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0篇文章
< 1 2 2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质量区域空间格局构建下中国经济区划调整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国平 朱婷 孙瑀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9,共10页
经济区划调整对于塑造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的划分逻辑与影响。以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以及知识要素为主导... 经济区划调整对于塑造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的划分逻辑与影响。以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以及知识要素为主导所形成的新空间集聚等第二性地理因素逐渐替代资源禀赋等第一性地理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三北”经济增长乏力、区域差异扩大及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由东西分化转变为南北分化等挑战。随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经济为主转变为内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空间格局也需进行相应调整。本文提出划分五大经济区域的新方案,将原来的四大经济区调整为东南、西南、东北、华北、西北五大经济区,从而强化经济区内部联系,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顺应构建高质量区域空间格局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区划 区域空间格局 四分法 五分法 高质量发展 中国
下载PDF
超越技术的视角: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科学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叶玉瑶 陈奕嘉 +1 位作者 刘向杰 许吉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61,共9页
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国崛起的引擎,也是经济地理的前沿和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超越技术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当前经济地理学中关于新基建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关联性理论、关键赋能... 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国崛起的引擎,也是经济地理的前沿和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超越技术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当前经济地理学中关于新基建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关联性理论、关键赋能技术理论、技术−制度协同演化理论和区域一体化理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需重点关注的3个科学议题及研究思路,分别是新基建技术−制度协同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新基建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和新基建统筹布局与区域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本文旨在建立新基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中国更好发挥新基建战略潜力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一体化运行 技术−制度协同 关键赋能技术
下载PDF
基于改进DBSCAN空间聚类算法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格局研究
3
作者 张平 范文慧 +1 位作者 贾婧 刘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企业作为产业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直接表征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空间格局对产业的发展及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市工商注册在业的人工智能企业数据,提取企业注册地址并转化为地理位置信息,通过改进有噪声的应用背景下的... 企业作为产业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直接表征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空间格局对产业的发展及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市工商注册在业的人工智能企业数据,提取企业注册地址并转化为地理位置信息,通过改进有噪声的应用背景下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BSCAN),分析北京市细粒度层级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在全市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在DBSCAN算法改进方面,首先调整Minpts参数为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与企业数量2个维度,企业数量大于5家且注册资本总额大于一定数额,为形成产业集聚区的2个必要条件;其次提取簇内位于边界的企业位置点作为集聚区地理边界点,将边界点连线并绘制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注册资本和地理聚合半径对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影响,同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作为参照验证,表明改进DBSCAN方法具有精确刻画产业集聚区地理边界和确定不同规模产业集聚区的优势。通过分析得知,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中心分布特征,集中在城六区,呈现“两大龙头带动,北京市全域遍地开花”的分布情况,海淀区、朝阳区处于人工智能集聚程度高水平,相较其他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遥遥领先;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昌平区处于集聚程度较高水平;通州区、大兴区、平谷区、密云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顺义区处于集聚程度中等水平;延庆区集聚程度较低。通过改进DBSCAN算法精确定位出中关村区域、上地西二旗区域、五道口区域、望京区域、国贸区域、亦庄经开区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探究发现,海淀区的人工智能科研人才优势,朝阳区的信息技术领域企业基础,是两区人工智能发展突出的直接原因。延庆区等郊区远离北京市中心城区,产业资源匮乏,同时由于区域功能定位限制等原因,导致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水平较低,表明这些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集聚 改进DBSCAN算法 核密度估计 GIS 北京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涉海企业类型识别及其空间组织特征的城市比较研究
4
作者 刘天宝 马广鹏 +1 位作者 张海瑜 张贵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0-1474,共15页
