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秩序研究的演变趋势与未来走向——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1
作者 韩永辉 任琳 +1 位作者 麦靖华 张帆 《战略决策研究》 2025年第1期21-46,125,126,共28页
随着国际格局和国家关系深刻演变,世界秩序步入加速变革和重构时期。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研究工具,对2024年以前CNKI与Web of Science来源期刊中有关世界秩序的4292篇中外文文献进行共现分析,综合运用定量及定性研究方法探究世界... 随着国际格局和国家关系深刻演变,世界秩序步入加速变革和重构时期。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研究工具,对2024年以前CNKI与Web of Science来源期刊中有关世界秩序的4292篇中外文文献进行共现分析,综合运用定量及定性研究方法探究世界秩序领域的研究脉络,全面分析世界秩序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领域。研究发现:(1)世界秩序中文研究主题由宏观叙事转向探索“中国方案”,外文研究主流理论框架成型较早且议题较为细化;(2)世界秩序构成要素包括主导价值观、国际规范和制度安排,其中主导价值观是决定世界秩序变动方向的重要基石,国际规范是对行为体具备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和准则,制度安排则包括国际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3)世界秩序主流研究范式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研究重心分别为国家安全、合作利益和观念认知;(4)世界秩序的未来走向包括多极化国际体系、多伙伴合作关系以及多元化文化观念。文章为后续世界秩序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了导向性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秩序 全球治理 全球南方 CITESPACE 文献计量
下载PDF
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中的国家自主性——基于美国经济制裁案例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凌宇 邓芠科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8,共19页
一国的国家安全,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建设实践上,其核心内涵或目标应该是使该国最主要政治决策力量具有决策上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构成了国家自主性的主要内涵。从理论上讲,这种决策自主性,不仅体现在对国内事务上,也体现在对国外事务上,... 一国的国家安全,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建设实践上,其核心内涵或目标应该是使该国最主要政治决策力量具有决策上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构成了国家自主性的主要内涵。从理论上讲,这种决策自主性,不仅体现在对国内事务上,也体现在对国外事务上,主要指该国的最主要决策力量(不完全等同于现任执政者)所具有的可以作出让本国家或民族得以长期存续和发展而不被内外力量打断的英明决策的能力,其暗含的基础性条件是该国的最主要决策力量在制度上、物质上或合法性上得到了一定的支持或支撑。从实践上讲,对当代遭受外来经济制裁的国家进行案例研究可以发现,同等条件下,被制裁国家的决策自主性能力,往往是影响经济制裁效果,进而影响该国国家安全建设成效的决定因素,这在与发展核武器相关的经济制裁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能否在政治制度上得到持续的和更高的支持,并满足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获取合法性上民众的普遍支持,将决定一国国家自主性能力的高低,进而决定该国的国家安全成效的多寡。该研究对于广大发展中世界的国家安全建设具有较大和普遍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国家自主性 制度性条件 合法性条件 英明决策
下载PDF
日本加入联合国始末
3
作者 刘子玉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1952年6月日本正式提交入联申请时,联合国受美苏冷战等因素影响,难以通过规范的单独审议程序吸纳新成员。苏联提出共产主义阵营与西方阵营的申请国可以同时入联的“一揽子方案”,但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1953年,联合国大会认为应以普适... 1952年6月日本正式提交入联申请时,联合国受美苏冷战等因素影响,难以通过规范的单独审议程序吸纳新成员。苏联提出共产主义阵营与西方阵营的申请国可以同时入联的“一揽子方案”,但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1953年,联合国大会认为应以普适性原则为基础,通过政治妥协打破入联僵局,尽早吸纳日本等国加入联合国。1955年,加拿大提出日本与蒙古等18个国家同时入联的方案,因中国台湾当局反对蒙古入联而失败。苏联随机应变,提出排除日蒙两国的“16国入联方案”,并顺利通过安理会与联合国大会审议,日本入联再度受挫。1956年10月,日苏恢复邦交,苏联承诺支持日本入联。1956年12月,日本正式加入联合国。1952—1956年间,日本入联进程深受美苏冷战及联合国职能与内部权力关系变化的影响,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入联 美苏冷战 联合国大会
下载PDF
Silencing the Gu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to Africa’s security persist,but long-term outlook remains positive
4
作者 HE WENPING 《ChinAfrica》 2025年第1期30-32,共3页
The world in 2024 was far from peaceful.The conflict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has persisted for over 1,000 days.Meanwhile,a new wave of violence in the Palestinian-Israeli conflict,ongoing for more than a year,spill... The world in 2024 was far from peaceful.The conflict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has persisted for over 1,000 days.Meanwhile,a new wave of violence in the Palestinian-Israeli conflict,ongoing for more than a year,spilled over into Lebanon,Iran,and even Syria.Africa also faced new challenges to peace and security over the past year.Armed conflicts continued in various regions,particularly in the Horn of Africa,while terrorism and external interference exacerbated regional instability.These challenges made peace and security a crucial focus for African nations an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CE AFRICA continued
