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正义”视域下的环境法基本原则解读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6,共8页
2015年正式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首次明确了环境法基本原则,体现了形式法治的要求,释放出环境法要以基本原则规范为中心来构建和发展基本原则解释体系的信号。环境正义理论体现实质法治的要求,虽源起美国,但... 2015年正式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首次明确了环境法基本原则,体现了形式法治的要求,释放出环境法要以基本原则规范为中心来构建和发展基本原则解释体系的信号。环境正义理论体现实质法治的要求,虽源起美国,但中国也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交织的环境正义问题。新法确立的"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四项原则的内涵与环境正义理论存在着深度契合。以"环境正义"为视域思考环境法基本原则,在丰富、深化环境法基本原则解释的同时,也为环境正义法律化提供路径思考,促成环境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基本原则 环境正义 环境法治
下载PDF
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52,共13页
化石能源立法与可再生能源立法无论在法律理性还是在立法进程的规划安排上,均存在较多的问题,也都具有较大的发展完善空间。为避免这两个关联性较强的立法领域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同步性困境",有必要以对化石能源和... 化石能源立法与可再生能源立法无论在法律理性还是在立法进程的规划安排上,均存在较多的问题,也都具有较大的发展完善空间。为避免这两个关联性较强的立法领域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同步性困境",有必要以对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各自物品属性的特殊性分析为基础,研究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立法的差异性。化石能源具有较为明显的私人物品属性,决定了化石能源立法必须将物权制度作为法律逻辑起点,并以物权与行政权有效衔接、互补为主线进行制度构建。可再生能源具有比较鲜明的公共物品特性,由此决定可再生能源立法只能将行政权作为基本的内生变量,并建立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立法制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立法 化石能源 可再生能源 物品属性
下载PDF
外国环境仲裁制度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立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1,共7页
在我国,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纠纷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如何灵活高效地处理这些纠纷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许多曾经遭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国家通过广泛运用仲裁方式,促进了环境纠纷的合理高效解决,实现了环... 在我国,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纠纷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如何灵活高效地处理这些纠纷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许多曾经遭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国家通过广泛运用仲裁方式,促进了环境纠纷的合理高效解决,实现了环境纠纷仲裁的规范化、法制化。我国迄今尚未建立正式的环境仲裁制度,实践中也缺乏相关经验的总结。因此,考察其他国家环境纠纷仲裁的成功经验,对构建我国环境仲裁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纠纷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 环境仲裁 借鉴和启示
下载PDF
论环境污染侵权中的“第三人”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社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74,共10页
环境污染侵权第三人条款的正确适用应当以准确界定“第三人”为前提。基于对适用环境污染侵权第三人条款的司法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环境污染侵权中第三人存在多种实践面相。基于立法目的解释,应当对第三人的范围予以修正,污染物管理过... 环境污染侵权第三人条款的正确适用应当以准确界定“第三人”为前提。基于对适用环境污染侵权第三人条款的司法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环境污染侵权中第三人存在多种实践面相。基于立法目的解释,应当对第三人的范围予以修正,污染物管理过程参与者、建筑工程中的施工单位不应当被认定为第三人;只造成部分损害的第三人也应当被纳入环境污染侵权第三人条款的适用范围,并建立按份与不真正连带混合样态的责任分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者 第三人 不真正连带责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