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对象,而其空间布局与产业组织特征的研究是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之一。选取4个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区,基于海洋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爬取空间坐标构建POI产业信息数据库。使用人工神... 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对象,而其空间布局与产业组织特征的研究是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之一。选取4个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区,基于海洋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爬取空间坐标构建POI产业信息数据库。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各企业所属的行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海洋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从空间格局特征看,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均衡格局,多类别对比显示企业选址存在行业集聚性,同时具有空间极化特征,陆海关系上体现为海岸带高密度单峰或“海岸带-市中心”双峰分布格局。2)从空间组织模式看,产业集群存在与人口规模、行政等级相对应的多层次等级位序特征;除单核心结构外,多核心结构中一般表现为“主-次双核心”或者“一主多次放射状”,核心区间产生空间联系形成多节点的轴线或网络结构。3)从空间匹配关系看,椭圆面积与城市面积呈正相关,椭圆长轴方向与海岸线延伸方向相近,产业分布与城市行政中心、港口等交通枢纽、海湾地形、海岸线等空间要素存在明确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核密度分析 海洋企业 产业集聚 空间布局特征 产业空间组织 沿海城市
下载PDF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研究述评与展望
5
作者 李迎成 孙康 马海涛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7-78,共12页
城市创新网络研究是城市网络研究和创新网络研究的交叉领域,近年来针对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研究迅速增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具有多尺度多类型的基本特征,主要涉及省域、区域、国家、跨尺度等空间尺度,以及城市间的科技合作、技术转... 城市创新网络研究是城市网络研究和创新网络研究的交叉领域,近年来针对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研究迅速增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具有多尺度多类型的基本特征,主要涉及省域、区域、国家、跨尺度等空间尺度,以及城市间的科技合作、技术转移、人才流动、总部分支、创新引力、多指标组合等联系类型。②针对组织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拓扑结构与空间结构,其中拓扑结构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并由单核心结构逐步向多核心结构转变;空间结构主要呈现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为顶点的菱形结构,但不同类型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特征仍存在一定差异。③针对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多维邻近、网络位置与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微观创新主体自身的作用重视不够。④外部效应是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发挥价值的重要途径,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存在“重实证、轻理论”“重个案、轻比较”“重宏观、轻微观”“重结构、轻效应”“重基础、轻应用”等问题,不利于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甚至更广义上的城市网络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要求,针对现有研究面临的“五重五轻”问题,文章从基础理论、维度比较与耦合、微观机制、外部效应与绩效评价、实践应用等5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网络 空间尺度 组织结构 形成机制 外部效应 科技合作 多维邻近
原文传递
海上风电场区位分布的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韦有周 崔晴 +1 位作者 刘一寒 林香红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14,共11页
为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培育新兴产业,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总量已跃居全球首位,但在这一过程中,风电场的区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即随着时间推移,其经历一个由江苏到福建、广东、山... 为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培育新兴产业,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总量已跃居全球首位,但在这一过程中,风电场的区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即随着时间推移,其经历一个由江苏到福建、广东、山东等地动态演化的过程,研究不同阶段影响区位分布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化,对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以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中国风能协会等公布的数据,本文划分了海上风电发展阶段,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拓展模型来测度产业转移以揭示区位分布的演进;进一步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产业发展各阶段区位分布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化,并剖析了增长突出省区市的发展路径及其差异化。研究表明,发展初期,海上风电场区位分布受政府扶持力度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多,随着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创新环境与专业人才逐渐成为关键因素,典型的发展路径有政策驱动型、水域-政策驱动型、风能驱动型、创新-知识型、知识-政策驱动型等。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完善产业链条、优化扶持方式应成为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区位分布 时空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模型 fsQCA
下载PDF
表征与非表征视角下饮食地域刻板印象的验证与测量
7
作者 熊伟 黄媚娇 +1 位作者 钟诗瑶 罗筱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3-889,共7页
饮食在地域之间不断交融,跨越国界、民族及社区,既成为一种表征的文化意义结构,也成为非表征的日常参与和实践,在表征与非表征视角下,饮食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与具体内容值得探讨。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对饮食地域刻板... 饮食在地域之间不断交融,跨越国界、民族及社区,既成为一种表征的文化意义结构,也成为非表征的日常参与和实践,在表征与非表征视角下,饮食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与具体内容值得探讨。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对饮食地域刻板印象进行验证和测量。子研究1使用了问卷调查法检验外显层面的饮食地域刻板印象,子研究2采用语义启动的实验范式检验内隐层面的饮食地域刻板印象。研究发现,被试在内隐和外显层面均持有饮食地域刻板印象,主要包括主食偏好、口味偏好、份量偏好和具体菜品4个维度。本研究验证了饮食地域刻板印象具有外显和内隐、经验与情景并存的特征,这扩展了表征与非表征理论相结合的饮食社会文化地理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 非表征 饮食地域刻板印象 网络文本分析 语义启动范式
下载PDF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开放效应——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DI指数的经验分析
8
作者 戴翔 曾令涵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1-659,共9页
