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职工福利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宋士云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5-89,共5页
职工福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福利制度,对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工福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福利制度,对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职工福利制度经历了重大改革和逐渐转型,目前正在成为许多企事业单位吸引优秀人才,稳定职工队伍,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措施。职工福利制度改革必须坚持职工福利是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合理补充的理念,并根据单位性质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实施弹性福利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职工福利 社会保障
下载PDF
二战日本劳动关系协调模式演变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嘉昕 马晓丽 《经济视角》 2016年第5期1-9,共9页
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直接涉及到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复苏,经济高速增长更是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三大景气时期,即便是在石油危机中,经济也保持着低速增长。作为"二战&... 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直接涉及到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复苏,经济高速增长更是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三大景气时期,即便是在石油危机中,经济也保持着低速增长。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能够迅速脱离经济低迷并快速发展与其健全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日本的劳资争议案件、激烈的工人运动次数等都要比其他国家少很多。通过剖析日本劳动关系协调模式的理论渊源发现,日本企业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经营家族主义理念,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倡导"劳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进而形成了以"三大支柱"为特色的日本式经营。日本劳动关系协调模式宏观上的"三方协调机制"为劳、资、政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微观企业的集体谈判制度、劳资协商、意见处理也有利于避免劳资矛盾的激化。探究日本劳动关系协调模式的产生萌芽、应用、变革、发展前景,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有利于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和铸就"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雇佣制 年功序列制 企业工会 三方协调 和谐劳动关系
下载PDF
18世纪英国劳资纠纷化解机制的嬗变
3
作者 初庆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167,共7页
随着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劳资纠纷与冲突日趋普遍与激烈。为此,英国政府积极变革劳资纠纷化解机制,改变前工业化时期以管制为核心的家长制劳资纠纷化解机制,转而采用以仲裁为主要内容的劳资纠纷化解机制。英国劳资纠纷化解机制的... 随着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劳资纠纷与冲突日趋普遍与激烈。为此,英国政府积极变革劳资纠纷化解机制,改变前工业化时期以管制为核心的家长制劳资纠纷化解机制,转而采用以仲裁为主要内容的劳资纠纷化解机制。英国劳资纠纷化解机制的这一嬗变,发端于1756年法令的存废之争,完成于1800年《结社法》的颁布。纵观18世纪英国推行劳资立法的实况,以家长制劳工立法为核心内容的厘定工资条款和学徒制条款渐次废弛,而仲裁条款成为劳工法令的新内容。与此同时,作为国家化解劳资纠纷的权力主体,治安法官逐渐放弃"家长"的角色,转而发挥"仲裁者"的角色,仲裁制遂取代家长式管制,成为18世纪后期英国劳资纠纷化解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劳资纠纷化解机制 家长制 仲裁制 劳工法令 治安法官
下载PDF
劳动力之变:重塑
4
作者 齐佳音 《中国科技产业》 2020年第5期59-60,共2页
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劳动力的重塑。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原始的部落有条件可以定居下来,原先打猎的技能逐渐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与此同时,农耕的技能日益成为农业社会劳动力的新要求。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 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劳动力的重塑。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原始的部落有条件可以定居下来,原先打猎的技能逐渐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与此同时,农耕的技能日益成为农业社会劳动力的新要求。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隆隆响声,成千上万的农民放下了手中的农具,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产业工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工人 劳动力 蒸汽机 重塑 技能 农民
下载PDF
