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人工智能语境下科技法律伦理的现代流变
1
作者 罗亚海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30-139,156,共11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历史背景。在现代场景下,对法律科技伦理进行反思和抽象成为必要。这需要借助科技法律发展的伦理史观的考察,重新审视法律伦理观的历史变迁,并对其进行现代性思考,以凝练符合现代时代特征的科...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历史背景。在现代场景下,对法律科技伦理进行反思和抽象成为必要。这需要借助科技法律发展的伦理史观的考察,重新审视法律伦理观的历史变迁,并对其进行现代性思考,以凝练符合现代时代特征的科技法律伦理观念。机器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科技法律伦理可以分为先机器时代、工业革命阶段以及强人工智能时代三个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科技法律伦理所坚守的价值和社会现实发生了质性的改变,需要基于现代性认知重新构建科技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价值共识。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需要对现代科技法律伦理观的表征和属性进行新的思考,以实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物理与人的界限、公民、社会、法律的关系以及法律伦理制度体系的革新和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技法律伦理 现代流变
下载PDF
全民守法何以可能? 被引量:19
2
作者 胡玉鸿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3,共6页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守法"一词共出现14次(其中2处用"遵守法律"来表述),且"全民守法"成为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并列的法...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守法"一词共出现14次(其中2处用"遵守法律"来表述),且"全民守法"成为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并列的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由此可见,"全民守法"业已作为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与基础工程,在法治建设事业的推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全民守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守法 法律优良 守法精神 法治教育
下载PDF
法治具有目的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利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58,共6页
法治是依照法律进行治理的社会状态,也是人类所追求的良好秩序和生活方式。在我国,法治内在包含着"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的价值,以及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诉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宪法确立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 法治是依照法律进行治理的社会状态,也是人类所追求的良好秩序和生活方式。在我国,法治内在包含着"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的价值,以及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诉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宪法确立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内涵。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如果把法治简单地视为一种保障经济发展的工具,则法治建设可能会趋向于追逐短期目标,甚至流于形式,社会发展也就迷失了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公平正义 法治经济
下载PDF
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保障 被引量:6
4
作者 严励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6,共7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其中,"法治保障"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管理创新步入了法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其中,"法治保障"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管理创新步入了法治的轨道。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法律开辟道路,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保障,使其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可预期性、可操作性;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和巩固创新的成果,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法治是调整各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的稳定器,用法律界定社会主体的权力(利)边界,规范各社会主体的行为,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依法调整社会主体的关系,保障各社会主体循法而为,依法而治。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法治是民生建设的助推器,法治保障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元素,标志着社会管理目标更加明晰:善治社会、法治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社会管理创新 根本保障 安全阀 助推器 法治社会
下载PDF
论法律信任危机及其克服路径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国华 公丕潜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而发生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从人际信任到系统信任的转变过程。根植于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开始解体,而通行于陌生人社会的系统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社会信任模式的变迁,... 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而发生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从人际信任到系统信任的转变过程。根植于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开始解体,而通行于陌生人社会的系统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社会信任模式的变迁,社会转型期出现法律信任危机。唯有建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综合性机制才能克服法律信任危机并进而建构起法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新型城镇化 法律信任 法律信任危机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价值论 被引量:9
6
作者 姚建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6,共1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价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及其体系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支撑,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及其实践活动提供着伦理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理性论证,而且对于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具有精神引导、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的积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价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及其体系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支撑,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及其实践活动提供着伦理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理性论证,而且对于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具有精神引导、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和强大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价值体系中,秩序、自由、平等、人权、和谐、正义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这些价值要素一方面表征和反映了人类法律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共识即普世价值内涵,另一方面也表征和反映了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与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的因素。它们不仅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其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及其体系中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的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法的价值要素
下载PDF
网络公民与守法精神 被引量:5
7
作者 马长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49,共4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适应当代变革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并对"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和保障。然而,法治建设是个涉及面很...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适应当代变革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并对"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和保障。然而,法治建设是个涉及面很广、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飞速发展所引发的网络公民文化建设问题则日渐突出。笔者认为,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格外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 公民品格 守法精神
下载PDF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石 被引量:5
8
作者 刘爱龙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7,共5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遵守法律。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遵守法律。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守法 法治中国 尊法信法
下载PDF
作为法治方法的法律反馈——法律反馈研究之二 被引量:8
9
作者 高中意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53-61,共9页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反馈成为反映法治实施效果、保障良法善治的基本方法,此种方法可称为“法治方法”。法治实施报告的发布,法治指数的编撰,法治评估的开展,都是法律反馈实践的具体体现。法律反馈作为一种法治方法,整合不同制度...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反馈成为反映法治实施效果、保障良法善治的基本方法,此种方法可称为“法治方法”。法治实施报告的发布,法治指数的编撰,法治评估的开展,都是法律反馈实践的具体体现。法律反馈作为一种法治方法,整合不同制度资源,为法治实践奠定坚实的良法基础,也沟通不同的具体法治场域,使法治成为善良之治。实现法治理想图景的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忽视法治体系内部诸要素,在学理上总结法律反馈这一法治方法,就是为了关注法治的内在逻辑,认识法治的“内在道德”,构造法治的内在结构,并以此丰富当下中国的法律反馈叙事以及法治实践的认知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反馈 法治方法 良法善治
