡贤回归”“新乡贤参与”“新乡贤嵌入”等组词隐含的完成性与生成性、外生性与内生性矛盾,要求深入追问“新乡贤”概念的知识合法性,并反思“新乡贤”的概念框架。通过澄清与反思素养式、认同式、本质式和事务式“新乡贤”概念界定方式,可以发现国内对于“新乡贤”的理解采用的是一种分散化、预成性与规范性的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无法有效透视“新乡贤”概念的社会历史实质,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基于社会历史塑型的合生性概念框架。在澄清了这种基于社会历史塑型的合生性概念框架之后,“新乡贤”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在乡村社会及其治理模式转型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基于城乡关系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度调整,而需要实现从能人、贤人到公人的角色转化集成,并经历私人领域、共同领域与公共领域互动的社会结构化过程,进而表征乡村事务治理模式重构的身份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治理主体 概念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