与以往发达国家主导和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由于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不仅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了更多机会,而且力图改善其分工地位,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具有包容性开放的方向... 与以往发达国家主导和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由于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不仅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了更多机会,而且力图改善其分工地位,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具有包容性开放的方向发展,让开放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世界各国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包容性开放效应的表征变量,基于2010—2019年ADBMRIO数据库中6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开放效应。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国家HDI提升,表现出较好的包容性开放特征,并且上述效应主要通过提升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改善分工地位2个作用机制产生,理论假说得到了较好的逻辑一致性计量检验结果。据此可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实践经验证明中国已经走在推动包容性开放道路上,包容性开放效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初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包容性开放 人类发展指数(HDI)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洋学者与中国的相遇:卜凯农村调研的西学意识与比较意识
9
作者 李金铮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286,共22页
卜凯所主持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和研究,在同时代同类成果中处于较高水平。基于美国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学科背景,卜凯具有浓厚的美国立场、意识和视角,其调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直接来源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尤其是美国的农业经济学... 卜凯所主持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和研究,在同时代同类成果中处于较高水平。基于美国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学科背景,卜凯具有浓厚的美国立场、意识和视角,其调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直接来源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尤其是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农场管理学。在此思想指导下,卜凯以欧美的优越感对中国与美国的农家经营进行了详细比较,得出中国农家经济落后的结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中国农业的建议。不过,卜凯对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也并非完全予以否定,而是认为有其合理之处,这一合理部分应该继续延续。尽管其调查研究曾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批评,但也不能不说,中国学者也基本接受了西方农业经济学的方法,他们一道为中国农村经济学的本土化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凯 农村 调查 西方 美国
下载PDF
面向“十五五”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0
作者 王玲杰 陶宏展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9,F0002,共8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历史性和长期性的国家重大战略。五年来,黄河流域在生态治理和经济格局上不断优化,时空特征加快演进,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但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面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黄河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历史性和长期性的国家重大战略。五年来,黄河流域在生态治理和经济格局上不断优化,时空特征加快演进,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但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面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推进路径上应重点以“两山论”引领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区域一体化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以内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开放、以文旅深度融合推进黄河文化繁荣发展。着眼中长期,谋划“十五五”,前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应围绕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抓好“统筹”,围绕“十五五”规划、“两步走”战略做好“衔接”,围绕毫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全面创新育强“动能”,围绕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战略的对接融入和叠加协同提升“势能”,围绕治理现代化在深化流域规划体系、政策体系联动中提高“效能”,以大保护、大治理推动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推进路径 思路前瞻
下载PDF
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县域的实证研究
11
作者 李琳 田彩红 廖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指标,实证检验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波... 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指标,实证检验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呈现下游县域>上游县域>中游县域的空间分异格局;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能显著促进县域城乡融合,但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流入方向异质性,在下游县域、城市群县域中,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的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能加速形成厚劳动力市场,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县域城乡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 城乡融合 农业技术创新 厚劳动力市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维度分析
12
作者 覃成林 樊双涛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组织看,有必要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对区域发展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映射、中国式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组织看,有必要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对区域发展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映射、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发展的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路径,可得到如下研究结论: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区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均充分地映射到了区域上。中国式现代化对当前及未来区域发展提出了三大要求,即要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区域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相应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路径有以下三条,即加快构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科学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 区域发展
