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龚会莲 刘文瑞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民国时期存在着严重的农业问题。由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没能对传统农业实现有效渗透,农业发展受到落后的生产方式、碎片化的经营模式、扩大的自然经济的限制,无法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资... 民国时期存在着严重的农业问题。由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没能对传统农业实现有效渗透,农业发展受到落后的生产方式、碎片化的经营模式、扩大的自然经济的限制,无法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资本积累困难,工业市场狭隘,甚至使工业利润向传统农业领域复归。面对严重的农业问题,民国政府没能采取合适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问题日趋严重。回顾和分析这段历史对于解决当代农业问题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问题 资本主义 农村市场
下载PDF
培养状态下兔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万明 胡蕴玉 +2 位作者 赵广跃 吕荣 杨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159-160,163,共3页
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MSC)的体外生长特性,为用于骨/软骨组织工程的功能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于胫骨近端抽取骨髓,分离MSC,原代培养,形成CFU-F,以1×10~4个细胞/cm^2传代培养5代,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测定分裂指数... 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MSC)的体外生长特性,为用于骨/软骨组织工程的功能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于胫骨近端抽取骨髓,分离MSC,原代培养,形成CFU-F,以1×10~4个细胞/cm^2传代培养5代,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测定分裂指数和贴壁率.结果:第1~5代传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第3代细胞倍增时间为24h,分裂指数最高达19%,12h内95%细胞贴壁.结论:在本实验培养条件下,MSC体外生长稳定,增殖速度较快,接种成活率较高,适应性强,可用于自体骨/软骨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生长特性
下载PDF
肌损伤浸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其成肌诱导作用(英文)
3
作者 王劲 罗成基 +2 位作者 冉新泽 许利民 冯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270-272,共3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利用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生肌调控因子中的Myf5及生肌素,可以使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成肌细胞。目的:通过筛选蛋白含量最高时相的肌损伤浸...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利用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生肌调控因子中的Myf5及生肌素,可以使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成肌细胞。目的:通过筛选蛋白含量最高时相的肌损伤浸液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肌损伤浸液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肌诱导作用。设计:标准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Balb/C纯系小鼠18只造成肌肉组织的创伤模型,用于肌损伤浸液的提取,同时以5-氮杂胞苷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成肌组进行对照。方法:实验于2001-04/2003-09在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及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Bradford比色法检测不同时相肌浸液蛋白含量,筛选蛋白含量最高时相的肌损伤浸液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0,3,6,9,12,15d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伤浸液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与未加浸液的间充质干细胞作对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作用后6d生肌素的表达,并与用5-氮杂胞苷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Balb/c小鼠①肌损伤浸液蛋白含量测定。②肌损伤浸液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③以生肌素的表达观察肌损伤浸液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肌诱导作用。结果:①肌损伤浸液蛋白含量分析:以损伤后12h为最高。②肌损伤浸液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伤浸液作用组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力在各时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③肌损伤浸液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肌诱导作用:伤浸液作用组无生肌素的表达,5-氮杂胞苷作用组有较强的生肌素表达。结论:肌损伤浸液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但对间充质干细胞无成肌诱导分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干细胞 细胞培养 肌/损伤 组织 培养基
下载PDF
大鼠生后早期脑内小胶质细胞形态学研究
4
作者 李小媚 张楠楠 +2 位作者 张玉辉 王冬梅 李爱萍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早期脑内小胶质细胞形态特点、进入CNS的途径、迁移的方式以及与时间的关联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SD)大鼠生后1d(postnatalday 1,P1),3d、10d、14d,21d各3只,雌雄不限。常规灌流固定,完整取出脑组织,...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早期脑内小胶质细胞形态特点、进入CNS的途径、迁移的方式以及与时间的关联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SD)大鼠生后1d(postnatalday 1,P1),3d、10d、14d,21d各3只,雌雄不限。常规灌流固定,完整取出脑组织,使用恒冷冰冻切片机切脑片,片厚10μm。脑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结果(1)SD大鼠生后1~2周,白质区可见圆形、阿米巴样、初级分支状细胞,数量由少到多,至P10达高峰;灰质区细胞呈多形性改变,以初级分支状细胞为主,数量逐渐增多。(2)小胶质细胞迁移入脑的路径主要有脑室、脑膜和血管路径。迁移方式为“切线式”迁移和“放射状”迁移。结论(1)SD大鼠生后早期小胶质细胞一直处于连续的、动态的发育过程,至P21接近成熟。(2)在此阶段,阿米巴小胶质细胞或初级分支小胶质细胞沿白质通路迁移,P10达迁移和增殖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发育 形态学 灰质 白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