下载PDF
A Year to Remember
5
《ChinAfrica》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The year 2024 saw a further deepening of China-Africa relations,with a number of milestones.The 2024 Summit of the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FOCAC)held in Beijing elevated China-Africa relations to new heights... The year 2024 saw a further deepening of China-Africa relations,with a number of milestones.The 2024 Summit of the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FOCAC)held in Beijing elevated China-Africa relations to new heights,unveiling ambitious plans to modernise and strengthen their longstanding partner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ENING AFRICA ELEVATED
下载PDF
权力与价值的博弈:国际传播战略模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5,共10页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持续深入的当下,国际传播成为各国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一极。与传统意义上以大众媒介为主要场域不同,广义国际传播包括主体和对象之间一切因为互动引发的信息交换行为,深刻作用于参与者的国际权力地位和文...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持续深入的当下,国际传播成为各国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一极。与传统意义上以大众媒介为主要场域不同,广义国际传播包括主体和对象之间一切因为互动引发的信息交换行为,深刻作用于参与者的国际权力地位和文明影响能力。因此,国际传播战略制定的意义重大,必须反映国际竞争的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基于此,从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出发,将国家综合实力与广义文化近似程度确定为国际传播战略模型(受众矩阵)的横纵坐标,从而区隔出四个象限,各自衍生出一种国际传播战略。首先是综合实力强、广义文化相近的“同源与责任战略”,强调和突出国际传播主体与对象同文同种的“自我认同”,渲染强大前者在同文化圈领导或核心的负责任国家形象;其次是综合实力强、广义文化相异的“标杆与说服战略”,即文化相异、综合实力较强的国际传播主体应努力跨越文化鸿沟,示范和说服国际传播对象明确认识和接受这一事实并开展建设性交流和实质性合作;再次是综合实力弱、广义文化相近的“共情与跟随战略”,也就是在“同文化、弱实力”比较条件下,主体通过国际传播强调双方广义文化近似程度并清晰表达“跟随”战略意图,引发受众共情效应,从而最大化保护国家安全和其他重要利益;最后是综合实力弱、广义文化相异的“互利与展演战略”,即以普世性利益为交流合作切入点、以不同文化共鸣之处为展演,弱势方通过国际传播使强势方认可其国家形象并接受合作诚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国际竞争 战略模型 国家综合实力 广义文化 国际权力地位 文明影响力
下载PDF
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认知的情感控制研究——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薇 丁宇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国家间科技实力的较量在大国博弈中作用显著,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的比较性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情感控制论的认知框架下,受访者对中国大国地位... 国家间科技实力的较量在大国博弈中作用显著,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的比较性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情感控制论的认知框架下,受访者对中国大国地位评价越积极,越认可中国的科技实力,但这种认知呈现出内部分裂的特质,积极与消极并存。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政策的损己效能显著影响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比较的认知,国际事务关注度则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知具有消极影响。研究勾勒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科技实力和形象认知的民意轮廓,为我们思考跨文化情境下国际公众的情感政治基础提供了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实力 科技形象 情感控制论 中美关系
下载PDF
新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转型变革 被引量:4
8
作者 蔡翠红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科技革命蕴含着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动力。从历史来看,科技革命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军事技术进步和创造新的技术领域,改变了国际秩序中的国家间权力结构、国内结构、国际规则规范和冲突解决机制等关键要素,实现旧秩... 科技革命蕴含着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动力。从历史来看,科技革命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军事技术进步和创造新的技术领域,改变了国际秩序中的国家间权力结构、国内结构、国际规则规范和冲突解决机制等关键要素,实现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转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展现出了一些新的技术特征。对于中国而言,需要在识别这些技术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国际秩序转型的影响,并抓住规则竞争期、机制生成期和动荡变革期的机遇,推动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革命 国际秩序 动荡变革期
下载PDF
泛安全化背景下的国际信任缺失与重构 被引量:2
9
作者 叶海林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101,111,共14页