下载PDF
中国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格局与问题讨论
13
作者 宋迎昌 孙聪丽 任杲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都市圈和城市群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近些年大量相关研究成果问世,然而学术界在事关中国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界定标准、发展格局、发展规律等现实问题的认知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都市圈和城市群界定的三步法,... 都市圈和城市群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近些年大量相关研究成果问世,然而学术界在事关中国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界定标准、发展格局、发展规律等现实问题的认知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都市圈和城市群界定的三步法,认定2020年中国发育成熟的城市群有2个,双城都市圈有1个,独立的都市圈有18个。发现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相对集中分布的态势,大城市形成都市圈的情况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双中心省份的非省会城市形成发展都市圈更有优势,绝大多数都市圈地域面积小于核心城市市域面积,城市群呈条带状布局。最后,提出正确认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战略地位、都市圈和城市群不能遍地规划发展、都市圈和城市群有适宜发展的地区、应该加强都市圈的功能建设和城市群的通道建设、同城化政策没有必要普遍推广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和城市群 发展格局 相关问题
下载PDF
水稻驯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地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14
作者 陆玉麒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确证了中华民族的5 000年文明史.这与水稻的起源密切有关.水稻起源的讨论始于19世纪,由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基于文献证据认为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历经不同国家学者的反复认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已...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确证了中华民族的5 000年文明史.这与水稻的起源密切有关.水稻起源的讨论始于19世纪,由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基于文献证据认为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历经不同国家学者的反复认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已成基本共识.大致说来,水稻起源于10 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后历经尝鲜、补充,直到5 000年前才正式成为当地食物供应的主体.大体上,10 000年前的上山遗址,表明了水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的起源,仍然处在最初阶段.到了7 000~8 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类社会依然处于由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类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稻作农业社会阶段.良渚文化时期,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到了稻作农业社会阶段,完成了从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过程.水稻和小麦为全球两大主粮.约10 000年前,小麦起源于两河流域,后扩散至埃及和印度河流域.在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的生产基础是水稻,其余三个文明均是小麦.从西至东,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良渚文化),非常巧合的是它们均恰好位于北纬30°线上,体现出5 000年前古代文明出现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起源 中华文明 良渚文化 长江中下游 边缘效应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经济韧性效应及机制——基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视角
15
作者 丁建军 周传辉 《调研世界》 2024年第5期53-63,共11页
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对冲击更为敏感且受金融约束更为突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支持应对各种冲击,进而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本文以2011—2021年28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视角,应用... 中小微市场经营主体对冲击更为敏感且受金融约束更为突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支持应对各种冲击,进而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本文以2011—2021年28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视角,应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更显著。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经济韧性效应更强。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强化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机制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经济韧性效应,应完善数字普惠金融设施建设、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区域经济韧性 中小微经营主体 进入退出
下载PDF
技术溢出、贸易成本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新拓展
16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开发研究》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认为固定成本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内生变量,企业会因为技术溢出的正向外部性减小固定生产成本而获得更多收益。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对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新拓展,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 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认为固定成本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内生变量,企业会因为技术溢出的正向外部性减小固定生产成本而获得更多收益。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对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新拓展,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比,得出有特色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本地技术溢出效应增强会促进产业的集聚,而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会促使产业空间分布趋向分散。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比,技术溢出导致对称结构稳定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更窄,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更宽;当贸易自由度较大、本地技术溢出效应较大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较小时,市场拥挤效应可能不存在,此时市场拥挤效应转化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既可以小于持续点也可以等于持续点或大于持续点,由此,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不仅可以表现为突变的特征,也可以表现出渐变的特征。驼峰状集聚租金曲线是存在的,即使在完全贸易自由度条件下,集聚租金也不会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溢出 贸易成本 中心-外围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从技术追赶到原始创新:企业家才能配置的视角