下载PDF
政府法治:全民守法意识形成的关键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道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3,共4页
一、法治最核心内容是对权力的制度规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法治,离不开国家法治、政府... 一、法治最核心内容是对权力的制度规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法治,离不开国家法治、政府法治与社会法治的共同推进与一体建设。其中社会法治的建设,就成为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社会法治的重心与重点之一,就是要培育全民法治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法治 全民守法 制度规制 法律义务
下载PDF
论西方传统社会对中国法律的误读——以西方比较法学研究为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华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5-53,共9页
在西方主流比较法学文献和法学研究中,都将西方法律作为正统,摆在主导地位上。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进程来看,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久延续不断,朝代盛衰更替,法制持续发展。但大多西方学者认为,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认为中... 在西方主流比较法学文献和法学研究中,都将西方法律作为正统,摆在主导地位上。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进程来看,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久延续不断,朝代盛衰更替,法制持续发展。但大多西方学者认为,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特征明显。实际上,中国法律在传统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显然是西方传统观点对中国法律地位存在认识偏差。西方社会对中国礼法结合的法治文化少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法治模式理解不透彻。中国法律只有面向现实与未来加快发展才能消除西方误读。因此,中国应该重视通过比较法学研究,不断提升法制建设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重视对内积极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外重视"加强互信协作、促进安全稳定"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法律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法律 中国法律 比较法学 依法治国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宝贵经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继文 刘军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7,29,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处理好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处理好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依法从严治党;坚持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紧密结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法治
下载PDF
论“法治中国”实现背景下增强法治意识 被引量:3
13
作者 赫崇飞 王继辉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7期75-78,共4页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全社会每个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增强法治意识,因此弄清楚法治意识的含义、特点和提高法治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增强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法治意识的路径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法治中国 公民 社会组织 法治意识 重要性 问题 解决路径
下载PDF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丽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66-69,共4页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需要培育和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全面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明确法治意识的概念及功能,了解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需要培育和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全面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明确法治意识的概念及功能,了解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治意识 法治建设
下载PDF
社会新常态下全民守法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诸葛竑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9-43,共5页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常态,公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日益提高,权利意识逐步增强,法律价值观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公民守法习惯尚未全面养成,责任、义务意识淡薄。影响守法的因素包括法制条件、政治条件...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常态,公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日益提高,权利意识逐步增强,法律价值观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公民守法习惯尚未全面养成,责任、义务意识淡薄。影响守法的因素包括法制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传统法律文化、守法成本和守法利益等。新常态下要实现全民守法,应当制定良法,政府机关主动守法,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意识接轨,有序推进法治的普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全民守法 良法 法治意识 普惠
下载PDF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性的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裕富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1期62-66,共5页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性的"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特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原本是两个互不搭界的...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性的"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特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原本是两个互不搭界的概念,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的历史经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彰显了两者的一致性。要实现两者的一致性,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 一致性
下载PDF
连锁超市逆向物流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彬 《物流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9-151,共3页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逆向物流成为零售业的重要物流活动,然而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在逆向物流环节中出现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基于此,采取递进式的模式,首先分析了连锁企业中逆向物流的存在形式和运行模式,然后分析了企业运营中的常...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逆向物流成为零售业的重要物流活动,然而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在逆向物流环节中出现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基于此,采取递进式的模式,首先分析了连锁企业中逆向物流的存在形式和运行模式,然后分析了企业运营中的常见案例纠纷,最后提出了减少纠纷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超市 逆向物流 纠纷 法律责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探析
18
作者 舒小庆 张涛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第5期17-20,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法治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法治建设思想,对于把握我国法治建设方向,努力实现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法治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法治建设思想,对于把握我国法治建设方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法治梦和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下载PDF
法治精神与社会和谐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开轩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6-18,共3页
社会和谐是一个富于创意的表达,它准确地把握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把握了现代性至今难以化解的矛盾。而要实现社会和谐的法治途径有三:其一,社会和谐必须以制度正义为价值理念,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权力与权利、公共领... 社会和谐是一个富于创意的表达,它准确地把握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把握了现代性至今难以化解的矛盾。而要实现社会和谐的法治途径有三:其一,社会和谐必须以制度正义为价值理念,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权力与权利、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运作与平衡;其二,必须形成基于公民个体自我意识的全社会稳定而有效的价值认同,从而为国家政权提供根本的合法性支持;其三,建构完善的法治机制,有机协调普遍利益、特殊利益与个别利益、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追求人权的保障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社会和谐 利益均衡
下载PDF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运行观的内核
20
作者 王丹妮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马克思主义法的运行观,是法从制定到实施再到实现,1马克思主义法的运行观以实践法哲学为基础,用一种社会的、人民性的视角,分析法律和各种法的现象,通过对法运行各个环节的剖析,把握法律运行的内在机制和所取得的社会效果。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法的运行观,是法从制定到实施再到实现,1马克思主义法的运行观以实践法哲学为基础,用一种社会的、人民性的视角,分析法律和各种法的现象,通过对法运行各个环节的剖析,把握法律运行的内在机制和所取得的社会效果。马克思主义法的运行观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它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的运行观 社会法 实践法哲学 人民性 科学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