“泛安全化”现象是国际权力转移过程加速、国家间竞争和对抗加深、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加快、国际规则和话语权斗争烈度加剧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日渐严重的泛安全化趋势导致全球不安全感持续攀升和信任赤字逐步扩大。而信任缺失进一步... “泛安全化”现象是国际权力转移过程加速、国家间竞争和对抗加深、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加快、国际规则和话语权斗争烈度加剧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日渐严重的泛安全化趋势导致全球不安全感持续攀升和信任赤字逐步扩大。而信任缺失进一步加速了泛安全化趋势,形成恶性循环。重建国际信任遂成为摆脱信任缺失与泛安全化加剧恶性循环、避免国际秩序坍塌式瓦解和暴力重构的关键。重塑国际信任的要义在于摒弃旧有霸权秩序下的单边主义、意识形态对抗和“新冷战”思维,通过多边主义恢复全球和地区合作气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特别是全球安全倡议对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新安全价值规范、凝聚信任共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安全化 国际信任 多边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俄乌冲突长期化背景下中亚区域互联互通建设新态势及影响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隽 赵东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9,共10页
历史上贯穿亚欧大陆腹地的主要交通运输路线的形成、走向总因外部势力对该区域的征伐,及势力的消长而发生改变。这既是区域地缘政治结构变化的结果之一,亦是导致特定变化的变量之一。后冷战时期,中亚区域被单一外部势力掌控的可能性持... 历史上贯穿亚欧大陆腹地的主要交通运输路线的形成、走向总因外部势力对该区域的征伐,及势力的消长而发生改变。这既是区域地缘政治结构变化的结果之一,亦是导致特定变化的变量之一。后冷战时期,中亚区域被单一外部势力掌控的可能性持续下降,围绕区域性互联互通建设的大国博弈更加复杂多元。近两年,中亚国家基于自身国家利益提出新的互联互通建设规划,主动性、话语权均有较大增长,并已获得实质性突破。近代以来沦为大陆“腹地”的中亚区域或将因此彻底转变成新的亚欧大陆“枢纽”。究其原因,俄乌冲突长期化所引发的冲击令本区域地缘政治格局调整显著加快,并反映在了包括交通运输建设等诸多领域,目前分析,这对中亚国家利大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中亚 互联互通 地缘政治
下载PDF
中国与东盟国家反恐合作:理论创新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樊守政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16,158,159,共24页
“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非传统安全威胁给合作成果带来的威胁日益凸显。东南亚地区的恐怖势力呈现出域内域外整合、与暴力极端组织融合、与有组织犯罪结合的发展新态势。深化在反恐、打击... “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非传统安全威胁给合作成果带来的威胁日益凸显。东南亚地区的恐怖势力呈现出域内域外整合、与暴力极端组织融合、与有组织犯罪结合的发展新态势。深化在反恐、打击跨境犯罪等领域的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协调发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然而,双方现有合作中面临东盟内部结构性障碍、预防性反恐缺乏、法制建设不均衡以及区域力量制衡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反恐合作的深入发展。本研究将国际反恐合作问题置于与区域间主义、集体行动等与合作相关的理论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和思考,从合作的达成和合作困难的根本性原因出发,对合作发生的可能性、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审视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并通过该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区域间警务合作中澜湄执法安全合作这一典型案例,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化解反恐合作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与东盟关系 反恐合作 非传统安全 区域间主义 集体行动
下载PDF
消解“四大赤字”: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崑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97,共4页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合作还是对立,是开放还是封闭,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考验。“四大赤字”从根本上道出了世界乱象的“病根”。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推动“全球减赤”,展示了破解全球赤字的中国视...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合作还是对立,是开放还是封闭,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考验。“四大赤字”从根本上道出了世界乱象的“病根”。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推动“全球减赤”,展示了破解全球赤字的中国视角和经验实践。中国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妥善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赤字 发展赤字 安全赤字 治理赤字
下载PDF
国际安全制度与总体国家安全:一种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伟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54,158,共20页
一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是贯穿这些领域的两条主线。国际安全制度构成了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国际安全制度能够塑造各国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影响不同领域的国家安全利益,促进不同领域的国际... 一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是贯穿这些领域的两条主线。国际安全制度构成了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国际安全制度能够塑造各国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影响不同领域的国家安全利益,促进不同领域的国际安全合作,从而有利于实现各国的总体国家安全。二战结束以来,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等基本原则已经大大改善了全球安全环境,构成中小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普遍性的国际安全原则和规范也可以应用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安全规则的构建,从而直接影响各国维护相关领域国家安全的能力与利益。多边安全联盟会带来高水平的国际安全合作,促进联盟成员的总体国家安全,但也可能减损其他国家的安全水平,从而导致冲突。纯粹的区域性集体安全制度在提升各成员国家安全水平的同时,也具有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的优点。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制度的构建,并有效运用国际安全制度提升本国的国家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安全制度 总体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能力 国际安全合作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生成、现实基础与发展走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1,共9页