17
作者 黄少卿 于卓 《上海经济》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不同类型企业家的才能。面临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否转向创新驱动?基于企业家才能配置理论,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初期变通型制度安排和选择性产业政策如何形成企业家从事套利型生... 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不同类型企业家的才能。面临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否转向创新驱动?基于企业家才能配置理论,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初期变通型制度安排和选择性产业政策如何形成企业家从事套利型生产活动:优化资源配置与实现技术追赶,由此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福利。当前,新技术革命迫切要求中国企业家将才能配置到创新型生产活动,如何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转型,提升创新型生产活动的报酬水平,改变企业家才能在不同活动中的报酬结构,从而激发企业家更多地从事原始创新活动?需要既有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进一步适应这一要求。对此,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革命 企业家才能配置 制度环境 原始创新
下载PDF
多源数据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与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颖琦 张子龙 +1 位作者 陈兴鹏 张慧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7,共10页
基于宏观统计、微观企业和交通大数据,从规模和网络2个方面及“城市节点-发展轴线-空间格局”3个维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和网络结构特征以及二者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体系呈现多中心分布特征,规模等级趋于均衡,形... 基于宏观统计、微观企业和交通大数据,从规模和网络2个方面及“城市节点-发展轴线-空间格局”3个维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和网络结构特征以及二者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体系呈现多中心分布特征,规模等级趋于均衡,形成了以兰州-西安-郑州-济南-青岛为主导的发展轴线和“Ψ”型空间格局。规模等级和网络结构成拉平的“S型”曲线关系,可划分为低水平低速耦合、中水平高速耦合和高水平低速耦合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网络结构 规模等级 社会网络分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多年冻土区不同深度土壤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紫豪 王迪 +5 位作者 吴祥文 李天瑞 郑智超 何俭翔 刘立新 臧淑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4-542,共9页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揭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于预测未来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揭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于预测未来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森林、森林沼泽、灌丛沼泽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探法采集土柱(7~8m),对3种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碳(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进行测定,进一步分析土壤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碳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4.55~95.98g/kg(森林沼泽)、17.48~132.93g/kg(森林)、2.58~396.50 g/kg(灌丛沼泽),但在多年冻土层中也存在较高碳含量的情况;活动层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均表现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均表现为在森林沼泽>森林>灌丛沼泽;各组分碳在活动层的变异系数表现为30.31%~114.26%,各组分碳在多年冻土层的变异系数表现为30.23%~192.0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与深度和pH呈负相关,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活动层 多年冻土层 土壤碳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全景知识图谱——演进脉络、热点追踪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文棋 刘兆德 赵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5-795,共11页
以1999—2021年602篇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VOSviewer、Data数据园、科学知识图谱等软件,从时间、期刊及作者分布3个方面解析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能量分布,并从研究脉络、热点前沿等方面探究整体概况。结论如... 以1999—2021年602篇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VOSviewer、Data数据园、科学知识图谱等软件,从时间、期刊及作者分布3个方面解析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能量分布,并从研究脉络、热点前沿等方面探究整体概况。结论如下: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逐渐进入政府和学术界视野,但直到2004年以后才真正被学术界大量关注研究;②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大致可划分为缓慢摸索期(2003年之前)、高速增长期(2004—2013年)及稳步推进期(2014年至今)3个时期;③研究热点前沿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人口收缩、资源型城市碳排放、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资源富集地区创新转型发展、采煤沉陷区及独立工矿区两类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治理6个方面。最后,从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资源型城市碳减排及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4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研究旨在为新发展阶段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转型发展 CITESPACE VOSviewer 全景知识图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