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翻译科述论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0-41,共2页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国家 ,清统治者受“重满轻汉”思想的支配 ,在制定国家许多政策时都倾向于满人利益 ,为八旗弟子着想 ,翻译科就是专为八旗士子构筑的进身之阶。随着满人汉化程度加深 ,八旗弟子们已渐弃满语。虽然翻译科考试常因报考人...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国家 ,清统治者受“重满轻汉”思想的支配 ,在制定国家许多政策时都倾向于满人利益 ,为八旗弟子着想 ,翻译科就是专为八旗士子构筑的进身之阶。随着满人汉化程度加深 ,八旗弟子们已渐弃满语。虽然翻译科考试常因报考人数不足多次推届或并届 ,考试水平也逐渐下降 ,但还是维持开科到了清末。通过翻译科考试 ,有些八旗弟子求得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科 八旗弟子 清代 满族 考试科目 汉语 满语 科举
下载PDF
丁日昌与晚清科举改制
2
作者 张新 陈旸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丁日昌作为洋务派的重要成员,认识到强国必须培养具有先进思想和济世意识的人才,而变革迂腐僵化的科举制是当务之急。他主张,一是大胆变革科举内容;二是严格考试;三是向台湾地区的番人等少数民族添加学额,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准等,寄托了... 丁日昌作为洋务派的重要成员,认识到强国必须培养具有先进思想和济世意识的人才,而变革迂腐僵化的科举制是当务之急。他主张,一是大胆变革科举内容;二是严格考试;三是向台湾地区的番人等少数民族添加学额,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准等,寄托了他改制兴国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日昌 科举制度 清朝 制度改革 审美情趣 人才选拔
下载PDF
清代科举史料考释举隅——写给北京台湾会馆的学术报告
3
作者 汪毅夫 《莆田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1-16,共6页
通过挖掘原始史料,对《黄宗鼎齿录》史料,台湾师生进士施士洁、汪春源墨迹,《江西闱墨(光绪癸卯)》科举史料以及《申报》所载有关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台湾进士的相关资讯若干史实进行考辨和补正,可供北京台湾会馆布展和解说工作之助... 通过挖掘原始史料,对《黄宗鼎齿录》史料,台湾师生进士施士洁、汪春源墨迹,《江西闱墨(光绪癸卯)》科举史料以及《申报》所载有关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台湾进士的相关资讯若干史实进行考辨和补正,可供北京台湾会馆布展和解说工作之助以及相关课题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 台湾地区 进士 举人
下载PDF
翻译科与清代驻防八旗的仕进 被引量:6
4
作者 马子木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9-40,共12页
翻译科是清代旗人专有的进身之阶。道光二十三年,驻防八旗始被允许应考翻译科,至同治年间,形成了翻译科与文场并重的局面。翻译科在驻防八旗的开设,旨在解决八旗生计与满语文衰退问题,此举同时也拓展了驻防旗人的仕进空间,为朝廷输送了... 翻译科是清代旗人专有的进身之阶。道光二十三年,驻防八旗始被允许应考翻译科,至同治年间,形成了翻译科与文场并重的局面。翻译科在驻防八旗的开设,旨在解决八旗生计与满语文衰退问题,此举同时也拓展了驻防旗人的仕进空间,为朝廷输送了数量可观的多语文人才。在翻译科的刺激下,驻防八旗社会的满语文教育繁盛一时,各地陆续建立官学,教授翻译,民间也形成了私学或相互讲求满文的师友团体。但由于铨选制度的弊端,驻防士子很难通过翻译科取得理想的官职。通过开科举缓解驻防旗人生计问题,固可收一时之效,但日久使宦途壅滞更甚,由此进身者补官不易,有的甚至放弃了仕途。清廷试图以扩大宦途改善旗人生计,其失败的根源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翻译科 驻防八旗 满语文教育 旗人仕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