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效仿西方现代化中造成国内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迫切需要走一条扬弃西方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 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效仿西方现代化中造成国内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迫切需要走一条扬弃西方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不仅扎根于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还交织于助力绿色转型的区域合作以及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线的国际合作,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展望未来,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将进一步明确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发展走向,既促进绿色的全球发展,又引领发展中国家走生态良好现代化道路,还有助于建设生态“为民、公正、共赢”的文明新形态。显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坚持将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与未来指向性有机统一,明确中国始终是全球环境治理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实基础 发展走向
下载PDF
冲突层级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冲突调停的效力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亦奇 徐毅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62,166,共28页
冷战结束后,国内冲突逐步成为世界武装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冲突调解是构建冲突国国内和平的关键一环。伴随着和平建构主题的多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逐步成为当今时代各类冲突中活跃的调解主体。然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停实效始终备受... 冷战结束后,国内冲突逐步成为世界武装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冲突调解是构建冲突国国内和平的关键一环。伴随着和平建构主题的多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逐步成为当今时代各类冲突中活跃的调解主体。然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停实效始终备受争议。一方面,国际非政府组织宣称可凭借其在中立性、道义性上的优势对国内冲突进行有效调停;另一方面,强制能力的缺乏也使其难以在实施环节有所作为。因此,研究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调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界定冲突层级,对于理解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解效力至关重要。不同层级的冲突顺应不同的冲突逻辑,不同的冲突逻辑则生发不同的冲突情境与格局。在底层冲突中,碎片化和多元主体并存的冲突格局更适合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运作;而在顶层冲突中,其强制能力不足的缺点遭到放大。基于这一逻辑,在调解活动中与主权国家展开合作则有望强化其调解效力。通过对非洲和平进程展开的实证研究说明,评价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解效果特别是在非洲地区的调解效果需要考虑冲突层级等限定条件,并将其与多元主体的互动纳入考量范围。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冲突调停中应与主权国家的调停体系进行密切配合,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国际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整合主权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多方治理行为体的作用,可有效地提升冲突调停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调停 和平进程 国际非政府组织 冲突层级
下载PDF
国家间权力关系视域中的人工智能国际竞争与合作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翠红 《当代世界》 CSSCI 2024年第5期19-24,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给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其中,技术与权力的深度耦合改变了人工智能领域国际互动的成本收益评估,进而影响国家的策略选择。在人工智能时代,各国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基于不同目的开展国际合作或发起国际竞争,...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给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其中,技术与权力的深度耦合改变了人工智能领域国际互动的成本收益评估,进而影响国家的策略选择。在人工智能时代,各国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基于不同目的开展国际合作或发起国际竞争,以权力互动获取全球范围的增益。通过对人工智能国际竞合关系背后的权力逻辑进行解析,可以深刻地理解这些转变的深层含义,也会为缓解国际竞争紧张局势、促进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机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国家权力 国际秩序 国际竞争 国际合作
下载PDF