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启动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士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1979—1991年是中国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特殊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开始了改革传统劳动体制的弊端,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主要表现在:改革统包统配就业制度... 1979—1991年是中国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特殊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开始了改革传统劳动体制的弊端,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主要表现在:改革统包统配就业制度,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广开就业门路;结合国营企业改革,推行劳动合同制,搞活固定工制度;创办劳动服务公司,建立和培育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的局面,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启动遵循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步骤与逻辑,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增强企业活力来进行,有一个由增量到存量的渐进深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就业制度 改革启动 计划调控 市场调节
下载PDF
论20世纪初夏威夷糖业种植园引入菲律宾劳工的历史意义--基于跨太平洋人口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霍然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6-254,共9页
1906年,第一批15名菲律宾劳工来到夏威夷糖业种植园工作,开启了菲律宾向夏威夷长达40年的种植园劳工输出。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菲律宾劳工的引入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输入的劳工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由菲律宾向美国第一波移民浪潮的... 1906年,第一批15名菲律宾劳工来到夏威夷糖业种植园工作,开启了菲律宾向夏威夷长达40年的种植园劳工输出。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菲律宾劳工的引入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输入的劳工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由菲律宾向美国第一波移民浪潮的主体;使夏威夷成为菲律宾劳工集中输出地,也是日后很多菲律宾人到达美国、进行二次迁移之前的首站;种植园劳工是从菲到美跨太平洋人口迁移活动的先驱,是美国菲裔移民史中开拓的一代,并因组织参与罢工运动而具有精神引领作用;种植园劳工输出开创了今日支撑菲律宾经济的海外工作模式的先河;60年代后期菲律宾往美国输送的专业技术人员与20世纪初前往的种植园劳工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威夷 菲律宾 劳工移民 跨太平洋人口流动
下载PDF
民国时期外资煤矿劳资关系探究
7
作者 冯馨雨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6期107-108,共2页
由于民族矛盾、历史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外资企业劳动关系在民国时期尤为特殊。文章以民国时期外资煤矿企业——英福公司为例,从工作时间、强度、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劳资冲突等方面分析,以期揭示民国时期外资煤矿企业的劳资关系。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外资企业 劳资关系 工人运动
下载PDF
浅议二战后世界移民的特点
8
作者 褚志勇 《凉山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121-122,132,共3页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潮流出现了有别于过去的新特点,这是全球宏观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不同地区又有自身的微观特性.
关键词 移民 经济发展 劳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欧 美国
下载PDF
战争与失业
9
《党史文苑》 2020年第12期35-35,共1页
背景介绍原载一九三三年五月五日《红色中华》第七十六期第一版。该版刊发了《在世界经济危机加深中失业人数三千余万》报道。报道指出:“最近三月间,欧洲各国,失业游行示威及罢工事件,总计共有一千数百起。
关键词 世界经济危机 《红色中华》 罢工事件 五月五日 失业人数 游行示威 欧洲各国 背景介绍
下载PDF
再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雇工的劳动态度
10
作者 王超华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2期158-158,共1页
传统观点认为,前工业时代的雇工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不求改变,工资上涨只会滋生其懒惰情绪,而不会带来收入的最大化。这种叙事模式既源于中世纪以来社会精英对劳动者的偏见,也与17世纪重商主义评论家的进一步阐发密切相关。然而,在中世... 传统观点认为,前工业时代的雇工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不求改变,工资上涨只会滋生其懒惰情绪,而不会带来收入的最大化。这种叙事模式既源于中世纪以来社会精英对劳动者的偏见,也与17世纪重商主义评论家的进一步阐发密切相关。然而,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雇工面对高工资做出的选择难以用上述观点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晚期 劳动态度 重商主义 社会精英 基本生活需求 工资上涨 英格兰 叙事模式
原文传递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的新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寿涛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2-69,共8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经历数量上的历史性增长的同时,其内部构成也经历了一轮"信息化重组"。在这场重组中,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后形成的以"三方体制"为核心...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经历数量上的历史性增长的同时,其内部构成也经历了一轮"信息化重组"。在这场重组中,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后形成的以"三方体制"为核心的协调的劳资关系体制逐渐解体,资本对劳动发起一场单方面的"阶级战争",劳资关系的疏离和对抗即"离斥"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发达国家的劳工运动和劳工力量也日益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资关系 三方体制 阶级战争 离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