全球治理演化视野下的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关系——基于“施动者—结构”理论的分析
17
作者 赵敏 刘昌明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17,158,159,共20页
近年来,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积极行动被美西方质疑为颠覆当前体系的修正主义行为。正确认识和阐明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关系,须厘清全球治理体系价值内核和理论内涵、选取有效理论分析框架。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基于国家间实力分布形... 近年来,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积极行动被美西方质疑为颠覆当前体系的修正主义行为。正确认识和阐明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关系,须厘清全球治理体系价值内核和理论内涵、选取有效理论分析框架。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基于国家间实力分布形成的权力结构、世界主流政治思潮形成的观念结构和世界性制度规范形成的制度结构共同组成的多维系统。“施动者—结构”理论是适应当今美西方社会认知规律、实现中西方通约对话的理想工具。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可知,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是本体地位相同的互构关系。全球体系结构,既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规则和资源,也限定中国施动性发挥的边界;中国作为施动者,在与体系的历时态持续互动中以施动性促进体系再生。从全球治理演化视野看,全球治理体系历经自由主义思潮—超国家治理模式、国家主义思潮—大国共治模式和保守主义思潮—大国竞争博弈治理模式等结构形式的嬗变,中国也分别与之形成同频共振的共生关系、调和鼎鼐的协调关系和改制创新的变革关系等关系类型。当前,中国以积极行动匡扶失序的体系多维结构,坚守全球治理应然价值内核;不是体系的“修正”者,而是赋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者—结构 观念结构 制度结构 权力结构 全球治理体系
下载PDF
“学术刊物与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建设”笔谈
18
作者 翟崑 温林 +5 位作者 刘昌明 赵可金 余江 安春英 马丽蓉 张晓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5,共15页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是走向世界、构建全球战略的大国之学,是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需要。将区域国别学体系由大国之学落实为大学之学是当前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是走向世界、构建全球战略的大国之学,是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需要。将区域国别学体系由大国之学落实为大学之学是当前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鲁东大学联合主办,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学术刊物发展专门委员会、鲁东大学相关单位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区域国别学刊物主编高层论坛于2024年8月18—20日在烟台召开。来自我国区域国别学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学术刊物与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就区域国别学期刊办刊(栏目)经验作了深入交流。会后,本刊邀请部分论坛主旨发言专家以笔谈形式,分别从区域国别学研究动态、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期刊如何服务于区域国别研究与人才培养、区域国别类期刊的定位与议题设置、如何打造区域国别学研究特色栏目等不同角度撰文,辑成此专题,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刊物 鲁东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议题设置 区域国别 学术期刊 走向世界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的中欧数字化转型战略分析
19
作者 付杨 徐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2-43,共12页
数字时代新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新时期国家的关键战略部署。本文在梳理数字化转型概念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和欧盟数字化转型战略的目标—手段—特征构建分析框架,并藉此寻找数字领域中欧合作的可能及中国未来的数字战略... 数字时代新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新时期国家的关键战略部署。本文在梳理数字化转型概念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和欧盟数字化转型战略的目标—手段—特征构建分析框架,并藉此寻找数字领域中欧合作的可能及中国未来的数字战略发展方向。中国数字化转型以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选择“顶层驱动”为主的战略手段,形成内向性、一体化和顶层引领的权威统合型战略。欧盟以强化战略自主为深层目标,利用“规则先行”的战略手段,推进外向性、标准化和强化数字主权的规范输出型战略构建。中国与欧盟在技术和治理两方面能够优势互补,存在广泛合作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数字战略 中国 欧盟
下载PDF
中外智库期刊运作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国际问题研究智库期刊为例
20
作者 谢婷婷 柯银斌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1,共9页
[目的/意义]针对国内智库期刊研究中分类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分类视角探析中外智库期刊的角色定位与运作模式的特点,以期为中国智库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选取了中外5个典型的国际问题研究智库期刊... [目的/意义]针对国内智库期刊研究中分类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分类视角探析中外智库期刊的角色定位与运作模式的特点,以期为中国智库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选取了中外5个典型的国际问题研究智库期刊作为案例,对智库期刊的角色定位和运作模式进行了细分和对比。[结果/结论]智库的宗旨与使命决定了智库期刊的角色定位与运营模式,而智库期刊的准确定位与有效运营有助于智库实现其宗旨和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库 智库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比较分析 角色定位 运作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